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整理上网:高良超
所有时刻系东经120度标准时(北京时间、台北时间),精度为1秒钟

天象包括行星天象(合日、冲日、凌日、大距、行星最接近地球,过远近日点,升降交点,纬度最南最北、以及行星相合、行星合恒星等),月相,月亮过远近地点,月掩行星和恒星,日月食,二分二至等诸多天文事件。

8月份将分别发生月偏食及日全食。8月7~8日的月偏食在我国则可见全部过程 ,发生在8月7日的下半夜(8日凌晨)。不过这次的月食是食分仅为0.251的月偏食,也就是说月食在食甚时月亮圆面仅缺失25.1%的面积。而发生在8月22日的日全食我国因地理位置关系无法看到。

(一)8月7~8日月偏食(我国可见)
  这次月食,在大西洋东南部、欧洲(除极西部)、非洲(除极西部)、亚洲(除极东部)、印度洋、大洋洲西部、太平洋西部、南极洲可以看到。我国地区全程可见,在半影区内时间约5时4.8分,本影区内时间约1时56.4分,食分0.251。7日23时48分半影食始、8日1时22分初亏、2时21分食甚、3时19分复圆、半影食终4时53分。当天月球在摩羯座。

1499694646699611.gif

1484321286330357.gif

(二)8月12日英仙座流星雨极大
英仙座流星群是年度主要流星群之一,活跃日期为7月17日至8月24日,今年极大期预估发生在8月12日,ZHR值可达150颗左右。辐射点约在晚上22时东升,但当日农历二十一,月相接近下弦,故上半夜观测条件较佳。

英仙座流星群曾在1991~1992年爆发出每小时400颗以上的数量;1990年代末已降为100左右。母彗星109P/Swift- Tuttle(史威福–塔托彗星)周期约130年,上次回归是1992年,应是造成1990年代数量增多的主因。目前彗星正远离中,流星数量也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三)8月22日 日全食。这次日食,全食带从太平洋东北部开始,经过美国,在大西洋北部结束。在亚洲极东部、太平洋东北部、北冰洋部分地区、北美洲、南美洲北部、北大西洋、南大西洋西北部、欧洲极西部和非洲极西北部可以看到偏食,我国不可见。

1484321306106922.gif

1484321328493689.gif

太阳:由巨蟹座运行到狮子座。
水星:27日下合日,后由昏星变为晨星。距太阳较近,不易观测。
金星:晨星。由金牛座经双子座入巨蟹座。日出前位于东北方天空,日出时的地平高度由29度逐渐降至约26度,亮度约-4.0等,有利观测。
火星:由巨蟹座顺行到狮子座,距太阳较近,不易观测。
木星:在室女座顺行。日没后位于西南方天空,夜晚21时左右即落下,亮度约-1.8等。
土星:在蛇夫座逆行,25日后顺行。夜慕降临后由东南方转入西南方天空可见,亮度约0.3等。

天象(地心天象)  日期 星期 时刻 天象
8/01 星期二 12时41分  火星合蜂巢星团,火星在蜂巢星团以南0.1度
8/02 星期三 13时13分  心宿二合月,心宿二在月亮以南9.8度
8/02 星期三 11时24分  摩羯座冲日
8/02 星期三 20时49分  水星过远日点(0.4667天文单位)
8/03 星期四 01时54.9分 月球过远地点,405025公里
8/03 星期四 15时10.5分 土星合月,土星位于月球以南3.5度
8/03 星期四 17时46.1分 天王星留,然后开始逆行
8/05 星期六 02时08分  月球过赤纬南点(-19.4度)
8/05 星期六 20时14分  冥王星合月,冥王星在月亮以南2.4度
8/05 星期六 18时50分  火星最远地球(2.6582天文单位)
8/07 星期一 15时40.0分 立秋
8/08 星期二 02时10.6分 满月

8/08 星期二 02时20.5分 月偏食
半影食始……8/07/23时48分
初亏……………8/08/01时22分
食甚……………8/08/02时21分
复圆……………8/08/03时19分
半影食终……8/08/04时53分
最大食分=0.251

