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成千上百个星系组成的巨型星系团中,无数恒星如幽灵般游走在星系之间,散发着光,这些恒星与星系团中的任何一个星系都没有引力连结。

一直困扰天文学家的问题是:恒星最初是如何分散在整个星系团中?有几个理论被提出:包括恒星从星系团中的星系脱离出来,或者它们在星系合并后被抛出,又或者它们在数十亿年前的星系团形成初期就存在了。

NASA哈勃太空望远镜最近进行的一项红外线巡天任务中,为寻找这种所谓的“星系团内光”提供了新的线索。新的哈勃观测表明,这些恒星已经游荡了数十亿年,并不是近期星系团内部引力作用的产物,这些引力作用会将它们从星系中脱离出来。

MOO J1014+0038(左图)和SPT-CL J2106-5844(右图)的两个巨大星系团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图像。蓝色代表星系团内光的现象。数十亿年前,恒星从它们的母星系中脱离,现在游走在星际空间中。图片来源:NASA、ESA、STScI、James Jee(延世大学);图像处理:Joseph DePasquale (STScI)
图说:MOO J1014+0038(左图)和SPT-CL J2106-5844(右图)的两个巨大星系团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图像。蓝色代表星系团内光的现象。数十亿年前,恒星从它们的母星系中脱离,现在游走在星际空间中。图片来源:NASA、ESA、STScI、James Jee(延世大学);图像处理:Joseph DePasquale (STScI)

该巡天任务包括10个距离我们100亿光年的星系团。观测显示,回顾过去数十亿年,星系团内光相对于整个星系团的光之比例保持不变。这意味着这些恒星在星系团形成的早期阶段就已经无家可归了。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1月5日的《Nature》杂志上。

当星系在星系之间的气体尘埃穿梭时,恒星可能会因为阻力而脱离它们的星系诞生地。然而,根据新的哈勃观测,排除了这种机制是星系团内游荡恒星产生的主要原因。因为如果脱离是主要因素,星系团内光的比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在新的哈勃观测数据并非如此,它显示了数十亿年来维持着固定比例。

韩国延世大学James Jee表示: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恒星无家可归,目前的理论无法解释我们的结果,但不知何故,在早期宇宙中产生大量的恒星,当时星系可能非常小,由于引力较弱,恒星很容易脱离星系。

延世大学Hyungjin Joo表示:如果我们弄清楚星系团内游荡恒星的起源,它将帮助我们了解整个星系团的形成历史,它们可以作为包裹星系团的暗物质之可见示踪剂,暗物质是宇宙的无形鹰架,它将星系和星系团聚集在一起。

如果游走的恒星是近期产生的,它们将没有足够的时间散布在星系团中,因此不能追踪星系团暗物质的分布。但如果恒星诞生于星系团的早期,它们就会完全分散在整个星系团中,则天文学家可以使用这些恒星来绘制整个星系团的暗物质分布图。这项技术是新的,传统使用引力透镜的现象来探索暗物质的分布。引力透镜的现象为来自背景天体的光会被前景星系团弯曲。

1951年,Fritz Zwicky首次在后发座星系团中观测到星系团内光。由于后发座星团至少包含1,000个星系,是距地球最近的星团之一(3.3亿光年),因此即使使用普通的18吋望远镜也能够探测到幽灵光。

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近红外能力和灵敏度将深入宇宙扩展对星系团内游荡恒星的搜索,因此应该有助于解开这个谜团。(编译/台北天文馆施欣岚)

资料来源:NAS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少见的双重木卫影凌即将在2023年1月6日晚间20:50至22:34之间发生,台湾地区将全程可见木卫一和木卫三投影同时凌越木星表面,相当推荐观赏。

2023年1月6日晚间21:40木卫影凌之模拟图。
2023年1月6日晚间21:40木卫影凌之模拟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又称为伽利略卫星的木星四大卫星,是透过望远镜观察木星时最明显的特征。这四颗卫星以42小时(木卫一)至16天(木卫四)不等的周期在木星的赤道平面上公转,在一个夜晚中就可以观察出相当明显的位置变化,运用小望远镜观察这种变化,就可以体验到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观察到木星是「另一个世界」、有自己的卫星环绕木星运行,推翻当时主流的地心说的关键证据之一的感动。

