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磁波,每隔7年就会穿过地球的外核,在此过程中会扭曲地球磁场的强度。

图中显示了穿过地球外核最外层的神秘波(红色)。
图中显示了穿过地球外核最外层的神秘波(红色)。

研究人员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写道,这些波被称为磁科里奥利波(magneto-Coriolis waves),因为它们是沿地球自转轴排列并移动的巨大磁柱,磁场强度在赤道最强。每年以约3公里的振幅扫过地核和地函的边界(大约在地表以下2,900公里),并以每年高达1,500公里的速度向西移动。

研究作者分析了20多年来的磁场数据,这些数据是欧洲太空总署(ESA)的Swarm卫星任务在1999至2021年期间收集的。Swarm是由三颗相同的卫星组成,用来测量来自地核、地壳、海洋和大气层的磁场讯号。研究小组将卫星数据与早期地表的磁场测量数据结合起来,然后以数值模型来模拟地球磁场,进而首次确定了地球核心中存在磁科里奥利波。这些波的来源目前仍然是个谜,但可能源自外核中液态铁的运动所产生。

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Nicolas Gillet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其他这样的波可能存在,可能有更长的周期,但需要依赖更多的研究。由于波携带着传播介质的信息,此新的发现可应用于探测地球的内部,包括难以研究的地核,以及地核-地函的边界。(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Live Scienc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位于36.5光年外的一颗名为Ross 508的暗淡红矮星(太暗而无法用肉眼看到)周围,天文学家发现一颗质量仅为地球4倍的系外行星,每10.75天绕其母恒星运行一次。基于我们对行星质量极限的认知,意味这颗行星很可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而不是气体组成。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名为Ross 508b的超级地球,位于距离地球约36.5光年的红矮星适居带附近。(此为艺术家的想象图)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名为Ross 508b的超级地球,位于距离地球约36.5光年的红矮星宜居带附近。(此为艺术家的想象图)

这颗名为Ross 508b的系外行星不太可能适合生命存在。然而,这一发现是利用日本国立天文台(NAOJ)位于夏威夷的昴星团望远镜进行新调查的首次发现,证明了用于定位暗淡恒星周围小行星技术的有效性。

2019年,由NAOJ领导的一个国际团队借由识别红外和近红外波长的都卜勒效应,并使用昴星团望远镜搜索暗淡的红矮星,以寻找系外行星。这种技术更适合探测距离母星更远轨道的较小系外行星。

Ross 508的质量只有太阳的18%,是用径向速度法发现的最小、最微弱的恒星之一。意味着,未来在红外波长的径向速度调查有可能发现大量围绕昏暗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并可揭示它们行星系统的多样性。

该研究已被日本天文学会的出版物所接受,并可在arXiv上查阅。(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2年邵逸夫天文学奖在5月24日公布得奖名单,颁给瑞典隆德大学天文学及理论物理系退休教授莱纳特·林德格伦(Lennart Lindegren),以及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物理学院客座教授迈克尔·佩里曼(Michael Perryman),以表彰他们对天体测量学(astrometry)的贡献。他们主导欧洲太空总署(ESA)天文测量学的卫星,依巴谷(Hipparcos)及盖亚(Gaia)任务。

天文测量学是相当古老的天文学,主要是测量恒星的在天球位置,进而得到恒星距离和动态,甚至是恆星实际亮度等资讯。一般是测量恒星的周年视差,由于恒星距离越远视差越小,以及受到大气扰动影响,只能精确测量数百光年内的恒星。因此,在1980年代开始发展卫星观测恒星视差技术,以避开大气扰动影响。在1989年8月升空的依巴谷是ESA首座专门进行天文测量学的卫星,其全名为「高精度视差采集卫星」(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 携带口径29公分,焦长1.4公尺的主镜。前期测量120,000颗恒星,它们的位置精度达2至4毫角秒;后期测量400,000颗恒星,位置精确度约20至30毫角秒,之后在1993年3月除役。盖亚是依巴谷卫星后继计划,在2013年12月升空,2014年1月到达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点(L2),并且执行任务至今。它携带两座口径1.45×0.5公尺主镜的望远镜,工作模式与依巴谷卫星相似,但精度提高了一百倍。盖亚任务可观测到最暗为20等的天体,建立银河系极高解析度立体星图与恒星的运动方向,可以了解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

