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245日早上6火星与土星将达到合的位置两者间隔仅20角分想要看见两颗星必须选择天亮前的凌晨4时至6时的这段时间火星和土星都是太阳系中相当明亮的行星在凌晨的夜空中非常容易寻找惟两星的高度并不高应慎选观察地点以东方无遮蔽物的视野环境较佳45日当天火星为1.03土星为0.86虽然在这前后各十天以内都能够看到两星同时存在于夜空但要看到两星如此接近则仅限于45日当天观察此现象无需使用天文望远镜仅需要利用肉眼就可以轻松观赏

2022年4月5日清晨5时东方低空模拟画面,可见火星、土星几乎黏在一块。
202245日清晨5时东方低空模拟画面可见火星土星几乎黏在一块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上一次这两颗行星如此相近发生于1978当时两者相距6角分而未来要再比这次更近则需要等到2036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宇宙中有许多恒星质量黑洞质量达数十倍的太阳质量M☉是由大质量恒星坍缩而成还有更容易被观察到的超大质量黑洞质量为数百万至数十亿倍于太阳座落于星系的中心形成的原因尚未厘清由于两者质量差距巨大基本上恒星质量黑洞没有足够的时间演化成宇宙早期就存在的超大质量黑洞而有一种论点认为形成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介于102105M☉之间它们也就是所谓的中等质量黑洞

尽管可能是超大质量黑洞演化的重要关键但中等质量黑洞还没有得到观测的证实测量黑洞质量的最佳方法是观察其周围恒星的运动此方法却不适用于中等质量黑洞因为它们的重力影响范围比超大质量黑洞小也不像恒星质量黑洞有伴星的行为做观察中等质量黑洞存在的真实性是科学家近年不断努力的方向

最近有研究团队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与双子星天文台的光谱仪研究位于仙女座大星系M31中质量最大的星团B023-G078借由恒星的运动分析星团中心致密的大质量天体是否为中等质量黑洞团队使用一种称为“Jeans anisotropic modeling”的方法计算星团内数个恒星的速度这取决于中心物体的质量与大小找出的最佳拟合模型质量为9x104M☉完全就是中等质量黑洞的范围

但研究团队也不能排除中心的质量是由多个恒星质量黑洞产生使用更高解析度的光谱仪将能加以验证B023-G078星团中恒星的金属丰度分布广泛团队认为它可能是一个与仙女座合并的小星系后的残余形成被剥离的核星团nuclear star cluster结合恒星丰度的观测与恒星速度拟合出的中心质量研究团队倾向认为该星团中确实存在一个中等质量黑洞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星团中恒星的平均速度(root-mean-square)与到星团中心的径向距离。红点表示双子星天文台的观测数据。黑线显示了大质量黑洞的最佳拟合模型。蓝线显示了中心无黑洞的模型。
星团中恒星的平均速度root-mean-square与到星团中心的径向距离红点表示双子星天文台的观测数据黑线显示了大质量黑洞的最佳拟合模型蓝线显示了中心无黑洞的模型

资料来源AAS Nov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使用甚大天线阵VLA和阿塔卡玛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阵列ALMA在猎户座年轻原恒星周围探测到97个气体和尘埃盘猎户座不仅是冬季星空中最亮眼的星座也是离地球较近的恒星形成区域所在地

研究人员表示气体和尘埃云在自身重力不稳定下坍塌形成恒星由于坍缩物质受初始角动量影响云中的大部分物质会形成一个圆盘物质通过圆盘吸积到恒星上行星也将在这些圆盘中形成因此若能了解它们在整个演化过程中的特性将是解开行星形成的重要关键

这片位于猎户座的分子云距离地球约1,400光年是一个巨大的恒星形成区域年轻恒星周围的尘埃会阻挡恒星所发出的大部分可见光而无线电波则可以穿过尘埃云让我们能够更进一步了解年轻恒星系统天文学家分析了VLAALMA的数据这项调查被称为VANDAM这是有史以来对年轻恒星进行最大规模的调查透过这份调查测量了许多年轻原行星盘的大小和质量并将其与ALMA已研究过较老的原行星盘进行比较研究团队发现在相同的大小之下新的原行星盘比较老的原行星盘更巨大这结果其实是合理的因为当恒星在形成时它会捕获附近的物质使得周围圆盘的质量变小但这也意味着年轻的圆盘反而有更多的原材料可以形成行星可能行星系统中最大的行星已经在非常年轻的恒星周围形成了

较老的原行星盘内部通常有环那里的物质也明显较少这些间隙通常是行星正在形成的区域但也可能是圆盘内的共振结构由年轻行星的重力牵引导致间隙形成类似木星在小行星带中产生轨道间隙般研究团队在年仅10万年的原行星盘中发现了类似的间隙结构这时间出乎意料的早研究人员表示在系统最初的一百万年内圆盘的结构与较老的圆盘较为相似在此次调查中看到一些系统在形状上非常不规则猜测可能是系统还很年轻以至于圆盘还没有开始形成或者可能是连原恒星还没有完全成型该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猎户座分子云中的原行星盘。
图片显示了猎户座分子云中VANDAM调查的目标黄点是原恒星的位置方框中的影像是由ALMAVLA拍摄的年轻原恒星图片来源NRAO/AUI/NSF