8/08 星期二 18时55.3分 月球过降交点
8/10 星期四 06时37.1分 月掩海王,南极洲可以看到
8/12 星期六 14时16.9分 水星留,然后逆行
8/13 星期日 03时    英仙座流星雨极大期
8/13 星期日 13时16.7分 天王星合月,天王星在月亮以北4.4度
8/15 星期二 09时15.1分 下弦月
8/16 星期三 15时03.分 月毕宿五,南美洲极东南部、非洲极北部、欧洲大部,亚洲西南部可以看到
8/18 星期五 14时45分  月球过赤纬北点(+19.4度)
8/18 星期五 21时18.5分 月球过近地点,366121公里
8/19 星期六 12时43.6分 金星合月,金星位于月球以北2.2度
8/20 星期日 15时36分  蜂巢星团合月,蜂巢星团位于月球以北2.8度
8/21 星期日 12时47.2分 火星合月,火星在月亮以北1.5度
8/21 星期日 18时34.2分 月亮过升交点
8/22 星期一 02时25.6分 日全食,最大食分=1.031,食延2分40秒,食带115公里
8/22 星期一 02时30分  金星合北河三,金星位于北河三以南7.2度
8/22 星期一 02时30.2分 新月(朔)
8/22 星期一 04时29.0分 月掩轩辕十四,发生掩星时在白天不宜观测
8/22 星期一 13时57.4分 水星合月,水星在月亮以南6.2度
8/23 星期二 06时20.2分 处暑
8/24 星期三 02时43分  水星最接近地球(0.6169天文单位)
8/25 星期四 21时00.9分 木星合月,木星位于月球以南3.5度
8/25 星期四 23时08.6分 土星留,然后顺行
8/26 星期五 00时40分  角宿一合月,角宿一在月亮以南7.0度
8/26 星期五 10时18分  宝瓶座冲日
8/27 星期六 04时42.2分 水星下合日,恰好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暗面朝向地球,因而不可见
8/29 星期一 16时12.9分 上弦月
8/29 星期一 16时51分  水星合轩辕十四,水星在轩辕十四以南4.4度
8/29 星期二 20时54分  心宿二合月,心宿二在月亮以南9.8度
8/30 星期三 19时24.4分 月球过远地点,404309公里
8/30 星期三 22时03.5分 土星合月,土星位于月球以南3.6度

参考文献:李广宇、张培瑜著《PMOE2003行星历表框架》,《紫金山天文台台刊》第22卷,3~4期(2003年12月);部分资料取自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研究室,少数经由高良超编算上网,综合列出。

版权所有:有趣天文奇观

更多天象预报资料:

发布单位:全国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竞赛网站

一、简介:全国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竞赛(Chinese undergraduate Astronomical Innovation Contest, CAIC)由中国天文学会主办,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中国天文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北京天文馆、《天文爱好者》杂志社、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等单位提供支持。

竞赛旨在通过天文科技与科普创新作品竞赛的形式,激发调动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校大学生爱天文、学天文、用天文的兴趣与热情,培养提高青年们的科学探索精神与科技创新能力,帮助促进高校天文社团的发展和天文通 识教育课程的开展,以期为我国天文科研、教育与科普培养优秀的后备 人才,并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做出贡献。

二、作品分类:

1、天文科技创新类作品,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天文观测与技术创新(如创新天文观测仪器设备研制、创新观测与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开发等),(2)天文科学研究创新(鼓励利用自主观测设备或研究方法开展的研究课题,鼓励针对国内外最新最热门的天文发现与成果开展的研究课题),(3)天文学史与古天文等其它方面及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课题,等。

2、天文科普创新类作品,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天文科普理论、方法与形式创新,(2)天文科普与教学仪器设备创新研发,(3)原创天文科普创新作品(如天文科普文章、系列海报、系列课件 ppt 等),(4)多媒体天文科普创新作品(如天文科普软件/APP、天文科普系列漫画与视频、WWT 宇宙漫游作品等),等。

三、竞赛时间和节点:

1、2017年7月上旬—9月中旬:“竞赛通知”发布,大学生开始准备参赛作品;

2、2017年9月中旬—9月底:竞赛初赛,网上提交作品;

3、2017年9月底—10月中旬:初赛作品评选(专家评审、网上投票),确定并公示决赛入围者;

4、2017年10月中旬:“竞赛决赛通知”发布,决赛入围者进行决赛报名并准备参赛;

