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2023年9月1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紫金山天文台大视场巡天望远镜(Wide-Field Survey Telescope,简称WFST,即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启用,成功发布仙女座星系图片,标志着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设备运行测试,望远镜设备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已经可以开展天文观测研究。墨子巡天望远镜启用活动在青海省海西州冷湖天文观测基地举行,中国科学院、青海省海西州有关领导和国内天文领域的院士、专家等出席、参加了本次首光活动。

这张照片是墨子巡天望远镜通过每次30秒共计150次曝光,得到的150张照片叠加合成。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这张照片是墨子巡天望远镜通过每次30秒共计150次曝光,得到的150张照片叠加合成。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仙女座星系(又称M31)是距离银河系最近最大的旋涡星系,它的结构特点和金属丰度与银河系相近,是探索银河系及同类星系形成与演化的理想研究对象。由于仙女座星系在天空中跨度大,已有的天文望远镜观测仙女座星系比较费时,难以同时拍摄它的精准全貌及周围环境。墨子巡天望远镜兼具大视场和高分辨成像能力,首光获取了仙女座星系和其外围区域多色图像,揭示了仙女座星系及其周围天体的明亮至暗弱星光分布特征,可以用于细致刻画星系内部及星系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首光图像利用了不同夜晚观测的150幅图像叠加而成,可以测定仙女座星系和其周围环境中的天体的亮度变化,开展时域天文学研究。此外,结合FAST射电观测数据,首光科学图像数据能够进一步揭示星系中恒星形成和气体之间的演化。

  墨子巡天望远镜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一流”学科平台建设项目,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18年3月1日启动联合研制的大视场光学成像望远镜,2019年7月正式开展望远镜建设,2022年10月深空探测实验室开始参与望远镜建设,2023年8月望远镜建成并开展调试观测。墨子巡天望远镜是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第一个投入运行并开展天文观测研究的大型设备。

  墨子巡天望远镜口径2.5米,采用国际先进的主焦光学系统设计和主镜主动光学矫正技术,可实现3度视场范围内均匀高像质和极低像场畸变成像,配备7.65亿像素大靶面主焦相机,具备大视场、高像质、宽波段的特点。墨子巡天望远镜通光面积大、杂散光少,系统探测灵敏度高,具备强大的巡天能力,能够每三个晚上巡测整个北天球一次,为北半球光学时域巡天能力最强设备。墨子巡天望远镜的建成,显著提升我国时域天文研究能力,使得我国时域天文观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墨子巡天望远镜。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摄。
墨子巡天望远镜。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摄。

  墨子巡天望远镜通过获取高精度位置和多波段亮度观测数据,可监测移动天体和光变天体,用于高效搜寻和监测天文动态事件,可以在高能时域天文(如引力波事件电磁对应体等)、太阳系天体普查(如寻找第九大行星)、银河系结构和近场宇宙学(如暗物质本质)等领域取得突破性原始创新成果。墨子巡天望远镜巡天数据叠加,将提供北天球最深的高精度、大天区、多色测光和位置星表,作为传世巡天数据,在未来数十年内可用于宇宙中各类天体的证认和系统研究。同时,墨子巡天望远镜将面向国家航天强国战略,开展太阳系近地天体等搜寻与监测研究,服务航天安全和深空探测战略需求。

  墨子巡天望远镜安置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海拔4200米的赛什腾山天文台址,距离茫崖市冷湖镇区约70公里。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年均晴夜数多、夜天光背景低、视宁度优良、空气中尘埃含量少,是国内近期发现的优秀光学天文观测台址。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投入使用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进一步推动冷湖作为学校最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联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加强科教深度融合,推动天文及相关学科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天文及相关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带动青海吸引、汇聚和培养高端科技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

资料来源:墨子巡天望远镜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宇宙学中最有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宇宙中存在多少物质?」包括日本千叶大学的科学家在内的一个国际团队现在已经第二次成功测量了物质的总量。在《天文物理期刊》上发表的报告中,研究小组确定物质占宇宙物质和能量总量的31%,其余由暗能量所组成。

