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單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觀測方式:不推薦

Eta-Lyrids-radiant.jpg  天琴座Eta流星雨(η–Lyrids,145 ELY)是每年固定發生的小流星群之一,發生時間一般在5/3~5/14之間,今年極大期預測落在5/9。不過由於平均ZHR僅有3顆,流星昏暗,速度中等(每秒43公里),比之偶發流星還不如,狀況不甚討喜,且今年適逢接近滿月,觀察條件並不好,因此不推薦觀賞。(註:η為希臘字母,讀為「Eta,伊塔」)

  這群流星雨發現的時間相當晚,近幾年才正式列入國際流星組織(IMO)的預報項目中。根據往年觀測資料,流星雨專家推測這群流星雨的母彗星可能是C/1983 H1 (IRAS-Araki-Alcock)。

  由於這群流星雨很微弱,近年的觀測資料幾乎全部是錄影觀測的結果;所以有興趣對這群流星雨進行觀測的人,或許也準備做錄影觀測為佳,不過IMO建議利用望遠鏡在輻射點附近做窄視野的觀察也不錯,只是要小心分辨天琴座Eta流星群和偶發流星之間的差異。

  以上內容由臺北天文館提供,「有趣天文奇觀」網站收錄,歡迎多加利用。

發布單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觀測方式:vtype_1.jpg vtype_4.jpg

  當從地心向外看,木星和角宿一的赤經經度和月球相同時,稱為「木星合月」或「角宿一合月」,通常是這些天體與月球比較接近的時候。

  2017/5/8凌晨5:02木星合月,地心所見的木星位在月球以南約2.2度之處;之後於20:37角宿一合月,地心所見的角宿一位在月球以南約6.4度的地方。

  可在5/8的傍晚入夜後朝東方天空觀看,木星亮度約-2.4等,角角宿一亮度約+0.95等,而此時月齡12的盈凸月在木星和角宿一中間偏左之處,三者構成一個三角形。這三者接近的景象可一直觀察到5/9凌晨3:00西沈。


  當從地球中心向外看,天王星和水星的赤經經度相同時,稱為「天王星合水星」,通常是這兩顆行星比較接近的時候。

  由於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動很快,所以在2017/4/29天王星合水星之後,2017/5/8的07:01再度發生天王星合水星事件,地心所見的天王星位在水星以北2.2度的地方。與4/29狀況類似,雖然比4/29日出前的仰角稍高一些,但還是很靠近太陽,被太陽的晨曦掩蔽,根本看不到這兩顆行星,因此不推薦觀賞。

  以上內容由臺北天文館提供,「有趣天文奇觀」網站收錄,歡迎多加利用。

發布單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觀測方式:vtype_1.jpg 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當從地球中心向外看,兩顆天體的赤經經度相同時,謂之「合」,通常是這兩顆天體比較接近的時候。

  2017/5/7的15:04畢宿五合火星,地心所見的畢宿五位在火星以南約6.4度的地方。但此時是白晝,無法看見。需等到約18:40背景天光逐漸變暗之後,朝西方天空便可見到火星和畢宿五接近的景象。不過,這段期間的火星都位在金牛座中,因此火星和畢宿五還會接近一陣子,只是不是在同一赤經經度上而已。

  畢宿五是金牛座主星,是個K5型巨星,顏色因表面溫度僅約4000度左右而呈現橘紅色。火星是行星,顏色因表面土壤富含氧化鐵而偏紅色,顏色比畢宿五更紅一些。觀察畢宿五合火星時,可以順便觀察比較一下它們的顏色,不過要注意:兩者呈現紅色調的原因並不相同喔!


