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1538491742604821.jpg  根据2018年9月25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的《小行星通告》,中国三位科学家得到小行星命名殊荣。

  编号079694 Nanrendong南仁东小行星,1998年9月25日由北京兴隆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临时编号为1995 SZ62。

  南仁东(1945-2017),是一位有前瞻的天文学家,在2003年至2009年期间,担任国际天文联会第十委员会的副主席和主席。南仁东被誉为五百米孔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之父,他从倡议、实施到带领完成五百米孔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工作,并且担任这个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

  编号120730 Zhouyouyuan周又元小行星,1997年9月26日由北京兴隆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临时编号为1997 SN33。

  周又元是位天体物理学家,1938年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和宇宙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为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天文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编号079286 Hexiantu贺贤土小行星,1995年9月28日由北京兴隆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临时编号为1995 SQ53。

  贺贤土生于1937年,是一位领先的理论物理学家和中国科学院学者。他在等离子体物理学,非线性科学和统计物理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得到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图:互联网;文:余惠俊节译自国际小行星中心《小行星通告》;新闻资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银河系中已知球状星团(GCs)的空间分布对于了解本银河系的性质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到目前为止的球状星团巡天观测在银河系盘面方向上还不是非常完整。

1538321418418426.jpg

  研究者Jinhyuk Ryu和Myung Gyoon Lee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SE, 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的观测资料中,发现两个新的球状星团位于银河盘面附近。

1538321835239596.jpg

  Jinhyuk Ryu等人在近红外和中红外调查数据的新集群调查期间,偶然发现了这两个球状星团,即RLGC 1和RLGC 2。研究者从WISE宽带红外测量探测器W1波段(3.4微米)侦测的图像中发现一群恒星和其外部区域中存在微弱的漫射光。他们在确定两个球状星团的结构参数后。发现确定的值与已知球状星团的的值一致。最后他们使用其颜色星等关系图(CMD, Color-Magnitude Diagram)与金属含量丰度和星际物质的红化资料,经由拟合确定两个球状星团位于银河系盘面上的位置。对于拟合结果表明两个球状星团位于银河系的远半区域,可能位于银河系的光晕区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最近发现的一个不寻常的瞬态事件,绰号“牛 COW ”,已经引起研究瞬态天象领域的天文学家群起纷扰(就像牛群此起彼落的哞哞叫?)。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们又对这个奇怪的事件了解多少?

1538319287195429.jpg

AT2018cow影像
AT2018cow的位置:发现后图像(左上),发现前参考图像(右上),减影差异图像(左下)和Pan-STARRS多色图像(右下)。[摘自Prentice等人。2018]

  曾几何时,天文学家认为已大致了解超新星的演化过程。但随着现今每几夜即可扫描全天的大型广视野瞬态天象观测计划的出现,研究者现在似乎不断发现新的超新星事件,这些事件并不完全适合以前整齐定义的类别。在这些巡天计划中发现的大量新型瞬变天象中,有许多类似超新星的事件,其光度的上升和下降比标准的超新星模型预测快得多。一个例子是AT2017gfo,这是第一个确认的千级新星,它与2017年8月首次在引力波中探测到的中子星合并有关。这些快速演变的瞬态天象事件例子涵盖了广泛的絶对星等峰值变化幅度(从-15到-22)和上升变化时间(~1-10天),使得它们难以通过单一情境解释。

  现在天文学家最新发现了一种更不寻常的,更明亮且快速发展的瞬态天体:AT2018cow。在9月20日发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中,由Simon Prentice(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领导的天文学家团队介绍了此次瞬态天象前18天的发现和初步分析结果。

  2018年6月16日晚上首次由位于夏威夷的0.5米双筒望远镜系统ATLAS发现的AT2018cow,被昵称为“牛(COW)”。后续利用各种望远镜探测它的光学,近红外和紫外波段后发现了它的奇怪特性。

1538319543472872.jpg

AT2018cow在不同望远镜观测的光度变化曲线
ATLAS,利物浦望远镜,GROND和AT2018的Swift光线曲线。[摘自Prentice等人。2018]

  COW的峰值亮度非常高:~1.77 x 10 ^ 44尔格/秒,比典型的超新星亮约10-100倍。并且它很快就达到了峰值,在短短的3.3天内亮度增加超过5个星等,而典型的超新星的上升时间大约为10-20天。此外,COW具有很高的黑体温度(~27,000 K ),低估计喷发质量(仅0.1-0.4太阳质量),以及相对无特征和非演化光谱。

是否来自碰撞的Magnetar?