资料来源SCI-NEWS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团队利用ESA盖亚太空望远镜Gaia及中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数据确认银河系发展时序并发现银河系的“厚银盘”早在130亿年前就开始形成了比先前想法早约20亿年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期刊

银河系主要部分可分银晕和银盘银晕在外围由古老的恒星所组成银盘则分为薄银盘和厚银盘薄银盘包含大部分盘面上的恒星厚银盘则比薄银盘厚两倍多但半径较小为了了解银河系发展的时序天文学家必须确认恒星的年龄但恒星年龄无法直接测量必须以恒星的特征与恒星演化的模型相比较来推断其年龄由于宇宙诞生时几乎只有氢和氦其他元素是恒星内部制造并在生命结束时炸回太空因此较老的恒星其金属重元素丰度较低研究团队使用盖亚EDR3 数据得到恒星的亮度和位置另外使用LAMOST提供光谱而得到金属丰度如此获得25万颗恒星的年龄这些恒星大多属于次巨星subgiant star次巨星是恒星生命中相对短暂的演化阶段属于较容易被确认年龄的恒星

通过鉴别不同区域的次巨星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银河系形成分两阶段早期阶段形成了银河系的厚银盘和银晕晚期阶段则形成了银河系的薄银盘第一阶段在宇宙年龄仅8亿年时开始厚银盘先开始形成恒星内侧银晕的恒星也开始聚集在一起之后在110亿年前一个名为Gaia-Sausage-Enceladus的矮星系与银河系合并它触发了更多新生的厚银盘恒星研究团队的分析表明Gaia-Sausage-Enceladus矮星系合并不但引发的大量恒星形成还继续形成厚圆盘的恒星直到80亿年前气体耗尽后厚银盘才停止形成此时银河系周围气体聚集到一个更薄的盘面上薄银盘逐渐向两端延伸一直持续至今研究团队认为天文学很难为我们所在星系提供可靠的日期这项研究成功地建构出银河系早期的时间表对于认识和理解银河系演化史非常重要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银河系示意图。Stefan Payne-Wardenaar / MPIA
银河系示意图Stefan Payne-Wardenaar / MPIA

资料来源Tech Explorist

  中国矿业大学流星监测系统于北京时间202232722:06:52观测到一颗火流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今年初一颗潜在危险小行星的发现让天文学家们的心情像坐了一趟云霄飞车一样16日美国亚利桑那州雷蒙山天文台发现了一颗直径为70公尺的小行星根据他们最初的观察这颗临时编号2022 AE1的天体可能在202374日经过时撞击地球

由于小行星轨道的不确定性在其被发现后的几个小时内是最高的在几个不同天文台持续观测结果显示其撞击的机率不减反增在巴勒莫撞击危险指数中被评为最危险等级ESANASA都在它们的近地天体观测中心的网站上发布了这项资讯

幸好在积累了更多小行星路径观测资料后分析结果显示其撞击的机率急剧下降科学家目前已经证实2022 AE1将不会撞上地球

那么天文学家究竟是如何从高风险天体渐渐排除该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呢起初对小行星的首次观测只是一个资料点要了解它的运动方向至少需要两次观测而要确定一个轨道则至少需要三次观测在多次的观测之后天文学家的资料点越来越多进而可以得知一颗小行星完整的轨道参数包含行进方向行进速度轨道偏心率等等

天文学家使用电脑模拟来计算小行星未来的轨道并透过观测误差范围内的起始位置及速度创建大量的模拟资料假如模拟了100万个不同的轨道其中只有一个轨道有撞击机会这时候可称之小行星撞地球的机率为百万分之一

持续针对2022 AE1的追踪观测资料成为该计算小行星轨道所需要的重要资料也证明了年初的观测资料所计算出的风险评估有误随着一些热心的业余天文观测者一同加入监测这颗小行星欧洲航太总署表示在20237月初2022 AE1小行星将在距离地球约900万至1100万公里的远处飞掠而过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荷兰莱顿天文台团队使用阿塔卡玛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阵列ALMA首次在原行星盘观测到二甲醚CH3OCH3它有九个原子是目前为止在原行星盘中发现的最大分子它也是与生命有关较大有机分子的前体分子二甲醚常见于恒星形成的分子云但未在原行星盘看过

研究团队透过ALMA观测位于蛇夫座距离444光年外的年轻恒星IRS 48的原行星盘因为它的圆盘包含一个不对称的腰果形灰尘环而引起天文学家的关注这个区域可能是由新生行星或小伴星造成的它保留了大量毫米大小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可以聚集在一起并形成公里级的天体如彗星小行星甚至是行星

