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太阳系最美丽行星,有着梦幻般光环的土星,于2023年8月27日(周日)达到「冲」的位置,在此前后一、两周,土星不仅距离地球较近,亮度与视直径也达到最大。当日土星位于宝瓶座,本体视直径为19.0角秒,加上光环则有44.2角秒,亮度0.4等。

2023年8月27日土星冲天象示意图。
2023年8月27日土星冲天象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土星以肉眼即可看见,天黑后自东方升起,为淡黄色的星点,是东方天空最亮的一颗星,很容易辨识,更亮的木星则约近23时才升起。土星在冲日前后整夜皆可观赏,是一年中的最佳观察时机。透过小口径天文望远镜以30倍以上的倍率,就可以看见土星环及它最亮的卫星,土卫六泰坦。透过口径更大的望远镜还可以看到环上的卡西尼缝等细节。

2023年8月27日的土星冲天象示意图,只需使用小型望远镜,就可以饱览美丽的土星环和较亮的卫星。
2023年8月27日的土星冲天象示意图,只需使用小型望远镜,就可以饱览美丽的土星环和较亮的卫星。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而「冲」的天象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土星与太阳的距离比地球到太阳要远,所以当土星公转至恰好让地球位于太阳和土星之间时,称为「冲」。由下图可见,此时的土星距离地球较近,因此土星看起来也最大。且地球上背对太阳,也就是夜晚的那一侧刚好正对着土星,所以整晚都可以欣赏土星和土星环的美景。

当土星位于「冲」的位置时,地球恰好在太阳与土星之间,此时地球土星的距离较近。
当土星位于「冲」的位置时,地球恰好在太阳与土星之间,此时地球土星的距离较近。

  由于土星绕行太阳的轨道面和地球不同,所以从地球上看见土星环开放的角度也会以大约13至15年的周期逐渐变化。上次自从2017年土星环张角达到最大的27度之后便逐年降低,也越来越不容易欣赏它漂亮又梦幻的姿态,目前的倾角约为9度,到了2025年3月时将完全看不见土星环,而下次要到2032年5月才能看到光环张角再次达到最大,所以可得好好把握机会欣赏这颗太阳系最美丽的行星!(编辑/台北天文馆蔡承颖)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拥有活跃混乱大气层的海王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为了瞭解海王星因云层活动所造成的外观演变,天文学家分析了2002年至2022年,由凯克天文台(W.M. Keck Observatory)所拍摄的影像、1994年起的哈勃太空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观测数据以及2018年至2019年利克天文台(Lick Observatory)的数据。也就是从1994年至2022年的观测数据中呈现,在海王星的大气中,云层活动与亮度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002年和2015年,而最小值则出现在2007年与2020年。

哈勃太空望远镜记录了海王星大气云量的变化过程,其中,亮度越高的部分表示云量愈多。This sequence of Hubble images chronicles the waxing and waning of the amount of cloud cover on Neptune. Image credit: NASA / ESA / Erandi Chavez, UC Berkeley / Imke de Pater, UC Berkeley.
图说:哈勃太空望远镜记录了海王星大气云量的变化过程,其中,亮度越高的部分表示云量愈多。图片来源:Sci.News

  在这些影像中,显示了海王星云层的季节性变化和太阳周期之间是有关联的。太阳表面的活动週期约为11年,周期开始时,太阳很安静。之后表面上的黑子数量和闪焰等活动逐渐增加,磁场强度也渐增强。当太阳表面活动达到最高峰之后就会迅速减弱,磁场强度也因此同步减弱并反转极性。而在11年的太阳周期结束时,太阳表面会再度恢复宁静。

  天文学家研究后发现,当太阳活动达到最高峰之后约2年,海王星大气中的云量就会开始增加,而云量与海王星反射太阳光的强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太阳活动周期与海王星上的大气活动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太阳表面活动所发射出来的紫外线到达海王星之后,会与海王星大气中的分子进行光化学反应,然后产生云层。

  近年来,由于观测技术的快速进步,让我们能够藉由分析监测数据,直接建构海王星气候活动模型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关联。这对于进一步了解行星系统中的主星,如何影响其气态行星的演化,是至关重要的。(编辑/台北天文馆蔡承颖)

资料来源:Sci.News

发布单位:美国马里兰大学

Quanzhi Ye(叶泉志) was awarded the 2023 Harold C. Urey Prize from the Division for Planetary Sciences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The Urey Prize recognizes and encourage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planetary science by an early-career scientist.

