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浸信中学天文学会观测到太阳高达三十万公里的喷发日珥,与及阔近太阳三十分一弧度的日珥,另有耀斑和暗条。这些现象是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上,它是用上太阳专用色球望远镜,经过氢谱线滤镜才可看见,而平时的黑子是在光球层的现象,只是于色球层是一层半透明的氢气,而淹没在光球层的强光中而不见呢。
望远镜:CORONADO 70mm Ha 0.7i With 2x&2.8x Barlow
摄像机:ZWO ASI533 2000~3000 Frames Max70%
资料来源:澳门《华侨报》
澳门浸信中学天文学会观测到太阳高达三十万公里的喷发日珥,与及阔近太阳三十分一弧度的日珥,另有耀斑和暗条。这些现象是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上,它是用上太阳专用色球望远镜,经过氢谱线滤镜才可看见,而平时的黑子是在光球层的现象,只是于色球层是一层半透明的氢气,而淹没在光球层的强光中而不见呢。
望远镜:CORONADO 70mm Ha 0.7i With 2x&2.8x Barlow
摄像机:ZWO ASI533 2000~3000 Frames Max70%
资料来源:澳门《华侨报》
一月十四日,中国探月航天IP形象太空兔在北京正式对外公布 「兔星星」「To Star」的中英文名称。中国探月航天太空兔是中国探月航天工程的吉祥物,「兔星星」寓意「玉兔巡月,扬帆星河」,表达了其太空特质和初心使命。图为一月二日在北京拍摄的太空兔形象。(中新社记者 侯宇摄)
资料来源:澳门《华侨报》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
![]()
![]()
★★
在2023年1月19日日出前的东方天空,可以见到农历腊月廿八日的残月掩入蛇夫座M19球状星团,掩入至复出的过程全程可见,推荐早起的朋友欣赏。
2023年1月19日发生月掩M19球状星团示意图。为呈现星团与月球相对关系,图示模拟时间为掩入前与复出之后。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由于月球每日绕地球公转,月球在天球上会以每天约13°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当月球通过远方天体与观察者之间而遮蔽该天体时,称为月掩星。月掩星可以精确量测月球在天空中的运行状态外,也可以用来测量月球的地貌、解析无法分辨的双星,甚至用来测量恒星的视直径,是少数可以用一般简易天文望远镜能进的高精确度天文研究项目。
由于月球是地球天空上视直径最大的天体之一,月掩星其实不断发生,但因为月球相当明亮,通常只有明亮的恒星被月球掩蔽才易于观赏或观测,很少会去讨论月球掩蔽深空天体的状况。但这次的月掩M19球状星团,发生时的月龄约为26.4,外形为残月、亮度较低,值得尝试观赏!
本次月掩M19球状星团自1月19日凌晨5时4分由月球的亮缘掩入,凌晨6时7分由月球的暗缘复出,掩星时长1时3分。当日日出时间为6时41分。M19位于蛇夫座。(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2023年1月19日凌晨月掩M19球状星团可见区域地图。图片来源:Occult4掩星软体。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图说:这两张分别是AU Mic周围的尘埃盘在3.56微米(蓝)和4.44微米(红)的影像。恒星的位置以白色星图标记,被日冕仪遮挡的区域则用虚线圆圈表示。图片来源:NASA, ESA, CSA, and K. Lawson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到一颗红矮星周围的尘埃盘,不仅呈现了尘埃盘在红外波长的高解析影像,更提供了尘埃盘组成的线索。这颗红矮星AU Mic位于显微镜座,距离我们约32光年,估计约有2,300万年的历史,这表示其行星形成阶段已经结束,因为该过程通常需要不到1,000万年的时间。而先前其他望远镜已经发现这颗恒星有两颗行星,并具有充满尘埃的盘状构造,这个尘埃盘是微行星(Planetesimal)之间碰撞的结果,相当于太阳系中的尘埃粒子,其产生了一种被称为黄道光的现象,且总质量比太阳系类似构造更大。
透过韦伯近红外相机(NIRCam)中的日冕仪,阻挡了中心恒星的强光,从而能够研究非常靠近恒星的区域。NIRCam的影像使研究人员能够观测到距离AU Mic 5个天文单位的圆盘,约为木星到太阳的距离。研究团队观察了波长3.56微米和4.44微米的影像,发现圆盘在较短波长处更亮,或者说「更蓝」,这表示它包含了大量细的尘埃,这些尘埃可以更有效地散射较短波长的光。这一发现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之前的研究发现AU Mic的辐射压力与更大质量恒星的辐射压力不同,它不足以强到将细小的尘埃从圆盘中喷出。
虽然观测到尘埃盘意义重大,但团队的最终目标是寻找较外围轨道上的巨行星,类似于木星、土星或是太阳系中的冰巨行星,因为凌日法或迳向速度法很难找到这类行星。研究人员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可以直接观测到质量低于木星和土星的宽轨道行星,就低质量恒星周围的直接成像而言,这确实是一个新的、未知的领域,透过直接观测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行星形成过程。(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NAS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研究人员使用韦伯太空望远镜首次确认了一颗系外行星,即绕另一颗恒星公转的行星。这颗行星正式命名为LHS 475 b,其大小几乎与我们地球的大小完全相同,约地球直径的99%。该研究团队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Kevin Stevenson和Jacob Lustig-Yaeger领导。
