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上周有两艘太空探测器先后飞掠金星,利用金星的重力调整各自的轨道,前往它们在太阳系的主要目标。太阳轨道载具(Solar Orbiter)提前一天于贝皮可伦坡号(BepiColombo)通过金星,并利用搭载的光学仪器留下了飞掠金星的画面。

这段缩时影片是由太阳轨道载具的太阳圈成像仪(Heliospheric Imager)拍摄。

这段缩时影片是由太阳轨道载具的太阳圈成像仪(Heliospheric Imager)拍摄。太阳轨道载具通过金星附近时最近达7,995公里,金星表面的高反照形成明亮的新月型样貌。隔一天,欧洲与日本合作的贝皮可伦坡号则在距离金星仅550公里处飞掠。

贝皮可伦坡号的专案科学家Johannes Benkhoff表示,这是第一次有两部探测器在这么近的时间点先后对金星进行探测,可以让我们看到太阳风与金星相互作用的动态,并解析这些过程有多快速。

2021年8月9日的飞掠已经是太阳轨道载具第二次接近金星,为了前往太阳的绕极轨道,它需要大幅减速并远离黄道面,因此团队设计了多次重力抛射的路径,节省燃料并提高太阳轨道载具前往太阳的效率。

太阳轨道载具不像帕克太阳探测器那样接近太阳,但它配备了高解析力的望远镜,能捕捉更清楚的太阳影像。太阳轨道载具将在2022年3月首次接近太阳,不过它在太阳观测上已有成绩。2020年春季测试仪器时发现了太阳表面的新型活动:一种尺度较小的微型喷发,这样小规模的闪焰背后隐藏的机制将是未来科学家待解的谜团。(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英仙座流星雨在2021年8月14日世界时6时9时(北京时间8月14日14时17时)意外大爆发。到目前为止,国际流星组织(IMO)已经收到从美国怀俄明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观察者的确认。位于美国爱荷华州的AllSky相机整晚记录到900~1100颗流星。而位于加拿大的Pierre Martin在渥太华西北80公里处的Westmeath Lookout同样观测到了这场英仙座流星雨大爆发,一秒钟甚至有3到4颗流星划过眼前,绝大多数是亮度4等和5等的流星,也有不少1等和0等,最亮还看到-3等。

2021年8月14日世界时6时~9时英仙座流星雨大爆发
2021年8月14日世界时6时~9时英仙座流星雨大爆发

国际流星组织原先预报英座流星雨极大期最高峰落在8月12日UT19时至21时(北京时间8月13日3时6时),通常在最高峰之后,流星的数量会降低50%,但8月14日世界时6时9时所看到的流星数量却是预期最高峰时的2~3倍。在高峰预测的一天半后才发生爆发,这是意外吗?这次爆发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猜测可能是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彗星第109号周期彗星——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109P/Swift-Tuttle),在许多世纪前穿越内太阳系时留下彗星碎片细丝的结果。(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MeteorNews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可拍照 ★★

8月19日12时发生火星合水星,火星在水星北方0.08度处。从地球中心向外看,当火星和水星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火星合水星」,通常是这两颗行星比较接近的时候。当天水星的亮度约-0.5等,火星1.8等,但水星及火星在这个时节非常靠近太阳,所以必须要在日落后才可见两颗星非常靠近地平线处,若民众想要看见这两颗星,最佳观赏时间为日落后到19时之间,找西方地平线约0度至8度仰角天空无遮蔽处即可观赏。

火星、水星于8月19日日落后见于西方。
火星、水星于8月19日日落后见于西方。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火星和水星的距离在当天下午日落时,已拉远至0.3度,大约是0.6个满月大,除了直接观赏外,若使用双筒望远镜观看,则可以看到火星和水星一红一白的同框画面!(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2021年8月19日(星期四)12时09分31.0秒,火星合水星,火星和水星同时在赤经10时58分10.90秒相合,火星在水星正北面0.080358度。
2021年8月19日(星期四)11时17分51.0秒,火星和水星最小角距,两星相隔0.07081度。

火星和水星最小角距時:
火星视直径3.6角秒,光度+1.8等,光照面99.2%;
水星视直径5.2角秒,光度-0.5等,光照面86.8%。

2021年8月19日12时09分31.0秒,火星合水星情况。Credit: SkySafari
2021年8月19日12时09分31.0秒,火星合水星情况。Credit: SkySafari

【名词解释】

「合」conjunction是方位天文学(positional astronomy)的一个名词,它有日心和地心的分别。从地球观测,是用geocentric,它的定义是:the time of conjunction of the planets are those at which the different between apparent geocentric longitudes of the planets is zero degree。一般的说法是这两个天体在天球上有相同的视赤经。

但是对太阳系内的天体而言,因为「合」的天文现象是从地球观看,所以是以地心经度计算, 故此「合」的定义是两个天体的视地心经度(apparent geocentric longitude)相同,而视地心经度相同亦简单地称为赤经相同。

基本上两星相合,角距超过6度的合不预报,并不等于不出现,只是很多人误会合等于最接近。

赤经相合和黄经相合并不相同,不是两颗行星最接近的时刻,民众最有兴趣的其实是最小角距,即是两颗星最接近的时间。在大多数情况最小角距会出现在赤经相合或者黄经相合一日之内,但有极端情况最小角距和两星相合时间相差可以长达十六日。

「最小角距」appulse的定义是:两颗天体它们的中心角距在特定时间相距最小。严格来说九成以上的最小角距天象都不是赤经或者黄经相合。

【补充资料】

在天象中,合是以视直径小的天体合视直径大的天体。例如:水星上合日、木星合月、火星合金星。要注意是当水星视直径(4.5”-13”)大于金星(9.7”-66”)时,就会是金星合水星,否则是水星合金星。