5、2017年11月初:竞赛决赛与颁奖,约2-3天(含报到注册)。

四、竞赛作品提交与决赛方案:

1、初赛作品提交(提交方式与要求详见2017年初赛作品提交通知【预计9月中旬发布】):按照要求网上提交以下材料:

(1) 作品登记表(见官网附件);(2) 论文或作品说明(一般不超过5000字);(3) 辅助材料(图片、动画、视频等);(4) 推荐信(可选择提供,由指导教师、辅导员、天文社团负责人撰写)。

2、决赛方案(详见2017年决赛通知【预计10月中旬发布】):决赛采用海报成果展示与上台演讲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开展将综合考虑参赛队数与时间场地等限制。注意:入围决赛的参赛队在初赛作品提交后到决赛前仍可继续进行作品相关工作。

五、竞赛参加者:

2017年竞赛的参加者要求为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全日制高等院校在读的专科、本科生(不限专业),具体年级限定为:2013级(即刚本科毕业的学生)、2014级、2015级、2016级和 2017级(即当年 9月入学的新生)。

每个参赛作品团队应包含一位团队负责人,团队总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含负责人)。每个团队负责人限主持申报一项作品,作为成员参加不限项。

鼓励竞赛参加者在本校或周边地区寻找1名指导教师指导作品,或由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辅导员提供推荐。鼓励竞赛参加者以所在高校天文社团名义参加比赛,并由社团负责人撰写推荐信。

六、竞赛评分(具体评分细则及评委详见2017年初赛/决赛通知):

1、初赛评分:由中国天文学会普委会委员、高校专业天文教师等不少于3位老师担任(评委有严格的回避原则)的初赛评委会给出的初赛成绩,占90%;+ 网络投票:占10%。

2、决赛评分:初赛综合成绩:10%;+ 由中国天文学会普委会委员、高校专业天文老师及决赛所在地天文专家等不少于5位老师担任(评委有严格的回避原则)的决赛评委会给出的决赛成绩,占80%;+ 各参赛队负责人互评,占10%。同时由决赛评委会评出各单项奖。

七、竞赛评奖:

本竞赛设一等、二等、三等奖(入围决赛的作品均可获奖),并设若干单项奖,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竞赛获奖可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获取创新学分等奖励,并推荐天文类高校和科研院所招考研究生、以及中小学和天文馆科技馆招聘天文教育与科普人才时参考。

八、其他事项:

1、竞赛具体通知、相关资料查询、在线作品提交、网络投票等通过竞赛官方网站:http://caic.china-vo.org/,竞赛微信公众平台:astrocaic 和 竞赛交流QQ群:478532758 发布,敬请关注。

2、对本通知所述问题如有疑问或建议请通过竞赛交流QQ群:478532758 提出,或发送邮件至caochen@sdu.edu.cn

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
全国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竞赛组织委员会
2017年7月6日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vtype_1.jpg 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本周刚好在年度最晚日落的期间,所以可以观赏星空的时间最好在晚上8点以后。这星期的天象包含木星、土星和月亮接近,还有婚神星和41P彗星到达冲的位置。其余的是天文事件,包含6/30国际小行星日、一般人没太大感受的7/4地球过近日点和7/4火星拓荒者号登陆20周年。另外,介绍了夏季星空常见的天琴座和其中的M56和M57两个很容易用望远镜就可以观察到的深空天体。

阅读全文 »

打字编辑:杨旸

翻译作者:零度星系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环绕地球旋转时,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变化。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那一半的一部分的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2018年月相(北京时间)

新月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

-——

01月02日10:24

01月09日06:25

01月17日10:17

01月25日06:20

01月31日21:27 t

02月07日23:54

02月16日05:05 P

02月23日16:09

03月02日08:51

03月09日19:20

03月17日21:12

03月24日23:35

03月31日20:37

04月08日15:18

04月16日09:57

04月23日05:46

04月30日08:58

05月08日10:09

05月15日19:48

05月22日11:49

05月29日22:20

06月07日02:32

06月14日03:43

06月20日18:51

06月28日12:53

07月06日15:51

07月13日10:48 P

07月20日03:52

07月28日04:20 t

08月04日02:18

08月11日17:58 P

08月18日15:49

08月26日19:56

09月03日10:37

09月10日02:01

09月17日07:15

09月25日10:53

10月02日17:45

10月09日11:47

10月17日02:02

10月25日00:45

11月01日00:40

11月08日00:02

11月15日22:54

11月23日13:39

11月30日08:19

12月07日15:20

12月15日19:49

12月23日01:49

12月29日17:34

日食:A=日环食,H=混合食(全环食),P=日偏食,T=日全食

月食:t=月全食,p=月偏食,n=半影月食

参考资料

  1. 维基天文

  2. http://www.astropixels.com/ephemeris/astrocal/astrocal2018gmt.html


相关资料:

