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木星有着全太阳系中最着名的风暴——大红斑,但这并不代表能吸引着全世界天文学家的目光,实际上在遥远的海王星上也有着一个奇特的风暴——大黑斑。虽然风暴在冰巨行星上并不罕见,但这是第一次观测到风暴向赤道移动后又返回中纬度地区,行星科学家仍不确定其改变轨道的原因,一旦了解其机制就可以让我们更了解海王星上的气体动力学。

与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相比,海王星实际上难以观测,与地球的平均距离在45亿公里远处,故直到1989年航海家二号飞掠海王星时,人们才注意到海王星上有两场强烈风暴正在发生,从那之后,哈勃太空望远镜就成为唯一能做到这点的仪器,而由于其颜色比周围的大气更暗故被命名为黑斑。一般而言,这些风暴的行为模式相当类似,出现于中纬度地区,并在向赤道迁移的过程中,受到科氏力的影响逐渐缩小消失,过几年后又会出现另一个。然而就在哈勃见到第四次风暴,即NDS-2018,它是个例外,当2018年发现它时,直径约为11000公里,科学家推测它已经出现在那边一段时间了,而当2020年1月对该风暴的观测,正如当初预期的那样,从中纬度向赤道移动,若是按照之前的特性,NDS-2018应会在赤道地区逐渐被消失及遗忘。

1608265143102346.jpg
▲大黑斑的右侧有一个较不明显的小暗斑,图源自哈勃太空望远镜第三代广域相机。

然而就在这次的观测中发现了奇怪的事情,哈勃在其附近看见了一个较小的暗斑出现在大黑斑的附近,天文学家认为这场较小的风暴可能是大黑斑的一部分,当时的大黑斑已缩小至7400公里,而小黑斑则也有6200公里;接着在2020年8月,大黑斑再次向北移动,而小黑斑不见了。

天文学家对这个现象感到相当兴奋,起初,天文学家认为小黑斑是由于大黑斑的部分被打断了,因为小的那个离赤道更近,比大黑斑的位置更不稳定,可能并不属于天然形成的涡漩,但这仅仅只是推测,他们无法证明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在更密切地检视现有资料,以了解小黑斑的更多细节。本篇研究成果于2020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秋季会议上公布。(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

小熊座流星雨(Ursids,015 URS)是每年固定发生的流星雨,是每年固定发生的大小流星雨中最后的一群。

小熊座流星雨活跃的时间在12月17日至12月26日之间,今年极大期的时间落在12月22日,每小时天顶出现率(ZHR)预测为10,数量会随辐射点高度下降略为下修。这群流星雨辐射点位在小熊座Beta星附近,接近天球北极所以几乎整夜可见,但今年极大期月相逢上弦,上半夜受月光影响,且这群流星速度较慢(每秒33公里),平均亮度偏暗,观星条件在下半月为最佳。

小熊座流星雨发生在北半球深冬,但辐射点几乎位在天北极附近,因此南半球几乎不可见,使得这群流星雨的观测资料相当贫乏。不过在过去70年还是曾记录到两次主要爆发,各发生在1945年和1986年。2006年至2008年间还有几次比较小型的爆发,2011年与2014年也有小型爆发的报告,这些爆发可能都与它的母体彗星「塔托(8P/Tuttle)」回归有关。

总结小熊座流星雨本身数量不多,在今年观测条件也不理想的强况下,建议在12月22日下半夜利用台北天文馆流星直播,寒冬中舒适观赏流星。(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小熊座流星雨之流星体来源为塔托彗星(8P/Tuttle)的轨道残骸。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棕矮星,褐矮星

天文学家使用昴星团望远镜与凯克天文台直接观测到棕矮星的影像,该星围绕一个离地球仅86光年,年龄约15亿年如太阳的恒星运行,距离母恒星为20天文单位。是少数拍摄到环绕如太阳的恒星,距离尺度与太阳系相近的棕矮星或系外行星,相关研究发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上。

研究团队表示这颗天体首先在2018年10月昴星团望远镜系外行星成像系统(SCExAO / CHARIS)影像中检测出,后续也使用凯克天文台自适应光学(AO)技术观测其红外影像,确认该物体是恒星HD 33632 Aa的伴星,而不是背景恒星。研究人员经观测HD 33632 Ab位置变化而得到直接质量,与其他直接成像的行星或棕矮星,是基于年龄与亮度而以模型推断其质量不同。估算HD 33632 Ab的质量约为木星的46倍。

棕矮星是比恒星小,但比木星重的天体。它们被称为“失败的恒星”,是因为质量不足以点燃其核心的核融合而发光。行星与棕矮星的质量没有明显分界,但HD 33632 Ab的质量属于棕矮星。团队还观测到HD 33632 Ab的大气层可能含有水和一氧化碳。