在仔细检视了NASA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的感兴趣目标后,该团队选择这个目标,并利用韦伯观测。韦伯的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仅利用两次凌日观测就轻松地清晰地捕捉到这颗行星的光谱资料。这个地球大小的岩石行星之首次观测结果为未来韦伯研究岩石行星大气的可能性打开了大门。
图说:2022年8月31日,研究人员使用NASA的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近红外光谱仪 (NIRSpec)观测了系外行星LHS 475 b的透射光谱。正如该光谱所示,韦伯没有观察到任何可检测到的元素或分子。数据(白点)与代表行星没有大气层(黄线)的无特征光谱一致。紫色线代表纯二氧化碳大气,在目前的精准度下与黄线无法区分。绿线代表纯甲烷大气,这是不被看好的,因为如果存在甲烷,预计会吸收更多3.3微米的星光。图片来源:绘图:NASA、ESA、CSA、L. Hustak (STScI);科学:K. Stevenson、J. Lustig-Yaeger、E. Ma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G. Fu(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S. Moran(亚利桑那大学)。
在所有运作中的望远镜中,只有韦伯能够捕捉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之大气特征。该团队试图通过分析其透射光谱来评估行星大气层中的物质。透射光谱是利用比较行星在恒星前方移动时行星大气层吸收的星光,与当行星在恒星旁边时检测到的未经大气层吸收的星光而制成。图上的56个数据点(白点)代表行星大气层吸收不同波长的星光之量。行星大气中特定的分子会吸收特定波长的星光。
数据显示这是一颗地球大小的类地行星,但是研究团队还不能对这颗行星的大气层做出任何明确的结论。
虽然团队无法断定大气层存在什么,但他们绝对可以说不存在的是什么。研究团队排除一些类地行星的大气成分,例如:LHS 475 b不可能有浓厚的以甲烷为主的大气层,类似于土星的卫星土卫六泰坦。
研究团队还指出虽然这颗行星可能没有大气层,但仍未排除一些大气成分,例如纯二氧化碳大气层,100%的二氧化碳大气透射光谱(紫线)扁平,以至于很难检测到。该团队需要更精确的测量来区分纯二氧化碳大气和没有大气的状况。研究人员计划在2023年夏天即将进行的观测中获得更多光谱资料。
韦伯还揭示这颗行星的温度比地球高几百度,因此如果探测到云层,研究人员可能会得出结论:这颗行星更像是金星,拥有二氧化碳大气层,并且永远笼罩在厚厚的云层中。
研究人员还证实,这颗行星公转周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尽管LHS 475 b比我们太阳系中的任何行星都更接近它的“母恒星”,但是它为红矮星,温度不到太阳的一半,因此研究人员预测LHS 475 b仍然可能有大气层。
LHS 475 b相对较近,距离我们只有41光年,位于南极座。(编译/台北天文馆施欣岚)
图说:韦伯太空望远镜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的光变曲线显示了2022年8月31日行星LHS 475 b经过红矮星LHS 475时,LHS 475的亮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片来源:绘图:NASA、ESA、CSA、L. Hustak (STScI);科学:K. Stevenson、J. Lustig-Yaeger、E. Ma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G. Fu(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 S. Moran(亚利桑那大学)。
资料来源:NAS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影片记录2022年8月12日至12月22日期间的太阳活动。
NASA戈达德太空中心发布了一段长达1小时的影片,展示了太阳的133天活动。影片显示了太阳的混乱表面,巨大的电浆环沿着磁力线在太阳表面拱起,电浆环有时循着磁力线连接到太阳表面,有时喷射到太空中,造成危险的太空天气。
这些图像来自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该卫星于2010年发射,是NASA与恒星共存(Living With a Star, LWS)计划的一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持续了5年,但是NASA会让SDO一直运作到2030年。