作者:叶泉志博士(小龙哈勃)
原文刊载于微信公众号:天文常识

一颗彗星能产生多少个流星雨?好像是两个。因为一颗彗星和地球轨道平面有两个交点:升交点和降交点。彗星会在这两个点穿过黄道面。如果我们运气足够好,这两个交点都在地球轨道附近,那我们就可以看到同一颗彗星带来的两场流星雨,比如大名鼎鼎的哈雷彗星(正式名称是1P/Halley)就带来宝瓶座η流星雨(eta Aquariids,00031 ETA)和猎户座流星雨(Orionids,00008 ORI),如下图:

1P.png

哈雷彗星的轨道。来源:JPL

哎?且慢,大家注意到没有,其实哈雷彗星的升交点和降交点(亮蓝色和浅蓝色交界点),一个在火星轨道以外,一个在金星轨道附近,其实两个都没在地球轨道附近?那按理来说地球应该遇不到哈雷彗星喷出的尘埃才对啊。答案在于大行星的引力摄动。在哈雷彗星初次拜访内太阳系的时候,它喷出的尘埃确实沿彗星轨道分布;但星转斗移,哈雷彗星每次回归累积的尘埃带在大行星引力的反复撕扯下,早已经扩散成一条宽广的“尘埃河”,因此即使哈雷彗星的轨道已经离开地球老远,地球也还是能看到哈雷彗星很早以前喷出的尘埃,如下图:

2.png

哈雷彗星喷出的尘埃。来源:Hughes et al. (1989)

显然,要回答一开始的问题,必须要考虑大行星的影响。毕竟流星尘埃云的形成绕不开大行星的引力摄动,而轨道和地球严格交叉的彗星也凤毛麟角,我们之所以能欣赏流星雨,还要感谢各大行星(尤其是木星)的帮忙。

那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别的先不说,先说地球对尘埃云的影响。地球穿过流星云这一过程,客观上也是地球在为行星际空间“除尘”的过程,其最直接的影响是地球在尘埃云中间划开一道比较“干净”的区域,比如地球在穿过大名鼎鼎的狮子座流星雨(Leonids,00013 LEO)的尘埃云之后,就留下这么几条“干净区”:

3.png

地球在狮子座流星雨的尘埃带中划出的“干净区”。来源:Jenniskens (2006), p. 233

在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之后,如果尘埃云还没消散或移到别处,那地球就可能将尘埃云分成两“瓣”,在地球轨道面上面一点和下面一点的流星体密度略高,这会使得我们看到来自同一个流星雨的两“支”。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恩克彗星(2P/Encke)带来的金牛座南流星雨(Southern Taurids,00002 STA)和金牛座北流星雨(Northern Taurids,00017 NTA):

1475937825405589.jpg

如果在彗星的升、降交点都有这种效应,那我们就应该观察到来自同一颗彗星的4个流星雨。如恩克彗星同时也是6月的白昼金牛座β流星雨(Daytime beta Taurids,00173 BTA)和白昼英仙座ζ流星雨(Daytime zeta Perseids,00172 ZPE)的母体(因为恩克彗星的轨道十分接近黄道,而且其尘埃云十分古老,已经很难分清哪一支是升交点流星雨、哪一支是降交点流星雨了)。

故事还没完。

彗星在大行星(主要是木星)引力的操控之下,其轨道形状会周期性地发生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古在效应(Kozai mechanism,也称古在机制)。其偏心率和轨道倾角会此消彼涨。有时彗星会在低偏心率但高倾角的轨道下运行,有时则反过来,在高偏心率但低倾角的轨道下运行。在这一过程中,彗星轨道会从两种不同角度和地球轨道发生交叉。由于每次交叉都分别涉及一次升交点和降交点的交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来自这颗彗星的4组流星雨。如果再考虑上面提到的“南北支”效应,则一颗彗星一共可以产生8个流星雨。