团队表示,先前直接成像观测大多是“盲目”搜索,检出率非常低。他们则根据盖亚任务(Gaia)数据中的速度变化筛选观测目标,由于恒星的速度变化可能是伴星正在拖曳恒星,因此检测到HD 33632 Ab代表这种方法可行。天文学家希望通过观测,更加了解行星和棕矮星大气的年龄和质量,温度与化学性质等各方性质。(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Brown dwarf
(左)HD 33632 Ab的光谱,该光谱是大气中的水和一氧化碳分子吸收形成的。(右)对HD 33632 Ab的轨道进行建立模型。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明显★★

象限仪座流星雨(Quadrantids,010 QUA)是三大流星群之首,极大期发生在1月3日,ZHR达110。其辐射点在牧夫座头部附近,午夜后自东北方升起,但当晚月相近下弦,因此观察条件较不佳。此外,由于辐射点偏天球的高纬度,因此台湾地区实际观察到数量会较少。但此群流星雨常有明亮的火流星出现,且活动有集中于极大期前后数小时内的特性,仍然值得观察。欣赏流星雨并不需要望远镜,只要挑选视野开阔,光害少的地方,以肉眼观赏即可。若能利用相机长时间曝光,就有机会捕捉流星的身影。

流星群大多是由彗星造成,但研究发现小行星2003 EH1的轨道和象限仪座流星体轨道非常近似,认为它可能是象限仪座流星群的来源;因此象限仪座流星群是继双子座流星群之后,被证实由小行星引起的流星群。

象限仪座(Quandrans Muralis)不属于88星座,它位在武仙座、牧夫座和天龙座间。西元1795年法国天文学家La Lande和他姪子Michel Le Francais使用「象限仪」这种仪器进行一系列恒星位置观测时,自创了这个星座名词,虽然后来并未被现代天文学采用,但这个名字仍留用至今。

台北天文馆将在流星雨极大期晚间于阳明山、梨山、兰屿、七美等观星条件极佳的地点,以高画质摄影机进行星空直播,让民众透过网路也能即时欣赏到这次难得的流星雨美景。(编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象限仪座流星雨辐射点位置示意图
象限仪座流星雨辐射点位置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19年9月,天文学家在检视无线电波望远镜的观测资料库时,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物体,经过多项比对后,发现该物并不属于任何已知的天体,同时天文学家给它上了一个标签,WTF,而下图是一个类似于鬼影般的无线电波发射团,如同一个宇宙中的烟雾悬在太空中,不仅如此,几天后,另一位同事又发现了第二个,比早先发现的更大一团。

图片中间的蓝绿色团块,即为ORCs
▲图片中间的蓝绿色团块,即为ORCs

这些图像是由澳大利亚平方公里望远镜阵列得到的,过去探索宇宙的仪器还无法见到这么暗的天体,而如今由于等效口径加大,可以看见比以前更小、更暗的天体,而且由于资料量巨大,原先预期要透过人工智慧深度学习发现新的天体,但谁也没想到事情这么不可预期,这些WTF都是单纯用肉眼搜集资料时见到的,这些神秘的圆雾被研究团队正式命名为ORCs(Odd Radio Circles,奇怪的无线电圈)。

起初,研究人员怀疑这是因软体臭虫或故障而产生的一种人工失误成像,但是当你使用了其它电波望远镜仍能看见它们时,那就不是这个原因了,目前研究团队仍然不知道它们有多大,甚至是离我们有多远。在光学波段用望远镜观察时,该范围内是完全没有东西,相当于完全透明的存在,目前针对该天体,研究团队已经排除了多项可能:

1.超新星残骸?不,ORCs离银河系中大多数恒星都很远,而且ORCs太多了。
2.会不会是爆发星系中由恒星集团产生的电波辐射环?不,并没有见到任何潜在星系的踪迹。
3.会不会是电波星系中看到的巨大电波瓣?不太可能,因为ORCs相当接近圆形,与电波瓣的缠绕状况差异甚大。
4.会是爱因斯坦环吗?也许是电波星系被重力透镜效应弯曲成一个圆?仍然不可能,ORCs太对称了,而且在这些天体的中心也看不到一个恒星群集。

对天文学家来说,这是一项棘手的工作,从为数不多的发现中估计,他们认为天空中应大约有1000个ORCs,目前正在用望远镜搜寻更多的ORCs,并试图了解它的成因;究竟它是一种全新的发现,或是我们已知却用了另一种不同的方式看它?不论状况为何,都令天文学家感到兴奋。(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The Conversation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虽然夏威夷的井上建太阳望远镜(DKIST)还未完成,但是它在2020年1月28日拍摄的第一张黑子图像已经是有史以来最清晰的太阳黑子,黑子强烈活动的细节另人屏息凝视。DKIST所拍摄太阳表面的磁场结构可以小至20公里,太阳黑子解析度是以前的2.5倍。

sunspot-full.jpg

大部分的太阳表面是围绕黑子周围的米粒组织,每一个米粒组织都是对流的单元,中间的热电浆上升,在冷却时会游移至边缘,然后回落到太阳表面,典型的米粒组织很大,一个约有1,500公里宽。(NSO / AURA / NSF)

