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国际掩星计时协会
仅限口径20cm以上望远镜参加

  北京时间2020年6月7日(星期日)凌晨02时59分,直径约2440.0km、光度14.30等矮行星冥王星(134340 Pluto)掩人马座12.98等恒星UCAC4 340-192403(视位置α19h46m47s,δ-22°7'16"),最长见掩时长135.7秒,减光(星等下降)1.32等,月角距25°。亚洲(除东南亚)在掩食带范围。我国除台湾省、福建省南部、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外,都可观测冥王星掩星事件。
  精确测时对小行星掩星非常重要,须用口径20cm以上天文望远镜和校过时的高清/超高清录影设备(帧频尽量达到1-10帧/秒)观测记录。须提前熟悉观测目标,在掩星预报中间时刻前5到15分钟开始计时观测,并尽量在视场中包含至少一颗参考星。请将观测结果提交至紫金山天文台掩星预报网站。

冥王星掩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0年6月6日凌晨将迎来2020年第2次半影月食,非洲东部、东欧、西亚及中亚地区全程可见,最大半影食分为0.593,历时3小时23分钟。台湾地区所见各阶段发生的时间、仰角、方位等讯息,请参考下表与下图。

阶段名称 时间 方位角 仰角
半影食始(P1) 01:43.5 213.3° 35.2°
食甚(Greatest) 03:25.1 232.5° 19.8°
半影食终(P4) 05:06.5 245.1° 00.7°

本次半影月食遮蔽区
本次半影月食遮蔽区

  所谓半影月食是指月球从地球的半影区通过,由于半影区还是有阳光照射,月球看起来与满月无异,仅是亮度降低使月球变得稍暗一些,肉眼不易分辨差异,但以摄影方式就很容易看出变化。不过由于这次半影月食发生时,月球从地球半影北缘通过,这使得比较接近地球本影的月球南端(第谷坑一带)会在食甚前后变得比较暗,肉眼也能看得出来这样的明亮变化,不妨来挑战看看。如下图,但本次半影月食变得较暗的位置会在月亮的下方,月球影像偏下方最亮的圆点就是第谷坑。

半影月食照
半影月食照

  月球本身非常容易拍摄,以相机、录影机甚至手机都可以取得不错的影像,事先提醒:摄影设备最好利用脚架固定并以快门线进行拍摄,以免因为影像晃动而模煳。此外,本次半影月食发生时,月球是由偏南位置逐渐沉入西南方地平线下,故观测时需挑选南方至西方无遮蔽物的地点,以免月球被遮蔽物挡住而无法全程观察,尤其是在接近结束时,几乎与地平线相叠。

  本次的半影月食转播将会于天文馆影片频道上进行,其中由于第一观测室仰角的限制,在半影月食食甚后不久即会被天文馆附近的建筑物遮蔽,故仅能转播至该时段,敬请见谅。(编辑/台北天文馆许晋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过去两天,位于地球附近的太空探测器「静止环境观测卫星(GOES)」侦测到了等级B的太阳闪焰,位置在太阳盘面东北处边缘的后方,目前还没办法看到闪焰的根部。

  「静止环境观测卫星」计划是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经营的卫星,用作天气预报、强烈风暴跟踪和气象学研究,一直是美国的基本天气监测及预报仪器。这些卫星将地球附近测量到的X射线峰值通量分成不同等级。

  太阳闪焰的X射线峰值通量(波长在0.1至0.8纳米之间),按照每平方米的瓦特数(W/m2)分为不同的等级。

  尽管还看不到抛出太阳闪焰的来源,不过很可能是来自太阳黑子,虽然黑子还在太阳盘面后方无法看到,但磁力线穿出表面进入太阳的大气,拖出高耸的日珥喷发至太空中,使我们得以见到。在24-48小时之后,闪焰的爆发处应该就会转至地球可以看到的视野中,无论底下是什么情形,它在太阳表面的中高纬度的位置,代表它属于最新的第25个太阳周期。