由于木星赤道与黄道面仅有1.3°的倾角,加上木星相对于其卫星是非常大的天体,木星卫星的影子要能投影在木星表面是相当常见的现象,但是木星表面要同时出现二个木卫影却是比较少见的天象。上一次双重木卫影凌发生在2022年12月30日,也是木卫一影与木卫三影同时凌越木星表面。在1月6日的双重木卫影凌之后,下一次的双重木卫影凌是在5月7日,但两个影子同时出现在木星的时间相当短,而且又发生在日出前曙光出现后的东方低空,相当难观察。

由于轨道共振的关系,木卫一与木卫二有1:2的公转周期,而木卫一与木卫三有另一个1:4的公转周期,因此有机会出现木卫一与木卫二同时通过木星前方,或是木卫一与木卫三同时通过,但不会出现三者同时通过的事件。但这不代表没有机会同时看到三个木卫影同时通过木星表面的「三重木卫影凌」事件喔!因为木卫四轨道周期最长,而且它和木卫一没有轨道共振关系,因此有机会可以看到木卫一、二、四或是木卫一、三、四这2种三重木卫影凌事件。上一次发生三重木卫影凌的天象在2015年8月15日,下一次发生在2032年3月20日,但是该事件台湾地区不可见。台湾地区可见的下一次三重木卫影凌事件,要等到2032年12月30日了。

台湾地区下次可以见到的「三重木卫影凌」发生在2032年12月30日。
台湾地区下次可以见到的「三重木卫影凌」发生在2032年12月30日。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另一种关于木卫的天象,就是木星卫星本身凌越木星表面,也是常见的天象,也常有木卫通过木星表面同时木卫影同时出现在木星表面上。但在2021年8月15发生了罕见的「五重木卫事件」 :木卫二影凌、木卫二凌木、木卫三影凌、木卫三凌木、木卫四凌木,木星盘面上同时出现五个天象!这种天象要再度出现,要等到2032年8月17日出现的木卫一影凌、木卫一凌木、木卫三影凌、木卫三凌木、木卫四凌木了。不过2032年8月17日的事件发生在白天,前面提到的2032年12月30日台湾地区可见的三重木卫影凌事件同时也发生木卫一凌木、木卫二凌木的五重木卫事件,虽然时间尚久,但也满令人期待。(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2021年8月15日曾发生的「五重木卫事件」,同时发生3个木卫凌木与2个木卫影凌事件。来源:赵伟光
图说:2021年8月15日曾发生的「五重木卫事件」,同时发生3个木卫凌木与2个木卫影凌事件。来源:赵伟光

参考资料:1981-2040年间三重木卫事件天象预报表.pdf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行星科学研究所(PSI)的科学家Jeff Morgenthaler利用PSI的木卫一天文台(IoIO)发现了一次大规模火山爆发。自2017年以来,Morgenthaler一直使用位于亚利桑那州本森附近的IoIO监测木卫一上的火山活动。观测结果显示,几乎每年都有某种形式的爆发,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是在2022年秋季。

IoIO观察到木卫一钠气体喷发的情况。
图说:IoIO观察到木卫一钠气体喷发的情况。

木卫一是木星四大卫星中最靠近木星的卫星,也是太阳系中火山最多的天体,主要原因为受到来自木星和其他两颗大卫星(木卫二和木卫三)潮汐力的影响。

IoIO使用日冕仪减弱来自木星的明亮光线,以便对行星附近的微弱气体进行成像。其中钠和硫离子两种气体,在2022年7月至9月期间开始变亮,并持续到2022年12月。硫离子形成了一个围绕着木星的甜甜圈状结构,被称为木卫一等离子体环面(Io plasma torus),奇怪的是,在这次爆发中并没有之前看到的那么亮。Morgenthaler认为这可能和火山活动的成分,或是等离子体环面的影响有关。