「邵逸夫奖」在2004年开始颁发,分别为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等三项奖项。每年颁奖一次,提供每一项奖金一百二十万美元。邵逸夫天文学新闻稿说明:莱纳特·林德格伦在依巴谷的设计上提出许多构想,也是负责分析依巴谷数据的两个独立团队中其中的主管。迈克尔·佩里曼曾任职依巴谷科学团队的主席,也在2001至2008年间担任盖亚科学团队的主席。两位在九十年代提出盖亚的构想,在其科学及技术上的设计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2022年天文学由这两位天文学家获得。(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得奖者:瑞典隆德大学天文学及理论物理系退休教授莱纳特·林德格伦(右),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物理学院客座教授迈克尔·佩里曼(左)。
得奖者:瑞典隆德大学天文学及理论物理系退休教授莱纳特·林德格伦(右),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物理学院客座教授迈克尔·佩里曼(左)。

资料来源:邵逸夫天文学奖网站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

根据天文学家的分析预测,5月15日可能有一场新出现的流星雨爆发,这场流星雨是由双小行星系统2006 GY2所引起,其主星直径约400公尺、副星约80公尺。地球将在5月15日18时20分左右,通过分布在其轨道上的流星体带,国际流星组织(IMO)预估极有可能引发流星雨,其辐射点位于武仙座。但由于流星体带中的碎屑密度未知,所以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惊人的流星暴,也可能仅出现零星流星。然而月相近望,在月亮光害干扰下,较不易观测。

2006 GY2轨道示意图。
图说:2006 GY2轨道示意图。

2006年4月9日,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中心(LINEAR)在新墨西哥州的索科罗附近发现了小行星2006 GY2。辐射点预计位于武仙座τ星以东3度,估计流星速度中等约为36公里/秒,与双子座流星雨相似。它下一次接近地球将发生在2039年4月21日。

第二起则在5月底,为科学家瞩目已久的武仙座τ流星雨。这个流星雨的母体73P/施瓦斯曼-瓦赫曼3号彗星(Schwassmann-Wachmann 3)在1995碎裂,遗留大量碎屑在其流星体带中,而且年代不久,极有可能发生流星暴,预测出现时间大约为5月31日13时前后,同样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建议可在5月28日至6月1日之间观察。由于近朔,无月光干扰,所以入夜后至天亮前都可观赏,观测条件极为良好。

在2006年拍摄到的彗星73P/Schwassmann-Wachmann 3 解体画面。
图说:在2006年拍摄到的彗星73P/Schwassmann-Wachmann 3 解体画面。

如果2006 GY2流星暴没有出现,那么5月底的武仙座τ流星雨可能是自2001-2002年狮子座流星暴以来的另一次流星暴。天文学家预测2022年5月31日13时前后,当地球穿越73P彗星在1995年分裂时所形成的流星体带时,极有可能出现每小时上千颗的流星暴盛况,但也不排除落空的可能。因此不仅全球流星迷期待这场可能是今年最灿烂的流星雨,天文学家们也严阵以待,将以观测验证预测的准确性。

这次流星雨的最佳观赏地区落在北美洲,当天近朔,没有月光影响,观测条件极为良好。台北天文馆网站中列出了多个北美洲当地的暗空摄影机以及电波观测直播点,还有国际太空站从四百公里高俯视地球的另类流星雨视角,让本地天文迷能与全球共同见证这次大自然的精彩演出!此外由于流星体带会有难以预测的漂移扩散,因此流星雨出现时间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5月28日至6月1日间都有可能出现。所以晚上不妨抬头看看星空,或许刚好遇上意外的惊喜!