Ye, an assistant research scientist in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s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since 2019, will receive the award at the 5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Division for Planetary Sciences in October 2023. He was honored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mall bodies in the inner solar system by explor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active and inactive objects.

"We are delighted that the Urey Prize committee recognized Quanzhi's broad interest and impacts, and awarded him such a significant award," said Andrew Harris, chair of UMD's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Quanzhi is an excellent and versatile scientist and a very positive member of our department in many ways."

Ye has contributed research-grade solar system observations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since he was in high school.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that many small bodies in our solar system cannot be given the binary label “comet” or “asteroid,” but instead are at different places in a continuum of formational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Ye distinguished himself via numerical modeling that ties meteor showers to specific comets and asteroids. This can reveal past activity in ways not otherwise possible.

He subsequently diversified his research to lead both imaging and spectroscopic studies, with recent high-profile results including the highest quality spectrum of 1I/‘Oumuamua and Hubble observations of the extremely close approach to Earth of (3200) Phaethon.

Ye has published first-authored 31 peer-reviewed papers. He also served as an international ambassador for astronomy through his organization of the Lulin Sky Survey in Taiwan while a student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in mainland China, his co-translation of astronomy books into Chinese, and maintaining an active media and outreach presence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Ye received his Ph.D. and master’s degree in astronom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in 2016 and 2013, respectively, and his bachelor’s degree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2010.

Adapted from text provided by the AAS Division of Planetary Sciences.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

  年度三大流星雨之一的英仙座流星雨(Perseids,007 PER)即将登场!英仙座流星雨出现的时间固定且数量稳定,其特色是数量多且亮,常出现明亮的火流星,几乎整晚可见,活跃日期为7月17日至8月24日,愈接近极大期,可见到的流星数量愈多。今年极大期预计落在13日15时至22时间,ZHR约100。当晚月相近朔,在几乎没有月光影响流星观测之下,是近年观赏条件最佳的一次。

2020年英仙座流星雨。

  2023年8月13日22时左右,英仙座流星雨辐射点从东北方升起,直到14日5时辐射点来到仰角最高位置,辐射点仰角越高,便有机会看到越多来自各方向的流星数量。有兴趣的民众,可以自13日日落后即可开始观赏,观赏流星雨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设备,只要尽可能选择无光害且视野辽阔之处即可,但因流星出现的时间和位置并不固定也无法预测,建议躺下后轻松扫瞄全天空,用肉眼就能尽情观赏,若使用高感度数位相机摄影,还能留下精彩美景。

2023/08/13 22时,英仙座流星雨辐射点位置示意图。
2023/08/13 22时,英仙座流星雨辐射点位置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彗星是第109号周期彗星——史威福-塔托彗星(109P/Swift-Tuttle),于1862年发现。这颗彗星直径约26公里,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133年。它上一次回归时间是在1992年,下一次则需等到2126年。(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

  月球即将在2023年8月2日2时32分达到望的位置,此时月球距离地球为35万7528.1公里,符合一般对「超级月亮」的定义,地月距离在36万公里以内,因此为今年第一次超级月亮。此时月球视直径为33'24.64",与2月6日2时29分之今年最小满月相较,视直径大了3'58.54"也就是13.5%,面积增加28.8%,将会是明显更大更亮的一次满月。