美国NASA的朱诺号在火山爆发期间飞越木卫二,并将在2023年12月前逐渐接近木卫一。朱诺号上的一些仪器对木星和木卫一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Morgenthaler说:「朱诺号的观测或许能告诉我们这次火山爆发的成分是否与之前的不同。」(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日本知名天文摄影师、科普作家及插画家藤井旭(Akira Fujii,1941-2022)于2022年12月28日晚间21时13分因多重器官衰竭在日本福岛郡山市逝世,享年81岁。藤井旭生前活跃于业余天文界,著有许多天文相关科普读物,向大众介绍天文知识,他的天文科普书籍中译本在台湾地区更是非常多天文爱好者的启蒙读物,在业余天文界中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藤井旭与他的爱犬Chiro,来源:月刊「星ナビ」
图说:藤井旭与他的爱犬Chiro,来源:月刊《星ナビ》

出生于福岛县山口市的藤井旭自幼时即热爱观察流星雨等天文现象,在就读高中时更创立了天文社。自美术大学毕业后,则是在杂志社连载插画,或许因为如此,在藤井旭的书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他的插画作品。1969年起,藤井旭与数名天文同好共同成立了白河天体观测所,同时藤井旭也开始出版了许多天文科普读物,自1970年代至今藤井旭总共出版了60本以上的天文科普书籍、绘本,以及在国内外刊出超过400篇以上的各种天文观星指南。在1980年代受到哈雷彗星回归影响,各地天文热潮兴起,藤井旭更是活跃于各项天文推广活动,而在台湾地区也出现了许多天文爱好者的同好会、观测会,市面上也开始出现非常多翻译自藤井旭的天文书籍,藤井旭的天文科普书籍可说是影响了一整个世代的天文爱好者。1993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为了表彰藤井旭在天文推广上的贡献,将编号3872号小行星命名为藤井旭(3872 Akirafujii)。这是一颗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带小行星,发现于1983年。

藤井旭编著之中、日文天文科普读物,启蒙一整世代的天文爱好者。
图说:藤井旭编著之中、日文天文科普读物,启蒙一整世代的天文爱好者。

藤井旭与天文同好成立的白河天体观测所,是日本业余天文推广的重要基地。
图说:藤井旭与天文同好成立的白河天体观测所,是日本业余天文推广的重要基地。来源:Sky & Telescope

藤井旭与他的白河天体观测所有一位货真价实的「明星」,是白河天文台长「Chiro」,其实他是一只纯白的北海道犬,是在藤井旭成立的白河天体观测所同时收养的小狗。Chiro非常的聪明乖巧,在他吓退侵入天文台的野生黑熊之后,藤井旭和天文台的同好们一致通过由Chiro来担任白河天文台长,担任天文台的星空大使。藤井旭制作了Chiro为主角的白河天体观测所纪念贴纸,是参与星空观察活动必备的纪念品,藤井旭所着的书籍上也经常出现Chiro的卡通图案。藤井旭自1974年起连续十年举办「星空邀请会」,每年都能吸引超过2,000名天文爱好者带着自己的望远镜前来同乐,天文爱好者都戏称这项活动是为了看Chiro而来。这项活动启发了现在日本最知名的星空派对「胎内星祭」,进一步更是启发了台湾地区天文同好每年举办的「StarParty」和「星呐」等等活动。1977年5月10日晚间,日本福岛和山形县的天空中出现了非常明亮的火流星,伴随着巨大的声响与地震,藤井旭和几位天文爱好者组成了陨石搜索队,在山区的森林中寻找陨石,此时Chiro再次扮演驱赶黑熊的角色,虽然最后没有发现陨石,但仍是为天文同好所津津乐道的探险。1981年Chiro过世后,藤井旭为了他写了「成为星星的Chiro」这本书作为纪念,这本书热销了超过80万册,更被选为1985年日本全国青少年读书心得比赛的指定书目。

藤井旭所著《成为星星的Chiro》,记述白河天文台的故事。
图说:藤井旭所著《成为星星的Chiro》,记述白河天文台的故事。出处:[连结]

