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C/2020 S3 (Erasmus)彗星是2020年9月17日由Nicolas Erasmus所发现,当时仅18星等,在一个月内亮度突增至11等,目前(2020年11月20日)约7等。

在12月13日将到达近日点,预期亮度可到6等左右。但较靠近太阳,不容易观察。在11月20日至12月10日之间,C/2020 S3位于乌鸦座至天蝎座附近,因此天亮前出现于东方低空。建议有兴趣的观星者,在没有光害的地方,可用双筒望远镜搜寻或天文望远镜摄影。详细位置请参考彗星路径预报链接。(编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C/2020 S3 (Erasmus)彗星路径图
C/2020 S3 (Erasmus)彗星路径图,取自吉田诚一彗星网。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Arecibo Observatory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日前宣布,将关闭位于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台口径达305米(1,000英尺)无线电望远镜。

阿雷西博望远镜已运行长达57年,每年维护费用达1200万美元。由于它的超大单一口径结构维护不易,过去三个月内两度发生电缆断裂掉落,破坏了望远镜的盘面,不只对望远镜本身造成威胁,对天文台的工作员及维修人员都有生命安全上的疑虑。NSF官员Ralph Gaume说:接下来任何加强工程的方法都会对维修人员的生命造成相当大的风险,而且实际上可能会加速结构弱化,导致失控的坍塌。

Arecibo telescope
2020年8月电缆断裂导致阿雷西博的盘面及天线损坏。

消息一出天文界皆非常惋惜,尽管其世界第一的头衔在2011年被中国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无线电望远镜)取代,不过FAST为被动式的无线电望远镜,阿雷西博则能主动发射无线电,利用雷达测量太阳系中的天体。

阿雷西博利用都卜勒雷达,能解析出光学望远镜无法看到的细节,如小行星的几何结构,甚至金星的表面样貌。

2014JO25
阿雷西博所观测到的2014JO25小行星外形。

阿雷西博最著名的还是它曾朝向二万二千光年外的武仙座大星团,发射载有人类讯息的无线电讯号。在流行文化也少不了它的身影,电影《007:黄金眼》、《接触未来》都曾取景它宽达1,000英尺壮观盘面。

许多科学家也在网络社群上一起回忆阿雷西博对他们的意义,对很多人来,它不仅仅(曾)是最大的望远镜,更代表他们的梦想与目标。(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资料来源:Sky & Telescop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

2020年11月30日傍晚将出现2020年第4次半影月食,台湾地区可见月出带食,最大半影食分0.8285,历时2小时53分钟。台北地区所见各阶段发生的时间、仰角、方位等讯息,请参考下表与下图。

阶段名称

时间

方位角

仰角

半影食始(P1),台湾地区不可见

15:30

-

-

月出

17:02

67.1°

-

食甚(Greatest)

17:42

71.0°

7.5°

半影食终(P4)

19:55

81.7°

36.1°

本次半影月食遮蔽区
本次半影月食遮蔽区

半影月食是指月亮从地球的半影区通过。由于半影区还是有阳光照射,月亮看起来与满月无异,仅是亮度降低使月亮变得稍暗一些,肉眼不易分辨差异,以摄影方式比较容易看出变化。本次半影月食发生时,月亮从地球半影南缘通过,由于月亮北半球遍布低反照的月海,地球半影通过前后的明亮变化相对不明显,如下图所示。

2020/11/30半影月食示意图
2020/11/30半影月食示意图

月亮本身非常容易拍摄,以相机、录影机甚至手机都可以拍出不错的影像,但摄影时最好使用脚架及快门线,以免因影像晃动而模糊。本次半影月食为月出带食,食甚时仰角也仅约7.5度,故观测时需挑选东方地平线无遮蔽处,以免被遮挡而影响观察。

台湾地区下次可见月食为2021年5月26日的月全食,同样为月出带食,但可以欣赏到完整的本影食过程。详细预报可参考台北天文馆2021年天文年鉴

台北天文馆也将于当日17时起,于Youtube「台北天文馆」频道进行直播,但月出阶段可能受周边建筑物遮蔽,敬请见谅。(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小行星掠过地球,继2020年8月16日最惊险的小行星后,又一颗更近的打破纪录。11月14日,夏威夷的天文学家在小行星撞地持续警报系统(ATLAS)回报中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在分析了这颗太空岩石的轨道后,他们意识到它最近的距离发生在2020年11月13日星期五,而现在它有了小行星临时编号,2020 VT4,天文学家估计它的大小在5至11公尺之间,这颗小行星掠过距离地表仅约380公里!

