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将于9月14日17:21抵达冲的位置,即以地球为中心,太阳和海王星分别位在地球两侧、视黄经相差180度的地方,这是一年中海王星的最佳观测时机。因为海王星在此时最接近地球、视直径最大、亮度最亮,且整夜可见。

本次海王星冲时,距离地球约28.92AU,亮度+7.8等,位于宝瓶座,在晚间20:00至凌晨3:50期间的仰角高度在20度以上,比较适合观察这颗亮度不高的行星。它的位置可以利用秋季四边形中室宿二往室宿一方向向南延伸,将可找到秋季南天唯一的1等星:南鱼座北落师门。海王星大约就在室宿一至北落师门的一半且稍偏东之处,建议以口径8公分以上的望远镜协助观察,可见到这颗蓝色调的行星,可是它的视直径仅2.36角秒,在一般望远镜视野里的盘面很小,接近点状,但又比点状稍微大一丁点,最好的方式是对着同一视野连续拍摄一段时间,其中会移动的天体,很可能就是海王星啰!

2016年海王星冲时,由本馆同仁胡佳伶所拍摄的海王星影像资料,可明显看到它呈现蓝色色调。
2016年海王星冲时,由本馆同仁胡佳伶所拍摄的海王星影像资料,可明显看到它呈现蓝色色调。

海王星是由英国数学家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分别计算它的轨道,后于1846年9月23日由柏林天文台发现,是天文学史上第一个透过力学计算而找到的新天体。海王星也是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它的公转周期约165年,因此每年在天球移动的距离约2度,今年海王星冲时它的位置仍然在宝瓶座,直到2022年后它才会进入双鱼座的区域。(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水星和金星绕太阳的轨道都在地球轨道以内,故有「内行星」之称。从地球上观看,这两颗行星常在太阳左右,仅能在清晨日出前或傍晚日落后的短暂时机观看,因此常有「晨星」与「昏星」之称。而水星另有「辰星」的别称。

2021年9月14日12时24分,水星将达到今年第3次、也是本年度最后一次东大距位置,日距角26.8度,视亮度0.1等。水星东大距表示水星与太阳间离角达到最大,且水星在太阳的东边,此时受太阳光的影响最小,可以在日落后靠西方低空找到水星,是难得的观赏佳机。

水星因与太阳离角太小,即使在大距的时候,可见时的仰角依然不高,当天约19时10分左右水星即已西沉,需把握日落后到19时这段时间,选择西方无遮蔽处观看。除了以肉眼观赏外,若辅以双筒望远镜还能看到如弦月般的外观,但由于水星视直径只有6.83角秒,建议使用口径20公分以上望远镜观看。水星非常接近太阳,因此比金星还不容易看见,这是今年最后一次在日落后见到水星的机会,错过这次就要等到明年啰!

水星没有天然卫星,但它有一个稀薄的外逸层,因此表面如同月球般有许多的坑洞。水星是唯一与太阳轨道共振的行星,这种共振使得一个水星日的长度是水星的两年,也就是说对水星上的人说一天相当于两年。(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2021年9月14日傍晚,水星所在位置示意图。
2021年9月14日傍晚,水星所在位置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21年9月11日9时48分,第2号小行星智神星(2 Pallas)将运行至「冲」,也就是太阳与智神星在天球上视黄经经度相差180度的位置。预估亮度为8.5星等,座落在双鱼座Gamma与宝瓶座Lambda的连线之间。智神星在冲日前后数天整夜可见,越接近午夜时仰角越高,更适合观测。

智神星是继谷神星之后,于1802年发现的小行星。形状略微不规则,直径约544公里,它也是仅次于谷神星、主小行星带中第二大的小行星。

本次智神星冲的亮度比去年智神星冲(9.6等)时还亮近3倍,尽管如此还是暗于肉眼可视星等6.5左右的极限,有兴趣的人可用望远镜搜寻,或以望远镜搭配相机记录智神星在背景星空中移动的轨迹。(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智神星冲日约座落在双鱼座Gamma与宝瓶座Lambda(垒壁阵七)的连线之间。(点图放大)
智神星冲日约座落在双鱼座Gamma与宝瓶座Lambda(垒壁阵七)的连线之间。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2021年9月7日,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公开发布“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批伽马光子科学数据。空间伽马射线观测作为人类认识宇宙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宇宙起源、暗物质探测等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悟空”号伽马射线曝光图
“悟空”号伽马射线曝光图