藤井旭以白河天体观测所为基地,建造了许多大型望远镜提供民众观测各种天象,这些望远镜都被命名为Chiro,以纪念那只乖巧可爱的天文狗狗。其中参与1984年最后一届星空邀请会、也是最大支的口径84公分Chiro望远镜更制作成移动式,方便用车辆拖运至各地进行天文推广,风靡日本各地。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时,藤井旭更将口径50公分的Chiro望远镜拆解运至澳洲组装,并举办了盛大的观测会,拍摄到相当精彩的哈雷彗星、大小麦哲伦星云与超新星SN1987A等知名天体。以此为契机,1995年藤井旭在澳洲西部建立了「Chiro南方天文台」,进一步将观测及摄影的视野往南半球推进。藤井旭拍摄了大量的高品质的广角天文摄影作品,这些以传统底片技术所拍摄的天文照片即使到现在的数位天文摄影时代来看仍毫不逊色。虽然国际天文联会不接受以宠物名称来为小行星命名,但可以用机构或是地方的名称来命名,为了纪念Chiro天文台对推广天文的贡献,1995年发现的编号9090号小行星被命名为Chiro天文台(9090 Chirotenmondai),至此Chiro真正地成为了一颗星星。1997年,哥伦比亚号太空梭在执行STS-87任务时,日本首位执行太空漫步的太空人土井隆雄更携带着Chiro图案的贴纸绕行地球轨道,并将这张贴纸带回到白河天体观测所送给了藤井旭,让Chiro也完成了上太空的梦想。

藤井旭与Chiro的「星空邀请会」与自制的大型Chiro望远镜。来源:日本天文学会
图说:藤井旭与Chiro的「星空邀请会」与自制的大型Chiro望远镜。来源:日本天文学会

2011年发生东日本大地震时,白河天文台因为邻近震央而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加上福岛核灾的影响,白河天文台因而永久关闭,所有的观测重心移往澳洲的Chiro天文台。由于长年推广天文教育和出版天文科普读物,2019年藤井旭获得了日本天文学会颁发的天文教育普及奖。晚年的藤井旭仍不断地写作,出版各式天文科普读物,到2022年也都还有新书在台湾地区上市。藤井旭一生为天文推广作出巨大贡献,启发一整个世代的天文爱好者,祝福他能在天上与爱犬快乐地团聚!(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藤井旭的天文摄影作品集(由澳洲天文台管理):https://www.davidmalin.com/fujii/fujii_index.html

日本著名摄影家藤井旭于1989年12月2日拍摄的月掩金星。

这是日本著名摄影家藤井旭于1989年12月2日拍摄的月掩金星,即从地球看去,月球刚好把金星遮掩起来的特殊天象。此次月掩金星是东南亚地区在20世纪能够看到的最后一次。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小行星智神星(2 Pallas)于2023年1月9日3时02分到达「冲」的位置,也就是地球位于中心,而太阳和智神星位于地球两侧、且赤经经度相差180度的位置。此时智神星位于大犬座,亮度约7.7等,在冲的前后数日几乎整晚可见,越接近午夜仰角越高,更是观测智神星的最佳时机,可使用8~10公分以上的天文望远镜,或以望远镜搭配相机记录智神星在背景星空移动的轨迹。

智神星于1802年发现,是继谷神星后所发现的第2颗小行星(谷神星于2006年IAU重新定义为矮行星)。其形状略微不规则,直径约544公里,仅次于谷神星;而其大小虽然比灶神星稍大,但质量却比灶神星轻,是小行星带中第二重的小行星,约占整个主小行星带质量的7%。(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VLT-SPHERE所拍摄智神星影像。图片来源:ESO/Vernazza et al.
VLT-SPHERE所拍摄智神星影像。图片来源:ESO/Vernazza et al.

2023年1月9日3时2分智神星位置示意图。
2023年1月9日3:02智神星位置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PEARLS计划的第一张影像。图片来源:NASA, ESA, CSA, A. Pagan (STScI) & R. Jansen (ASU).
图说:PEARLS计划的第一张影像。图片来源:NASA, ESA, CSA, A. Pagan (STScI) & R. Jansen (ASU).