影片中的图像是使用SDO的EVE(Extreme Ultraviolet Variability Experiment)在极紫外波长下以108秒的间隔慢速摄影拍摄的。SDO位于地球上空22,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太阳每27天自转一次,提供太阳表面千变万化的景象。SDO观测太阳的内部、磁场和日冕等,还测量产生地球和其他行星电离层的辐照度(irradiance)。
SDO每天拍摄大约70,000张图像,总数据量高达1.5TB。这是巨量的数据,《自然》杂志2017年的一篇论文将所有数据汇编到一个资料库中,并表示:……人类可用的最丰富、最大的太阳图像数据资料库之一。
大多数天文学关注银河系中其他遥远的恒星,很容易忘记,我们就住在一颗将氢融合成氦的恒星隔壁,并且比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更长久。太阳的活动影响着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太阳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但是也有令人不安的、有害的一面。
NASA的LWS计划旨在更好地了解太阳,部分原因是我们可以了解和预测可能损坏卫星、电网和其他设施的强烈太空天气。SDO将确定太阳磁场的产生与结构,以及如何转化为太阳强烈太空天气事件。
SDO非常成功,2020年,NASA制作了一段影片来庆祝SDO发射10周年,它突显了10项重要的观察和发现。SDO目睹了巨大的闪焰爆发,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波,观察了行星在太阳前方凌日与太阳撕裂一颗距离太近的彗星。
SDO并不是唯一研究太阳的卫星。ESA的SOHO(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自1995年发射以来一直在研究太阳。2018年,NASA发射了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成为有史以来离太阳最近的人造物体。2020年,ESA发射了Solar Orbiter,它将拍摄近距离的太阳图像并研究太阳的两极区域。(编译/台北天文馆施欣岚)
资料来源:Universe Toda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根据新的研究,地球上的冰川萎缩和消失的速度比科学家想象的要快,依照目前气候变化的趋势,预计三分之二的冰川将在本世纪末融化消失。
图说:由美国NASA提供的1986年9月14日(图左)和2019年8月1日(图右)的照片比较显示,冰岛中西部奥克火山上的奥克冰川正在缩小。1978年航拍照片显示冰川面积为3平方公里,到2019年只剩下不到1平方公里。
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这项研究以比以往更全面的方式研究了全球21.5万条的大陆冰川,但不包括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盖上的冰川。科学家利用电脑模拟计算,在不同程度的变暖情况下,会有多少冰川消失、多少兆公吨的冰会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多大幅度。
根据该研究,到2100年预计的冰损失范围为38.7兆公吨至64.4兆公吨,具体取决于全球变暖的程度以及燃烧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数量。这些所有融化后的冰将使海平面上升,上升范围从最好情况下的90公分到最坏情况下的166公分之间,比之前的预测高出4%到14%。
研究作者说,大多数小型且知名的冰川正在走向灭绝,如果全世界能够将未来气候变暖限制在摄氏1度以内,那么全球仅略低于一半的冰川将消失。(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距离我们250万光年仙女座大星系(M31)是最知名的深空天体,也是人类肉眼可以看到最远的天体之一。因为其亮度高、视直径大,几乎所有的业余天文摄影爱好者都拍摄过仙女座大星系的照片。作为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成员,仙女座大星系同时也是被天文学家最深入了解的星系之一。出人意料的是,天文摄影爱好者借由长时间的曝光,竟然发现有不为人知、大面积的发射星云就在仙女座大星系的近旁,这项发现立刻为天文学界带来极大震撼!
图说:天文摄影爱好者发现M31近旁竟有未知大型星云存在。图片来源:https://www.astrobin.com/1d8ivk/
在2022年8月至10月,天文摄影爱好者在法国洛林(Lorraine)的不同观测地点使用口径106mm的小型望远镜观测了22个晚上,取得了24.6个小时的氧谱线([O III], 5007Å)以及22.5个小时的氢谱线(Hα, 6563Å)窄频影像后,在这个深度曝光的窄频影像中发现了令人意外的、极为黯淡的OIII云气结构,分布在M31星系的东南方约1度处。为了排除亮星光晕、光学设备或是观测地点所造成的干扰,再拍摄了另一组使用相同设备、但不同取景及不同地点拍摄的24.2小时[O III]及19.5小时Hα影像,同样也显示了相同的[O III]发射星云在相同的位置。而随后在美国加州,再使用了2组不同的器材,累积了85.5小时和24.9小时的[O III]窄频影像后,也发现了相同位置、形状和大小的黯澹[O III]发射星云,至此可说是确认发现了新的星云结构。
[](/wp-content/uploads/2023/01/c9b05009-b4a9-468f-9342-7b3d84fe79f2.webp “确认发现星云的[O III] 窄频影像。上方为48.6小时、下方为85.5小时的确认影像。”)