它离地球最近时与国际空间站(ISS,台湾名:国际太空站)轨道高度差不多,但当然没有发生碰撞。太空如此之大,而太空站和小行星都相对较小,这样大小的小行星几乎不可能与太空中的实验室相撞。然而,这并非不可能发生,太空站在过去也曾有过侥幸逃脱的经历,大多是被其他人造物体的碎片环绕。在小行星2020 VT4最接近地球上的南太平洋时,国际太空站则正在阿根廷南部的火地岛上空运行,距离非常遥远。

若是小行星进入到110公里以内,大多数的太空岩石会在大气中解体,而如果它穿透进地球的大气层,这块太空岩石就会造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火流星,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能见到。地球会有危险吗?不,这种大小的太空岩石不可能完好无损地到达地球。虽然肯定会有一些碎片以极低的机率成为陨石抵达地球表面,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最有可能落在海洋,毕竟地球有70%的表面是水。(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EarthSk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天象指数:★★

国际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由于体积庞大,轨道高度不高,所以当它从太阳或月亮前方通过时,在明亮的日面或月面衬托下,可以看到ISS剪影通过日面或月面,相当有趣。由于ISS体积大小有限,所以每次ISS凌日或凌月发生时,在地球上只有很窄的区域能见到,下方预报图中的红色带状则是ISS凌日可见地带,红带以外区域不可见。而每次凌日事件给予的星数(★)愈多者,表示ISS所见的视直径相对于日面愈大,观测条件愈好。

提醒:观赏ISS凌日等同于太阳观测或日食观测,必须在望远镜前方加装专用太阳滤镜,才能透过望远镜观赏或拍摄,或是利用投影方式进行观察,以免造成眼睛受损。ISS凌月才没有像太阳那样的限制。

以下为透过ISS TRANSIT FINDER网站所获得之台湾地区在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的ISS凌日预报,其中:
时间:15:43:3915:43:42
星数:本次的ISS凌日视直径较小且发生于下午,凌日发生时,日仰角仅15度,要注意附近建筑物高度或环境植物的遮挡,故凌日星数为★★。
ISS视直径:
22.94″
ISS距离:1204.5km
凌月带宽度:
13.4km
可见ISS凌日时间:~3.09sec
可见县市或地区:基隆、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澎湖县望安乡。
更详细的资料与经过地区地图,可直接点选ISS TRANSIT FINDER网站查看。(编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1605722039495284.png
▲仅有红色带状内的观测者可见凌日现象。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从地球中心向外看,木星和月亮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木星合月」,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木星和月亮比较接近的时候。「土星合月」的现象同理。

本次的木星合月发生在2020/11/19日的16:56,地心所见的木星位在月亮以北2.48度的地方,但合发生因太阳尚未没入地平面,肉眼不易观看。而土星合月发生在同日的22:51,地心所见的土星位在月亮以北2.85度的地方,由于合发生时两者皆位于地平面下,无法观看。

约在5:30过后朝西南方天空观察,可见到月龄4的眉月,和邻近其上方较亮的木星(-2.0等)和较暗的土星(0.6等)。因木星合月早于土星合月,随着时间推移月亮会从木星下方渐移至土星下方,并于20:30左右相继于西南偏西方向没入地平面。木星和土星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靠近,并在12月21日来到大合,适合于日落后朝西南方观察两者逐渐接近的现象。(编辑/台北天文馆陈姝蓉)

