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5月27日将发生难得的月掩金星,全球仅东非部分地方、东南亚、中国东南方及台湾、日本南境区域可见。何谓「月掩金星」呢?当月球在背景星空中移动时,有时会遮掩远方的星体,这种天象称作月掩星。当月球遮掩的是金星时,即称为月掩金星,此时金星、月球与地球将排成一直线,其原理与日全食相似。

全球可见月掩金星区域
图说:全球可见月掩金星区域(出处:in-the-sky.org)

  5月27日当天为残月,月龄26.5,亮度约为-7.5等,而金星亮度约为-3.9等,但因为月掩金星发生时间为中午,此时日正当中,观测难度较高,无法直接以肉眼观测。建议使用能自动寻星的赤道仪,在事件发生前一夜,先行定位校正,次日于白天自动搜寻金星,或日出前找到金星后持续追踪,直到事件发生。提醒白天使用望远镜观测时,必须千万小心,不可将望远镜指向太阳,否将导致永久性失明。

  以台北位置预测,金星于中午12:00从月球亮缘掩入,仰角约为49度,13:03由月球暗缘复出,仰角约为35度。

月掩金星示意图
图说:月掩金星示意图

月掩金星路径示意图
月掩金星路径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月掩金星和日食一样,每年都可能发生,但只有部分地区可见。这次的可见区域包括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地区。虽然台湾地区在2023年3月24日傍晚还有一次看到月掩金星的机会,但因仰角过低,观察困难,而且只能看到掩入而无法见到复出。之后要到2036年9月17日才有机会再度观赏到完整的月掩金星。(编辑/台北天文馆林琦峯)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根据NASA近地天体研究中心(CNEOS)资料显示,今年接近地球的危险天体(PHO)之中最巨大的天体——小行星7335(1989 JA),将于2022年5月27日22时26分到达近地点,距离仅401万1441公里,大约是地月距离的10.5倍。由于小行星7335直径为1.8公里,约台北101大楼的两倍高,因此若撞击地球将造成严重损害,受到科学界密切注意。

  小行星7335是1989年5月1日由美国天文学家Eleanor Helin在帕洛玛天文台发现,公转周期为2.35年,轨道偏心率为0.48(远日点2.6AU、近日点0.9AU),属于阿波罗小行星。在2013年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坠落的小行星也属于同一群,估计其直径仅十几公尺,却造成近1500人受伤。

  虽然肉眼看不到小行星7335,但使用中型以上(口径15~20公分)望远镜有机会拍摄到。虽然小行星在5月27日距离地球最近,但因为与太阳位置与反射位置关系,在近地点前2天的晚上较亮,预估最亮时达到11.7星等。如果透过拍摄,它看起来就像一颗“缓慢移动的星星”。

小行星7335轨道最远时位于火星轨道之外,近日点在地球轨道之内。
图说:小行星7335轨道最远时位于火星轨道之外,近日点在地球轨道之内。

  国际媒体报导2022年5月27日将有一颗「具潜在撞击威胁」的巨大小行星接近地球,台北天文馆证实此项消息,但也说明这并非新鲜事,更没有撞击危险,民众完全不必担心!

  所谓「具潜在撞击威胁小行星」(Potentially Hazardous Asteroid, PHA)是指当其与地球轨道最接近时,距离可达0.05天文单位以内,约750万公里,或月球平均距离的19.5倍,且直径达140公尺以上的小行星。截至目前为止,已经被发现的PHA有2,280颗之多,还在不断增加中。

  2022年5月27日22时左右最接近地球的这颗PHA是(7335)1989 JA小行星,它的直径估计约930到1,180公尺之间,足足有台北101的两倍大!不过这次离地球最近时尚有402万公里之遥,比月球还远10.5倍,所以对地球完全不构成任何威胁。

  台北天文馆表示,其实每年PHA接近地球的次数远比大家想像来得多,光是在2022年,与地球距离近到0.05天文单位以内的就有14颗,最接近的是在12月28日的2010 XC15小行星,距离只有0.005162天文单位,也就是77万公里左右,仅相当于月球的两倍远。至于在未来150年内最接近地球的则是直径约370公尺的毁神星(99942)Apophis,它在2029年4月14日将以4万公里的超近距离擦过地球,几乎达到同步卫星的高度!不过目前科学家暂时排除了撞击的可能性。

  据估计,在这两千多颗PHA中大约只有156颗的直径大于一公里,属于大型PHA,若真有这么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很可能会造成全球性的地质与气候剧烈变化,甚至灭绝事件。但也不用过于担忧,因为这样的事件平均每44万年才会发生一次!(编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发表在Geology date期刊上的研究指出,火星过去的气候侵蚀程度比想象得要大得多,意味着火星表面曾有过一段液态水持续流动的时期。