  由於月球離地球比較近,從地球表面觀察月亮,月亮在天空中的移動速度很快,常會從各恆星前方通過,形成所謂的「月掩星」現象。透過月掩星觀測與研究,天文學家可以確知月球在天空中的運行狀況,但因月球離地球比較近,故與日食相同,具有區域性的限制,且各地看到的狀況有些微差異。

  撇開科學意義不講的話,看著一顆星點,從月球邊緣突然消失,過一段時間之後,又從月球的另一側邊緣突然出現,一般人平常不太會注意這個現象,但其實挺有趣的;若被掩恆星是比較明亮的恆星,很容易便可用肉眼或雙筒望遠鏡觀察。

  2017/5/7的傍晚,月球從3.5等室女座γ星(Gamma Vir,Porrima)前方通過而構成月掩星事件。其中21:43暗緣掩入,23:16亮緣復出本,全程可見。可用肉眼觀察,但建議用雙筒望遠鏡或使用錄影設備來觀察會更優。掩星發生時,月亮和室女γ位在南偏西方位角約185度(掩入)與西南方227度(復出)之處,仰角高度則分別為有63度(掩入)與54度(復出),月亮是相位90%的盈凸月,觀測條件算非常良好,只是月光比較亮,會影響到掩入和復出的時間判斷。

  室女γ中名「太微右垣二」或「東上相」,亮度+3.5等,在光害稀少的地方,用肉眼就可以看到。不過,室女γ其實是一對是個由+3.65和+3.56等、且光譜型均為F0V的恆星組成的雙星,兩者互繞一週約169年。可惜,這兩顆星因為互繞的關係,在天空中的視距離(apparent distance)愈來愈小,目前以一般業餘望遠鏡無法將兩顆星分辨開來。天文學家估計大約在2020年以後,兩顆星之間的距離才拉遠到能用業餘天文望遠鏡分辨開來的程度。

201705072143-GammaVir_occult.png

  因室女γ與月球亮度相差甚多,因此建議利用雙筒望遠鏡或小型望遠鏡來進行觀測,目視、拍攝或錄影皆可;觀測前最好進行儀器校時工作,時間誤差需控制在1秒以下,所得資料才有科學意義。不過若僅是純欣賞,就無須介意時間校正問題。

  由於月掩星有地區性限制,各地所見稍有不同,每相距500公尺,掩星時間就有約1秒的誤差。前述掩入和復出時間為以臺北天文館所在地所做的之預報,天文館以外地區必須根據所在經緯度加以修正。如果不知如何修正者,可大致參考上述臺北天文館的預報時間,在上述預報掩入時間前10分鐘開始觀測,預報的復出時間後10分鐘再結束觀測。

  以上內容由臺北天文館提供,「有趣天文奇觀」網站收錄,歡迎多加利用。

發布單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觀測方式:vtype_1.jpg 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

  大型的流星雨多分佈在夏、秋、冬三季,而春季唯一流星數量較多的寶瓶座η(Eta)流星雨將在5月6日達到高峰,極大時每小時可達50顆左右,不過因為輻射點在凌晨2時左右才升起,月亮約於2:30西沈,所以在月亮下山之後到天亮前的這段時間都沒有月光的影響。適逢週末假期,想利用假期飽覽流星美景的朋友們,得選擇午夜過後沒有光害且視野遼闊的郊區,才能欣賞到這場精彩的流星秀。

  寶瓶座η流星雨(η-Aquariids,ETA)是每年固定發生的中型流星雨之一。國際流星組織(IMO)預測2017年極大期預計發生在北京時間5月6日上午10時,在無光害、天氣晴朗、大氣透明且輻射點在頭頂的「最佳狀態」下,流星數量約在每小時40~85顆左右,ZHR平均每小時約50。月齡約9.5的盈凸月,月亮約於凌晨2:30西沈,在此之後的觀察條件非常良好。(註:η為希臘字母,讀為「Eta,伊塔」)

  這群流星雨的活動日期一般介在4月19日至5月28日,流星速度極快(每秒66公里),亮度平均約2等,約1/3的流星有持續1秒以上的餘痕,偶爾會出現亮度較亮的流星,甚至是亮度超過-3等的火流星。

  我國境內最佳觀賞時間是在5/6凌晨1:30~2:00輻射點升起後,到凌晨4:30航海曙光(開始感覺到天亮)的這段時間,在完全無光害且視野開闊之處,估計每小時大約可見20-30顆流星;在鄉村稍有光害的地方,每小時可見的流星數量可能就會降到10顆以下。

