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相信不久前透过新闻认识这颗四体小行星系统的大有人在,它在2022年3月6日达到近地点,即使是近地点它也距离我们有2.65AU,估计其亮度约12.5等,比肉眼能见还暗将近250倍,必须使用大口径望远镜才能见到它,台北天文馆透过大型望远镜捕捉到它的踪迹。怂女星是一颗长约262公里、宽约164公里,排名第15大的小行星。它以5.53年的周期环绕太阳,对地球并不具有撞击威胁。利用狮子座的五帝座一比较容易搜寻,近期0:00:00怂女星的天体座标位置如下:

3月3日:赤经11h41m58.07s / 赤纬+15°33’05.5” (J2000)
3月4日:赤经11h41m18.40s / 赤纬+15°42’03.7” (J2000)
3月5日:赤经11h40m38.35s / 赤纬+15°50’58.2” (J2000)
3月6日:赤经11h39m57.95s / 赤纬+15°59’48.6” (J2000)
3月7日:赤经11h39m17.25s / 赤纬+16°08’34.7” (J2000)
3月8日:赤经11h38m36.29s / 赤纬+16°17’16.0” (J2000)

台北天文馆2022年3月2日17:32以位于新墨西哥州望远镜所拍摄的130号怂女小行星(图左圆圈),图右为同星区历史影像。
台北天文馆2022年3月2日17:32以位于新墨西哥州望远镜所拍摄的130号怂女小行星(图左圆圈),图右为同星区历史影像。

怂女星与狮子座的五帝座一相对位置示意图。
怂女星与狮子座的五帝座一相对位置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130号小行星于1873年2月17日由天文学家Christian Peters在纽约利奇菲尔德天文台发现,在观测设备的改进后,在2003年8月中发现了它的第一颗卫星,2014年又发现了两颗,但2014年发现的第二颗迟迟未确定其轨道,直至2021年11月初才发表,因此成为太阳系内第一个确认有三颗卫星轨道的小行星。据推测这些卫星都是怂女星受到撞击时所产生的碎块。

该小行星的三颗卫星亮度均非常微弱,直径分别只有6.0公里、2.0公里、1.5公里。其中最内圈、直径1.5公里的卫星S/2014 (130) 2就是近期发表的第三颗卫星,因为它太过于接近怂女星本体,其亮度与怂女星相差甚大,必须使用图像减法来测量,据估计,卫星与怂女星的亮度相差近15,000倍,因此使用地面业余望远镜是不可能看见它的。(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怂女星及其3颗卫星轨道示意图。
怂女星及其3颗卫星轨道示意图。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国际天文团队在《自然·天文学》期刊发表星团中的恒星如何让“自己看起来比较年轻”的研究发现,他们提出星团的恒星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质量:第一种是透过一般吸积盘方式,导致快速旋转并形成红色的主序星;第二种透过双星合并,造成缓慢旋转,使恒星看起来更蓝显得更年轻!

这一切可以从天文学中最著名的图表——赫罗图说起,该图创建于一个世纪前,根据恒星的亮度和颜色将恆星排序于图上。而太阳与大多数恒星都位于图中的“主序带”上面。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望远镜不够精确,很难清楚分辨星团里不同的群体,因此看起来星团只有一条较宽的主序带。然而,最近透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精确观测发现,年轻疏散星团的主序带似乎是由几个不同的群体所组成的,尤其是如大麦哲伦星系的疏散星团NGC 1755(年龄约6000万年)还出现了偏蓝与偏红色两条主序带,更令人不解。论文第一作者,德国波恩大学的Chen Wang表示:“一般认为星团中的恒星都是在同一时间、同一个气体云中诞生的,所以应该拥有相同年龄,与相同化学成分。但如果这是真的,应该只有一条主序带,为什么会有第二区更蓝的恒星主序带呢?”团队以电脑模拟,提出了蓝色主序星的起源。