莫纳什大学地质学家领导的一项研究为火星地质史上何时发生高速率的侵蚀提供了新的证据。
图说:莫纳什大学地质学家领导的一项研究为火星地质史上何时发生高速率的侵蚀提供了新的证据。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来自莫纳什大学地球、大气和环境学院的Andrew Gunn博士说:「如果我们想知道火星上是否有生命,需要了解沉积岩的纪录。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研究方式来确定火星地质史上沉积物侵蚀和积累的时间和速率,并首次对火星表面所看到的每种岩石的可侵蚀性进行量化。」

  研究人员利用多个参考数据来估计火山口砂层的大小和形成的原因,包括地质图、气候模拟和卫星数据,以了解火星侵蚀的控制因素和时间。

  Andrew Gunn博士说:「在火星地质史的某一时期,有着高速率的堆积,意味当时很可能有明显的河流侵蚀作用。关于火星过去有地表水的证据之前已经发表过,意味着地表有液态水和维持液态水的大气(即更有利于生命的条件),但到底是何时发生,以及持续多长时间,仍然没有定论。」(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相较于洞察号(InSight)在2018年11月降落火星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任务开始时,太阳能电池板每个火星日发电量约为5,000瓦时,日前覆盖太阳能板的火星尘埃已将电量降至大约500瓦时,NASA宣布:因为没有足够的能量,在今年年底必须结束洞察号的所有运作。

  洞察号是定点不动的著陆器,这使得灰尘堆积的情况更加严重,随着火星现在进入冬季,尘埃积聚情况只会更恶化。

由于功率降低,任务团队将可能在5月之后就会将洞察号的机械臂设定于静止位置(或称为「退休姿势」)(见上图)。图片来源:NASA
图说:由于功率降低,任务团队将可能在5月之后就会将洞察号的机械臂设定于静止位置(或称为「退休姿势」)(见上图)。图片来源:NASA

  按照目前功率下降的速度,洞察号除了地震仪器之外的科研仪器,将在5月时就停止运作,地震仪则将在一天中的特定时间开启,例如在夜间,此时风量较小,并预计会在夏末关闭,这时全部的科学任务结束。之后,洞察号利用剩馀的动力,偶尔拍张照片与地球交流,今年底正式退役。

  洞察号的执行任务的时间几乎是当初预期的两倍,任务迄今已探测到超过 1,300次火星地震,最近洞察号侦测到了至今为止最大的火星地震:芮氏地震规模5。洞察号收集了有关火星内部结构的数据,使科学家能够绘制出有史以来第一幅火星内部的地质结构图。除了火星上的地震、风及其地壳下方磁场强度等数据,也准确测量了火星自转,洞察号增加了我们对类地行星结构的理解,这些都有助于研究太阳系类地行星的形成,相关研究将应用到地球、月球、金星,甚至系外岩石行星中,为未来的探测任务奠定了基础。(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研究发现在大约50万年期间,台湾东部的海岸山脉以每年0.9到1.4公分的速度向上抬升。

研究发现了台湾岛地壳快速向上抬升。
研究发现了台湾岛地壳快速向上抬升。

  这一新发现挑战了长期以来关于台湾地质起源的假说。先前,地质学家认为台湾的山脉由两个板块碰撞聚合,历经约五、六百万年的时间才逐渐出现。

  俄勒冈大学的研究人员及台湾的合作者一起领导了这项研究,并在通信地球与环境期刊(the journal Communications Earth and Environment)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俄勒冈大学博士生Larry Syu-Heng Lai说:「测量所得的极端速率是前所未有的,这项结果挑战了造山运动需要数百万年才能形成的长时间尺度的想法。」

  研究团队分析台湾地区的沉积岩,观察在这些岩层中的微小化石,及研究了岩石的磁性物质,了解地质史上地球磁极方向,以得知岩层形成的时间,将这些线索结合起来,计算出山脉抬升的速度出乎意料的快。(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Watchers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你知道黄金来自于恒星吗?恒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同时包含其他丰富的元素,科学家称为恒星的金属丰度,我们的太阳就是一颗金属丰度很高的恒星,它含有67种不同元素,其中还包含了2.5兆吨的黄金。科学家近期发现一颗包含65种元素的遥远恒星,这是目前为止发现金属丰度仅次于太阳的恒星,其中当然也蕴含了黄金。这颗称恒星名为HD 222925,位于南天的杜鹃座方向,科学家称它为「黄金标准」恒星,可透过它来研究恒星R过程或快速中子捕获过程,以了解恒星如何产生重元素。

  HD 222925是一颗贫金属星(Metal-poor star),意味着它的金属元素含量并不多,但是它的R过程正在增强中。

HD 222925是一颗9等星,位于南天杜鹃座方向。
图说:HD 222925是一颗9等星,位于南天杜鹃座方向。(图片来源:The STScl Digitized Sky Survey)

