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2021年5月14日出版的《小行星命名公告》新增了四颗由中国业余天文爱好者运作的星明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获得命名。这四颗小行星分别是:

  546049 Zhujin 朱进。朱进(1965年出生)是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天文爱好者》杂志总编辑。1995年至2002年期间负责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2002年至2019年,任职北京天文馆馆长。

  546756 Sungouyou 孙国佑。孙国佑(1984年出生)是中国一位业余天文学家。他是星明天文台巡天团队成员,发现了多颗新天体,包括:彗星、新星、超新星、小行星、矮新星、变星、双星和行星状星云。在2015年,他发现了斯万·星明彗星(C/2015 F5 SWAN-Xingming)。

  546842 Runjianggao 阮建高。阮建高(1986年出生)是中国一位业余天文学家。他来自广西防城港,有多项天文新发现,包括:M31和M33星系中的新星、超新星、小行星。他从照片中辨别出80多颗SOHO彗星和STEREO彗星(C/2009 G1 STEREO)。

  546843 Xuzhijian 徐智坚。徐智坚(1989年出生)是中国一位业余天文学家。他来自江苏省南京市,有多项天文新发现,包括:M31和M33星系中的新星、超新星、小行星。他从照片中辨别出300多颗SOHO彗星。他也是南京天文爱好者协会发起人之一。

【文:节译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公告;新闻讯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中国天问一号太空船于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成功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
中国天问一号太空船于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成功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

  中国天问一号太空船于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成功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Utopia Planitia)!天问一号在2020年7月发射,于2月到达火星。虽然同期发射的NASA的毅力号已在2月18日着陆,但是中国没有自己的详细火星地图,因此天问一号进入围绕火星的椭圆轨道后,观测并选择着陆点。登陆艇与轨道太空船在15日4时分离,历经3小时进入火星大气,再经过9分钟成功减速着陆。先前仅美国多次登陆过火星,首次是1976年的维京号。苏联在1970年代也多次尝试,最成功是火星3号,但在登陆20秒后失去讯息。英国于2003年使用小猎犬2号成功着陆,但是太阳能板未能全部展开无法通讯而失败。

  天问一号主要任务是研究火星是否存在过生命或具备生命存在的环境,以及火星演化和太阳系的起源等题目。登陆艇附带六轮太阳能动力漫游车「祝融号」,最高移动速度为每小时200米,任务预计寿命为90个火星天。祝融号配有多样探测火星环境的仪器。如桅杆上装有两具摄影机,可为岩石拍照与导航。中间的MSCam多光谱相机将研究岩石的矿物。还有一具PoPeR透地雷达,可寻找地下100米内的水和冰。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仪器是MarSCoDe火星表面成分检测器,它与毅力号的SuperCam类似,使用雷射将岩石样本汽化从而揭示其成分。这次成功的火星登陆后,中国可能会有进一步的研究任务,如2030年前将火星岩石带回地球的计划。(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资料来源:Scientific American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2021年5月14日出版的《小行星命名公告》新增了三颗用台湾学校和著名风景区命名的小行星。三颗小行星分别在2006、2007和2008年由鹿林天文台发现。

  300150 Lantan 兰潭。兰潭是嘉义市兰潭国民小学的简称,台湾嘉义市兰潭湖边有一所小学,它以自然科学和天文学教育著名,也是嘉义市天文协会所在地点。

  300286 Zintun 日月潭。Zintun是日月潭的邵语名字,位于台湾中部,海拔748米,是台湾唯一的天然大湖。拉鲁岛的南部形状像新月一样,北部形状像太阳,因此得名日月潭。

  321131 Alishan 阿里山。阿里山位于台湾中部嘉义和南投之间的旅游风景区。阿里山以日出、云海、晚霞、森林和高山铁路闻名于世,合称阿里山五奇。

【文:节译自国际天文联会小行星命名公告;新闻讯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火星火山流

  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在Icarus期刊发表的研究,显示火星在过去的50,000年中可能发生过喷发,表明火星可能仍处于火山活动状态,增加适合生命生存的可能性。

  火星上的大多数火山爆发在30亿到40亿年前,留下如奥林匹斯山等巨大的火山。先前的研究表明,大约250万年前火星可能仍然有较小的火山喷发。现在,科学家使用绕火星轨道太空船的数据,发现位于赤道相对无特征的区域˗称为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的平原,有块约13公里宽的光滑且深色火山岩,环绕在32公里宽的火山裂隙。科学家表示,以前在火星所见大多数火山迹像都是熔岩流过地表所构成,但是这次地形不一样,它似乎是熔岩流之上相对较新的灰烬和岩石的沉积物。研究人员发现,喷发物的性质、组成和分布与火山碎屑流的型态相符。火山碎屑流是膨胀气体驱动的爆炸性岩浆爆发,如公元79年吞噬庞贝城的维苏威火山事件。