  Cow的奇特属性的组合消除了许多先前更常见的一般解释的可能性,例如超新星震盪突波。研究者另外探索了一种可能产生类似于COW的特性的情境:由双中子星系统的合并形成磁星 – 强磁化的中子星。Prentice和合作者表示这样的模型可以预测出一个具有峰值光度,衰减率和有效温度的瞬态,这些都与COW观察到的现象一致。

1538319981665330.jpg

磁星
艺术家对强烈磁化的中子星的印象。[图像版权:NASA/Penn State University/Casey Reed]

  要如何确认这个推论?下一步将是比较AT2018cow在无线电和X射线波长中的其他观测结果,同时与磁力模型进行比较,以确定模型是否也符合这些观测结果。研究团队正试着解释这种不寻常的瞬态天体。

Ref: “The Cow: Discovery of a Luminous, Hot, and Rapidly Evolving Transient,” S. J. Prentice et al 2018 ApJL 865 L3. doi:10.3847/2041-8213/aadd90
资料来源:ApJL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这不是假新闻,中央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UFC)开始贩卖火星泥土,每公斤只要20美元!

  UCF天体物理学家团队开发了一种模拟火星和小行星的土壤,并将配方发表在期刊Journal Icarus上。研究人员Britt表示,如果未来想要到火星,研究模拟的土壤对非常有用。比如说,若在火星种植物食用(就像电影剧情一样),就需要先用火星土壤来试种实验,可不想花了大工夫到火星才发现种不出来。此外,月球和小行星的土壤也是重点,由于这些天体的岩石来自陨石,数量非常稀少,不可能拿来作为生物或建筑实验,因此模拟土壤正适合。

  UCF的配方基于好奇号所收集火星土壤的化学特征。此外,研究人员建立标准程序,可以模拟不同天体如小行星、月球的土壤。虽然这些星球土壤有的富含碳、粘土或盐分等,与地球完全不同,而且部分矿物很难获得,但在地球上都找得到。

  该团队已经接受理订单,其中一笔来自NASA的肯尼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共买了500公斤!

1538317002659780.jpg

资料来源:https://phys.org/news/2018-09-ucf-experimental-martian-dirt20-kilogram.html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日本隼鸟2号(Hayabusa 2)太空船,在2018年9月21日朝下宽900米的小行星龙宫(Ryugu)投下2具探测器MINERVA-II1A和MINERVA-II1B,成功登陆并进行跳跃移动,创下在小行星上移动探测器成功的新纪录。

  隼鸟2号在2014年12月3日由H-IIA火箭发射升空,历经3年于2018年6月底到达龙宫,太空船除了环绕小行星观测之外,也将执行3次登陆,以射出金属弹方式采集岩石,预计在2020年12月以特殊的返回舱把标本带回地球。

  此外,为研究龙宫的地表,隼鸟2号也搭载了4台小型探测机器人,9月21日先让其中两台降落。MINERVA-II1A和MINERVA-II1B为18公分、高7公分的柱状体,重约1.1公斤,携带7个摄影镜像与测量温度等仪器。由于小行星重力微弱,它们以内部旋转的马达使得探测器反弹地面方式“跳跃”,而可以探索多处小行星表面。10月初,隼鸟2号将投下10公斤重,与德国及法国合作建造的登陆器MASCOT,明年再投下登陆器MINERVA-II 2。

1537684434562122.jpg

1537684578100554.jpg

1537684578100554.jpg

资料来源:https://www.space.com/41903-hayabusa2-hopping-robots-asteroid-ryugu.html

发布单位:紫金山天文台

  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电子公告,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个新的奇异小天体——2018 RR2,这是继2010年3月10日发现2010 EJ104后发现的又一个奇异小天体。