图说:确认发现星云的[O III] 窄频影像。上方为48.6小时、下方为85.5小时的确认影像。图片来源: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515-5172/acaf7e
这个发现令天文学家感到相当意外,因为这块天区经常被各种不同波段观测过,包含X光(ROSAT)、紫外线(GALEX)、可见光(SDSS)、红外线(Planck)及无线电波(VLA FIRST)都未曾发现与这个[O III]发射谱线相同位置、外形的星云。甚至在2019年口径3.5公尺的CFHT望远镜也曾使用过[O III]滤镜对M31相同位置进行观测,却没有发现这个大范围的[O III]星云。这可能和CFHT使用较宽(Δλ =102Å)的滤镜,以及太高的解析力(0.187”/pix),可能不适合用来发现相对大范围、低亮度的发射星云。
[](/wp-content/uploads/2023/01/60490fc4-77dd-4782-8c11-a86215b29390.webp “新发现星云的高解析力影像,结合了宽频的RGB彩色影像,与[O III]和Hα的窄频影像。”)
图说:新发现星云的高解析力影像,结合了宽频的RGB彩色影像,与[O III]和Hα的窄频影像。图片来源:https://www.astrobin.com/1d8ivk/
观测报告认为,这个[O III]发射星云有着弯曲的丝状结构,很类似行星状星云的外形。但由于这个星云结构中,[O III]和Hα谱线的亮度比例差异相当高,行星状星云中心的白矮星可能要高达60,000K,但此区域里似乎都没有如此高温的白矮星。而明亮的[O III]发射星云也可能来自于未知的高银纬超新星爆炸残骸,但该星云却缺乏无线电波与紫外线的辐射,也排除了这个可能。观测报告提出了另一种有趣的可能性,由于M31仙女座大星系的自行运动方向指向[O III]发射星云的方向,这片新发现的星云可能位在M31的银晕、一片已知的大型恒星流有关,甚至可能和M31与我们银河系之间的交互作用相关。关于这片星云的光谱观测正在进行中,期待不久后可以带来令人振奋的新发现。(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资料来源:
1.美国天文学会(AAS)观测报告: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515-5172/acaf7e
2.发现团队介绍影像影片:https://youtu.be/TEMXss1Qo4E
资料整理:高良超、杨旸,历表:VSOP87
时刻系东经120度平太阳时(北京时间),ΔT取70.0秒
1.根据IERS国际地球自转参数服务年报,本年度力学时(TT,不依赖于地球自转)与世界时(UT,由地球自转定义)之差ΔT(Delta T)取值为70.0秒。
2.依据GB/T 33661-2017 农历的编算和颁行规定,二十四节气(包含七十二候)时刻用太阳视黄经。注意是太阳地心视黄经(apparent geocentric ecliptic longitude),不是日心几何经度(heliocentric geometric longitude)。
3.依据GB/T 7408-2005和ISO 8601规定,国际公认的日期和时间格式顺序是:年、月、日、小时、分钟、秒和毫秒。
4.依据GB/T 3102.1-1993和ISO 31-1规定,原子时1秒,指位于地球海平面上的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在零磁场中跃迁振荡91亿9263万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为1秒。
地球通过轨道近日点 2023/1/5 00:17 距离0.983296AU
地球通过轨道远日点 2023/7/7 04:07 距离1.016681AU
2023/01/05 23:04:49 小寒(节) 太阳视黄经285° 太阳视赤纬-22°36′
2023/01/20 16:29:32 大寒(中) 太阳视黄经300° 太阳视赤纬-20°09′
2023/02/04 10:42:31 立春(节) 太阳视黄经315° 太阳视赤纬-16°21′
2023/02/19 06:34:17 雨水(中) 太阳视黄经330° 太阳视赤纬-11°29′
2023/03/06 04:36:12 惊蛰(节) 太阳视黄经345° 太阳视赤纬-5°54′
2023/03/21 05:24:25 春分(中) 太阳视黄经0° 太阳视赤纬0° 太阳过天赤道,进入北半球
2023/04/05 09:13:02 清明(节) 太阳视黄经15° 太阳视赤纬+5°54′
2023/04/20 16:13:36 谷雨(中) 太阳视黄经30° 太阳视赤纬+11°29′
2023/05/06 02:18:44 立夏(节) 太阳视黄经45° 太阳视赤纬+16°21′
2023/05/21 15:09:09 小满(中) 太阳视黄经60° 太阳视赤纬+20°09′
2023/06/06 06:18:19 芒种(节) 太阳视黄经75° 太阳视赤纬+22°36′
2023/06/21 22:57:48 夏至(中) 太阳视黄经90° 太阳视赤纬最北+23°26′
2023/07/07 16:30:40 小暑(节) 太阳视黄经105° 太阳视赤纬+22°36′
2023/07/23 09:50:26 大暑(中) 太阳视黄经120° 太阳视赤纬+20°09′
2023/08/08 02:22:51 立秋(节) 太阳视黄经135° 太阳视赤纬+16°21′
2023/08/23 17:01:17 处暑(中) 太阳视黄经150° 太阳视赤纬+11°28′
2023/09/08 05:26:40 白露(节) 太阳视黄经165° 太阳视赤纬+5°55′