2020/11/19日17:30,月亮接近木星和土星示意图。
2020/11/19日17:30,月亮接近木星和土星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0年11月18日22时17分,C/2020 S3 (Erasmus)伊拉姆斯彗星最接近地球,彗星距离地球1.03743743190617天文单位(155,198,431公里),接近时亮度7.8等,日出前见于东方天空,需要用小型天文望远镜拍摄欣赏。

1605290841939054.png
彗星在天空中移动路径。Credit: http://astro.vanbuitenen.nl/comets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

狮子座流星雨的母体源是坦普尔-塔特尔彗星(55P/Tempel-Tuttle,台湾名:谭普-塔托彗星),因彗星到近日点时,会发生ZHR高达上万的流星爆而著名。但上次过近日点是1998年,因此今年维持ZHR约15。

今年的极大期预计发生在11月17日白天,17或18日晚间都适合观看。其流星速度是所有流星雨中最快速,达到每秒71公里,平均亮度中等,约2~3等左右。辐射点约在0时左右从东方升起,当日近朔,观测条件良好。观赏流星雨不需要任何特殊装备,在无光害之处肉眼观赏即可。或以可长时间曝光的相机,以三脚架固定后进行拍摄,必能得到不错画面。(编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狮子座流星雨辐射点位置漂移示意图。
辐射点位置。https://www.imo.net/


精彩回顾:2001年狮子座流星雨大爆发:http://interesting-sky.china-vo.org/2001-leonids-meteor-shower/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

国际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由于体积庞大,轨道高度不高,所以当它通过某处上空时,可让地表上的部分人们所见,距离较近且角度适合者,可看见亮度达-3等以上的缓慢移动亮点,此次经过台湾上空时连续九天亮度均可达-0.4等以上,经过的时间以及观赏位置不一,下表已简单列出方位及方向(以台北天文馆为观测基准点)。

国际太空站11月10日至18日过境台北地区时间表
图说:国际太空站过境台北地区时间表,表格取自Heavens-above网站。

因为在天空中的仰角变化,国际太空站的距离也有所不同,故并非马上就能见到最亮点,根据不同的观星位置,其时间、方位也不尽相同。若是要提早知道符合观测位置的确切时间,可以浏览heavens-above网站并调整右上角的观测位置以取得最佳观赏资讯。(编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4000多颗系外行星。尽管许多系外行星与我们太阳系的行星大大不同,但它们共同点都是围绕恒星运行。然而,行星形成理论存在有种流浪行星(Rogue planet),它们不附属于任何恒星。在2011年OGLE小组提出银河系中此类行星存在的证据,后续研究认为银河系中有两倍恒星数量的木星质量级的流浪行星,最近,OGLE的天文学家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发表,发现迄今最小的流浪行星。

论文作者表示:由于流浪行星几乎不发出辐射,也不绕行任何恒星,因此无法用传统方法发现。但还是能通过重力透镜效应来发现。如果天体(恒星或行星)在地球与遥远恒星之间经过,其重力会偏转并聚焦远方恒星的光,恒星会短暂增亮。但观察微透镜的机会非常淼茫,如果仅观察一颗恒星,可能要近一百万年才能看到一次事件。因此,团队必须监视银河系中心亿万颗恒星。

1992年华沙大学天文学家就领导OGLE计划。目前,OGLE天文学家使用智利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的1.3米华沙望远镜。将望远镜对准银河系中心区域的数亿颗恒星,寻找改变亮度的恒星。重力微透镜并不只观测亮度变化,还有事件时间,天体质量越小事件越快。恒星引起的事件通常持续数天,行星引起的事件,则仅数小时。因此,科学家宣布发现有史以来最短的微重力透镜事件OGLE-2016-BLG-1928,仅42分钟!模型估计其质量必定小于地球,可能接近火星质量。且排除与天体8个天文单位之内有恒星,因此认为是流浪行星。

天文学家认为流浪行星在恒星周围的原行星盘中形成,与其他行星发生相互作用后弹出。行星形成理论预测,被弹出的行星通常小于地球。因此,研究流浪行星将能使我们能够了解年轻行星系统的演化过程。(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