1498366547815162.gif

古在效应的动画。来源:https://www.cfa.harvard.edu/research/ta/kozai-lidov-mechanism

20170628-RRhoLeo-occult.jpg

小行星2007 CA19在古在效应影响下,升、降交点随时间的变化。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日心距。可见每个交点会以2种方向经过地球轨道(R=1 AU处)。来源:Babadzhanov et al. (2015)

对于短周期彗星来说,古在效应的再现周期为好几千年,很少有彗星能完整地在一个轨道上呆这么长时间。唯一一个比较确定地能产生完整的8个流星雨的彗星是96P/Machholz麦克霍尔兹彗星(及其碎片):象限仪座流星雨(Quadrantids,00010 QUA)、白昼白羊座流星雨(Daytime Arietids,00171 ARI)、宝瓶座δ南流星雨(Southern delta Aquariids,00005 SDA)、宝瓶座δ北流星雨(Northern delta Aquariids,00026 NDA)、船帆座κ流星雨(kappa Velids,00784 KVE)、船尾座θ流星雨、鲸鱼座α流星雨和十二月天龙座α流星雨(December alpha Draconids,00334 DAD)(参见A. Abedin的博士论文,2016)。有学者认为其他几颗小行星也能产生完整的8个流星雨(比如2007 CA19,参见Babadzhanov等人,2015)。此外,彗星会因分裂而产生更多的彗星,也可能会突然有爆发性活动而产生一道独立于主尘埃云之外的尘埃带(filament),因此会出现升/降交点有多于一个流星雨的情况。比如恩克彗星在6月前后会产生的白昼金牛座β流星雨和白昼英仙座ζ流星雨,而在10-11月期间会产生金牛座南流星雨、金牛座北流星雨、十月白羊座南流星雨(Southern October delta Arietids,00028 SOA)、十月白羊座北流星雨(Northern October delta Arietids,00025 NOA)、及金牛座s流星雨(s Taurids,00628 STS)。3200号小行星“法厄同”(3200 Phaethon)与双子座流星雨(Geminids,00004 GEM)联系在一块,但其碎片2005 UD又与白昼六分仪座流星雨(Daytime Sextantids,00221 DSX)有关联。

总之,一颗彗星最多可以与8个流星雨有关。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498143562645282.png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浪子,从数公分到上百公里的岩质天体,和地球一样绕着太阳公转,但偶然有些近地小行星闯入地球势力范围,可能撞击地球而造成局部或全球性的灾难。天文学家认为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事件可能就与直径约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有关,而最近一次的2013年2月15日的俄罗斯车里雅宾斯的陨石袭击事件也不过是颗直径仅15公尺左右的小行星肇的祸。

为了纪念1908年6月30日,近期历史中地球遭受的最严重的小天体袭击事件——西伯利亚通古斯事件(Tunguska event),并提醒世人要注重小行星可能带来的影响,保护我们的行星和家人与社群不受小行星的威胁,因而在英国音乐人兼天体物理学家布莱恩·梅(Brian May)与电影导演兼制片人Grigorij S. Richters的倡议与推动下,并获得超过100多位太空人、科学家、技术专家和艺术家的支持与声援,自2014年12月3日决议,将每年的6月30日定为「国际小行星日(Asteroid Day)」。

Richters等人于2014年初拍摄了「51度北(51 Degrees North)」这部有关小行星撞击伦敦事件的科幻片,不仅希望能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小行星的特性与危险,并希望借由影片呼吁加强对小行星的搜寻检测与预防。

2015年6月30日是第一届国际小行星日,全球共有90多起相关活动。今年的国际小行星日持续办理,欢迎大家的加入喔!相关细节请参见国际小行星日官方网站

台北天文馆与台湾各界共同参与这个国际性的活动,特地于2017/6/24下午2-4时办理「危险!? 地球周围的近地小行星」专题讲座,由中央大学林忠义博士主讲;另于6月底至7月办理小行星特展,欢迎一同加入喔!活动地点:台北市士林区基河路363号。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vtype_1.jpg 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轩辕十四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轩辕十四合月」。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轩辕十四与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轩辕十四是狮子座的主星,位在狮子座镰刀状头部的刀柄末端,被视为狮子的心脏;它是是全天1等星中最暗但最接近黄道者,所以常会与月球接近。