专项背景

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期)是国务院2010年批准的“创新2020”A类先导专项之一,2011年1月11日正式启动,旨在聚焦最具优势和最具重大科学发现潜力的科学热点领域,通过自主和国际合作科学卫星计划,实现科学上的重大创新突破,带动相关高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发挥空间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作用。

卫星探析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rk Matter Particle Explorer,英文简称“DAMPE”,又名“悟空”号)作为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期)首发星,于2015年12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其主要科学目标通过在空间观测高能电子(包括正电子)和伽马射线能谱,来寻找暗物质粒子的存在证据,并开展宇宙射线起源及伽马射线天文方面的相关研究。经过五年半的平稳运行,目前“悟空”号卫星平台、有效载荷均工作正常,已经完成全天区扫描超过11次,获取了约107亿高能宇宙射线事例,已先后获得了宇宙线电子、质子、氦核等TeV以上能区最精确的测量结果,在暗物质间接探测和宇宙线起源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有效载荷由4个子探测器(塑闪阵列探测器PSD、硅阵列探测器STK、BGO量能器、中子探测器NUD)构成。其中塑闪阵列探测器主要用于测量入射粒子的电荷,并用于伽马射线的反符合探测;硅阵列探测器主要用于测量入射粒子的方向,内部装有钨板将伽马射线转换为正负电子从而实现对其方向的精确测量,同时也可以对入射粒子的电荷进行测量;BGO量能器主要用于测量宇宙线粒子尤其是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的能量,同时进行粒子鉴别,剔除高能核素(包括质子和重核)本底;中子探测器用于测量宇宙线中的强子与中子探测器上层的物质发生作用产生的次级中子,进一步剔除高能核素本底。

“悟空”号载荷结构图
“悟空”号载荷结构图

发布意义

暗物质粒子间接探测、宇宙线物理和伽马射线天文是“悟空”号卫星的三大科学目标,而对伽马射线的观测是实现其科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伽马光子不带电荷,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会被磁场偏转,可以更好地携带暗物质空间分布的信息,故而在暗物质间接探测研究中伽马射线数据具有特殊的价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伽马射线观测具有极高的能量分辨率,有望更好地研究暗物质的性质。

国际上已有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显示在伽马射线波段具有多种天体以及丰富的天体物理过程值得研究。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2 GeV以上的伽马射线数据中已认证出超过200个恒稳伽马射线源(包括活动星系核,脉冲星,脉冲星风云和超新星遗迹等),可用以深入研究活动星系核的黑洞喷流成分,脉冲星产生脉冲辐射的机制以及超新星遗迹对宇宙线加速的贡献等。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伽马射线数据还将对费米卫星新发现的位于银河系中心的巨大伽马射线泡的形成机制提供新的观测信息。挖掘这些伽马射线数据还将有望对伽马射线时变源提供独立的观测。

数据解密

伽马光子科学数据主要包括光子数据文件和卫星状态文件两类。光子数据文件是从卫星探测到的事例数据中经过光子挑选得到的,文件主要记录了光子数据的物理信息和GTI(好时间段)信息:物理信息包括光子到达时间、重建能量、重建方向、触发类型等;GTI信息记录卫星观测模式的时间信息。卫星状态文件主要记录卫星的时间、位置、速度、指向和有效时间等信息。为了便于全球的科学家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同时提供伽马射线高级数据分析软件DmpST,用以辅助进行科学数据分析。

此次公开发布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的伽马光子科学数据(共计99864个事例),以及与其相关的卫星状态文件(共计1096条记录),可通过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https://dampe.nssdc.ac.cn)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http://dgdb.pmo.ac.cn/dampe/)获取。

