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7月9日公布了5张「祝融号」火星车行进路上沿途的火星地貌图像。

中国的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后,截至7月8日,在火星表面已工作了54个火星日,向南行驶探测,行驶里程超过300公尺,导航地形相机每日对沿途地貌进行摄影,利用次表层雷达、气象测量仪、火星磁强计展开探测研究,途中若遇到岩石、沙丘…等特殊地貌时,也会利用表面成分探测仪、多光谱相机等进行定点探测和研究。

祝融号传回火星地貌图像
7月4日,「祝融号」火星车行驶至沙丘南侧,对周围地形地貌感知成像,火星沙丘全貌。

祝融号传回火星地貌图像

祝融号传回火星地貌图像
上图具纹理特征的火星岩石和祝融号火星车车辙,下图为覆盖着尘土的火星岩石,这两张图片由多光谱相机取得的多个谱段数据合成而成。

祝融号传回火星地貌图像
6月26日,祝融号到达一处火星沙丘,利用导航地形相机拍摄了红色沙丘高分辨率影像,拍摄点距离沙丘约6公尺,图中可见周围散布着大小不同形状的石块,正对着火星车的石块宽约0.34公尺。

祝融号传回火星地貌图像
此图左侧为一堆岩石,远处右上角为背罩和降落伞,拍摄时祝融号和着陆点的直线距离约210公尺,距离背罩和降落伞约130公尺。

(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新华网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美国NASA的朱诺号和美国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拍摄的木星极点的叠加图像。左图是木星北极的X射线极光(紫色部分),右图是南极的图像。

由伦敦大学学院(UCL)领导的研究小组解决了一个数十年来的谜题,有关于木星是如何每隔几分钟就产生一次壮观的X射线爆发。

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研究人员将美国NASA的朱诺号探测器对木星环境的近距离观测与欧洲太空总署的XMM-牛顿卫星(绕行地球运行之卫星)的同步X射线测量数据相结合。

研究小组发现,X射线闪焰是由木星磁力线的周期性振动引发的。这些振动产生了电浆波(waves of plasma),使重离子粒子沿着磁力线运动,直到进入行星的大气层,并以X射线的形式释放出能量。

共同第一作者William Dunn博士指出,我们观察木星产生X射线极光已经有40年了,但不知这是如何发生,只知道它们是在离子撞入行星的大气层时产生的。如今我们知道这些离子是由电浆波传送,这种解释以前没有人提出过。因此,它可能是存在于太空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X射线极光发生在木星的南北两极,在这次观测期间,木星每隔27分钟就会产生X射线爆发。撞击大气层的带电粒子,是来自于木星的卫星埃欧上的巨大火山喷发所产生的火山气体。

他们发现,朱诺号探测到的电浆波与XMM-牛顿卫星观测到的木星北极的X射线极光闪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接着,利用电脑模拟来确认电浆波会把重粒子推向木星的大气层。

磁力线周期性振动的原因尚不清楚,但这种振动可能和太阳风的相互作用或木星磁层内电浆高速运动造成的。(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业余天文学家Kai Ly最近发表了他对木星卫星的长年观察报告,提出发现木星第80颗卫星的看法,虽然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尚未确认,但不少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第一个由业余天文学家发现的卫星。

Kai Ly利用3.6公尺口径的加法夏望远镜在2003年的观测资料(天文学家已经在这份资料里发现了23颗木星的新卫星),在当年的2月24日(木星冲日附近)所拍摄的其中19张影像发现三颗潜在的卫星,以每小时13到21角秒的速度在背景星空中移动。

在其他时间点的资料里,Kai Ly无法找出其中两个潜在卫星,但在2月25日至27日的影像中,以及昴星团望远镜在2月5日和6日所拍摄的影像里确定了第三个卫星的存在。随后也在多个天文台于2018年的观测资料中发现这颗准卫星的轨道位置符合预测,这颗小卫星的视星等约23.2至23.5。

最后Kai Ly统整了15年间共76次的观测,几乎完整纪录了这颗卫星8个轨道周期的运动,并暂时命名为S/2003 J 24。美国夏威夷大学的David Tholen表示:他还没有检查过这些影像,但证据似乎非常可靠,不同的相机、在这么多不同的夜晚里留下的数据,几乎不可能是巧合。

Kai Ly还指出,这颗新卫星可能是木卫十一「加尔尼」受撞击后产生的星球,这类天体被归类为「加尔尼群」的成员,在目前木星已知的卫星里就有22个属于加尔尼群,它们遵循加尔尼的运动以木星自转相反的方向逆行公转。

这类逆行小天体的数量可能还有更多。去年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团队在木星附近发现了近50个直径小至800公尺的天体,它们并没有持续追踪确认是否为木星的卫星,但推论木星可能有大约600颗直径至少800公尺的卫星。(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木卫十一「加尔尼」的近红外光观测影像。最后一幅为叠合影像。