2023/09/23 14:49:57 秋分(中) 太阳视黄经180° 太阳视赤纬0° 太阳过天赤道,进入南半球
2023/10/08 21:15:33 寒露(节) 太阳视黄经195° 太阳视赤纬-5°55′
2023/10/24 00:20:50 霜降(中) 太阳视黄经210° 太阳视赤纬-11°29′
2023/11/08 00:35:34 立冬(节) 太阳视黄经225° 太阳视赤纬-16°20′
2023/11/22 22:02:40 小雪(中) 太阳视黄经240° 太阳视赤纬-20°08′
2023/12/07 17:32:55 大雪(节) 太阳视黄经255° 太阳视赤纬-22°35′
2023/12/22 11:27:20 冬至(中) 太阳视黄经270° 太阳视赤纬最南-23°26′
公历日期 时刻 节气 候次 年候次 日干支 太阳视黄经 太阳视赤纬 候应
2023/01/05 23:04:49 小寒 初候 67候 癸亥 285° -22°35′38″ 一候 雁北乡
2023/01/10 20:51:57 小寒 次候 68候 戊辰 290° -21°56′23″ 二候 鹊始巢
2023/01/15 18:40:10 小寒 末候 69候 癸酉 295° -21°07′76″ 三候 雉始雊
2023/01/20 16:29:32 大寒 初候 70候 戊寅 300° -20°08′98″ 一候 鸡始乳
2023/01/25 14:23:43 大寒 次候 71候 癸未 305° -19°00′51″ 二候 征鸟厉疾
2023/01/30 12:27:31 大寒 末候 72候 戊子 310° -17°44′38″ 三候 水泽腹坚
2023/02/04 10:42:31 立春 初候 1候 癸巳 315° -16°20′98″ 一候 东风解冻
2023/02/09 09:09:07 立春 次候 2候 戊戌 320° -14°48′82″ 二候 蛰虫始振
2023/02/14 07:46:27 立春 末候 3候 癸卯 325° -13°11′06″ 三候 鱼陟负冰
2023/02/19 06:34:17 雨水 初候 4候 戊申 330° -11°28′91″ 一候 獭祭鱼
2023/02/24 05:36:26 雨水 次候 5候 癸丑 335° -9°40′94″ 二候 鸿雁来
2023/03/01 04:56:31 雨水 末候 6候 戊午 340° -7°49′73″ 三候 草木萌动
2023/03/06 04:36:12 惊蛰 初候 7候 癸亥 345° -5°54′24″ 一候 桃始华
2023/03/11 04:35:10 惊蛰 次候 8候 戊辰 350° -3°57′12″ 二候 仓庚鸣
2023/03/16 04:51:16 惊蛰 末候 9候 癸酉 355° -1°59′48″ 三候 鹰化为鸩
2023/03/21 05:24:25 春分 初候 10候 戊寅 0° 0°00′46″ 一候 玄鸟至
2023/03/26 06:17:33 春分 次候 11候 癸未 5° 1°59′02″ 二候 雷乃发声
2023/03/31 07:33:23 春分 末候 12候 戊子 10° 3°57′65″ 三候 始电
2023/04/05 09:13:02 清明 初候 13候 癸巳 15° 5°54′16″ 一候 桐始华
2023/04/10 11:14:29 清明 次候 14候 戊戌 20° 7°49′46″ 二候 田鼠化为鴽
2023/04/15 13:34:42 清明 末候 15候 癸卯 25° 9°40′82″ 三候 虹始见
2023/04/20 16:13:36 谷雨 初候 16候 戊申 30° 11°28′66″ 一候 萍始生
2023/04/25 19:12:54 谷雨 次候 17候 癸丑 35° 13°11′93″ 二候 鸣鸠拂其羽
2023/04/30 22:34:49 谷雨 末候 18候 戊午 40° 14°48′08″ 三候 戴胜降于桑
2023/05/06 02:18:44 立夏 初候 19候 甲子 45° 16°20′99″ 一候 蝼蝈鸣
2023/05/11 06:20:45 立夏 次候 20候 己巳 50° 17°44′22″ 二候 蚯蚓出
2023/05/16 10:37:51 立夏 末候 21候 甲戌 55° 19°00′23″ 三候 王瓜生
2023/05/21 15:09:09 小满 初候 22候 己卯 60° 20°08′67″ 一候 苦菜秀
2023/05/26 19:56:24 小满 次候 23候 甲申 65° 21°07′81″ 二候 靡草死
2023/06/01 01:00:25 小满 末候 24候 庚寅 70° 21°56′52″ 三候 麦秋至
2023/06/06 06:18:19 芒种 初候 25候 乙未 75° 22°35′71″ 一候 螳螂生
2023/06/11 11:45:38 芒种 次候 26候 庚子 80° 23°03′83″ 二候 鵙始鸣
2023/06/16 17:18:52 芒种 末候 27候 乙巳 85° 23°20′92″ 三候 反舌无声
2023/06/21 22:57:48 夏至 初候 28候 庚戌 90° 23°26′21″ 一候 鹿角解
2023/06/27 04:43:59 夏至 次候 29候 丙辰 95° 23°20′19″ 二候 蜩始鸣
2023/07/02 10:36:14 夏至 末候 30候 辛酉 100° 23°03′51″ 三候 半夏生
2023/07/07 16:30:40 小暑 初候 31候 丙寅 105° 22°35′54″ 一候 温风至
2023/07/12 22:22:16 小暑 次候 32候 辛未 110° 21°56′56″ 二候 蟋蜂居壁
2023/07/18 04:08:26 小暑 末候 33候 丁丑 115° 21°07′91″ 三候 鹰乃学习