  这颗太阳系小天体是目前近地天体望远镜在最远距离上发现的新的太阳系小天体,当时该目标的亮度仅为21等。2018年9月8日,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科研人员拍摄宝瓶座天区后,发现一个非常暗的移动天体,且运行速度仅有普通小行星的一半,立即作为特殊天体上报到国际小行星中心。次日晚该目标由美国斯特沃德天文台(Steward Observatory)观测证认,经过回溯美国Panstarrs计划的观测资料,发现该目标曾于8月11日被观测。初步轨道计算研究表明,该小行星的轨道半长径为21.4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为日地平均高距离,约1.5亿公里),偏心率为0.64,倾角40.3度,近日点在木星轨道以外。9月8日发现之时,它离太阳有11.8亿公里,恰在轨道近日点附近,所以能被近地天体望远镜检测出,但它的远日点却在海王星轨道之外,远离太阳52.8亿公里之遥,它在轨道上绕日运行一周需99年(普通小行星大多在3~5年之间)。

  在太阳系中,除了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带小行星之外,在海王星轨道之外也存在大量柯伊伯带天体,而此次发现的2018 RR2是这两个小天体带之间的过渡天体,称之为半人马天体(Centaur,得名源于希腊神话中一种半人半马的怪物)。这类小天体的表面呈冰质,封存了太阳系形成初期最原始的物质,对太阳系天体的起源与演化研究将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半人马小天体起源的研究依然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它们来自外层太阳系的散射盘小天体(Scattered Disc Objects),但是并不能解释半人马小天体天然的双色分布性质;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们是受冥王星摄动而来的冥族小天体(Plutinos),但是动力学模拟显示仅有部分小偏心率的不稳定轨道小天体才有可能成为半人马小天体。更多这类小天体的发现和物理特性的研究将会给半人马小天体的起源和演化提供观测证据。

  这项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天文财政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1633009,11661161013,11503090,11273067)等项目和中科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1537603142780456.jpg

图1. 2018 RR2的轨道在太阳系外行星之间,图中Jupiter、Saturn、Uranus、Neptune分别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537605444740343.jpg

图2. 发现2018 RR2时候在其轨道的冲位置附近,由内向外分别是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2018 RR2和土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36498345785060.jpg

图说:低纬度极光:史蒂夫,image credit:NASA

  在南北两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生活的人们,在天空中可以看到一个迷人的景象,极光,这些波状的彩色丝带吸引了不少观光人潮,而它还有在较低纬度地区才会看见的一个表亲,叫做史蒂夫(STEVE),全名叫做强热力发射速度增强现象(Strong Thermal Emission Velocity Enhancement)。但业余科学家在新的研究报告指出,这个色彩斑斓的紫白色丝带实际上跟极光的原理并无关系,而是一种全新的天体现象。

  最初,为了验证史蒂夫是否符合极光的定义,研究人员分析了2008年3月在加拿大东部观测到的极光。他们使用了一系列天空全像摄影机和一颗测量带电粒子的卫星数据,研究人员假设,如果史蒂夫与传统极光相似的话,在史蒂夫出现时,卫星数据应当会记录下带电粒子数量的增加。这是因为极光是由带电粒子撞击地球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所产生的,但是当史蒂夫在天空中出现时,带电粒子的数量只有少量的增长,研究团队于8月中旬在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GRL)中发表,这个惊人的结果意味着史蒂夫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极光的现象,由不同的机制所产生。

1536498742749434.jpg

图说:低纬度极光:史蒂夫(STEVE),image credit:Paul Zizka

  团队写道,目前他们还不确定史蒂夫的光源是如何产生的,但有一种可信的理论是,有可能是低能量质子正在加热上层大气,从而导致了发光现象,至于实际研究,业余团队认为应交由专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及分析。

资料来源:NASAScienc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在紫外波段捕捉到一系列土星北极发生的极光影像,且是迄今哈勃拍过最棒的土星北极影像,可提供天文学家更全面的土星北极光研究线索。这组土星极光影像是于2017年以哈勃上的太空望远镜光谱相机(Space Telescope Imaging Spectrograph)拍摄的,前后跨越了7个月左右,这段时间恰好在土星北半球的夏至前后。

1536165446364229.jpg

  地球上的极光主要来自太阳发出的太阳风。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靠近地球附近时,与地球磁场交互作用。地球磁场是地球的天然防护罩,可避免地表环境被太阳风粒子直接袭击,并可困住少部分带电粒子。这些被困在地球磁圈(magnetosphere)中的带电粒子受到地球磁场影响而被激发,并沿着磁力线运动而抵达地球南北磁极(编注:磁南北极≠地理南北极)。在此,带电粒子与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和氮原子交互作用,在可见光波段产生炫丽的极光。