  新发现的火山岩距离NASA洞察号火星探测器(InSight)约1600公里,该探测器自2018年研究火星的地质活动,并且发现两次地震起源此区附近。研究人员表示,如果熔岩仅在5万年前才喷发,而现在该地区仍有地震,那就意味着它可能再次喷发。这项研究的合作者表示,导致这种喷发的可能原因,是含气体的岩浆接触到永冻土,造成蒸发并引发剧烈的爆炸。有趣的是,喷发点距离火星上最年轻的大陨石坑Zunil只有10公里,因此有可能是撞击事件触发了火山喷发。这项新发现,以及InSight探测到的行星内部不断发生的地震,与NASA MAVEN太空船探测到甲烷羽流,似乎都在说火星还没有死。(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极光

  并不是所有的极光都像蛇一样在天空中滑行漫舞、幻化迷人;有些像是散布在整个天空中的均匀辉光,被称为弥散极光。

  科学家们对这些弥散极光有相当的了解,但是一段在2002年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省丘吉尔拍摄的影片,意外地录到了没有记载过的极光现象。

  画面出现的是扩散极光,请注意特别框出的区域,先是迅速变亮,然后消失,之后甚至连背景极光都不见了,在经过十数秒之后,扩散极光又恢复到其原来的状态。

  这种科学文献中从未提及,研究团队将之称为「扩散极光橡皮擦」极光表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一直被忽略的是普遍现象呢?还是罕见的?这现象的存在意味着可能有一个极光产生的过程被大家忽略了。

  在2002年3月15日,卡尔加里大学的物理学家戴维·克努森(David Knudsen)的团队在加拿大哈德逊湾沿岸小镇丘吉尔(Churchill)利用了专门用于拍摄微弱光线的设备捕捉到各种极光活动,包括这个不寻常的片段。克努森在笔记本上草草注记「出现黑屏似的漫射光,在几秒内填满」(pulsating 'black out' diffuse glow, which then fills in over several seconds),克努森研究极光35年以上,也是这次研究的合作者,他说:「令我惊讶并在笔记本上写下的原因是,当这小区域变亮再消失时,背景漫射极光被擦除、消失了,像是弥散极光中出现一个洞,然后大约半分钟后重新恢复,我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情况。」

克努森2002年撰写有关扩散极光橡皮擦的笔记。(戴维·克努森(David Knudsen)/爱荷华大学)
克努森2002年撰写有关扩散极光橡皮擦的笔记。(戴维·克努森(David Knudsen)/爱荷华大学)

  可惜之后影片和笔记本就一直被搁着,直到天体物理学研究生赖利·特罗耶(Riley Troyer)接下研究任务,创建了一个程式来分析影片。在看过了成百上千的极光之后,发现极光恢复亮度平均需要20秒。曾在一段两小时的影片中,他记录到了22个橡皮擦事件。

  研究小组表示,现在我们知道它的存在,便可以找到更多的扩散极光橡皮擦进行研究。(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TESSfull-frame.jpg

  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的任务目标是寻找系外行星,却偶而有意外收获。南方卫理会大学(SMU)的团队使用TESS的资料观测到一个特别明亮的伽马射线爆发,是首次以此方法,相关结果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期刊。

  伽马射线爆发是宇宙中最明亮的事件之一,通常与大质量恒星的坍塌成黑洞有关,它可以产生与太阳在整整100亿年间所释放一样多的能量。研究人员在2019年10月16日TESS资料上发现GRB 191016A,并测量GRB 191016A的峰值亮度为15.1!似乎不是很亮,但大多数伽马射线爆发更暗,而且GRB 191016A距离达117亿光年!数据显示,GRB 191016A在1,000至2,600秒之间某个时刻达到了峰值亮度,大约7000秒降到TESS探测不到的程度。这天体最初是由NASA的Swift-BAT的卫星检测到,这是专门观测伽马射线爆发的天文卫星,但GRB 191016A位置与月球太近,Swift-BAT无法后续观测。幸运是TESS恰好正在测量同一天区。虽然研究人员从Swift-BAT警报讯息立即得知TESS可能会拍到,但TESS需要几个月后才会传回数据。团队认为,以TESS的亮度测量极限来说,每年可看到一次伽马射线爆发事件的余辉。(编译/台北天文馆李瑾)

资料来源:SciTechDail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经过一个月的技术测试,证明可以在火星上进行独创号的动力控制飞行之后,NASA赋予独创号直升机新的任务,在毅力号探险车前方侦察,致力于资料蒐集以协助毅力专注执行其科学任务,寻找过去微生物曾经存在的迹象。