2023/07/23 09:50:26 大暑 初候 34候 壬午 120° 20°08′94″ 一候 腐草为萤
2023/07/28 15:28:31 大暑 次候 35候 丁亥 125° 19°00′57″ 二候 土润溽暑
2023/08/02 21:00:45 大暑 末候 36候 壬辰 130° 17°44′26″ 三候 大雨行时
2023/08/08 02:22:51 立秋 初候 37候 戊戌 135° 16°20′46″ 一候 凉风至
2023/08/13 07:30:01 立秋 次候 38候 癸卯 140° 14°48′73″ 二候 白露降
2023/08/18 12:22:26 立秋 末候 39候 戊申 145° 13°11′27″ 三候 寒蝉鸣
2023/08/23 17:01:17 处暑 初候 40候 癸丑 150° 11°28′12″ 一候 鹰乃祭鸟
2023/08/28 21:26:33 处暑 次候 41候 戊午 155° 9°40′14″ 二候 天地始肃
2023/09/03 01:36:44 处暑 末候 42候 甲子 160° 7°49′34″ 三候 禾乃登
2023/09/08 05:26:40 白露 初候 43候 己巳 165° 5°54′78″ 一候 鸿雁来
2023/09/13 08:54:37 白露 次候 44候 甲戌 170° 3°57′73″ 二候 玄鸟归
2023/09/18 12:01:56 白露 末候 45候 己卯 175° 1°59′65″ 三候 群鸟养羞
2023/09/23 14:49:57 秋分 初候 46候 甲申 180° 0°00′91″ 一候 雷乃收声
2023/09/28 17:19:58 秋分 次候 47候 己丑 185° -1°59′62″ 二候 蛰虫坯户
2023/10/03 19:29:41 秋分 末候 48候 甲午 190° -3°57′33″ 三候 水始涸
2023/10/08 21:15:33 寒露 初候 49候 己亥 195° -5°54′84″ 一候 鸿雁来宾
2023/10/13 22:38:04 寒露 次候 50候 甲辰 200° -7°49′02″ 二候 雀入大水为蛤
2023/10/18 23:38:54 寒露 末候 51候 己酉 205° -9°40′39″ 三候 菊有黄华
2023/10/24 00:20:50 霜降 初候 52候 乙卯 210° -11°28′64″ 一候 豺乃祭兽
2023/10/29 00:45:43 霜降 次候 53候 庚申 215° -13°11′04″ 二候 草木黄落
2023/11/03 00:50:59 霜降 末候 54候 乙丑 220° -14°48′92″ 三候 蛰虫咸俯
2023/11/08 00:35:34 立冬 初候 55候 庚午 225° -16°20′03″ 一候 水始冻
2023/11/13 00:00:27 立冬 次候 56候 乙亥 230° -17°44′77″ 二候 地始冻
2023/11/17 23:08:03 立冬 末候 57候 己卯 235° -19°00′57″ 三候 雉入大水为蜃
2023/11/22 22:02:40 小雪 初候 58候 甲申 240° -20°08′15″ 一候 虹藏不见
2023/11/27 20:45:43 小雪 次候 59候 己丑 245° -21°07′11″ 二候 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2023/12/02 19:15:49 小雪 末候 60候 甲午 250° -21°56′56″ 三候 闭寒成冬
2023/12/07 17:32:55 大雪 初候 61候 甲午 255° -22°35′11″ 一候 鹖鴠不鸣
2023/12/12 15:38:02 大雪 次候 62候 甲辰 260° -23°03′91″ 二候 虎始交
2023/12/17 13:34:32 大雪 末候 63候 己酉 265° -23°20′91″ 三候 荔挺出
2023/12/22 11:27:20 冬至 初候 64候 甲寅 270° -23°26′86″ 一候 蚯蚓结
2023/12/27 09:17:31 冬至 次候 65候 己未 275° -23°20′12″ 二候 麇角解
2024/01/01 07:04:52 冬至 末候 66候 甲子 280° -23°03′86″ 三候 水泉动
—以下为预推(略算值,ΔT暂取70秒)—
2024/01/06 04:49:21 小寒 初候 67候 己巳 285° -22°35′40″ 一候 雁北乡
2024/01/11 02:31:46 小寒 次候 68候 甲戌 290° -21°56′23″ 二候 鹊始巢
2024/01/16 00:16:15 小寒 末候 69候 乙卯 295° -21°07′50″ 三候 雉始雊
2024/01/20 22:07:19 大寒 初候 70候 癸未 300° -20°08′98″ 一候 鸡始乳
2024/01/25 20:06:11 大寒 次候 71候 戊子 305° -19°00′56″ 二候 征鸟厉疾
2024/01/30 18:13:00 大寒 末候 72候 癸巳 310° -17°44′25″ 三候 水泽腹坚
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中国节令用语。在程大昌《演繁露》卷一里有记载:“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说》: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经过24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西汉时期著作《淮南子》密切相关,该书第三卷《天文训》第一次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完整、科学的记载。《淮南子·天文训》中曾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标准,是以斗(北斗柄)的指向十二个地支,加上十个天干中取其中八个,另外四个方向作为控制节气日期出现的条件。