  所以想要觀賞流星雨,僅需挑選無光害且視野遼闊之處,用雙眼欣賞整個天空即可。一般而言,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因光害稀少且空氣乾燥而乾淨,可以看到比較多的流星;鄉下或僻靜無燈光影響的地方次之,城市內與周圍則是非常不適合的觀星地點。另外,可利用三腳架固定數位相機或數位攝影機,對準天空、按下快門後做長時間曝光攝影(至少10秒以上)即可拍攝流星雨;或是可利用手機或一般商業型數位相機,用腳架或其他方式固定後,採用2秒自拍模式避免鏡頭震動,用守株待兔的方式或許也有機會捕捉到流星的身影。

1470149436144410.jpg  流星雨專家預測:寶瓶座Eta流星雨可能在5/5有個時間長一點的次極大期。此外,IMO分析1941-2001年之間的觀測資料,顯示這群流星雨的ZHR在5/3-5/10之間都在30顆以上。

  寶瓶座Eta流星雨和10/20前後的獵戶座流星雨都是天字第一號週期彗星—哈雷彗星(1P/Halley)遺留在軌道上的彗星殘渣形成的流星雨。受到木星重力擾動之故,可能具有12年週期性。最近一次週期高峰落在2008~2009年的ZHR分別達85和65左右。而2013年時則記錄到ZHR~70的狀況。而今年可能就是這12年週期中的低谷附近,所以應該沒有特別亮麗的表現,但幸好今年沒有月光影響,對初入門的流星觀測者而言,不失是個好目標。

  寶瓶座Eta流星雨的流星有個特色,就是當輻射點仰角低時,其流星劃過的軌跡路徑愈長,觀測者可藉此瞭解流星的角速度概念,所以IMO建議可多留意這方面的流星,並詳細記錄它的軌跡,以及開始與結束的時間。

  以上內容由臺北天文館提供,「有趣天文奇觀」網站收錄,歡迎多加利用。

發布單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觀測方式:vtype_1.jpg vtype_3.jpg 

  火星如同地球一樣, 一年中也有著春夏秋冬的季節變換。火星將在2017年5月5日進入它的春分時刻,意即太陽直射火星赤道,火星北半球即將進入春季,南半球進入秋季。春分之後,太陽直射火星的緯度會愈來愈北,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陽光熱愈來愈多而升溫,可能造成火星北極極冠中的乾冰逐漸昇華,使北極極冠面積縮小。

  火星自轉一周約比地球的23小時56分還多39分35秒。火星繞太陽公轉一周的一火星年時間,相當於668火星日,或684地球日。火星自轉軸相對於其公轉面約有25.19度的傾角,比地球的23.44度稍多些。這使得火星也有四季變化。

  由於火星軌道離心率(橢圓率)0.1,比地球的0.02還大很多,所以和地球4季差不多等長的狀況不一樣,火星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的時間長達193.30天,比北半球夏季178.64天、秋季142.70天、冬季153.95天還長許多。


  火星在太陽系中是個特別的行星,它的一火星太陽日(Sol)僅比地球的平均太陽日(24小時)還長39分35.244秒;它公轉一周約684地球日,所以一火星年約有668火星日;它自轉軸傾角約25度,與地球的23.5度相差無幾;它位在太陽系的適居區中,意即如果它表面有水,能以液態方式存在,事實上目前的太空船探測結果顯示火星古代很可能擁有一個潮濕的環境,甚至是海洋。這種種特徵,讓不少科學家拼了命的要在火星上尋找生命存在過的證據,可惜到目前為止還未達成目的,但科學家們迄今興致未減。

  科學家為了方便,將火星的一天也規定為24小時,不過是火星的「地方太陽時(Local Solar Time,LST)」。LST與所在地的火面經度有關;每一個降落在火星表面的任務太空船都遵循降落地的LST,以便能直接反應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讓工程師們能調整相機視角,拍攝有光照亮的地方。

  雖然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火星和地球也有許多迥異之處,其中之一就是火星沒有像月球那麼大的天然衛星緩緩繞行,也因此沒辦法制訂出「月」的概念;即便之前曾有人提出一些虛構的月曆,但都無法推行使用。