首先,Chen Wang透过模拟结果发现,恒星合并后会具有很强磁场且自转缓慢,合并后所产生的恒星比其前身恒星质量更大,其核心的氢含量高于同质量及同年龄的恒星。因此合并后的恒星在赫罗图显得更蓝更年轻。研究团队从星团的电脑模拟数据,推断出恒星可以透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质量,分别为传统所认知的透过气体吸积导致快速旋转,呈现颜色偏红色的主序带星;以及透过双星合并导致缓慢旋转,形成颜色偏蓝色的主序带星。团队还推导出了蓝色主序星的大致合并时间与机率,支持了最近的双星形成的模型,并解释年轻星团成员在速度、颜色与磁场不同分布的原因。(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NGC 1755
NGC 1755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22年2月28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三期《小行星命名公告》新增一颗中文命名的小行星,这颗小行星是由兴隆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1997年发现。

29438 Zhengjia 正佳。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致力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普教育。正佳博物馆还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开展天文教育项目,让广大市民体验天文之美。

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

【图: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文:节译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告;新闻讯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芬兰图尔库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urku)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双星系统中,黑洞的旋转轴与系统轨道平面的夹角超过40度。这一发现挑战了目前黑洞形成的理论模型。

MAXI J1820+070系统的示意图。
图说:MAXI J1820+070系统的示意图。

MAXI J1820+070距地球约10,000光年,是一个X射线双星系统,意味着它有一颗恒星和一个黑洞,彼此围绕着对方旋转。一般认为,它们的旋转轴会彼此对齐并垂直于系统的轨道平面。

然而这个黑洞的特殊角度,显示黑洞在最初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一些我们尚未理解的作用力,导致黑洞和这个系统失衡。

这一关键发现是利用安装在北欧光学望远镜(the Nordic Optical Telescope)上的自制偏振仪DIPol-UF得出的,该望远镜由图尔库大学和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共同拥有。研究人员使用光学偏振技术来获取观测资料,测量从吸积盘中释放出来的光学和X射线辐射,吸积盘指的是黑洞剥离其伴星的物质时聚集在黑洞周围的旋转物质。

这项研究挑战了目前对黑洞如何形成的理解,本研究已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好奇号漫游车最近在火星表面拍摄看到似小花,大小约为1公分的奇特构造。但其实它是一种矿物结构,是由水中沉淀的矿物质所形成,它们被称为成岩晶簇(diagenetic crystal clusters)。成岩指沉积物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使矿物的重组排列,而形成立体的晶体结构的过程。好奇号任务的科学家认为,这构造是硫酸盐形成的。根据先前对火星的研究,最初该结构嵌入在岩石中,周围岩石随着时间逐渐消失,而这些矿物簇似乎可以抵抗侵蚀,所以留下来了。在2013年好奇号也看到“花”特征的矿物。以前机遇号漫游车也看到又小又圆被称为“蓝莓”的特征,因此在火星上看到貌似生物或化石的构造并不一定是生物造成的。(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好奇号火星手部透镜成像仪(MAHLI)所拍摄,揭示了岩石表面的矿物质和纹理。
好奇号火星手部透镜成像仪(MAHLI)所拍摄,揭示了岩石表面的矿物质和纹理。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MSSS/Kevin M. Gill

资料来源:Universe Today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李临甲博士和钱声帮研究员对一颗c型天琴RR型变星剑鱼座BE的脉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它的脉动存在显著调制(modulation)现象,表现为周期约为8年的准周期性变化以及突变。结合其它相同类型变星的脉动特征,研究人员提出造成它的调制现象的物理机制是类太阳磁场活动与发生在氢氦电离包层中的宏观湍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剑鱼座BE是一颗非常特殊的样本,对了解这类变星的内部结构和演化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监测和研究。