  通常等级B的闪焰并不会获得太大关注,只有在像最近这种太阳活动的极小期才会被注意。有时候甚至可以长达好几个月没有任何闪焰,突然出现的B级闪焰就会成为大新闻。(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资料来源:Space Weather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一年前,美国NASA在夏威夷的ATLAS计划发现了2019 LD2,经过进一步观察发现这是一颗周期性彗星,并编号为P/2019 LD2。令人讶异的是,他的轨道位于木星附近,夏威夷大学的Larry Denneau于5月20日宣布这是木星特洛伊小行星中的第一颗彗星。

2019年6月下旬ATLAS拍摄的影像。

  (图说)2019年6月下旬由ATLAS拍摄的彗星影像,右侧是透过称为差值成像(difference imaging)的影像处理技术,减去周围的恒星才能显现出彗星的尾巴。

  木星特洛伊小行星是由数千颗小行星组成的,他们聚集在木星前后60°的拉格朗日点附近,稳定地与木星共享轨道。由于特洛伊小行星大多数是在太阳系早期被行星捕获的,理论任何冰都应该早就蒸发掉了,这次能发现彗星出乎众人意料。

  业余天文学家Sam Deen使用JPL提供的软体计算该物体的轨道时,他发现P/2019 LD2是在最近与木星近距离接触,目前的轨道并不稳定。根据计算这颗彗星很可能是来自于半人马小行星(散布在外太阳系的小行星),并在2017年2月17日时在距离木星约1400万公里处相遇,最后这颗彗星就这样进入类似木星的奇特轨道中。然而,尽管经过木星的引力作用使P/2019 LD2进入了类似木星的轨道,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进入两个拉格朗日点之一附近,目前离木星仅21度。

  Deen继续计算,预测P/2019 LD2将在2028年5月13日经过木星旁约1800万公里处,届时将再度让这颗彗星改变轨道,从与木星接近1:1共振的轨道转移到接近2:3共振的轨道,成为一颗木星族彗星。2063年P/2019 LD2又会再度与木星以300万公里的距离相遇,不过随着预测时间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大,究竟这颗彗星会走向何方,就让我们继续看下去。(编译/台北天文馆王彦翔)

资料来源:Sky & Telescop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0年6月4日,水星达今年第二次东大距的位置,水星与太阳之间的日距角约为23.6度,日落时在西偏北方,仰角约20度,亮度约0.4等,以肉眼即可发现它的踪迹。这次也是今年三次东大距中,与太阳视距离最远的一次,是今年最适合观赏水星的机会。

  由于水星是内行星,平时都在太阳附近难以观察,但当水星来到「大距」的位置时(通常发生于太阳-水星-地球三者连线接近直角,水星位于这个角顶点位置时),从地球上所见的水星离太阳最远,届时在日出或日落时所见的水星仰角较高,最容易观看。其中,当水星位于太阳以东时称为「东大距」,见于日落后的西方天空;位于太阳以西时为「西大距」,见于日出前的东方天空。

1580643785938423.jpg
2020年日落时所见的水星仰角与方位。取自2020年天文年鉴

  如果能利用望远镜观察水星,可看到本次水星东大距的形状呈弦月般的外观,相位为0.38。此时的水星视直径只有8.08角秒,最好使用口径2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来观察其盘面的形状。

  本次水星东大距时,水星位于双子座。约座落在小犬座南河三与御夫座五车二两颗亮星之间,可以一并欣赏喔!(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模拟6月4日傍晚时,水星位置与其外观。
模拟6月4日傍晚时,水星位置与其外观。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使用阿塔卡玛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阵列(ALMA),在毫米波段发现银河系中心(Sgr A *)有奇异的“眨眼”闪烁。研究小组认为这是绕着超大质量黑洞旋转的光源所造成,可提供研究重力时空现象。

  论文发表者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研究生Yuhei Iwata表示:先前已知Sgr A *有时会在毫米波段发生爆发。这次使用ALMA观测Sgr A *,获得长达10天每天70分钟的高品质观测数据。结果发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典型为30分钟的准周期变化和长达一小时的缓慢变化。