行星在合恒星、星云、星团、星系这些固定天体时,必定是移动天体去合固定天体,而非固定天体走去合移动天体。

(香港天文学会余惠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一项关于地球如何转变成为富氧星球的新观点被提出:随着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微生物有更长时间沐浴在阳光之下,加大了它们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量能。

数十亿年前,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体——密集蓝绿藻开始产生氧气,作为光合作用的副产品。但是科学家们仍然不确定是什么原因触发了这个转变,使地球从一个低氧星球变成了一个富氧世界,复杂的生物得以进化和变得多样化。

科学家最近在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休伦湖的底层的一个天坑中发现了这种关联的线索。该天坑直径为300英尺,位于地表以下约80英尺处。在那里,富含硫的水滋养着在低氧环境中茁壮成长的多彩微生物,类似地球上最早的细菌。

在天坑寒冷的深处,生活着两种微生物:寻求阳光的紫色蓝绿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以及消耗硫而不是释放硫酸盐白色细菌,互相争夺地盘。在早上和晚上,白色细菌会覆盖它们的紫色邻居,阻止紫色微生物接触阳光。当日光最强时,白色细菌会避开光线、迁移至天坑的深处,紫色蓝绿藻未被覆盖,从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氧气。

一名潜水员在休伦湖的中岛污水池观察覆盖在岩石上的紫色、白色和绿色微生物。(图片来源:Phil Hartmeyer,NOAA 桑德贝国家海洋保护区)
一名潜水员在休伦湖的中岛污水池观察覆盖在岩石上的紫色、白色和绿色微生物。(图片来源:Phil Hartmeyer,NOAA 桑德贝国家海洋保护区)

根据这新的研究发现,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可能是刺激微生物产生的氧气释放的重要因素:现在地球每24小时完成一次自转,但在40多亿年前,一天大约只有6个小时,因为地球与月球潮汐摩擦的过程减缓了地球的自转,大约在24亿年前地球自转减缓至特定速度,即一天的长度达到了临界点(关键的氧合时期),更长的日照时数可能使更多的氧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微生物层带)游离到低浓度区域(大气层)。

数十亿年前微生物之间也可能存在有类似的竞争,然而,随着白昼变得越来越长,制氧微生物获得了更长时间的日照,便能向大气中释放了更多的氧气。(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日本山形县的板垣公一于2021年8月5日18时30分(世界时)使用0.6米f/5.7望远镜 + KAF-1001E CCD相机发现鹿豹座河外星系NGC 1961,出现一颗17.5等的超新星侯认体。该天体位置如下(春分点2000.0):

赤经 05h42m01.760s
赤纬 +69°22′36.10″(J2000)

超新星2021vaz

该天体获得正式编号SN 2021vaz后,美国夏威夷哈雷阿卡拉天文台(Haleakalā Observatory)进行分光观测,确认为II型超新星。

这是他2021年发现的第5颗超新星。到目前为止,板垣公一共发现163颗超新星。

【图:板垣公一,文:节译自日本天文艺术网页;新闻讯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前几天爱尔兰天文爱好者Keith Geary发现蛇夫座RS新星突然“醒来”,他在2021年8月8日22:20 UT发现其亮度从12星等暴增至肉眼可见!

蛇夫座RS新星

蛇夫座RS新星是双星系统,距离地球大约5,000光年,宁静期的视星等大约12.5等。双星中的主星(红巨星)会倾洩氢气到它的白矮伴星,大约每隔20年,就会在白矮星的表面累积足够的燃料引发强烈的热核融合反应,平均亮度会达到5等。最早纪录是1898年,之后于1933年、1958年、1967年、1985年也曾爆发,最后一次是2006年。目前,这颗恒星已增亮至4.5等(August 9.7 UT),在郊区使用双筒望远镜也能轻松看到。(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蛇夫座RS新星位置图
蛇夫座RS新星位置图

资料来源:Sky & Telescop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1年8月6日,显示了在火星岩板上钻出的洞,毅力号为首次尝试从火星收集样本做准备,由毅力号上的hazard cameras所拍摄。(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2021年8月6日,显示了在火星岩板上钻出的洞,毅力号为首次尝试从火星收集样本做准备,由毅力号上的hazard cameras所拍摄。(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NASA火星车毅力号的第一次采样以失败收场,虽然过程看似顺利,但最终发现采样管内并没有任何火星岩石或泥土。

2021年2月降落在火星的杰泽罗陨石坑的毅力号,主要有个两任务:寻找过去火星生命的迹象,以及收集和保存火星样本以备将来送返回地球。

毅力号于2021年8月6日钻出了第一个样本收集孔,这算是耗资27亿美元任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不久JPL随即宣布:毅力号传回地球的数据显示,采样管内没有发现任何火星岩石或泥土。

毅力号携带43个采样管,任务计划是使用其7英尺长(2.1米)机械臂末端的钻头,钻入火星岩石的孔洞中提取的材料,至少填充20个采样管。依目前规划,在2030年代初与欧洲太空总署合作,进行另次火星任务,把样本带回地球。

JPL表示:采样过程从头到尾完全自动化进行,数据显示,空心的取芯钻头按预期工作,样品管的处理似乎也是一切正常。

JPL毅力号团队表示,对于这事件初步的想法是,问题有可能是空管因为目标岩石在取芯过程中没有按照预期的方式做出应有的反应所造成,而不太可能是采样和储存系统的硬体的问题。像这样钻孔采样顺利,而采样管却是空无一物的情况,在地球上的测试期间从未发生过。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该团队将花更多时间分析的数据、进行诊断,找出空管的根本原因。(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