这是PEARLS(Prime Extragalactic Areas for Reionization and Lensing Science)计划释出的第一张影像,图片中显示了北黄极区域天空中非常早期的星系,由韦伯近红外相机(NIRCam)所拍摄8种不同颜色的近红外光,及哈勃太空望远镜3种颜色的紫外线和可见光所组合而成。这张美丽的影像以前所未有的细节、精緻度和高分辨率,让我们看见一个充满星系的宇宙及银河系内的各种恒星,其中有许多是以往地面上大型望远镜或哈勃未曾见过的。NIRCam的观测结果将与韦伯近红外成像仪和无缝隙光谱仪(NIRISS)获得的光谱结合,以搜寻具光谱发射线的暗淡物体,这将可以更准确地估计它们的距离。

韦伯的影像远远超出了预期,研究人员惊讶在这个区域中隐藏着遥远星系的宝库,不仅得到了星系聚集和生长过程的直接线索,还看到了我们从未想过能亲眼见到的天体,例如遥远椭圆星系周围的单个球状星团、螺旋星系内的恒星形成结,以及背景中数以千计微弱暗淡星系。并测量到非常微弱红外极限星系的数量密度及它们产生光的总量,这种光比在星系之间测得非常暗的红外天空还要暗得多。

研究人员表示在恒星和星系间测量到的漫射光具有宇宙学意义,就如同在编码宇宙的历史。期望在整个韦伯任务期间对这个场域持续进行监测,以找出移动、亮度变化或短暂爆发的天体,而这将使发现随时间变化的物体成为可能,如遥远的超新星爆炸、活跃星系黑洞周围明亮的吸积气体。相关研究成果将发表于《Astronomical Journal》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SCI.NEWS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对于太空探索来说,2022年成功的项目包括:美国NASA阿提米丝1号任务的完成、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启用,以及中国天宫太空站的建成。2023年有五个值得关注的任务:

1、木星冰月探测器

2023年4月,欧洲太空总署将发射木星冰月探测器(Juice),这将是欧洲首次专门用于木星的探测任务。该探测器将于2031年7月抵达木星,在此之前将完成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穿越太阳系的飞行路线。进入木星轨道后,将多次飞越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它配备包括探冰雷达在内的十种科学仪器,以研究卫星内部海洋。

在经过四年的卫星飞越后,将进入太阳系最大的卫星——木卫三的绕行轨道,成为第一艘抵达其他行星卫星轨道的探测器。人们认为木星卫星的冰冻表面下存有液态水海洋,尤其是木卫二,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地方之一。

木星冰月探测器想象图。
图说:木星冰月探测器想象图。

2、SpaceX星舰

虽然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尚未宣布试飞日期,但预计这艘超重型的太空载具(SpaceX星舰)首次轨道试飞将在2023年初进行。SpaceX星舰将是能够把人类从地球运送到太空的最大发射载具以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运载火箭,能够将100公吨货物送入近地轨道。

SpaceX星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系统,包括太空船(携带人员和货物)和超重型火箭。火箭组件将把太空船提升到大约65公里的高度,然后分离并在控制下返回地球。然后,太空船的上部组件将使用自身引擎将自己推到预定轨道上。首次轨道飞行原订于2022年9月发射,但已多次推迟。

3、亲爱的月球旅游任务

亲爱的月球任务(dearMoon project)将带一般民众进行为期六天的绕月旅行,该项目定于2023年由SpaceX星舰发射,确切的日期将取决于SpaceX星舰的成功与否,这将是第一次真正有意义的深空旅游。

在企业家Yusaku Maezawa的资助下,发起了一场比赛,从公众中选出八名成员加入Yusaku Maezawa的旅程,所有费用全部由其支付。这次任务将改变我们对太空飞行的看法,因为以前只有用极其严格的标准挑选出的太空人才能进入太空(不包括100公里内10分钟短暂的飞行)。此任务的成功与否可能会影响到深空旅游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重大事件,还是只是一个白日梦。

4、小行星探测器返回地球

太阳系起源、光谱解析、资源识别、安全保障、小行星风化层探索者(Origins, Spectral Interpretation,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Security, Regolith Explorer,OSIRIS-REx)是美国NASA对近地小行星贝努(Bennu)的任务,目标是获取贝努的样本,并将其送回地球进行分析。

OSIRIS-REx现正带着一公斤珍贵的小行星样本快速返回地球,并于2023年9月24日在犹他州的沙漠中跳伞方式软着陆。小行星样本返回以前只实现过一次,即2020年日本的隼鸟2号任务。