  天文学家相信质量为400万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位于银河系中心,而且在毫米波、红外光和X射线波段都曾经观察到Sgr A *的闪焰。但是,ALMA这次所检测到的强度与时间变化远小于先前观测到的。研究小组认为30分钟的变化周期与吸积盘最内缘约为半径0.2天文单位的轨道周期相当。由于黑洞的质量非常巨大,所以此距离的相对论性重力效应极强。发生闪焰的原因可能是热点零星地在吸机盘中形成,围绕黑洞盘旋转并发射出强大的毫米波。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光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朝向观察者移动时,其辐射会放大。由于吸积盘内边缘的旋转速度非常快,因此效果极为强烈,这就是Sgr A *的毫米波段发生短期变化的原因。这种现象可能会影响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制作超大质量黑洞的图像,毕竟物体运动越快越难拍摄清晰的影像,但也可能告诉我们黑洞的行为以及周围气体如何聚集。相关论文发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编译/台北天文馆李瑾)

资料来源:Science Dail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火星表面上拥有成千上万貌似岩浆流的地貌,它们通常位于古老洪水冲刷区域,长达数百公里宽数十公里。先前从太空船影像中无法分辨这类地形是岩浆或泥浆所造成,一组欧洲研究人员模拟火星表面的泥浆运动,认为是水渗入地下,再次以泥浆出现于地表的现象。

  该研究由捷克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领导,在实验室模拟火星的表面温度和大气压力。他们在真空腔模拟火星低压(7mbar)和低温(-20°C)的环境,将泥浆注入后发现泥浆流动方式与地球完全不同。即使-20°C低温,在火星低压环境下水会立刻沸腾蒸发,并且移除泥浆的潜热使泥浆快速冻结,形成如岩浆冷却外貌。但是在地球的大气压力下即使同样寒冷,泥浆结冻较慢也不会形成熔岩形状。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冰冻泥火山作用也出现在谷神星上,在它的冰冻地壳下拥有水库,谷神星表面神秘的亮点可能是冰冻泥火山喷发造成的,并塑造星球特殊外貌。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期刊。(编译/台北天文馆李瑾)

资料来源: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科学家早在1988年就确认了冥王星拥有大气层,但最近却发现冥王星的大气压少了20%以上。

  从地球很难观察到冥王星的大气层,因此只有在冥王星通过恒星前方时,也就是掩星现象,才能让天文学家看到冥王星大气层对星光的影响。根据上一次在2016年的观测,冥王星的大气层仍维持自1988年首次确认以来的大气压增加趋势。然而在2019年7月,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员有松亘与他的团队借由最近的掩星观测结果,他们发现自2016年以来冥王星的大气压似乎下降了20%以上。

  冥王星的大气层是来自于太阳加热表面时,从中昇华的氮、甲烷与二氧化碳,因此当冥王星接近太阳时会大气层膨胀,并在远离时收缩。冥王星在1989年到达最接近太阳的位置,之后便一直在远离太阳,然而它的大气层仍继续增加到地球的1/100,000左右。新视野号在2015年飞掠冥王星,那时拍摄到冥王星有一个横跨一个半球的的白色覆冰地区,这个地区被称作史波尼克高原(Sputnik Planitia),以人类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根据电脑模拟显示,由于史波尼克高原仍面对着太阳,即使冥王星已经开始远离太阳,冥王星的大气层仍得以持续增长,因此行星地质学家认为史波尼克高原在调节冥王星的大气有着重要作用。

  相同的模型认为,自2015年以来史波尼克高原应该已经开始降温,导致大气凝结成冰,有松教授认为这可能是他们新发现的背后原因。不过这些模型计算却认为冥王星的大气层自2016年以来应该收缩不到1%,而不是现今观察到的20%,因此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加速了冥王星大气的崩解。