  针对中子捕获过程可分为两种类型,包含S过程(或称慢速中子捕获过程)和R过程,科学家对S过程已经有很好的理解,但是有关R过程仍存在需多疑问,直到2019年观测到两颗中子星合并产生千级新星(kilonova)爆炸,在其残骸中发现锶,证明了在中子星碰撞后制造重元素。

2019年发现在中子星合并中形成锶元素的示意图。
图说:2019年发现在中子星合并中形成锶元素的示意图。(图片出处:ESO/L. Calcada/M. Kornmesser)

  快速中子捕获过程使得原子核能够在中子衰变前捕获中子,而产生重元素。R过程从比铁轻的元素开始,在具有大量中子和能量的环境中,因为中子属于中性不带电荷,所以中子可以快速被捕获。当一个原子捕获一个中子时,会发射一个电子,使中子转化成质子,并提高其原子序,此过程将较轻的元素变成较重的元素,这些较重的元素,包含了稀有的黄金。因为促进R过程的事件并不多见,也使得黄金等较重元素变得稀有,这也是HD 222925成为「黄金标准」恒星的原因。

  科学家认为中子星合并产生千级新星爆炸及大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炸都可以促使R过程,对科学家理解R过程非常重要。密西根大学罗德勒(Ian U. Roederer)教授认为了解R过程发生的环境或过程是他们团队的研究目的。

  研究团队认为HD 222925没有产生它所含有的重元素,它所含有的重元素是早期超新星或千级新星爆炸的残骸散播于太空中,HD 222925形成时吸收了这些的重元素。研究团队中麻省理工学院的Anna Frebel教授试图透过数值模拟其发生的过程及产生的元素。

  研究团队表示R过程是恒星及其残骸物质产生原子序大于30的重元素方法之一。近期观测又证实,R过程亦会发生于中子星合并及千级新星爆炸过程中,但仍有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问,例如其过程产生哪些元素及其含量多少?

HD 222925中发现的元素种类。
图说:HD 222925中发现的元素种类。(图片来源:Roederer等人)

  R过程联盟(R-Process Alliance)成立的目的为解答这些R过程的疑问,本团队部分研究员是该联盟的成员,研究人员认为HD 222925是在R过程丰富的环境中形成的恒星之一,它的金属丰度高于多数已知通过R过程形成的恒星,可能来自于多个超新星。这表明HD 222925可能不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可能是在过去某个时段,被银河系捕获的恒星。HD 222925的化学丰度模型中,除了R过程元素丰度整体提高外,并没有异常的特征。本篇论文已经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系列中发表,原文可以在arxiv.org下载。(编辑:台北天文馆林琦峯)

资料来源:Universe Toda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台湾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参与「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国际合作计划,观测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研究成效卓越,于2022年5月12日晚间举办全球同步记者会,公布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第一张影像,亦成为银河系中心黑洞存在的「第一个直接观测证据」。

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星的第一张照片
图说: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星的第一张照片

  事件视界望远镜科学团队(EHT),曾在2019年拍摄了第一张位于室女座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剪影,震惊全世界。事隔三年,又公告这「开创性」的讯息,其内容就是科学家们追踪多年的银河系中心区域,那个看不见的超大质量致密天体,名为人马座A星(简写为Sgr A*)。Sgr A*黑洞与M87星系中心黑洞图像拥有相同的环状结构和剪影。黑洞强大的重力,导致事件视界外,光子的运动轨迹形成弯曲状态,这两个黑洞的明亮光环形状与大小,其结果亦验证广义相对论预测。本突破性发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银河系中心,以及此巨大黑洞如何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夏季银河
图说:夏季银河

  先来比较这两黑洞的差异,位于M87星系中心的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距离地球约为5,500万光年;而位于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430万倍,距离地球约为2.5万光年,两者质量相差约1500倍,距离差了2000倍。而针对观测难度而言,银河系中心的黑洞离地球较近,其在天空中的张角比较大,但受银河系盘面大量星系介质的影响,其观测难度将大大提升。并且在黑洞周围,物质环绕的时间尺度较大的黑洞所花时间较长,相对之下Sgr A*黑洞周围物质环绕速度较快,事件视界望远镜科学团队利用特长基线干涉技术(VLBI)观测,对Sgr A*黑洞来说就太慢了。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明堂表示,本次公布的黑洞影像由全球8座望远镜共同完成,中研院负责运转或参与建造的望远镜就有3座:「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SMA)」、「马克斯威次毫米波望远镜(JCMT)」,及「阿塔卡玛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阵列(ALMA)」,皆成为解开本世纪科学之谜的重要工具。事件视界望远镜科学团队(EHT),克服了上述观测上的困难,成功解开银河系中心黑洞的面纱。