该团队将测量的星系团数量与数值模拟的预测进行了比较,以确定哪个答案“恰到好处”。(图片来源:Mohamed Abdullah,埃及国家天文学和地球物理研究所/日本千叶大学)Like Goldilocks, the team compared the number of galaxy clusters measured with predictions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s to determine which answer was “just right.” Credit: Mohamed Abdullah (The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Astronomy and Geophysics, Egypt/Chiba University, Japan)
图说:该团队将测量的星系团数量与数值模拟的预测进行了比较,以确定哪个答案“恰到好处”。(图片来源:Mohamed Abdullah,埃及国家天文学和地球物理研究所/日本千叶大学)

  第一作者Mohamed Abdullah博士解释说,宇宙学家认为,只有大约20%的总物质是由普通或重子(baryonic)物质组成的,其中包括恒星、星系、原子和生命。大约80%是由暗物质构成,暗物质的神秘性质尚不清楚,但可能由一些尚未发现的亚原子粒子(subatomic particles)组成。

  研究小组使用了一种经过充分验证的技术来确定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即把观测到的单位体积星系团的数量和质量与数值模拟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Anatoly Klypin说:「宇宙中物质总量的比例越高,就会形成越多的星系团。但我们很难准确测量任何星系团的质量,因为大部分物质都是暗物质,无法直接用望远镜看到。」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研究小组不得不使用一种间接的星系团质量测量方式。他们基于质量较大的比质量较小的星系团包含更多的星系,即所谓的质量丰富度关系(Mass Richness Relation,MRR)。因为星系是由发光的恒星组成,所以每个星系团中的星系数量可作为间接确定其总质量的一种方法。

  透过测量来自史隆数位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DSS)的样本中每个星系团中的星系数量,研究小组能够估计每个星系团的总质量。然后,将观测到的每单位体积星系团的数量和质量与数值模拟的预测进行比较。观测和模拟之间的最佳匹配是物质佔宇宙整体的31%,这与使用普朗克卫星的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CMB)观测得到的值非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CMB是另外一种天文研究的技术。

  研究小组认为,他们的成果是首次成功利用光谱学(将辐射分离成各个波段或颜色的光谱技术)来精确测定每个星系团的距离,以及与星系团有引力约束的真正成员星系,而不是视线上的背景或前景干扰星系,足以证明MRR技术是确定宇宙参数的强大工具。(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phys.org
论文出处:APJ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在距离我们5600万光年处的一个星系NGC 4632,它被一个巨大的气体环环绕着,而该环与星系平面的角度格格不入,是以高倾角的形式环绕着星系,那为何我们现在才发现呢?这是因为观测波段的缘故,它在大多数的电磁波波段中根本看不见,只有使用无线电波望远镜盯着它才能发现它的踪影。

  此一发现显示NGC 4632可能是极罕见的「极环星系」,但也许它们并没那么罕见,只是我们使用了错误的方法看它们罢了。过往的研究显示,大约1%~3%的星系可能有极环,但实际的观测资料却少得多,虽然这不是天文学家第一次见到极环星系,但NGC 4632是首次用ASKAP(澳大利亚平方公里阵列探路者)看见的极环星系,这是一座位于西澳大利亚沙漠的无线电波望远镜阵列,未来可能会发现更多,目前还不清楚它们的形成机制,但有两个预选可能方案。

NGC 4632,右图为可见光影像,左图为ASKAP所拍摄的无线电波影像,可以发现多了一个极环。NGC 4632 as seen in the WALLABY survey (left) compared to an optical image from the DESI Legacy Survey (right). (Tobias Westmeier/ICRAR)
图说:NGC 4632,右图为可见光影像,左图为ASKAP所拍摄的无线电波影像,可以发现多了一个极环。

  第一种是物质沿着宇宙网穿过星系际空间,进入星系的引力掌控范围而成为星系的一部分;第二种是比较普遍的解释,认为极环是由另一个星系的引力拉扯内部物质,该星系与其它星系交互作用而产生的。这些所看见的极环星系往往是透镜状或椭圆星系,并没有像银河系这样清晰的旋臂存在,光学观测显示,在我们附近的透镜星系中仅有0.5%存在极环,但宇宙中还有很多东西比我们有限的人眼所见要多得多。

  本次观测的星系NGC 4632原先并没有预期到会有极环,它只是刚好在「广视场ASKAP L-波段全天域盲测」任务中发现,研究团队使用ASKAP观测,原订目标是调查南天中成千上万的星系,以便于绘制它们的气体分布。而在第一次观测中扫描的600个星系中就有两个极环星系,另一个是NGC 6156。