“悟空”号伽马光子科学数据全天计数图
“悟空”号伽马光子科学数据全天计数图

后续,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持续发布伽马光子科学数据,开展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及工具的研发,为公众提供更多样、更精细、更透明的数据共享与应用服务。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2021年9月2日出版的第一卷第七期《小行星命名公告》新增五颗中文命名的小行星。

216319 Sanxia 三峡(三峡大学)。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于2007年7月10日发现。三峡大学(中国三峡大学)是一所水利电气学科突出的大学,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

239645 Shandongas 山东天文学会。由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于2008年11月20日发现。山东省是中国近代天文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源地。山东天文学会(缩写SAS)是一个成立于2021年4月17日的新组织,其使命是服务天文学家、天文教育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促进天文学的发展。

300634 Chuwenshin 朱文鑫。由林启生和叶泉志在鹿林天文台于2007年10月19日发现。朱文鑫(1883-1939)中国天文学家,他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有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先驱,并撰写了多部相关著作。

392655 Fengmin 冯敏。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于2009年3月25日发现。冯敏(生于1940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医药现代应用专家。他带领的团队率先提取了灵芝孢子油。

428259 Laphil 洛杉矶爱乐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成立于1919年,是一支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美国管弦乐团。被广泛认为是美国最好的管弦乐队之一。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发现及提名。

546844 Jinzhangwei 金彰伟。由阮建高和高兴在星明天文台于2016年9月11日发现。金彰伟(生于1968年),星明天文台巡天组成员,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天文爱好者。他发现了多个新天体,包括小行星、超新星和SOHO彗星。

【文:节译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公告;新闻讯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在最近一次SpaceX公司天龙号太空船对国际太空站的补给任务中,有一项特别的科学酬载,是由比利时哈瑟尔特大学的一组学生所开发的实验装置“Oscar-Qube”,全名为Optical Sensors Based on Carbon materials: Quantum Belgium,是利用人工钻石打造的光学传感器,将在离地400公里的高度绘制地球磁场。

天龙号太空船CR23已经成功抵达国际太空站,欧洲太空总署的太空人Thomas Pesquet协助设置了Oscar-Qube。在国际太空站上有个针对教育与商业用途打造的服务平台“ICE Cubes”,让大家能在国际太空站上以微重力运行他们的实验,应用的领域包括药物开发、微生物学、材料科学、3D列印及艺术。Oscar-Qube便是透过ICE Cubes的服务进行他们的实验。

Oscar-Qube将会利用一种新型的磁力计,该磁力计基于人工钻石结构当中“Quantum sensing”的能力,这意味着它具有高灵敏度以及奈米级的精度,反应时间少于100奈秒。

这个由学生团队打造的实验如果成功,将以无与伦比的精度绘制地球磁场。Oscar-Qube会在国际太空站停留10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团队将在地面持续管理与监控Oscar-Qube。(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Oscar-Qube利用国际太空站上的ICE Cubes服务进行太空实验。
Oscar-Qube利用国际太空站上的ICE Cubes服务进行太空实验。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毅力号继上个月样本采集尝试失败,第二次的尝试在9月1日成功钻取了岩芯,NASA的最终目标是将岩石样本送回地球,用以研究是否有古代微生物的生命迹象。

毅力号的第二次钻探测试,选择了一块看起来相当厚的大石头,研究人员给了它一个绰号「罗切特」(Rochette),这块巨石坐落在山脊上,可能已经耐受火星上的所有催残数百万年,操作人员特地将取芯过程拍照纪录,以确定这次是真的有岩芯进入采样管。

「罗切特」钻探前后,由毅力号在不同时间、位置所摄影,右图可见明显钻探后的大洞。
▲「罗切特」钻探前后,由毅力号在不同时间、位置所摄影,右图可见明显钻探后的大洞。

这次的岩芯样本约为一支铅笔的粗细程度,并且没有因为岩石松软而散掉,科学家将利用毅力号上的设备开始对其研究,而毅力号尚有41支剩余采样管可供采集,科学家预计在1年至2年的时间里将其使用完毕,也许到了本世纪30年代,另一个尚未建造的探测器会将它们安全地带回地球,届时科学家可以对样本进行更细微的分析,不过在那之前,毅力号会继续探索这颗红色行星。(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火星一片荒瘠,因为温度和缺水让生命难以应付,并且磁场微弱,而这意味着宇宙辐射将不断冲击火星表面。如果我们计划要在这片红色行星上长时间的生存,那表示我们还需要支持另一种生命——农作物的存在。然而,根据荷兰瓦赫宁恩大学和台夫特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在火星表面上建造温室,仍不足以保护植物使其免于受到火星表面的致命辐射。