  由于冥王星大气层对遥远星光的影响很小,观测难度本来就很高。同时,冥王星除了正在远离太阳外,还正在远离银河面的视线方向,这将会让掩星事件变得更加罕见。因此,研究小组呼吁应该把握机会使用更大、更灵敏的望远镜观察冥王星,好了解真实情况。(编译/台北天文馆王彦翔)

资料来源:Astronom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今年3月底才第一次被发现的SWAN彗星(C/2020 F8),不到一个月后很快地达到裸眼可见的亮度,当时专家预测在5月下旬时SWAN彗星的亮度应该可以达到峰值,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电子报甚至预测SWAN彗星的亮度将逼近2.8等,这已经是一个在都市都可轻易观测的程度了。

  很快的5月已进入下旬,随着SWAN彗星越来越接近太阳,在天空也从仅南半球可以观测的位置,运行至北半球也能看见的天区,每天记录的亮度曲线竟然开始反转,几乎回到了裸眼不可见的亮度。

Comet SWAN (C/2020 F8)

  图说:SWAN彗星的亮度曲线,在4月下旬时迅速增加,随后出现停滞,然后在最近几天降低。COBS Comet Observation Database / CC BY-NA-SA 4.0

  为什么它像ATLAS彗星(C/2019 Y4)一样失约了呢?还是天文学家的预测技巧太差了?像C/2020 F8和C/2019 Y4这种长周期彗星,可能都是来自太阳系的尽头,一个叫做奥尔特云(Oort Cloud)的区域,在这里,许多冰封的天体因为重力扰动而进入内太阳系,随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多,结构松散的冰核开始挥发,形成彗发甚至大面积反射太阳光的尘埃尾,亮度不断增加。但是每个彗星能有多少物质可以挥发,结构松散程度都难以评估,很多时候挥发的太快,甚至解体了,亮度便不再增加,开始慢慢黯淡。5月8日时,就有阿根廷的观测者发现SWAN彗星疑似彗核解体的现象,但还没得到确认。

SWAN-Claudio-and-Victor.jpg

  图说:阿根廷业余天文爱好者Victor Buso于5月8日拍摄的SWAN彗星,出现了明显的双核。

  脆弱易变、不可预测的彗星或许会让人失望,但也可能让人惊奇,SWAN彗星将在5月26日通过近日点,之后的结构、亮度会不会有预期外的变化呢?只有到那时才会知道了。(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图片来源:Sky & Telescop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上个月,C/2019 Y4 (ATLAS)阿特拉斯彗星开始崩解时,粉碎了业余天文观测者盼望着一颗大彗星的心,但科学家们很快发现了研究其碎片的新机会。

  最近新发表的论文指出,美国NASA与欧洲ESA合作的无人太空探测器「太阳轨道载具(Solar Orbiter)」应该会在2020年5月下旬或6月初穿过ATLAS彗星的尾巴。尽管「太阳轨道载具」的功用是探测太阳,但所携带的仪器也能够收集彗星轨道上遗留的讯息。

  太阳轨道载具于2020年2月9日发射升空,其任务是测量太阳外层大气中的电浆,并拍摄太阳两极的图像等任务。目前正驶向金星,以接近太阳。

  该团队本来预计在2028年发射类似任务的「彗星拦截者(Comet Interceptor)」,基本上就是在地球附近放置卫星,等待彗星到来便释放微型探测器前往探测彗星。

  没想到「太阳轨道载具」意外提前达成了这样的安排。研究人员计算得出,在5月31日或6月1日,太阳轨道载具将越过ATLAS彗星的离子尾,在那里太阳风使彗星气体电离。如果ATLAS排放足够多气体,太阳轨道载具可能可以检测到来自彗星的离子或彗星产生的磁场扰动。

  6月6日,探测器会再经过彗星遗留下的尘埃,收集更多彗星组成的讯息。过去天文学家曾主动出击,送出探测器前往观察彗星,这次的“好运”,能否也有好结果?ATLAS虽然变暗了,但还是很有看头!(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资料来源: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