  研究团队希望在未来的几年里,他们能够利用ASKAP搜寻20多万个富含氢的星系,并找出那些较不寻常的星系,虽然NGC 4632及NGC 6156并未告诉我们极环的形成机制,而且NGC 6156是一个极环螺旋星系,这与过往的椭圆或透镜星系形成的机制可能有所不同,不论是从星系间交互作用而来,抑或是宇宙网中的气体吸积而成,都将为星系的形成及演化提供进一步的线索,该论文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3年9月6日从日本种子岛宇宙中心(Tanegashima Space Center)发射的X射线成像和光谱任务(XRISM)卫星,将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探测X射线波长,以深入星系团的中心,揭示黑洞和超新星的运作原理,并告诉我们宇宙的元素组成。

  XRISM,发音为“crism”,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机构(JAXA)和NASA之间的一项合作任务,欧洲太空总署也参与其中。

英仙座(左)和室女座(右)星系团一直是科学家感兴趣的对象。XRISM将以这些过去的观测(如上面钱卓拉X射线天文台拍摄的图像)为基础,以便更理解这些大质量天体的物理现象。The Perseus (left) and Virgo (right) galaxy clusters have long been of interest to scientists. XRISM will build on these past observations (such as the images taken by Chandra X-ray Observatory, above)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hysics at play in these massive objects. Credit: NASA/CXC/Stanford/I.Zhuravleva et al
图说:英仙座(左)和室女座(右)星系团一直是科学家感兴趣的对象。XRISM将以这些过去的观测(如上面钱卓拉X射线天文台拍摄的图像)为基础,以便更理解这些大质量天体的物理现象。(Credit: NASA/CXC/Stanford/I.Zhuravleva et al)

  与现有的X射线望远镜不同,XRISM将能够区分不同颜色的X射线,为科学家提供大量的讯息。它携带了一种新型仪器,可以透过微小的温度变化来探测X射线。可识别出所观察的天体中存在的化学元素(铁、镍、氧或硅)、它们的丰度以及星系内外金属的分布,揭示哪种类型的爆炸恒星造成了当前宇宙的化学组成。此外,XRISM还将能够读取气体运动的速度。

  芝加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也是美国NASA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Irina Zhuravleva说:「透过XRISM,将对炽热而充满活力的宇宙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以前所未有的细节观察恒星爆炸、黑洞与宿主星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星系团之间的剧烈合并。」

  由于地球的大气层阻挡了X射线,所以这些观测必须在太空中进行,以前曾三次尝试发射和操作类似的卫星都以失败告终,科学家期望这次的任务能成功。目前XRISM卫星将进行测试和校准,以确保所有仪器都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观测计划。(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只要是韦伯望远镜所拍摄的图照,从不会令人失望。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凭借着强大的性能,不断地提供视觉效果与科学价值兼具的观测结果。本次韦伯展示出由一颗年轻恒星两极喷出的超音速双极喷流精细图照。若将喷流本身含入周遭的其他构造,此天体统称为赫比格-哈罗211 (HH 211)。HH 211位于距地球约1,000光年,遍布恒星形成区的英仙座巨大分子云中。

天文学家借由韦伯太空望远镜在近红外线的优异观测性能,展示出由HH 211所喷出的双极喷流精细构造。NASA’s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s high resolution, near-infrared look at Herbig-Haro 211 reveals exquisite detail of the outflow of a young star, an infantile analogue of our sun. (Image credit: ESA/Webb, NASA, CSA, Tom Ray (Dublin))
图说:天文学家借由韦伯太空望远镜在近红外线的优异观测性能,展示出由 HH 211所喷出的双极喷流精细构造。图照来源:ESA/Webb

  原始恒星形成时,会不断地因重力吸引、聚积周遭的星际尘埃而逐渐增大。但同时也会借由双极喷流的产生,将物质直接以超音速抛出,并射入周遭浓密的星际物质,形成许多亮丽而多彩的涡流与冲击波。研究人员表示,HH 211是目前所观测过拥有双极喷流的原始恒星中,最年轻的,理所当然就成为韦伯望远镜展现近红外线观测能力的绝佳目标。