除了1995年的流星体带外,31日凌晨0时及18时,地球还将通过73P彗星在1892年及1897年产生的另两条流星体带,不过由于密度小得多,预期流星数量也不多。

这些非例常性的流星雨不仅可能带来意外的夜空奇景,而且统计数据将可协助天文学家检视修订预测模型,对于预测流星雨、了解太阳系历史,甚至预测小行星与彗星的撞击威胁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台湾地区位于广大的太平洋西缘,在全球协力观测中居于重要位置,欢迎大家一起来成为「公民科学家」!欢迎透过天象网页通报您的观察结果。

流星出现的时间和位置并不固定也无法预测,因此尽可能选择无光害且视野辽阔处,躺下后轻松扫瞄全天空,用肉眼就能尽情观赏,若使用高感度数位相机摄影,还能留下精彩美景。台北天文馆也将在流星雨极大期晚间以高画质摄影机进行星空直播,让民众透过网路也能即时欣赏难得的流星雨美景。(编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马来西亚摄影师Shahrin Ahmad (@Shahgazer)于当地时间2022年5月27日上午10:19(GMT+8)从吉隆坡拍摄的白昼月掩金星视频。摄影师对结果很满意,尽管在掩星期间有薄云经过时会有些紧张!

Credit: Shahrin Ahmad (Shah)
转自“月面环形山”微信公众号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6月夜空精彩不断,除了水星西大距、超级满月外,还有「五星同现」及六月牧夫座流星雨!

6月14日19时52分是今年第一个「超级满月」的发生时刻,而傍晚18时44分才刚从地平线升起的满月,在地平面景物的视觉效应下,将是又大又亮,超级美丽!

今年第二次的水星西大距则发生在6月16日,在曙光出现前的4点半前后,可以在东方耀眼金星与地平线中间找到这颗0.3等的白色行星,若透过30倍以上的小望远镜还可以看出它精巧如弦月般的外观。

6月中旬到月底的曙光前,则是观赏「五星同现」的最佳时段。此时肉眼可见的五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依序由下而上,从东北方低空到南方天空,横跨半个天幕排成一列,是能够一次饱览五星的难得机会。其间还有月球每天以不同月相「插队」游移于各行星间,非常有趣,其中以6月23日「火星合月」两星体相距仅约1.5度最为接近。

2022年6月25日04:30天空示意图。「五星同现」
2022年6月25日04:30天空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六月牧夫座流星雨则是平时不起眼的小流星雨,每小时约仅1、2颗,但1998年曾爆发每小时超过百颗的盛况!今年极大期预估出现在6月27日夜间至28日天亮前,当天月相接近朔,观察条件极为良好,不知是否会再现盛况!(台北天文馆:赵瑞青、许晋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月全食的发生必须是月球、地球与太阳排成一直线的时候,此刻月球将进入地球本影区,而形成月全食天象,此时人们所看到的月亮将由亮白色,转变为古铜色。

2022年5月16日发生的月全食,因为台湾地区不在月食带区域,所以只能透过国外的网路直播观赏这精彩天象。这次的月全食不止引起全球追星族的关注,更吸引了远在太空的露西号探测船(Lucy spacecraft)注意,并进行这次在外太空观测月食的临时任务。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露西号探测船主要任务是观测主小行星带及木星特洛伊带的小行星,目前仍位于环绕太阳轨道的阶段,距离地球约1亿公里。

露西号探测船轨道示意图
露西号探测船轨道示意图

为了执行这次月食观测,美国西南研究所(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SwRI)的研究团队必须先进行仪器校对,本次使用探测船所携带,高解析度可见光成像仪(L’LORRI)进行观测,在大约三个小时的过程中,进行86次拍摄,每次拍摄曝光时间为1毫秒。从观测影像中可以看见,地球及月球都仅有半边反射太阳光,随着月食的发生,可以明显看见月球随之消失在影像中。因为高解析度可见光成像仪,原始设计在低温的环境中观测,研究团队为了避免仪器过热,因此只进行月食前半段过程的拍摄。

露西号探测船拍摄月全食过程
露西号探测船拍摄月全食过程

这次从太空进行月食的观测任务,且让地球与月球能同框出现,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可以让科学团队进行研究整合、仪器调整、探测船控制及观测目标的导引等超前准备。(编辑/台北天文馆林琦峯)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星明天文台

北京时间2022年5月22日0时许(本文配图中的时间为世界时,文字内容以北京时间为准),NEXT(宁波市教育局—新疆天文台望远镜)发现超新星候选体,该候选体位于武仙座方向的WISEA J175915.86+442034.3星系附近,亮度约17.8等(无滤镜)。经查验后将其上报至暂现源名称服务网(TNS),该候选体随即获得编号AT 2022khr,内部编号XM02JZ。该天体位置如下(春分点2000.0):