近地小行星贝努。
图说:近地小行星贝努。

5、印度的私人太空发射

虽然SpaceX是最著名的民营航太制造商和太空运输公司,但世界各地还有许多其他公司在开发自己的火箭发射器。Skyroot Aerospace于2022年11月成功发射了Vikram-S火箭,很快将成为第一家发射卫星的印度私营公司。

Skyroot公司计划在2023年发射首颗卫星,目标是在几天内生产出3D列印火箭,从而降低成本。如果成功,这也可以为更低成本的科学任务发射提供一条途径,从而加快研究速度。(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科学家持续分析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月岩、泥土样本,最新的研究结果指出月球上可能有尚未发现的新地质类型。

Moon

在这些1.731公斤的风化层样本中,科学家发现了七种不同类型的岩石,其中一种是全新的月球玄武岩,也许形成于月球火山活动时期,这使得科学家能研究月球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份研究中所列出的七种岩石都被认定是「外来的」,但这所谓的「外来」还是来自于月球,只不过是经由月球上的内营力或外在撞击活动带来此处的,研究人员筛选了3000个直径小于2毫米的颗粒,以寻找过去撞击坑或火山活动的证据,其中三个碎屑的高钛含量显示出过往在月球上未曾见过的矿物学特征,这可能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月球岩石。根据研究论文的描述,这些岩石颗粒可能与离它们所在位置不远的撞击坑有关,但是从地质的角度来看,也许还有一些我们不了解的月球机制,甚至可能有科学家不知道的火山爆发现象。

整体样本中只有大约0.2%被归类为外来物质,而非原先预期的10%~20%,这显示科学家们将不得不重新思考撞击物体在月球表面的传播方式,至少在该地区是这样。

嫦娥五号在月球的风暴洋北部收集样本,这些样本可以协助科学家推测月球的演化史,并用于规划未来的月球任务着陆点或基地预订地,该研究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2022年6月30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22年9月28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保护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建设冷湖赛什腾山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开发、利用及其管理活动,适用于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冷湖天文观测环境,是指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及周边的光学天文观测夜间光环境。

第四条  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区域,是指为保障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光学观测环境所划定的区域,划分为暗夜保护核心区和暗夜保护缓冲区。

暗夜保护核心区是指以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总体发展规划选址用地几何闭合区域边界向外50公里内的区域。

暗夜保护缓冲区是指以暗夜保护核心区边界向外50公里的区域。

第五条  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科学管理、合理利用、促进发展的原则。

第六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及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区域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相关保障机制。

自治州人民政府及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区域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天文观测环境区域发展与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天文观测基地相关专项规划应当符合所在地政府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并与相关专项规划保持一致或相衔接。

第七条  自治州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负责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

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安、应急管理、交通运输、文体旅游广电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第八条  自治州冷湖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创园管委会)在自治州科学技术主管部门指导下负责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日常工作。

第九条  冷湖天文观测环境暗夜保护核心区内,严格控制光源种类和亮度,所有户外固定夜间照明设施的照射方向应当低于水平线向下30度。

冷湖天文观测环境暗夜保护缓冲区内,所有户外固定夜间照明设施的照射方向应当控制在水平线以下。

第十条  冷湖天文观测环境暗夜保护核心区内拟规划建设项目应当由项目建设单位组织开展天文观测环境影响专项评价,评价报告应当经自治州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审批;暗夜保护缓冲区内拟规划建设项目,应当向自治州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备案。

冷湖天文观测环境暗夜保护核心区内禁止规划建设对当地天文观测环境产生影响的项目,禁止开展影响天文观测环境的活动。

第十一条  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区域内涉及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活动的,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及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区域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据天文观测环境的相关保护要求做好统筹协调保障工作。

第十二条  在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区域内实施下列活动,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自治州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备案。活动结束后,应当立即关闭、移除相关设备:

(一)临时使用强光源、激光等光源的;

(二)临时使用无人机、直升机等空中设备的;

(三)需要使用信号弹、烟雾弹等指示物的;