  另外,事件视界望远镜科学团队(EHT)在黑洞理论数值模拟,利用相对论性磁流体力学(General Relativistic Magnetohydrodynamics),成功模拟出黑洞周围强重力场、磁场与流体的环境。研究团队透过理论数值模拟,产出180万张黑洞影像,及130万个黑洞系统光谱,并利用Sgr A*黑洞11项观测结果当筛选条件,过滤出可能的黑洞与其周围环境的特色,并模拟出其观测结果。

黑洞理论模式模拟(图片来源:中研院记者会影像)
图说:黑洞理论模式模拟(图片来源:中研院记者会影像)

  本次EHT黑洞影像观测成果,集结全球上百个研究机构、超过300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论文亦已于2022年5月12日刊登在《天文物理期刊通讯》。(编辑:台北天文馆林琦峯)

资料来源:中研院
补充资料:如何「看见」银河系中心的黑洞?.pdf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从地球中心向外看,当火星和海王星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火星合海王星」,通常是这两颗行星比较接近的时候。

  2022年5月18日早上7时,火星与海王星将达到合的位置,两者间隔仅34角分(0.57°),只比满月的直径略大,其中海王星相信大多数人都没见过,利用相对较亮的火星,可以在双筒望远镜内看见火星左方的蓝色小点,那正是海王星。

2022年5月18日04:00东方低空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的圆圈为一般7×50双筒望远镜的视野大小。
2022年5月18日04:00东方低空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的圆圈为一般7×50双筒望远镜的视野大小。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由于早上7时的天空已经全亮,如果想要看见这两颗星必须选择天亮前的4时左右,火星在夜空中非常容易寻找,尤其在火星的左下方尚有木星及金星两颗极亮的星当指引,虽然它们的亮度都很高,但仰角都不高,故应慎选观察地点,以东方无遮蔽物的视野环境较佳,5月18日当天火星的亮度为0.77等,海王星则仅有7.92等,虽然在这前后一个月以内都能够看到三颗亮行星:木星、金星、火星同时存在于夜空,但要利用亮星来寻找海王星则只有5月18日当天才办得到,除了观察海王星必须使用双筒或小型望远镜以外,其余的三颗行星只需要利用肉眼就可以轻松观赏。

  上一次这两颗星如此相近发生于四年前,当时两者相距仅1.8角分,而未来要再比这次更近虽然只需要等四年,但该次的观赏条件非常不理想,以适合观赏且比本次还要近则要等到2039年6月23日。(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5月16日9时32分至14时50分将发生2022年第一场月全食,也就是月球进入地球阴影而造成的天象。但本次发生时间在台湾地区的白昼时段,此时的月球在地平线之下,因此台湾地区看不见这次月全食!

  本次月全食本影食历时3时28分,全程历时5时18分,而最大本影食分为1.4137。北美洲东部、南美洲全程可见;北美洲西部可见月出带食;非洲、西欧可见月没带食;其余区域皆不可见。月全食发生时,月球处在地球本影的全食阶段内,因地球大气折射太阳光之故,会使得月球呈现红铜色,外媒也爱称为「血月(Blood Moon)」。

  相较于日食,要观看月食简单得多,只要在月食可见地带找个月亮没有被遮敝处直接目视观看即可,若有双筒望远镜或小型望远镜则可以观看到更好的视野。(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本次月全食的各阶段发生时间如下:
月全食的各阶段发生时间

月全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5月10日更新:该彗星在经过近日点时,可能经受太阳相当程度的摧残,最终导致彗星崩解,在夜空中消失。在4月29日彗星必经的预测路径上,科学家动用了4.3公尺的罗威尔发现望远镜(Lowell Discovery Telescope,LDT),在预测位置仍没看到它,倒是在附近不远处发现了一团运动速度相似的尘埃云,很可能就是彗星崩解后的残余物质。

LDT影像。
▲LDT影像中在彗星预测误差椭圆内并无14等以上星体,在其东南方2'处所见9等的亮团则疑为其残余尘埃云。

  C/2021 O3彗星是「泛星计划」在2021年7月21日所发现,当时仅19.8星等。它将于2022年4月21日到达近日点,距离太阳为0.287AU,可能会受潮汐力而崩解。若幸存下来,将于5月9日2时到达近地点,约0.60AU,仅是地月距离的200倍!预期到时亮度可达6~7等,能用双筒望远镜看到。因此,在五月初日落之后,就有机会在英仙座附近看到。由于彗星亮度预测不可靠,且不确定到时是否存在,所以需要密切关注本网站或Seiichi Yoshida网站的预报与观测值。(编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亮度预测

位置
Seiichi Yoshida吉田诚一彗星网的亮度与位置预报。

相关预报:2022/5/9 C/2021 O3 (PanSTARRS) 泛星彗星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