赤经 17h59m15.480s
赤纬 +44°20′34.93″(J2000)

超新星2022khr
发现图像(左)与PS1历史图像(右)对比

图像说明:
左图为NEXT2022年5月22日凌晨拍摄图像,右图为泛星1号望远镜(PanSTARRS-1,PS1)历史图像。
左图十字丝中心有明显可见星点,而PS1的历史图像中对应位置没有星点,因此判定这是新出现候选体。

编号:AT 2022khr(=XM02JZ)
发现者:赵经远、张宓、孙国佑、高兴
发现亮度:17.8等(无滤镜)
发现时间:2022年5月22日0时12分44.064秒
TNS页面链接:https://www.wis-tns.org/object/2022khr

约一天后,茲威基暂现源巡天(ZTF)也向TNS报告了他们的预发现和后续观测数据。他们报告在5月18日下午16时17分51.996秒检测到该候选体,在ZTF-g滤镜下约18.5126等,并将其编号为ZTF22aakdwiu,到了22日下午,在ZTF-r滤镜下增亮至17.5等。

星明天文台与茲威基暂现源巡天候选体报告
星明天文台与茲威基暂现源巡天候选体报告

证认在5月23日21时05分42秒到来,夏威夷大学天文研究所天文学家Michael Tucker代表天体暂现源光谱分类项目(SCAT),使用位于莫纳克亚山的夏威夷大学88英寸望远镜/超新星积分场光谱仪(UH88/SNIFS),对AT 2022khr进行了光谱观测,并在约61分钟后将光谱及分类结果上报到TNS,证认AT 2022khr是一颗Ia型超新星,使用SNID估计红移为0.04,该候选体因此获得超新星编号SN 2022khr。

TNS页面
TNS页面

SN2022khr光谱
SN2022khr光谱

SN2022khr分类报告
SN2022khr分类报告

SN 2022khr是星明天文台2022年发现的第4颗超新星。祝贺赵经远、张宓、孙国佑、高兴4位老师的发现,特别感谢SCAT多次证认星明天文台发现的暂现源性质。

参考资料:
1. SN2022khr,Transient Name Server,https://www.wis-tns.org/object/2022khr
2. XM02JZ,星明天文台官网,http://xjltp.china-vo.org/xm02jz.html

作者:邹乾一
审核:赵经远、张宓
编辑:席宇博

关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
“星明天文台”
和小星一起踏遍星辰
收获浪漫吧~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2022年5月23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七期《小行星命名公告》新增一颗华人命名的小行星,该小行星是由莱蒙山巡天计划发现。

177770 Saulanwu 吴秀兰。吴秀兰(生于1940年)是美籍华裔粒子物理学家。她在粲夸克(Charm quark)、胶子(gluon)和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发现中,整体领导和参与而闻名。吴秀兰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 特聘物理学教授,也是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实验科学家。

吴秀兰出生在香港,毕业于金文泰中学。1960年获全费奖学金到美国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攻读本科学位。原本她想成为一名画家,但是她受到玛丽·居礼的启发,转而将一生奉献给物理学。

吴秀兰

【图:维基百科;文:节译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公告;新闻讯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2年5月29日早上8时将发生火星合木星,火星在木星南方0.63度处。从地球中心向外看,当火星和木星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火星合木星」,通常是这两颗行星比较接近的时候。

虽然在「合」发生的时间点太阳已高照,两行星皆不可见。但火星与木星约于凌晨1时45分升起,当天木星亮度约-2.3等,火星约0.7等,位于双鱼座,因此下半夜至天亮前,都可以在东南方天空观赏此二颗行星。观察此现象仅需要利用肉眼就可以轻松观赏,若是使用望远镜观看,因此二颗行星距离稍远,较无法同时显现于望远镜的视野内。

此外,在晨光前还可以看到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依序由下而上,从东北方低空到南方天空,横跨半个天幕排成一列的景色。(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2022年5月29日4时的天空。
2022年5月29日4时的天空。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