2023年8月2日超级月亮与2月6日最小满月的比较图,两者面积增加28.8%,月球将会更大更亮。
2023年8月2日超级月亮与2月6日最小满月的比较图,两者面积增加28.8%,月球将会更大更亮。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今年最大满月同样也发生在8月,在8月31日9时36分,距离35万7340.9公里,同样也符合超级月亮定义。但由于望的时刻台湾地区看不到月球,在地平线下,在而8月2日凌晨2时32分的望发生时,台湾地区仍可见月球在西南方30度仰角的空中。受惠于地球的球状外形,此时地表的台湾到月球的距离比地心到月球的距离还近一些,月球看起来还会再大上一些,为33'42.84"。(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这张由欧南天文台(ESO)的VST巡天望远镜拍摄的Sh2-284星云,像不像是一张微笑猫咪的面孔呢?这个星云也被称为LBN 983,充满了各种原恒星,其中的气体和尘埃正在聚集在一起形成新的恒星。

由VST巡天望远镜所拍摄的Sh2-284微笑猫咪星云。This image from ESO’s VLT Survey Telescope shows Sh2-284, a nebula some 15,000 light-years away in the constellation of Monoceros. Image credit: ESO / VPHAS+ Team / CASU.
图说:由VST巡天望远镜所拍摄的Sh2-284微笑猫咪星云。来源:ESO

  Sh2-284是一大片恒星形成区,其中包含巨大的尘埃和气体区域,最亮的部分直径约为150光年,而在星云最亮中心部分的下方,是一群被称为Dolidze 25的年轻恒星,它正在产生大量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与恒星风。由于这些辐射的强度足于使星云中的氢气电离,产生明亮的橙色和红色。而来自中央星团的新生恒星产生的恒星风还会吹散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进一步挖空了星云的中心。当这些恒星风遇到物质密集的区域时,受到的阻力会产生几个像根子一样的结构,影像中可以看到几个指向星云中心的柱状结构,就是星云中气体密度较高的位置。虽然这些柱子看起来很小,但实际上它们也有几光年那么广,并且含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这些位置也会有机会诞生新的恒星。

The VLT Survey Telescope (VST)
图说:VLT Survey Telescope,简称为VST。来源:ESO

  VLT巡天望远镜简称为VST,是世上最大的可见光巡天望远镜之一, 专为在可见光下观测天空而设计。这台望远镜口径达2.6公尺,位于欧南天文台ESO在智利的帕拉纳尔天文台(Paranal Observatory)。这台望远镜配备了一个名为OmegaCAM的巨大相机,总画素达268兆,并且拥有高达1°×1°的超广视野,是专为巡天观测所设计的。

VST望远镜的巡天观测目标区域。其中红色区域就是包含本次观测的VPHAS+区域。
图说:VST望远镜的巡天观测目标区域。其中红色区域就是包含本次观测的VPHAS+区域。来源:ESO

  VST南银河系盘面与核球Hα测光巡天观测(VST Photometric Hα Survey of the Southern Galactic Plane and Bulge, VPHAS+)计划将拍摄一组10°宽的银河中心区域,曝光深达20星等。这张Sh2-284的影像就是使用VST的数据所制成的。(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资料来源:Sci.NEWS
延伸阅读:ESO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台湾首枚自制气象卫星「猎风者卫星」(Triton/FORMOSAT-7R)于2023年7月14日自太空中心(TASA)新竹厂房运往南美洲法属圭亚那,预计9月自圭亚那太空中心(CSG)搭乘亚利安公司(Arianespace)的Vega火箭升空。

猎风者卫星构造示意图。
图说:猎风者卫星构造示意图。

  猎风者卫星预计7月17日运抵法属圭亚那,随后进入圭亚那太空中心进行整备,进行燃料填充、与火箭对接等工作,火箭升空后将进入550至650公里的低地球轨道,展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反射讯号接收的任务。

  台湾太空中心主任吴宗信表示,历经8年多的努力,猎风者卫星是台湾第一颗自制气象卫星,除与国内学研界共同研制任务酬载GNSS-R执行科学任务,另将进一步验证我国卫星关键元件、酬载仪器、卫星系统、次系统设计制造能力。