在理想的情况下,火星表面的温室将由圆顶组成,其目的是为了让有限的阳光可以尽可能地直接照射在农作物上。但目前制作温室玻璃的技术却无法阻挡不断照射在火星上的致命伽马射线,这些伽马射线比在地球上高出约17倍,而这足以显着影响火星温室中所种植的作物。

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模拟伽马射线在火星环境下种植水芹和黑麦,他们使用5个独立的钴-60,使其均匀地散布在测试作物上方,以创造类似于火星上的辐射面,并且与生长在地球“正常”环境中的作物比对。实验结果发现,模拟火星辐射组的作物变成了侏儒,并且叶子呈现褐色,在生长28天后,与地球上正常的组别比起来收成量明显下降。当然其他因素如β和α辐射,也可能导致作物退化。

因此研究团队建议建造地下农场,其优点可以阻挡大部分的辐射,而缺点虽然是无法照射到太阳光,但却可以使用LED和温度控制来建造一个更加可控制的环境。为了证明他们的理论,该团队接下来将征用荷兰一个冷战时期的地堡,在相同的实验下,看看如果辐射照射来自外部,是否会对地堡内种植的作物产生影响。虽然并非直接在火星风化层上模拟,但这却是人们可以了解如何在地球以外耕种的一种新方法。原文发表于《Universe Today》期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Scitech Daily

  2021年是中国航天大年,我国航天事业已经进入了“空间站时代”。今年《开学第一课》把课堂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通过“天地连线”的方式,请天和核心舱中的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为同学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并饶有兴致地示范了一套“巡天太极”。这堂课不仅是为了激发孩子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更是希望培养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优良品质。

转自:央视网,开学第一课微信公众号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棕矮星是一种质量介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天体,一般认为质量在木星13到80倍之间,但真正的质量界线仍然存在争议,特别是因为它们的构造与低质量恒星的构造非常相似。由瑞士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团队,研究5个质量接近恒星和棕矮星边界天体的特征,帮助科学家了解这些神秘天体的性质,成果发表在Astronomy & Astrophysics学刊。

天文学家认为恒星质量够大,能以氢融合为氦方式,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但棕矮星的质量却不足达到此反应,而是以氘融合为氦方式产生能量,由于效率较低所以棕矮星发出的光比恒星弱得多,所以被称为“失败的恒星”。论文第一作者Nolan Grieves指出:我们仍然不知道棕矮星的质量极限在哪里,以及棕矮星的化学成分、形成方式与初始半径,因此需要较多研究资料。但它们相当罕见,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研究约30颗棕矮星,相比已详细研究数百颗行星,极为稀少。

团队研究对象为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所发现的5颗伴星——TOI-148b、TOI-587b、TOI-681b、TOI-746b 和 TOI-1213b,它们被称为“伴星”,是因为各自围绕其母恒星运行。天体的周期为5到27天,半径是木星的0.81到1.66倍,质量是木星的77到98倍,这使它们处于棕矮星和恒星的边界。研究人员表示:这5个天体的信息揭示棕矮星的性质,让我们能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与如此稀有。

科学家认为这些天体是棕矮星,根据是它们的大小和年龄之间的关系,由于棕矮星应该会燃烧氘后逐渐冷却,所以体积会随年龄而缩小。其中最老的TOI 148b和746b,具有较小的半径,而两个较年轻的星体具有较大的半径。天文学家认为这些天体是如此接近棕矮星的质量边界,值得进一步观测以了解它们。(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棕矮星
棕矮星

资料来源:Science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