  目前科學家採行的火星年度時間標示方式是所謂的太陽經度(solar longitude),簡寫為Ls,當Ls=0°時為春分,90°為夏至,180°為秋分,270°為冬至。科學家們人為定義:1955年4月11日的火星位在Ls=0°的位置,且當年為火星1年;而後的太空任務中,水手9號(Mariner 9)、維京人號(海盜號, Viking)、弗伯斯號(Phobos)和探路者號(Pathfinder)分別發生於火星9-12年、12-15年、19-20年和23年。以此對照,西元1992-1999年執行的毫米波觀測是在火星21-24年,而西元1997-1999的火星全球勘測者號(Mars Global Surveyor)TES觀測則是在火星23和24年執行。

  在地球上,春夏秋冬季節的長度幾乎相同,因為地球公轉軌道接近圓形,所以幾乎以等速繞太陽公轉。然而,火星的軌道橢圓率(偏心率)比地球大許多,使火星相對於太陽的距離變動比例比較大。當火星在遠日點(彼時火星距離太陽約2億4900萬公里)時,公轉速度比較慢,而此時的太陽經度Ls=70°,接近火星北半球夏至;火星在近日點(火日距離約2億700萬公里)時,公轉速度比較快,彼時Ls=250°,接近火星北半球冬至,或南半球的夏至。而火星沙塵暴的季節,約在過近日點後、接近Ls=260°時開始。

  遠日點日期恰巧接近北半球夏至這件事,意味著火星北半球的氣候比南半球溫和。而對火星南半球而言,夏季熱而短,冬季冷而長,冬夏季節的對比相差很大。

  其他年份的火星兩分兩至發生日期,可參考下列網址:

http://www.planetary.org/explore/space-topics/mars/mars-calendar.html

發布單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觀測方式:vtype_1.jpg vtype_4.jpg

  當從地球中心向外看,軒轅十四的赤經經度和月球相同時,稱為「軒轅十四合月」。軒轅十四是獅子座的主星,亮度+1.5等,非常接近黃道,因此時常與月球接近,甚至發生月掩軒轅十四的事件。

  2017/5/4的18:14軒轅十四合月,地心所見的軒轅十四位在月球以北僅約0.52度的地方。但是此時太陽才即將西沈,背景天光還很亮,因此最好是等到約18:50以後,背景天光漸暗之後,才能在南偏東的天空見到月亮和軒轅十四接近的景象。其中,月亮是上弦過後一天、月齡8的盈凸月,軒轅十四就位在月球上方約0.8度的地方,相當於手臂打直後,比食指寬度還小一些的程度。

  事實上,本次軒轅十四合月時,同時會發生月掩軒轅十四的天象,掩食帶主要覆蓋澳洲的澳大利亞、纽西蘭等地,印度尼西亞東部可以觀測。可惜臺灣地區不可見。

  以上內容由臺北天文館提供,「有趣天文奇觀」網站收錄,歡迎多加利用。

發布單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觀測方式: 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泛星彗星(C/2015 ER61(PanSTARRS))是目前彗星中最亮的,它預定在2017/5/1達到最亮,估計約為7.1等左右,但另有彗星專家認為應該可達6.5等;此時彗星距離太陽約為1.06AU,距離地球則約1.20AU。之後這顆彗星預定在5/10的6:40前後通過軌道近日點,彼時彗星距離太陽約1.04AU,亮度也還維持在7等左右。

  5月初可在凌晨2:20以後一直到約4:20天亮前的這段時間進行觀察,這顆彗星將位在東方仰角25度以下的低空中。這顆彗星目前位於寶瓶座,往雙魚座小環的方向前進,鄰近金星與海王星,所以可嘗試著將它們一起捕捉下來。

  不過在此之後,彗星繼續由雙魚座向白羊座的方向前進,將愈來愈接近太陽,彗星東昇的時間愈來愈晚,所以日出前的彗星仰角將愈來愈低,大約在6月下旬以後,彗星就會因接近太陽而不易觀測。