GNSS-R原理。
图说:GNSS-R原理。

  猎风者卫星将在550至650公里的卫星轨道上,利用自行研发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讯号接收仪(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Reflectometry,GNSS-R)接收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射并经海面反射的讯号,初期蒐集范围将集中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低纬度带,预估可提供剧烈天气生成初期的观测资料,搭配地面雷达的高解析度沿海风场资料,可应用于台风路径、强降雨预测,也可进行海气交互作用等研究及相关应用。(编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台湾太空中心(TAS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

  每年固定发生的中小型流星雨宝瓶座δ南流星雨和摩羯座α流星雨将于7月30日登场,这两场流星雨几乎同时发生,此外还有极大期分别在28、29日的「南鱼座流星雨」及「七月天龙座γ流星雨」也在这几天发生,但流星数量都相对较少。

  南鱼座流星雨的极大期发生于7月28晚间至隔日天亮前,ZHR虽仅有5,却是这四场流星雨中极大期最早的一群,为这场盛事拉开序幕。

  七月天龙座γ流星雨则是在2011年才被确认,一个平常名不见经传的流星雨,但它曾在2016年出现爆发。2023年7月29日(六)午夜至凌晨3时左右又达到与先前相同的位置,其中月亮西落的时间也正好是该流星雨的极大期,因此可以预见在2:00左右看见较多流星。

  宝瓶座δ南流星雨是每年固定发生的中型流星雨之一,发生日期一般在7月12日至8月23日间,极大期发生于7月30日晚至7月31日凌晨之间,辐射点约于20:30自东南方升起,ZHR约25,流星速度中等,每秒约41公里,大部分的流星偏暗,在天亮前都有机会看见它们。

  摩羯座α流星雨也是每年固定发生的小型流星雨之一,极大期预计也与前者发生于同一时间,当天辐射点约于18时10分自东南方升起,ZHR也只有5,流星速度虽极慢,每秒仅23公里,但偶尔会出现令人惊艳的火流星,与宝瓶座δ南流星雨相互辉映。

宝瓶座δ南流星雨、摩羯座α流星雨辐射点示意图。
宝瓶座δ南流星雨、摩羯座α流星雨辐射点示意图。

  这四群流星雨极大期时间相近,30日可以算是最适合的观赏时机,当晚的月相为盈凸月,31日的凌晨2时左右才不受月光影响,若要参加这场烟火盛会,尽可能选择无光害且视野辽阔处,躺下后扫瞄全天空,用肉眼就能尽情观赏这场流星雨,若使用高感度数位相机摄影,还能留下精彩美景。(编辑/台北天文馆蔡承颖、许晋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在2023年7月28日接近午夜的时刻,如果往西南方较低的天空观察,就可以在夏季夜空中最美的天蝎座,看见月掩心宿一的天象。

  所谓月掩心宿一,换句话说,就是月球会遮住心宿一这颗星的意思。此天象全国各地可见,虽然这时的月相为盈凸月,让月球看起来比较明亮。但是因为心宿一是亮度约2.9等的亮星,所以只要利用双筒或小型望远镜进行观察,就可以清楚地欣赏到完整的过程,并不太会受到月光影响。

发生于2023年7月28日午夜,月掩心宿一的天象模拟图。
发生于2023年7月28日午夜,月掩心宿一的天象模拟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上述天象将于23时18分起掩入,心宿一会进入月球的暗缘中,被月面阴暗的那一侧遮蔽。接下来,在29日0时20分复出,心宿一将从月球的亮缘这一侧,也就是从月面反射太阳光的这一侧现身,完成整个掩星的过程。

  月掩星算是较为常见的天象之一,而下次主要的掩星,将出现在9月21日白天,因受阳光影响而较不易观测的月掩心宿二。(编辑/台北天文馆蔡承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