(四)其他影响天文观测环境的。

第十三条  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区域内已建成的建筑和设备的户外照明设施,影响天文观测环境的,应当由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提出解决方案,由自治州科学技术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监督实施。

第十四条  科创园管委会应当根据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需要,组织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内的天文观测机构开展天文观测设施与观测环境质量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作为天文观测环境保护评价依据。

科创园管委会应当在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区域内显著位置设立警示、指引等保护标志,标明保护要求。

第十五条  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区域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科创园管委会应当加强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意识。

在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开展地质勘查、考察、参观、旅游等活动,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科创园管委会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开展。

第十六条  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基地内的天文观测机构应当支持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建设、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协助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开展科研科普、宣传教育、文化旅游、参观考察等活动。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冷湖天文观测环境的义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进行监督、劝阻和举报。

自治州人民政府及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区域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对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第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由自治州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对单位处人民币二万元以上四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人民币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自治州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对单位处人民币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人民币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在暗夜保护核心区内建设对当地天文观测环境产生改变项目的,由项目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拆除,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人民币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拆除的,由自治州科学技术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人民币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在暗夜保护核心区内组织开展影响天文观测环境活动的,由自治州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第二十一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二条  本条例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http://www.hxrd.gov.cn/zyfb/flfg/202210/t20221031_207299.html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根据地面和太空望远镜收集的大量观测数据,木星对流层上层的温度呈现出规律的波动,似乎与季节变化无关。这一令人惊讶和有趣的发现可能有助于了解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奇怪天气。

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的木星红外图像,较亮的区域较温暖且云层较薄,较暗的区域则相反。图片来源:ESO / L.N. Fletcher
图说: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的木星红外图像,较亮的区域较温暖且云层较薄,较暗的区域则相反。图片来源:ESO / L.N. Fletcher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行星科学家Leigh Fletcher表示:我们现在已经解决了难题的一部分,即木星大气显示出这些自然循环。要了解是什么驱动了这些循环以及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时间周期,我们需要探索云层的上层和下层。

毫无疑问,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与我们居住的地球截然不同。它被狂风吹拂,笼罩在厚厚的云层中,有着比地球还大的风暴。

木星最明显的特征为深浅交替平行于赤道的云带,浅色称区,深色称为带,其喷流气流以相反的方向快速运动。从红外图像中得知,较暗的带较暖,部分是因为云层较薄,允许更多的热量从行星内部逸出。

木星的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它的自转轴没有太大的倾角。木星的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轨道面仅倾斜3度。在地球以及火星和土星等其他行星上,自转轴的倾斜(地球为23.4度)使两极朝向或远离太阳,导致明显的季节性温度变化。因此科学家们从未预料到木星会有明显的温度变化周期。

来自航海家号和卡西尼号上仪器的数据,以及来自甚大望远镜、Subaru望远镜和NASA红外望远镜设施的数据,为由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行星科学家Glenn Orton领导的团队提供了数十年的热数据。

令他们惊讶的是,他们发现木星温度波动的周期为4年、7年至9年,以及10年至14年,涉及不同的纬度。他们发现,这些似乎与季节性温度变化无关。

然而,存在一些内部一致性:随着北半球特定纬度的温度升高,南半球相应纬度的温度会下降,特别是在纬度16、22和30度。就好像木星是它自己的镜子,被赤道一分为二,保持着热平衡。

Orton表示:这是最令人惊讶的,我们发现了距离非常遥远的纬度之间温度变化的关系。这类似于我们在地球上看到一个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模式会对其他地方的天气产生显著影响。

目前尚不清楚是什么驱动或连结这些温度波动,但是可以在木星大气更高处找到线索,即位于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在木星赤道,对流层的温度变化与平流层的变化相反。这表明在高海拔地区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会影响下方发生的事情,反之亦然。

不管如何,这项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拼图,有朝一日,它可能会帮助科学家们准确地理解和预测木星的天气。

Fletcher表示:如果我们能够将木星大气中的因果连结起来,测量这些温度变化和周期将是朝着全面地获得木星天气预报的里程碑。而更大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在未来可以将其扩展到其他巨行星,看看是否会出现类似的模式。

该研究已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上。(编译/台北天文馆施欣岚)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