天文学家认为许多复杂的有机分子如二甲醚会出现在恒星形成前的分子云中在寒冷的环境中简单分子如一氧化碳等会黏附在尘埃颗粒上形成冰层并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形成更复杂的分子研究人员最近发现IRS 48尘埃环也是一个冰库里面尘埃覆盖各种富含复杂分子的冰IRS 48加热使冰升华成气体时原来附着在尘埃上的分子将被释放出来而被观测到研究团队表示发现二甲醚表明其他常在恒星形成区被观测到许多复杂分子也可能潜伏在原行星盘的冰冷结构上这些分子将是氨基酸和糖等复杂有机物的前体分子对生命来源有重要意义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ALMA的影像显示IRS 48恒星周围圆盘各分子的位置。
ALMA的影像显示IRS 48恒星周围圆盘各分子的位置

资料来源Science Dail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来自阿布达比纽约大学NYUAD太空科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在太阳中发现了一组新的波且它们的传播速度似乎比理论预测还要快得多在一项名为发现太阳中高频逆行涡旋波的研究中研究团队研究并分析了来自地面的全球日震观测网24年的观测数据和太空日震观测站及磁成像仪10年的观测数据发现了一个非常一致的讯号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的波在太阳表面以涡旋旋转运动的形式出现在南北极之间形成反对称运动方向与太阳自转方向相反运动速度是当前理论的三倍

有三种机制可以影响和驱动高频逆行波HFR分别是磁力重力和对流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们都无法解释观测数据这表示在太阳模型中仍存在着某些缺失等待着这个谜团的解决在传统天文学中如光学X射线等无法对太阳和恒星的内部进行成像科学家仅能靠着解释各种波的表面特征与活动来推断内部的过程而这些新的HFR波可能就是我们理解恒星的重要拼图透过解开HFR模式的存在及起源可能得以揭示太阳内部无法观察到的情况让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太阳对地球和其他行星的潜在影响该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太阳表面的漩涡图案。图片来源:阿布达比纽约大学
太阳表面的漩涡图案图片来源阿布达比纽约大学

资料来源ScitechDail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行星合月指行星和月球位置的经度相同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行星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通常也是一个农历月之中行星和月球视线比较接近的时候而在328日将发生难得一见三星合月的现象

2022328日清晨东方低空处不仅可以看到火星金星和土星三颗行星汇聚在一起更难得的是在同一天发生合月本次火星合月发生在1053此时火星位于月球北方离角4.1金星合月发生在1749此时金星位于月球北方离角6.69土星合月则发生在1941此时土星位于月球北方离角4.43

当天月球约在317分升起而三颗行星东升的时间分别为火星322金星327土星337建议最适合的观赏时间为凌晨4点至天亮前都可以在夜空中欣赏火星金星土星和残月簇拥于东方天空的景象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2022/03/28清晨5时10分,火星、金星、土星与残月位置模拟画面。
2022/03/28清晨510火星金星土星与残月位置模拟画面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位于天鹰座方向距离我们约36,000光年远的GRS 1915+105又称为天鹰座V1487是由一个恒星级黑洞和其伴星一般恒星所组成的X射线双星根据估计该黑洞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2该天体甚至被称为微类星体micro-quasar从其伴星流出的物质在黑洞周围形成高温的吸积盘并从盘面发出强烈的X射线若是使用无线电波段观测还能看到接近光速的高能粒子喷流

GRS 1915+105吸积盘中发出的X射线及来自喷流的无线电波都在剧烈的变动虽然过去知道X射线的高能量是由于吸积盘内侧的强烈加热效果而成为所谓的黑洞区所导致的但与喷流之间的变化关系似乎还不明确

研究团队将历时15年的观测其中包含了罗西X射线计时探测器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XTE每隔三天对该天体的观测以及英国马拉德无线电天文台几乎每天的观测数据进行组合分析

结果表明在这个天体中黑洞周围的物质被加热形成巨大的黑洞区后接着以喷流的形式喷射出去这两个阶段不断地重复如同心脏的收缩及舒张让血液开始循环就好比心电图那样

像这种冕与喷流轮流交织的状况不仅仅是个案在天文界的争议也长达20年之久本次冕阶段后的喷流确认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天文学家们需以秒为单位对其数年的资料进行比较此外高能量及低能量间的比较也不能放过

本次的研究证明了GRS 1915+105的冕及喷流阶段是交替发生的但同时也产生了几个待解的谜题例如该天体的X射线能量之高仅凭冕的温度是无法解释的研究团队认为可能是磁场效应所致也正好可以解释喷流的成因如果磁场的变动杂乱无章以及冕加热的机制下物质就会沿着磁力线形成喷流研究团队认为本次确认的结构或许也能适用于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Two screenshots of the animation of two phases of a black hole. (c) Méndez et al.
描绘GRS 1915+105两个阶段的插图高温物质在吸积盘内部形成一个日冕蓝色甜甜圈状部分从中发射高能X射线在这个阶段看不到喷流当日冕收缩并且温度下降时从中心向上和向下喷射流提供Méndez等人

资料来源Astro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