  独创号将进行的侦察方式未来可能对人类的探测任务也有帮助,它可以为探测者找到最佳的穿越路径,并搜寻人类不可能到达的位置。

  NASA表示,这个重达4磅(1.8千克)的迷你直升机在周五成功完成了原计划的五次飞行中的第四次,而且比以往几次都飞得更快、更远。

Ingenuity Completes Its Fourth Flight And Gets an Exciting New Mission
独创号完成了第4趟飞行,比以往飞行都来得更快、更远。飞越火星表面时,它还拍摄了许多照片。此图为毅力号Hazcam所拍摄。

  第五次飞行将在近日进行,之后独创号任务将再延长一个火星月(最初计划为一个月)。之后独创号任务是否继续下去,将取决于它的性能状态是否良好,不会对毅力号的探测任务造成阻碍。

  之后独创号将面临一个严酷挑战,抵御温度骤降至华氏130度(摄氏90度)酷寒的火星之夜, 因为独创号的设计是使用太阳能加热器以保持温暖,但是这种加热器只能使用一个月,工程师不确定在它破裂之前可以经历多少次冻融循环。

  依NASA的计划,未来毅力号将离开2月18日降落的位置Jezero陨石坑,这表示着毅力号将驶离独创号直升机、超过可以通讯范围。

  尽管如此,NASA还是希望毅力号在发现一块岩石露头后能停留在该地区一段时间,他们认为火山口的岩石露头可能包含一些最古老的物质,NASA希望在7月毅力号就能收集到第一个样本。

  自从4月19日首次飞行以来,独创号的成功就吸引了公众的目光,尽管如此,NASA表示这都只是毅力号和独创号一次偶然而且短暂的结盟。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venus, 金星
图说:新的雷达测量显示,金星上的平均一天长度为243.0226个地球日,大约是地球年的三分之二。

  金星是个谜,它是我们的邻居,却鲜为人知。一层不透明的云层遮住了下着酸雨和能熔化铅的高温烘烤的严酷景观。

  在过去的15年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不断地测量雷达回波,从而确定了金星上一天的精确长度、自转轴的倾斜角度及金星核心的大小。这些发现发表在《journal 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

  新的雷达测量显示,金星上的平均一天长度为243.0226个地球日,大约是地球年的三分之二。更重要的是,金星的自转速率总是在变化。每次测量的值会比先前的值稍大或稍小,差异至少有20分钟。金星的厚重大气层可能是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当它绕着金星运转时,它与固态的地表交换了很多动量,从而加速和减慢了它的自转。这也发生在地球上,但每天仅增加或减少1毫秒。这种影响在金星上更为显着,因为金星的大气质量大约是地球的93倍,因此有更多的动量进行交换。

  研究小组还报告说,金星正向一侧倾斜了2.6392度(地球倾斜约23度),比之前估计的精度提高了10倍。在地球上,岁差周期大约26,000年,金星有着较长的周期大约29,000年。

  通过对金星旋转方式的精确测量,金星的核心半径约3,500公里(与地球非常相似),然而尚不能推断是液体还是固体的状态。(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2021年3月25日出版的《小行星通告》新增一颗以清华大学校训命名的小行星。

  10911 Ziqiangbuxi,自强不息。「自强不息」 源自《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自强不息」表示坚持不懈地自我完善。 这句话是清华大学以及中国其它几所著名大学的校训。

  小行星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于1997年12月19日发现,临时编号1997 YC1。选择10911这个编号的小行星是最接近清华大学1911年建校,祝贺2021年110周年校庆。

【文:节译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告;新闻讯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早期火星温暖环境或因为拥有冰冷云层

  美国芝加哥大学行星科学家,地球物理科学系助理教授艾云·凯特(Edwin Kite)为首的研究团队,使用电脑模拟提出新的火星早期气候模型,火星早期地表高空具有引起了温室效应的冰冷云层,而形成这一云层的条件是地表覆盖较少的冰层。

  如果地表冰层覆盖率较高,则低空湿度较高,低空形成的云层并不会导致温室效应。但若冰层覆盖较少,例如仅存在于两极,则更利于高空云层的形成,水将在高空停留超过一年,导致较强的温室效应。

  此前存在的有关火星早期变暖过程的多种模型的解释效果都较差,如小行星撞击导致的升温无法解释它数百年持续时间。 而此次提出的模型缩小了理论与观测的差距,能够解释火星存在的古老河流和湖泊痕迹。

  美国太空总署(NASA)登陆火星的毅力号火星车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例如:分析卵石化学成份,重建火星过去的大气压力)来验证这个猜想。 凯特团队的研究能够帮助了解行星气候稳定性,以及稳定性可能的崩溃方式,也将为寻找宜居星球提供资讯。

  研究全文刊登在2021年4月26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图:NASA;文:节译自科学圈网页;新闻资讯由林景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