资料来源:Sky & Telescop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可拍照 ★★

2021年7月13日15时发生火星合金星,火星在金星南方0.49度处。从地球中心向外看,当火星和金星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火星合金星」,通常是这两颗行星比较接近的时候。

当天金星亮度-3.8等,火星1.8等,皆位于狮子座,日落后可见于西方天空。当日为农历六月初四,月相为眉月约在火星及金星上方10度左右。最佳观赏时间为日落后到20时之间,找西方地平线约5度至20度仰角天空无遮蔽处即可观赏。

在7月12日至14日期间,火星和金星的距离都在1度以内,大约相当于手臂打直后,一个食指宽度左右。除了直接观赏外,若使用双筒望远镜观看,则可以看到火星和金星一红一白同框的画面,相当特别!(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火星合金星
2021年7月13日傍晚时所见火星合金星景象模拟图。

来源:上海发布

  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Shanghai Astronomy Museum,上海科技馆分馆)计划于2021年7月17日正式开馆,18日起对公众开放。上海天文馆位于临港新片区,靠近地铁16号线滴水湖站,占地面积约5.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该馆打造了“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以及“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区。300余件展品中,原创比例高达85%,互动展品占比50%以上。

  PS,如果您想先睹为快,可报名参加本周六7月10日举行的社会公众压力测试。7月9日9:00起可以通过上海天文馆****官方网站www.sstm-sam.org.cn)实名制预约压力测试票,总数3000张,统一票价1元,一人一票。

  特别要注意的是,所有参加压力测试的观众必须实名进行网络预约购票,门票售出后不得转让,入馆当天须凭身份证或人脸信息实名验证后方可入馆,如发现与购票人信息不一致的人员,将被谢绝入馆。****为保障每位观众的健康和安全,所有观众及其随身行李在入馆前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出示本人实时健康码、接受体温检测并全程正确佩戴口罩。

阅读全文 »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维珍集团的理查德·布兰森可能会打败同为亿万富翁的贝佐斯提早进入太空。理查德·布兰森在7月1日宣布,他将在本次乘坐维珍银河的次轨道火箭动力太空梭VSS Unity。

维珍银河的第22次任务最早于7月11日发射,这取决于天气和其他相关影响发射之因素,而这次飞行可能就在蓝色起源的计划之前,使得布兰森可能超越贝佐斯成为第一位上太空的亿万富翁。

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的「太空船二号」(SpaceShipTwo)计划,共搭载六名乘客,其中包含两名驾驶员的VSS Unity将在次轨道太空执行简短任务。这将是VSS Unity的第22次飞行测试,也是该公司的第四次载人太空飞行,也是第一次搭载两名飞行员和四名乘客的满员状态,其中亦包含布兰森。

除了布兰森,还有维珍银河的首席太空指导员贝丝·摩西(Beth Moses),维珍银河首席运营工程师科林·班内特(Colin Bennett)将负责本次任务中的设备、程式和经验纪录,以及该公司负责政府事务和研究运营的副总裁西莉莎·班德拉(Sirisha Bandla),她将用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的一项实验来评估此次任务的研究经验。

VMS Eve号大型航母将把VSS Unity运送到50,000英尺(15,000公尺)的高空,在飞行过程中,VSS Unity脱离主舰,将火箭发动机点火,将飞船推向太空。布兰森:「我坚信太空属于我们所有人,经过16年多的研究、工程和测试,维珍银河站在了新的商业太空产业的前沿,本公司将向人类开放太空,永远改变世界。」

「梦想让所有人都能更接近太空是一回事,而把梦想变成现实又是另一回事。作为维珍任务特别团队的一员,我很荣幸能够帮助验证我们未来太空人将进行的旅程,并确保我们能提供人们所期待的独特客户体验。」(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PACE.COM


太空梭就是航天飞机。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星斑(Starspots)是恒星表面上温度比周围低的区域,而温度会影响亮度。大部分的恒星视直径都太小了,难以解析出个别星斑,只能看到恒星因为星斑而产生的亮度变化。

但是科学家也足够聪明,从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搭配光谱分析,也能建构出星斑在恒星上分布的模型。这种反向重建有一些缺点,因为不是真的对恒星盘面进行分析,有时会重建出虚假的伪影。

现在有研究团队想出了观察星斑的新方法,他们利用光学/近红外干涉法,原理类似阵列式无线电天文台,利用电磁波的干涉现象,建构等效口径相当于阵列基线长度的望远镜,大大突破受口径限制的角解析力。