但是由于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而不是圆形,太阳在黄道运行速度不是固定的。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颁行《时宪历》废除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份,用来确定节气的平气法,正式采用西洋历法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每十五度为标准的定气法,并按照西洋黄道十二宫,将春分点定为0度。
地支是:
斗指子则【冬至】、
指丑则【大寒】、
指寅则【雨水】、
指卯则【春分】、
指辰则【谷雨】、
指巳则【小满】、
指午则【夏至】、
指未则【大暑】、
指申则【处暑】、
指酉则【秋分】、
指戍则【霜降】、
指亥则【小雪】
天干是:
斗指癸则【小寒】、
指甲则【惊蛰】、
指乙则【清明】、
指丙则【芒种】、
指丁则【小暑】、
指壬则【大雪】、
指庚则【白露】、
指辛则【寒露】(没有采用「戊」和「己」这两个天干)
方向是:
东北为报德之维【立春】、
西南为背阳之维【立秋】、
东南为常羊之维【立夏】、
西北为蹄通之维【立冬】
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是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故此以声音相比,称为「音比」。二十四节气共有十二个音比,它们分别是十二律(中国传统音乐使用的音律)。
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叫做十二律。2000多年前的《管子》最早提出了“三分损益”的生律方法,由此得出十二乐律。
十二律,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音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gū xiǎn)、中吕、蕤宾(ruí bīn)、林钟、夷则、南吕、无射(wú yì)、应钟。
黄钟(冬至、夏至)= 西方音名 C = 唱名 Do
大吕(芒种、小暑)= 西方音名 C# = 唱名 升Do
太蔟(小满、大暑)= 西方音名 D = 唱名 Re
夹钟(立夏、立秋)= 西方音名 D# = 唱名 升Re
姑洗(谷雨、处暑)= 西方音名 E = 唱名 Mi
仲吕(清明、白露)= 西方音名 F = 唱名 升Mi
蕤宾(春分、秋分)= 西方音名 F# = 唱名 升Fa
林钟(惊蛰、寒露)= 西方音名 G = 唱名 So
夷则(雨水、霜降)= 西方音名 G# = 唱名 升So
南吕(立春、立冬)= 西方音名 A = 唱名 La
无射(大寒、小雪)= 西方音名 A# = 唱名 升La
应钟(小寒、大雪)= 西方音名 B = 唱名 Si
节气时刻表示地球绕太阳运行时在轨道上的不同位置。从地球上看,太阳在黄道上运动,一回归年运行一周。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用地心视黄经(apparent geocentric ecliptic longitude)度量,从春分点(黄道与赤道的焦点)算起,从0°到360°。从0°开始,太阳在黄道上向东移动,每15°为一“气”,其中十二个气叫做“节气(solar term)”,另外十二个气叫做“中气(mid-term)”。节气和中气相间排列,一年共二十四节气,每个月基本上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
七十二候为中国最早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之历法。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岁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七十二候起源于黄河流域,吕不韦载于《吕氏春秋》,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逸周书·时训解》。
二十四节气,构成了集天象、历法、气温、降雨、降雪、物候、农事、音律、干支等的综合体系,成为古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从事农业生产,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天人”关系的理论基础。
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立春节日露,秋来水满路。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正月动雷雷转雪,二月动雷雨勿歇,三月动雷田开裂,四月动雷秧打结。
春雾霜,夏雾雷,秋雾雨,冬雾风。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雨水前后,植树插柳。
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
惊蛰种麦堆满仓,清明种麦一把糠。