天琴RR型变星是一类短周期脉动变星,处于水平分支演化阶段。根据其脉动周期及特征,人们通常将其细分为ab型和c型。相比前者,c型天琴RR型变星的脉动周期更短,脉动曲线更对称;在物理特性上,其质量更小,外层的包层更薄,表面有效温度更高。在观测上,天琴RR型变星的脉动调制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般人们称其为布拉什克效应(Blazhko effect)。该效应通常表现为脉动周期和变幅的共同调制。但在实际研究中,人们发现一些c型天琴RR型变星的脉动存在特殊的调制现象:主要表现为其脉动周期存在显著的变化,而脉动变幅却基本没有相应的变化。

剑鱼座BE便是一颗表现出该现象的典型c型天琴RR型变星(见图1)。在早前的研究中,人们基于有限的数据,认为造成周期调制的机制是伴星存在导致的光时轨道效应,但是计算得到的伴星质量下限达到惊人的60个太阳质量。最近,研究团队利用国际上的多个测光巡天项目(DASCH、MACHO、OGLE、ASAS-SN以及TESS)数据,重新对剑鱼座BE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O-C分析和傅里叶分析,研究团队发现该目标的脉动周期并不是严格周期性变化的,因此不能用光时轨道效应来解释。相应的,其脉动周期存在准周期性变化和突变,其中突变表现为180度的相位跳变(见图2)。在这些现象中,准周期性变化可能与类太阳磁场活动有关,而突变则可能对应于磁场的突然变化。

利用开普勒(Kepler)太空望远镜的高精度测光数据,研究团队还对其它4颗c型天琴RR型变星的脉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脉动周期变化的剧烈程度与其宏观湍流速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能量均分定理,电离层中的宏观湍流速度与磁场强度也是正相关的。因此,研究团队提出发生在剑鱼座BE和其它部分c型天琴RR型变星中的脉动调制是湍流对流与磁场活动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剑鱼座BE是一颗位于南天星区的目标,研究团队所用的数据都来源于国际上的多个巡天项目。该工作表明,通过对已有数据资源积极的寻找和深入的挖掘,再结合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学者也能做出有价值的成果。此外,作为一颗特殊天体,需要对剑鱼座BE进一步开展监测和研究。

剑鱼座BE光变曲线相位图,数据来源为OGLE-III(绿点)和OGLE-IV(蓝点)。上图中的相位是根据线性历元计算得到的,图中可见显著的相位调制;下图为消除相位调制因素后的相位图,图中可见脉动变幅没有显著调制现象。
图1.剑鱼座BE光变曲线相位图,数据来源为OGLE-III(绿点)和OGLE-IV(蓝点)。上图中的相位是根据线性历元计算得到的,图中可见显著的相位调制;下图为消除相位调制因素后的相位图,图中可见脉动变幅没有显著调制现象。

图2.剑鱼座BE脉动周期变化图。图中可见周期表现出准周期性的起伏变化(红虚线)和突变(黑实线)。
图2.剑鱼座BE脉动周期变化图。图中可见周期表现出准周期性的起伏变化(红虚线)和突变(黑实线)。

【图、文:节录自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网页,新闻资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将会刊登在2022年3月出版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第510卷,第4期;标题是:Reanalysis of c-type RR Lyrae variable BE Dor, period modulations and possible mechanis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2年3月2日21时,将发生水星合土星,土星在水星北方0.69度处于同一赤经经度会合,不过届时两星还在地平线之下,最适合的观察时间为3月2日及3日的清晨5时至6时,两星在日出前升起最高的仰角约8度,相隔距离仍小于1度,略大于一个满月的大小。