  天文学家分析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后,发现此原始恒星可能是一对双星,而且它们所产生的喷流速度,比在恒星演化末期,由老恒星所产生的喷流速度慢得多。也由于这些年轻恒星的喷流速度较慢,因此所产生的冲击波无法分解破坏富含于周遭星际尘埃中的氢分子,与一氧化碳,一氧化硅等分子。目前HH 211正快速地演化,随着喷流中的旧涡流消退,新涡流又开始产生了。(编辑/台北天文馆蔡承颖)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最近天文学家们在银河系附近的宇宙空间中,发现一个由数个超星系团,与部分宇宙网结构所组成的气泡状结构,直径约10亿光年,气泡中心距离银河系约8.2亿光年,此项发现对于宇宙学中推测宇宙膨胀的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数个超星系团和宇宙巨墙的一部分所组成,名为Ho’ oleilana的巨大气泡结构,是综合了宇宙流-4(Cosmicflows-4)和史隆数位巡天计划(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的观测数据分析后发现的。气泡直径约为10亿光年,中心距银河系约8.2亿光年。由图解中显示,以气泡的大小来说,距离银河系算是很近的。图照来源:SCI News。
图说:由数个超星系团和宇宙巨墙的一部分所组成,名为Ho’ oleilana的巨大气泡结构,是综合了宇宙流-4(Cosmicflows-4)和史隆数位巡天计划(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的观测数据分析后发现的。气泡直径约为10亿光年,中心距银河系约8.2亿光年。由图解中显示,以气泡的大小来说,距离银河系算是很近的。图片来源:SCI News

  根据宇宙膨胀的理论模型,在宇宙诞生之后到约40万年的时间中,整个宇宙充满了由基本粒子所组成的高温与高密度电浆。在此时期,电子和氢、少数的氦原子核都混杂在电浆之中。若电浆中产生了密度的些微不平均,会导致重力场同步形成些微的不平均。而在密度差异所产生的重力,与电浆的压力相互平衡推挤下,将在电浆中产生疏密波,并以声波的形式在电浆中传递,此理论称为重子声学震荡(Baryon Acoustic Oscillations,简称BAO)。这种声学密度波的波前,在宇宙中的原子核将电子捕获,形成氢、氦原子的瞬间,被固定下来。之后,在这些密度较高的区域,逐渐演化形成了遍布宇宙,由星系团所组成的大气泡状结构。根据在宇宙膨胀模型在电浆中所传播的声速推测,密度波能够传递的距离约为5亿光年。

  而目前所观测到,这个距离银河系不算太远,由星系团所形成的典型宇宙中大气泡结构,就是约130亿年前宇宙形成后所遗留下来的。由于此结构过于巨大,且距离我们较近,以至于超过天文学家们分析宇宙大结构的观测范围,而忽略了它的存在。根据观测分析的数据结果显示,此气泡结构比科学家所推测的还要大,所以宇宙膨胀的速度有可能比现在预估的还要快。因此,天文学家们认为,目前的宇宙膨胀模型,或许需要重新检视一下了。(编辑/台北天文馆蔡承颖)

资料来源:SCI News

论文链接:Astrophysical Journal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使用韦伯太空望远镜在适居带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气中发现了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个探测结果与在富含氢的大气层下可能有海洋覆盖的系外行星特征一致。

艺术家对K2-18行星系统的想像。An artist’s impression of the K2-18 planetary system. Image credit: NASA / ESA / CSA / J. Olmsted, STScI / N. Madhusudha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图说:艺术家对K2-18行星系统的想像。图片来源:NASA / ESA / CSA / J. Olmsted, STScI / N. Madhusudha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K2-18是一颗红矮星,也被称为EPIC 201912552,位于狮子座,距离我们约111光年,拥有两颗超级地球系外行星:K2-18b和K2-18c。K2-18c的质量约为地球的7.5倍,每9天绕行母恒星一圈,但可能因为温度太高,而无法进入适居带;K2-18b的半径为地球的2.2倍,质量约为地球的8倍,每33天绕行母恒星一圈,距其母恒星约0.15个天文单位,与地球的相似指数为0.73,所接收到的光强度是地球的1.28倍,平衡温度为摄氏负2度。