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
过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春分一到昼夜平,耕田保墒要先行。
春分早,立夏迟,清明种田正当时。
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
清明有雨麦子壮,小满有雨麦头齐。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不见风,麻豆好收成。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
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芒种见麦茬。
谷雨雨不休,桑叶好饲牛,谷雨天气晴,养蚕娘子要上绳。
立夏晴,蓑衣满田塍,立夏落,蓑衣挂檐下。
立夏东南风,四十五天张鱼网。
小满前后,种瓜点豆。
小满满,芒种灌。小满晴,麦穗响铃铃。
四月芒种麦割完,五月芒种麦开镰。
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
芒种日下雨,不是干死泥鳅,就是烂断犁扣。
小暑种芝麻,头顶一盆花。
雨落小暑头,干死黄秧渴死牛。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小暑起西北,鲤鱼飞上屋。
夏至十日麦杆青,小暑不割麦自亡。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西北风,十个铃子九个空。
端午夏至连,高山好种田。
初伏有雨,伏伏有雨。
过伏不种秋,种秋也不收。
三伏有雨秋苗壮,三九有雪麦苗强。
小暑热,果豆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
小暑起燥风,日夜好天空。
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回。
小暑一滴雨,遍地是黄金。
朝立秋,凉飕飕;暮立秋,热到冬。
六月立秋秋后种,七月立秋秋前种。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
白露晴三日,砻糠变白米。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寒露一到百草枯,薯类收藏莫迟误。
寒露蚕豆霜降麦,种了小麦种大麦。
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半冬干。
霜降不起葱,越长心越空。
立冬无雨一冬晴。
立冬晴,柴米堆得满地剩;立冬落,柴米贵似灵丹药。
立冬若遇西北风,定主来年五谷丰。
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
小雪下麦麦芒种,大雪下麦勿中用。
冬至前头七朝霜,有米无砻糠。
冬至多风,寒冷年丰。
冬至天清明,来年歌太平。
冬前霜多来年旱,冬后霜多晚禾宜。
三九不冷夏不收,三伏不热秋不收。
小寒节日露,来年五谷丰。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寒潮过后天转晴,一朝西风有霜成。
冬至雨,除夕晴;冬至晴,除夕地泥泞。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
参考资料:
《2023年中国天文年历》,科学出版社
详细天象预报资料,可在“有趣天文奇观”网站下取得,欢迎多加利用!
https://interesting-sky.china-vo.org/category/year/
相关资料:
2024年二十四节气时间(ΔT取69.0秒)
2023年二十四节气时间(ΔT取70.0秒)
2022年二十四节气时间(ΔT取70.6秒)
2021年二十四节气时间(ΔT取70.5秒)
2020年二十四节气时间(ΔT取70.2秒)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
![]()
![]()
★★★★
2023年1月7日更新:依据COBS的模拟资料,2023年2月1日的亮度可达到5.4等。
C/2022 E3 (ZTF)是一颗长周期彗星,于2022年3月2日被兹威基瞬态设施所发现,发现时的视星等仅有17.3等,距离太阳约4.3AU(约6.4亿公里),最初被认为是一颗小行星,但随后的观测显示出它有彗发(fà),表示它是一颗彗星,11月初,该彗星的总亮度已达到10等,该彗星有着绿色的彗发,黄色的尘埃尾以及微弱的离子尾,起初该彗星于傍晚可见,近期已转至凌晨可见,彗星逐渐向北天极靠近直至2023年1月30日最靠近北极星。
C/2022 E3 (ZTF)彗星,由天文爱好者Dan Bartlett所摄。
预计它将会在2023年1月12日时通过近日点,若是该彗星没有被太阳的热力、太阳风瓦解或是任何其它的因素而变更轨道,那么2月1日会是它最接近地球的一天,届时其总亮度将达到7.6等(JPL模拟资料),也许可利用小型的双筒望远镜看见它的身影。
它在2023年1月1日至1月29日期间的最佳观赏时机为天文曙光(约为凌晨4时)前的东北至东北方天空之间,在不受到月光影响下尤佳,1月30日约为凌晨3时、1月31日为午夜12时,在2月1日最亮的当天约为23时,接着适合的观赏时间会越来越早并逐渐远离地球而变暗,若有兴趣拍摄者,现在已可使用中型天文望远镜拍摄它,实际经过的大略路径请见下图。(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C/2022 E3 (ZTF)彗星路径。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