团队使用美国高解析度天文中心(CHARA),由6架口径一公尺的望远镜,所组成等效口径330公尺的阵列望远镜,对被认为色球层活跃、光度受星斑影响的仙女座λ星进行观测分析,认为与旧有的图像重建模型可以互相匹配。

在同一时间序列上的观测显示两个模型星斑的分布很相似,星斑在恒星盘面上的运动也建构出相同的自转周期。干涉法模型相比图像重建使用到较多的假设,但不会产生虚假的伪影,两个模型融合后的模拟影像能呈现出更真实的恒星盘面,让科学家突破望远镜硬体上的限制,得以研究过去看不到的星斑。(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不同星斑模型与恒星盘面模拟影像。上排:干涉法模型,中排:图像重建,下排:模拟影像。下方小白点为CHARA的角解析力极限(0.4毫角秒)。
不同星斑模型与恒星盘面模拟影像。上排:干涉法模型,中排:图像重建,下排:模拟影像。下方小白点为CHARA的角解析力极限(0.4毫角秒)。

资料来源:AAS NOV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针对2015年首次被观测到的引力波GW150914黑洞进行分析,证实了霍金1971年提出的理论「黑洞面积定理」——根据古典物理学,黑洞事件视界的总面积只会变大,永远不会变小。

霍金于1971年首次提出,预测黑洞事件视界的表面积永远不会减少,只会增加。事件视界的面积包括黑洞外围「任何东西都(包含光线)无法逃脱的边界」。它与黑洞的质量成正比,由于黑洞只会增加质量,在广义相对论下,事件视界应该也只会增长。

GW150914黑洞示意图。Credit: LIGO
GW150914黑洞示意图。Credit: LIGO

「黑洞面积定理」在数学上早已得到验证,但在观测上就很难证实,主要是因为黑洞很难被直接观测到,因为它们不发射可供探测的辐射。直到2015年,LIGO干涉仪侦测到了GW150914,两个黑洞碰撞时产生的引力波。

2019年MIT研究人员开始对这事件碰撞合并时数据进行了解码和分析,计算合并前后黑洞的质量和自旋,由于质量和自旋与事件视界的面积有关,这使他们能够计算这前后三个物体的事件视界。根据他们的计算,合并前两个较小的黑洞的总事件视界面积为235,000平方公里,合并后的黑洞面积为367,000平方公里。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Maximiliano Isi表示:就像一个由不同致密物体组成的动物园,虽然其中一些是遵循爱因斯坦和霍金定律的黑洞,但其他也有可能是略有不同的“野兽”。所以,这不是做了一次测试,结果就可以成了定论,这只是个开始。

MIT研究团队的成就为我们未来对于其他引力波的观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工具,对黑洞和宇宙物理学将有更多的了解。(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科学家们首次证实了黑洞和中子星的碰撞,这是两个极端天体相遇的决定性时刻,其威力无比强大,它们在宇宙中激起的涟漪在10亿年后仍可被察觉。更令人惊讶的是,根据数千名科学家的国际合作结果,这项天文发现已经不止一次,而是两次。

中子星与黑洞合并是宇宙中最极端的现象之一,这些现象的观察为了解天文物理开辟了新的途径,GW200105和GW200115这两个事件几乎同时被发现,说明了重力波科学领域的发展迅速。在第一次确认发现重力波的短短五年时间里,研究人员现在已经从几十个事件中检测到这些重力波——总共约有50个单独的黑洞与其他黑洞碰撞的实例,或者中子星与其他中子星碰撞的实例。

由艺术家绘制中子星与黑洞碰撞的示意图,较大的一颗为中子星。
▲由艺术家绘制中子星与黑洞碰撞的示意图,较大的一颗为中子星。

但在此之前,中子星与黑洞合并的碰撞从未被证实,尽管科学家们之前已经接收到可能暗示中子星与黑洞碰撞的讯号。然而,2020年1月,LIGO-Virgo重力波探测器从两个紧凑的双星对观测到了重力波讯号,而其讯号的特征与中子星-黑洞一致。第一个事件GW200105是在2020年1月5日探测到的,大约是太阳质量8.9倍的黑洞,与一个太阳质量1.9倍的中子星对撞,这次碰撞发生在大约9亿年前,而GW200115是在2020年1月15日探测到的,发生在大约10亿年前,是一个6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和一个1.5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合并的结果。

这种特殊的双星系统已经被预测存在了几十年,但从未被实际观测到,现在由于它们的碰撞中探测到重力波,我们知道了这两对黑洞确实存在。关于中子星和黑洞,我们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包含了它们可以变得多大或多小,它们旋转的速度有多快,它们如何成对合并。有了未来的重力波数据,我们将能回答这些问题,并最终了解我们宇宙中最极端的天体是如何形成的,该研究发表在《天文物理学期刊快报》上。(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