  這顆泛星彗星是在2015年3月14日,透過泛星巡天計劃(Pan-STARRS )位在夏威夷Haleakala島上的泛星一號望遠鏡(Pan-STARRS 1)發現的,發現當時僅有20.7等。目前透過泛星計畫發現的彗星愈來愈多,這顆僅是其中之一而已。

  C/2015 ER61是顆軌道扁長的長週期彗星,近日點距離1.04AU,遠日點距離則在768.90AU,軌道偏心率(橢圓率)達0.997293,這使得這顆泛星彗星繞太陽公轉一圈的週期長達7550多年。

  以上內容由臺北天文館提供,「有趣天文奇觀」網站收錄,歡迎多加利用。

發布单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不推薦觀賞

  當從地球中心向外看,天王星和水星的赤經經度相同時,稱為「天王星合水星」,通常是這兩顆行星比較接近的時候。

  2017/4/29天王星合水星,地心所見的天王星位在水星以北僅0.15度的地方,這麼近的距離,可在雙筒望遠鏡或一般業餘小天文望遠鏡中同時這兩顆行星。可惜現在的水星和天王星非常靠近太陽,離太陽僅約13度,在日出前半小時才可在東方低空看到它們。但又由於水星亮度僅有+3.2等,天王星更只有+5.9等,被太陽的晨曦掩蔽,根本看不到這兩顆行星,因此不推薦觀賞。

  以上內容由臺北天文館提供,「有趣天文奇觀」網站收錄,歡迎多加利用。

發布單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觀測方式:vtype_1.jpg 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


  3/25內合之後的金星逐漸遠離地球,雖然使得金星的視直徑逐漸縮減,但地球能見到的金星盤面反射太陽光的亮面比例(相位)卻逐漸增加,讓金星在2017/4/16-5/13期間達到第二次最大亮度-4.7等,但此時金星已經變成「啟明星」,出現在日出前的東方低空。在此期間金星會愈來愈「肥」,但視直徑愈來愈小。4/24期間會出現在殘月附近,可能更引人注目。

inner-planet-position-2.jpg

金星轨道位置、形状与视直径变化示意图

金星这么亮的原因

  金星之所以如此明亮,主要原因有三:

  • 金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2近的行星,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比较多;

  • 金星是轨道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在地球上可以看到比较大的金星盘面;

  • 金星的大气层相当浓厚,且大气中漂浮许多云朵,极易反射太阳光。

这三个有利的状况加成之下,造成金星成为除了太阳和月球之外,地球上可见最亮的星星。

  而金星最亮的时刻,通常发生在东大距过后36日(如上图中4号位置),或西大距前36天(如上图中6号位置),这主要是综合了金星距离远近(可以看到的盘面大小)和可看到金星被太阳照亮的面积大小两项因素的结果。

  以上内容由台北天文馆提供,「有趣天文奇观」网站收录,欢迎多加利用。


  相关资料:2001~2050年金星最亮时刻

發布单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觀測方式:vtype_1.jpg vtype_4.jpg 


  近期的火星位在金牛座中,在4/28傍晚18:40至19:20短短期間,在西方低空恰可見顏色都偏橘紅的火星和畢宿五拱衛在月齡僅2左右的細彎眉月旁,構成一個撇嘴微笑的景象。由於畢宿五位在金牛臉部所在的畢宿星團方向,此處星星稍多,所以其實不止火星和畢宿五兩顆恆星拱月,其實是一群星星一起伴月哪!


  此外,由於月球恰在4/28的凌晨0:15過近地點,所以本日所見的眉月視直徑比較大,再加上仰角不高,受大氣散射與月亮錯覺效應等的影響,看起來的眉月會感覺更大喔!


  除了火星、畢宿五與眉月之外,附近還有其他熱鬧的冬季星空1等星和M45昴宿星團等深空天體,可一併欣賞。其中,火星幾乎剛好位在畢宿五到昴宿星團的中間,而昴宿星團是全天空最容易觀察的疏散星團,肉眼就可以看到其中幾顆亮星,雙筒望遠鏡之中可見到的星星更多。不妨準備一支雙筒望遠鏡來欣賞這些美麗的天體吧!

  以上內容由臺北天文館提供,「有趣天文奇觀」網站收錄,歡迎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