太阳黑子所在位置的太阳磁场特别强,恒星的正常对流活动受到抑制。因为磁力线阻止了热电浆从内部升起,所以黑子的温度比周围的温度约低三分之一,看起来也更暗。

当这些磁力线断裂、缠绕及磁重联时,会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太阳闪焰和日冕喷发。这些来自太阳的强烈的电磁波可能会破坏地球的卫星通信、导航,严重时甚至会破坏电网(虽然很少发生),因此,科学家们非常热衷于研究黑子。

黑子周围的米粒组织

这张图像的区域全长约为16,000公里(地球直径12,742公里),当科学家们利用DKIST为该区域成像时,能够追踪约100秒内短时间的精细结构的变化(参考上方的 gif 动画)。箭头指出了在本影点(UD)和半影颗粒(PG)中经常被观察到狭窄的暗线。研究人员表示:通过磁对流的数值模拟,狭窄的暗线是磁场强度较低的区域中,其强烈上升气流的结果。通过对磁对流的数值模拟,可以预测明亮的UD和PG中的狭窄暗道,这是磁场强度。DKIST的分光偏振仪器将允许对这些小型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与模型预测互相比较。

科学家希望更能了解太阳活动,并改善预测太空天气的能力。(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参考☆

2020年12月14日晚上到隔日凌晨将发生一场日全食天象,即月球介在太阳与地球之间,使月球影子落在地球上,月球本影中的观测者见到月球盘面将整个太阳盘面遮住的景象。本次日全食可见地点主要在南太平洋至南美洲,食分达1.0254,全食带经过智利和阿根廷,全食持续时间最长仅2分9秒,台湾地区不可见。

2020/12/14 日全食
▲蓝色条状为全食带所经过的区域,红色米字为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地点,图取自NASA’s GSFC,点击图片可放大。

而如今因疫情的缘故,也鲜少有人前往其他国家追日食了,甚至就连天文学家也受到影响而不前往直播,反倒鼓励民众留在家里看其他在地人的转播。(编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2020/12/14-15 阿根廷日全食录像:https://interesting-sky.china-vo.org/20201215-total-solar-eclips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耀眼★★★★

今年条件最好的双子座流星雨(Geminids,004 GEM)即将来临!其活跃日期在12/4至12/17期间。极大期预测发生在12月14日,ZHR高达约150。由于当日近朔,不受月光影响,观测条件极佳。

双子座流星雨不但流星数多而且稳定,辐射点位在双子座头部的北河二附近,特色是流星速度中等偏慢(~每秒35公里),亮度中等偏亮,偶尔会出现较明亮的火流星!辐射点约19时升起,因此天黑不久就可以朝东方观察,越接近午夜越容易看到流星。尤其0时至2时前后,辐射点来到天顶附近,观察条件最好。欣赏流星雨并不需望远镜,只要挑选视野开阔、光害少的地方,就可以肉眼观赏。一般来说,两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条件最佳。

流星雨通常都是彗星因接近太阳使其表面物质蒸发、留在轨道上而引起的;但双子座流星群的来源却是第3200号小行星法厄同(3200 Phaethon)。法厄同直径约5.1公里,属「阿波罗型」近地小行星,即轨道会穿越地球轨道、它也是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PHA)之一。绕太阳公转一圈约需1.4年,轨道极为椭圆,远日点在2.4天文单位附近,但近日点仅0.14天文单位,比水星离太阳还近,是目前已知近日点最接近太阳的小行星之一。

台北天文馆将在流星雨极大期晚间于阳明山、梨山、兰屿、七美等观星条件极佳的地点,以高画质摄影机进行星空直播,让民众透过网路也能即时欣赏到这次难得的流星雨美景。(编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1544193185165312.jpg
双子座流星雨辐射点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2020/12/13-14 双子座流星雨徐州站监控影像:https://interesting-sky.china-vo.org/20201214-xuzhou-video/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精彩★★★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金星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金星合月」,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金星和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

由于金星公转轨道在地球轨道以内,是所谓的「内行星」,因此在地球上观察时,金星通常都在太阳附近,使得每当金星合月时,月亮也在太阳附近,所以通常是发生在农历月初的金星合眉月(见于日落后西方低空),或是农历月底的金星合残月(见于日出前东方低空)。金星和月球都是很明亮的天体,每当金星合月之时,都很引人注目。

2020/12/13清晨04:40金星合月,地心所见的金星位在月球以南约0.8度的地方,不过此时金星和月球才刚刚从地平线升起,不易观看。最佳观测时间点为日出前约05:00-06:00之间,朝东方低空观看,可以见到-4等的金星,和月龄27之残月接近的景象,两者的距离略大于月球的视直径,相当接近且精彩。

2020/12/13清晨6时金星近月示意图。
2020/12/13清晨6时金星近月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而因为月球离地球较近,不同地区的观测者所见月球位置的视差可以达到1度左右,因此北太平洋部分邻近区域还能见到难得的“月掩金星”事件。(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本次金星合月可见“月掩金星”之区域。
本次金星合月可见“月掩金星”之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