2017/6/28上午8:49轩辕十四合月,地心所见的轩辕十四位在月球以北仅约0.03度的地方,事实上,同时还会发生月掩轩辕十四的天象,只是我国境内不可见,只能在6/27或6/28的傍晚,见到轩辕十四和月球接近的景象,但此时的月亮和轩辕十四的距离已经拉远至8-9度了。

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从地球表面观察月亮,月亮在天空中的移动速度很快,常会从各恒星前方通过,形成所谓的「月掩星」现象。透过月掩星观测与研究,天文学家可以确知月球在天空中的运行状况,但因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故与日食相同,具有区域性的限制,且各地看到的状况有些微差异。

撇开科学意义不讲的话,看着一颗星点,从月球边缘突然消失,过一段时间之后,又从月球的另一侧边缘突然出现,一般人平常不太会注意这个现象,但其实挺有趣的;若被掩恒星是比较明亮的恒星,很容易便可用肉眼或双筒望远镜观察。

2017/6/28傍晚,月球将从3.8等狮子ρ(轩辕十六)前方通过而构成月掩星事件。其中21:18暗缘掩入,21:48亮缘复出,位置皆接近月球南侧边缘的尖顶角附近。可用肉眼观察,但双筒望远镜或使用录影观察会更佳。

掩星发生时,月亮和狮子ρ位在西方、方位角约274(掩入)与276度(复出)之处,仰角高度则分别为有13度(掩入)与8度(复出),月亮是相位25%的眉月;因目标天体已近西方地平,观测地点选择时须注意西方不要有建筑、树木或山脉的遮档。

20170628-RRhoLeo-occult.jpg

因狮子ρ与月球亮度相差甚多,因此建议利用双筒望远镜或小型望远镜来进行观测,目视、拍摄或录影皆可;观测前最好进行仪器校时工作,时间误差需控制在1秒以下,所得资料才有科学意义。不过若仅是纯欣赏,就无须介意时间校正问题。

位于狮子座「腹部」或前脚弯曲的「膝盖」处的狮子ρ,亮度+3.8等,距离地球约5400光年。这是一颗光谱型为B1 lab的超巨星,质量为太阳的21倍,直径是太阳的37倍之多,表面温度达24000K,使得它呈现蓝白色调。这颗恒星是有名「落跑星」,以至少每秒30公里的速度远离其周遭的恒星。而且这颗恒星是位于银河盘面以上约2300光年之处,和大多数恒星位于银河盘面以内并不相同。

2017/6/29傍晚,月球将从4.1等狮子σ(太微右垣二或西上将)前方通过而构成月掩星事件。其中18:30暗缘掩入,19:45亮缘复出。可用肉眼观察,但双筒望远镜或使用录影观察会更佳。

掩星发生时,月亮和狮子σ位在南西方、方位角约237(掩入)与254度(复出)之处,仰角高度则分别为有58度(掩入)与43度(复出),月亮是相位34%的眉月。

20170629-SigmaLeo-occult.jpg

狮子σ(狮子座77号星,77 Leo,HR 4386,BD+06 2437,HD 98664,SAO 118804,FK5 427,HIP 55434)是颗蓝色的主序星,位于狮子座后脚,光谱型B9.5,很接近恒星中最热的O型星。这颗恒星直径约为太阳的3倍,表面温度超过10,000K,光度是太阳的42倍左右,只是因为距离远达220光年,所以在地表上看到的视星等才会只有+4.05而已。

由于月掩星有地区性限制,各地所见稍有不同,每相距500公尺,掩星时间就有约1秒的误差。前述掩入和复出时间为以台北天文馆所在地所做的之预报,天文馆以外地区必须根据所在经纬度加以修正。如果不知如何修正者,可大致参考上述台北天文馆的预报时间,在上述预报掩入时间前10分钟开始观测,预报的复出时间后10分钟再结束观测。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第6号小行星韶神星(6 Hebe)预定在2017年6月26日到达它这次会合周期内最接近地球的时候,届时与地球的距离约仅1.539AU,亮度估计约9.5等,建议使用口径10-15公分以上的望远镜配合天文摄影或录影工作,比较容易观察到这颗小行星。