  太阳系其他行星中的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都观测到有极光现象。其中后4颗类木行星的主要组成是气体和冰,比例最多的气体就是氢,因此它们的极光大多集中在紫外波段。因地球大气会吸收紫外光的关系,要研究天体紫外波段的性质,最好移师到地球大气层外进行。这就是太空望远镜的优势。

  土星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有许多特别有趣的性质。哈勃配合卡西尼号太空船(Cassini)每次飞越土星极区的机会一起观察,让天文学家可以多获得一点土星磁圈概况讯息。

  这组土星北极光影像显示局部特征变化多端的现象。这个变化主要是受到太阳风和土星自转速度极快的影响。地球自转一圈平均24小时,而土星仅需11小时左右,快到让土星变扁了。所以在此状态下,土星北极光最亮的部分集中在两个时段:清晨和午夜前。前者以前就已知道,后者却是首度报告,似乎是因为恰值土星夏至时期,土星磁圈和太阳风交互作用的特别结果。

  上方的影像,是由2018年初的可见光影像,与2017年紫外波段的土星北极光影像合成的。哈勃曾在2004年趁土星南半球夏至前后进行南极光研究,后于2009年恰逢土星环侧对地球而「消失」的特殊机会记录到土星南极光。这些都是天文学家解读土星极区和磁圈的宝贵讯息。

资料来源:ESA/Hubble Information Centr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刚刚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其他太空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资料,描绘出宇宙进化史上最完整的图像之一。特别是,哈勃的紫外线视野打开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宇宙的新窗口,追踪过去110亿年间恒星诞生,即大爆炸后约30亿年宇宙最繁忙的恒星形成时期。这张照片的区域包含大约15,000个星系,其中大约12,000个正在形成恒星。这块区域的面积是2014年发布的哈勃紫外线超深场的14倍。

  由于地球的大气过滤大部分紫外线,哈勃可以提供一些紫外线的观测。该计划称为哈勃深紫外线(HDUV)调查。这块区域的面积是2014年发布的哈勃紫外线超深场的14倍。该图像是GOODS-North场区的一部分,位于大熊星座内。

天文学家刚刚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其他太空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资料,描绘出宇宙进化史上最完整的图像之一。

资料来源: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8/hubble-paints-picture-of-the-evolving-univers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美国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与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科学家李帅(Shuai Li),以及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Richard Elphic等人,分析来自印度月船一号(Chandrayaan- 1)太空船上的月球矿物绘制仪(Moon Mineralogy Mapper,M3)的侦测资料,结果在月球两极最黑最冷的地方直接侦测到水冰存在的铁证。这些水冰成块状分布,且可能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堆积在此处。其中月球南极的水冰绝大部分集中在月球陨坑中(下图左),北极的水冰则是零星散布、并不集中(下图右)。

1535203810894890.jpg

  月船一号是印度太空研究机构(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于2008年发射的月球探测船。M3是透过水冰反光后的特性,以及直接测量水冰分子吸收红外光的程度等方式,来收集月表水冰的分布概况,所以可以分辨固态水冰、液态水和气态水汽之间的差异。

  新发现的水冰大多位在极区陨坑的阴影区内。由于月球自转轴倾角相对于太阳非常小,阳光永远无法照射到这些陨坑内的阴影区,使得阴影区内温度始终低于摄氏零下156.7度(华氏-250度)。

  先前其他观测曾间接发现月球南极可能有表冰(surface ice)的讯号,但这些讯号也能用其他现象解释,例如有反射率不寻常的月壤等。而侦测到的这些水冰之所以称为表冰,是因为它们都在月球表层仅约数毫米深之处,所以未来太空探测或在月表建立基地,都能在此轻易取得水资源。也因此,这次的直接测量铁证相当有意义,让科学家能进一步了解这些水冰如何聚集在这些陨坑阴影内,如何和月球大环境交互作用等,这为未来各太空机构重返月球探测计画提供了关键重点。

资料来源:https://www.jpl.nasa.gov/news/news.php?feature=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