  韦伯在K2-18b的大气层中检测到甲烷和二氧化碳,但并没有检测到氨,这样的结果支持了K2-18 b可能是一颗氢气海洋行星,有可能拥有一个富含氢的大气层和一个被海洋覆盖的表面。研究人员表示此研究结果强调了在寻找其他地方的生命时,考虑多种适居环境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在系外行星上寻找生命主要集中在较小的岩石行星上,但较大的氢气海洋行星显然更有利于大气观测。天文学家还检测到另一个较弱的讯号,一种名为二甲硫醚的分子。在地球上,二甲硫醚仅由生命产生,主要来自于海洋浮游植物等微生物生命,这也许表示K2-18b上可能具有生物活性,而即将进行的韦伯观测应该能够确认K2-18b的大气中是否确实存在大量的二甲硫醚。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地球上已知有近6000种不同的矿物,火星也有一样多丰富的矿物吗?经过50多年的调查,科学家只在火星上记录到了161种矿物,对于一个与地球有很多共同点的星球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数值。

这张全景图是由好奇号于2023年4月8日拍摄的火星盖尔陨石坑标记带谷(Marker Band Valley)的两张照片合并而成,分别是在当地时间的上午和下午。原始图像是黑白拍摄的,然后进行了着色,右边部分(蓝色天空)代表上午的场景,左边部分(黄色天空)代表下午的场景。This panorama was merged from two images of “Marker Band Valley” in Mars’s Gale crater taken by Curiosity on 8 April 2023, one in the morning and one in the afternoon local time. The original images were taken in black and white and then colorized, with the right portion (under blue sky) representing the scene in the morning and the left portion (under yellow sky) representing the afternoon. Credit: NASA/JPL-Caltech
图说:这张全景图是由好奇号于2023年4月8日拍摄的火星盖尔陨石坑标记带谷(Marker Band Valley)的两张照片合并而成,分别是在当地时间的上午和下午。原始图像是黑白拍摄的,然后进行了着色,右边部分(蓝色天空)代表上午的场景,左边部分(黄色天空)代表下午的场景。(Credit: NASA/JPL-Caltech)

  一项新研究表明,虽然地球和火星的矿物演化轨迹非常相似,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与地球上的矿物相比,火星上的矿物形成途径较少。在对地球上矿物的形成和演化进行分类研究之后,本研究第一作者,美国卡内基科学研究所地球与行星实验室的Hazen等人又对过去半个世纪的火星任务和火星陨石分析中发现的所有161种火星矿物进行了研究。

  在行星演化的早期,地球和火星上的矿物以类似的方式形成。例如,两颗行星上的第一批矿物很可能是直接从冷却的岩浆中结晶而来。热液活动也可能在每个星球上产生许多新的矿物。然而,数十亿年前,随着板块构造的出现和生命的繁衍,地球上一系列的矿物经历了广泛的多样化阶段。但对于火星而言,尚未出现过这种过程。

  毫无疑问火星表面和地下还有许多矿物种类尚未被观察到,但研究人员指出,火星矿物的总数量仍可能比地球小一个数量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期刊:行星》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SN 1987A位于大麦哲伦星系中,距离地球168,000光年,首次于1987年2月被观测到,这是自400多年前克卜勒目击超新星之后第一颗肉眼观测到的超新星,近40年来一直是伽马射线到无线电波波段范围的重点观测目标,现在韦伯太空望远镜也开始加入观测的行列,透过近红外相机(NIRCam)的观测,为了解超新星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超新星残骸提供了重要线索。

韦伯的近红外相机所拍摄SN 1987A的影像。其中蓝色代表1.5微米(F150W)、青色1.64和2.0微米(F164N、F200W)、黄色3.23微米(F323N)、橙色4.05微米(F405N)和红色4.44微米(F444W)。Webb’s NIRCam (Near-Infrared Camera) captured this detailed image of SN 1987A (Supernova 1987A), which has been annotated to highlight key structures. At the center, material ejected from the supernova forms a keyhole shape. Just to its left and right are faint crescents newly discovered by Webb. Beyond them an equatorial ring, formed from material ejected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the supernova explosion, contains bright hot spots. Exterior to that is diffuse emission and two faint outer rings. In this image blue represents light at 1.5 microns (F150W), cyan 1.64 and 2.0 microns (F164N, F200W), yellow 3.23 microns (F323N), orange 4.05 microns (F405N), and red 4.44 microns (F444W).
图说:韦伯的近红外相机所拍摄SN 1987A的影像。其中蓝色代表1.5微米(F150W)、青色1.64和2.0微米(F164N、F200W)、黄色3.23微米(F323N)、橙色4.05微米(F405N)和红色4.44微米(F444W)。图片来源:NASA, ESA, CSA, M. Matsuura (Cardiff University), R. Arendt (NASA’s Goddard Spaceflight Center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 C. Fransson (Stockholm University), and J. Larsson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mage Processing: A. Pagan。