201706250415-ura-rin-occult.png

2017/6/15-2017/7/31的韶神星移动轨迹示意图。

韶神星是第六颗被发现的小行星,在1847年7月1日,由德国业余天文学家卡尔·路德维希·亨克(Karl Ludwig Hencke)透过他的私人天文台发现的。Hebe之名来自希腊神话中的青春女神之名,不过这个名字并不是亨克提出,而是由另一位着名的天文与数学学家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所建议的。

韶神星位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中,是主小行星中最大的小行星之一,由其质量占了主小行星带总质量的0.5%就可见一斑。不过,它的密度,达3.81±0.26 g/cm³,这在太阳系众天体中算是比较大的了,与月球(3.34)和火星(3.93)相当,所以即便它的质量很大,可是其大小仅约205×185×170公里而已。它自转一周约需时7.3小时,表面反照率约0.268(这表示照到小行星表面的阳光有约26.8%会被反射回太空),这让它成为继灶神星(4 Vesta)、谷神星(1 Ceres)、虹神星(7 Iris)、智神星(2 Pallas)之后,主小行星带第5亮的小行星。

近年研究显示:韶神星很可能是H型普通球粒陨石(高铁群球粒陨石)的来源,有可能是韶神星被其他小行星撞击后产生的碎片进入接近地球的公转轨道而成为近地小行星,之后一部份近地小行星又因受到撞击而有部分碎片调落地球的结果。H型球粒陨石是所有已发现并记录的地球陨石中所占比例最多、最常见的,大约有40%均属此类。

以上内容由台北天文馆提供,“有趣天文奇观”网站收录,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vtype_1.jpg vtype_4.jpg

2014JBO.jpg 6月牧夫座流星雨(June Boötids,170 JBO)每年的活动日期约在6/22~7/2之间,流星雨专家预期今年的极大期在北京时间6月27日的17时,数量不定,ZHR从0到超过100都有可能;但通常ZHR仅有1~2颗左右,逢月龄3的眉月,月亮约于21:40西沈,之后一直到约凌晨3时这群流星雨的辐射点西沈之前,都无月亮影响,观察条件比较好。

这群流星的速度极慢(每秒18公里),但平均亮度高。牧夫座为春季星座,傍晚入夜位在天顶偏东之处,直到清晨约3时左右西沈。国际流星组织鼓励任何有兴趣者,可使用目视、拍照、录影、望远镜等任何方式进行观察。

有些流星雨专家推测在6/20~6/25之间可能可以观测到流星数量有小幅增加的状况,尤其是在6/23。但另有些流星雨专家对此预测不以为然。对流星观测者有兴趣者,不妨留心看看此预报是否正确。

这群流星雨曾在1998年突然爆发,当时ZHR约为50~100+,且持续时间长达半天之久,开始引起流星观测者的注意。另一次发生于2004年6月23日的爆发,ZHR约20~50,持续时间同样长达半天,但发生时间比预期的极大期还提前一天。而在1998年之前,仅有1916、1921和1927年曾有此群流星的记录,而1928和1997年则显示有观测,但没观测到任何此群流星。2010年曾预测在6/23-24有ZHR~20-50的小规模爆发,但真实状况却是仅侦测到ZHR<10。

流星雨专家推测:可能这群流星雨的流星体群不再与地球相遇,但由于流星雨专家们对这群流星雨的掌握不佳,对前述说法并没有把握。所以,国际流星组织(IMO)还是呼吁有兴趣者持续记录这群流星的状况。

6月牧夫座流星雨的母彗星是第7号短周期彗星7P/Pons-Winnecke,其轨道最靠近地球时,仅在地球轨道以外约0.24AU之处。这颗彗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约6.36年,最近一次回归在2015年1月30日,但流星雨专家并不认为今年会有爆发出现,而1998年和2004年的6月牧夫座流星雨爆发,是19世纪彗星回归时遗留在轨道上的物质所致,只是时日已久,这些残留物质的轨道与彗星轨道已稍有不同,所以爆发的年份才不是在彗星回归当年。

以上内容由台北天文馆提供,“有趣天文奇观”网站收录,欢迎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