观察时清晨的曙光可能有所影响,不过两星亮度不低,水星有-0.1等,土星也有0.7等,若透过双筒望远镜能更容易的欣赏到这次水星合土星的事件。

今年这种小距角的行星合还不只这次,另有三次也相当有看头,分别是4月13日的发生木星合海王星,相距0.11度;4月28日的金星合海王星,相距仅0.01度;以及最精采的5月1日金星合木星,届时天文馆也将再发布预报详述观测细节。(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2022年3月3日5时50分水星合土星示意图,两星上方还可见金星及火星。
2022年3月3日5时50分水星合土星示意图,两星上方还可见金星及火星。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中国玉兔二号的全景相机在月球背面发现两颗半透明玻璃球。其实玻璃在月球上并不少罕见,它是硅酸盐受高温时而形成的。月球过去有广泛的火山活动,会形成火山玻璃;陨石撞击也会产生高温而形成玻璃。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认为,陨石撞击可能是这两颗半透明玻璃球的成因。但是仍不确定,因为玉兔二号无法分析其成分,所以这些玻璃球将是未来研究重点。

先前在月球上所发现的玻璃看起来都与玉兔所发现的小球不同,它们数量较多且通常大小不到一毫米。玉兔所见的球体要大得多,直径为15到25毫米。但仅凭这一点并不特别,因为阿波罗16号任务期间,曾从月球带回直径达40毫米的玻璃球。但月亮背面的小球另个特点是半透明具有玻璃光泽。除了这两颗外,他们还发现4颗有相似光泽的小球,但无法确认它们的半透明性。

团队认为,这些玻璃球可能如地球似曜岩(tektites)一样,当大型陨石碰撞时,地表岩石和陨石喷射到空中,下落并冷却而形成。由于组成月球高地的斜长岩具有很低的铁含量,其临界降温速率小于每秒5摄氏度,会形成厘米级的透明玻璃珠。所以可能是月球高地土壤上常见的物质。未来研究这些物质,将能了解月球高地与太阳系的早期撞击历史,甚至未来可提供建设月球基地。相关论文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期刊。(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月球背面半透明玻璃球
月球背面半透明玻璃球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欧洲及美国太空总署合作的「太阳轨道器载具」(Solar Orbiter, SolO)在2022年2月15日单张照片中,捕捉到有史以来最大的日珥喷发及完整的太阳盘面。

太阳轨道器载具与SOHO观测到的大规模喷发。图片来源:Solar Orbiter/EUI and SOHO/LASCO teams, ESA & NASA
太阳轨道器载具与SOHO观测到的大规模喷发。图片来源:Solar Orbiter/EUI and SOHO/LASCO teams, ESA & NASA

日珥是由纠缠的磁力线所组成的大型结构,是太阳磁场活动的产物。因为太阳的「较差自转」,使得内部磁场扭曲,当磁力线跃出光球层,太阳表面炽热的气流会被带往高空,就会形成圆弧状的日珥。它们通常与日冕物质抛射有关,如果直接射向地球,可能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与破坏。

这次日珥喷发向太空延伸了数百万公里,幸运的是这次的喷发源自于太阳背对我们的那一侧,也就是说日冕物质正在远离地球。而这些照片来自太阳轨道载具上极紫外全太阳高解析影像仪(EUI)的全太阳成像仪(FSI)所拍摄。FSI设计的目的是即使太阳近距离通过,也能观测到整个太阳盘面,并且可以捕捉到约350万公里的惊人细节,相当于5倍的太阳半径。

其他太空望远镜,如SOHO虽然经常观测到像这样的太阳活动,但需要透过遮光器遮挡太阳强光,从而获得更清楚的日冕影像。而太阳轨道器载具(SolO)所观测到的不仅是同类事件中的最大,且能拍摄到整个太阳盘面,这般的观测视野可以协助了解此类事件与太阳圆盘之关联性,同时SOHO可以补充更远距离的画面。

另外,NASA的派克太阳探测器(PSP)也在观测此次事件。甚至连不是专门用于太阳观测研究的水星探测太空船BepiColombo也感受到此事件的威力,透过其辐射监测器检测到电子、质子和重离子的读数大幅增加。虽然此次事件并未朝向地球,但它提醒着我们对于太阳的不可预测性,以及了解并监测其行为的重要性。(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