  这张影像显示了一个如同钥匙孔般的中心结构,这个中心充满了超新星爆炸喷出的块状气体和尘埃。这些尘埃密度非常高,即使是韦伯的近红外光也无法穿透它,因此在钥匙孔中形成了黑暗的「洞」。而明亮的赤道环围绕着内锁孔,形成一条环绕在腰部的带子,连接着两个微弱的沙漏形外环臂。赤道环是由超新星爆炸前数万年喷射出的物质形成,其中包含明亮的热点,这些热点是超新星冲击波撞击环时出现的。现在,甚至在环的外部也发现了亮点,周围还有瀰漫发射,这些是超新星冲击波撞击到更多外部物质的位置。

  虽然之前哈勃、史匹哲和钱卓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都在不同程度上观察到这些结构,但韦伯无与伦比的灵敏度和解析度揭示了这个超新星残骸的一个新特征,一个类似新月状的小结构,这些新月结构被认为是超新星爆炸喷出气体外层的一部分,它们的亮度可能是边缘增亮的现象,是一种透过在三维空间观察膨胀物质而产生的光学错觉。换句话说,我们的视角使得这两个新月形中的物质看起来比实际的多。

  虽然之前已退役的史匹哲太空望远镜已获得了有关其辐射如何随时间演变的关键数据,但却无法像韦伯如此清晰和详细地观察SN 1987A,尽管已对其进行数十年的研究,但仍有几个谜团未解,尤其是围绕着本应在超新星爆炸后形成的中子星。接下来韦伯将持续长期观察这颗超新星,藉由近红外相机和中红外成像-光谱仪(MIRI)捕捉新的高逼真度红外数据,并获得对新月结构的新见解。未来韦伯将继续与哈勃、钱卓拉及其他天文台合作,共同为这颗传奇超新星的过去和未来提供新的见解。(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NAS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3年9月22日,水星将抵达今年最后一次西大距的位置,与太阳的最大距角约为17.9度,日出前大约可在正东方向见到它,5时左右的仰角约为8度,视亮度为-0.4等,虽然-0.4等对于恒星来说很亮,肉眼应该清晰可见,不过身为行星的它由于临近天亮,再加上受到大气层厚度的影响,仍需要仔细寻找才有机会发现它的身影。

  由于水星是内侧行星,平时都在太阳附近难以观察,但当水星来到「大距」的位置时(即太阳-水星-地球三者连线接近直角,水星位在直角顶点位置时),从地球上所见的水星离太阳最远,届时在日出或日落时所见的水星仰角较高,最容易观看。其中,当水星位在太阳以东时称为「东大距」,见于日落后的西方天空;位在太阳以西时为「西大距」,见于日出前的东方天空。

  本次的水星西大距,虽然发生于9月22日,但是在同一周前后的5时至日出前都是适合的观赏时机,9月21日时达到日出时仰角最高(约17度)。由于行星基本上都位于黄道面上,故利用其它已经在天上的行星连线来查找水星可能会容易得多,同一时间已在天空中的亮行星有金星,金星与水星的方向非常接近,水星将会在仰角较低处,并且需于4时30分以后才能见到它升起,想要一睹水星的民众需前往东方低空视野开阔处才能看到它;如果在好天气的情况下透过天文望远镜观察水星,甚至可看到水星的形状呈弦月般的外观,此时的水星视直径仅有7.24角秒,建议使用口径10公分以上、放大倍率达100倍以上的望远镜才能见到这精彩的一幕。(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2023年9月22日5时东方低空的模拟画面。
2023年9月22日5时东方低空的模拟画面。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