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一颗2010年7月14日由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简称WISE)发现,编号441987的近地小行星,2021年6月25日13时09分(±<1分钟)掠过地球。在最接近地球的时候,441987号小行星与地球的距离大约为5,972,525.49公里,是地球和月球之间平均距离384,401公里的15.5倍。

  小行星直径估计187米,掠过地球时光度18.5等。

小行星441987(2010 NY65)

【图、文:节译自美国太空总署喷射推进实验室】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一颗另天文学家困惑的天体在他们的眼球底下消失,隔了很久才又冒出来,借由远景变星观测计划(Vista Variables in the Via Lactea Project),他们捕捉到了这颗名为VVV-WIT-08的天体,科学家们将它取名为WIT,代表着「What-is-this?」,这颗恒星似乎无法归类在任何一个已知类别。

  一般而言,恒星的亮度变低并不少见,例如凌日法中的系外行星会在恒星前通过,让其亮度降低,又或者是脉动变星那样,受到恒星自身的膨胀或压缩而产生的亮度变化,但是一颗亮度降低到完全不见的恒星简直闻所未闻,更是长达200多天。

  该恒星位于25000光年外的银河系中心,而科学家在光学重力透镜实验中也有观测到它的存在,透过分析观测结果,科学家现在怀疑该天体是一颗比太阳大100倍的大质量恒星,它周期性地被一个较小的伴星挡住,而且这颗伴星被一个不透明的圆盘包围着。

  VVV-WIT-08已经不是单一个案了,事实上御夫座ε星每27年也会发生一次长时间变暗的现象,另外更有一组恒星系统,它是每69年变暗一次,科学家将它们共同称呼为「闪烁的巨星」,这次发现使得类似天体总数达到五个,而且预期不久后还会发现其它的类似天体。

  目前虽然有些传闻说这些有可能是高等文明在使用戴森球的方式收集恒星的能量,但相关的证据仍不足以令这个假设成真,相关的研究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报》。(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美国太空总署(NASA)6月18日表示,哈勃太空望远镜一直在观察宇宙超过三十年,但在过去几天里一直处于停机状态。

  NASA试图在星期一(6月14日)重新启动,但是失败了。初步证据显示电脑内存模块退化是问题的根源。之后又尝试切换到备用内存模块也失败了。

  NASA指出,哈勃太空望远镜本身和伴随它的科学仪器状况良好。只是有效载荷电脑有问题,这个电脑的作用是控制和协调科学仪器,并出于健康和安全目的对这些设备进行监控。

  有效载荷电脑技术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并在2009年的维护工作中更换。

  哈勃太空望远镜于1990年发射,彻底改变了天文学世界并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因为它发回了太阳系、银河系和遥远星系的清晰图像。

【文:节译自物理学机构网页】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可拍照 ★★

  6月24日6时42分发生火星合M44鬼宿星团,此时火星与M44位在相同的赤经上,但因当日M44约于7时40分东升,约21时05分西落,因此最佳观赏时间为日落后到20时30分之间,找西方地平线约5度至20度仰角的天空无遮蔽处即可观赏。

  M44鬼宿星团又称蜂巢星团,是位于巨蟹座的疏散星团,夜空下若用肉眼观看会看见一团模糊的光斑,可使用低倍率的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观赏。(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

  今年夏至发生在6月21日11时32分,夏至发生的时间是太阳刚好到达黄经90度的位置,此时太阳位于金牛座与双子座之间,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而一天之中影子最短的瞬间,就叫做正午,也是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因此当夏至正午时分站在北回归线上看太阳,太阳就在正头顶,发生「立竿无影」的现象!夏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而且越往高纬度移动,则白昼越长,在北极圈区内,即北纬66.5度至北纬90度间,形成「日不落」的现象没有夜晚,即所谓的永昼。而位于南极圈内的地区则呈现永夜现象。

夏至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极永昼、南极永夜。
夏至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极永昼、南极永夜。

1515234674325187.jpg
台北地区年度日出、正午与日落时间变化图。

  一般认为夏至是一年中最早日出与最晚日落的日子,但其实不然。以台北地区而言,日出最早是在6月6日至6月12日间(5时03分),而日落最晚则在6月26日至7月9日间(18时48分),与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及自转轴有23.5度倾角等因素有关。如果长期于固定时间拍摄太阳位置,会看到太阳呈现「8字图」的日行迹,而且夏至的太阳就位于「8字图」的最顶端。在《淮南子·天文训》书中有「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意思是夏至时节北斗南指午辰方位,与子午经线相合,这时阳气上升到了极点,阴气在其中开始萌发,所以说,夏至是万物开始削减衰败的季节。

  整个北回归线共通过16个国家和地区,台湾地区则是通过嘉义及花莲两个县市,台湾的北回归线标志共设有3处,分别是嘉义水上乡、花莲瑞穗乡和丰滨乡,其中嘉义水上乡标志设立于1908年,同时也是全球首座在北回归线上设置的标志物,其旁设有「北回归线太阳馆」。而花莲瑞穗舞鹤台地立有白色日晷造型的北回归线标志,公园内设有许多跟天象、气候、节气、地球科学等相关的解说牌示。但由于地球自转轴倾角变动致使北极点漂移以及天球岁差等效应,造成北回归线会缓慢移动。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夏至正午立竿见影,测试一下所在地的太阳影子最短到什么程度喔!(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长达数亿光年的星系卷须可能是宇宙中最大的旋转物体。从行星、恒星到星系都会自转,越是巨大的星系团自转尤其缓慢。

  目前宇宙里最大的尺度,是由星系和气体编织出巨大有如丝般的纤维状结构,即宇宙网,透过研究这些大结构可以了解宇宙的膨胀和演化。德国莱布尼茨天体物理研究所天文学家Noam Libeskind和他的同事在新的研究中发现这些丝状结构显然也在旋转。

  先前的研究表明,宇宙在约138亿年前大爆炸中诞生后,构成宇宙大部分已知物质的大部分气体坍缩形成巨大的薄片。这些薄片随后破裂,形成一个巨大的宇宙网。

  科学家使用斯隆数位化巡天(SDSS)数据,检查超过17,000根纤维状结构,分析组成这些巨大结构的星系在每个卷须内移动的速度。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星系正围绕每个细丝的中心轴旋转,最快速度约为360,000公里/小时。最大的问题是它们为什么旋转?研究人员表明大爆炸不会赋予原始宇宙自旋,因此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纤维状结构旋转,都一定是在后期形成的结果。

  其中一种可能解释是,当这些细丝的强大引力场将气体、尘埃和其他物质集聚坍塌时,由此产生的剪力可能使其旋转起来。尽管如此,研究人员尚不确定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规模的扭曲。科学家们现在试图通过电脑模拟来了解纤维状结构旋转的起源,此项研究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期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983年6月18日莎莉·莱德(Sally Ride)和四名太空人乘坐挑战者号太空梭一起执行STS-7任务,在为期6天的飞行中,为印尼和加拿大部署了两颗通讯卫星,并使用机械手臂在太空中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卫星部署和回收。这不仅让莎莉·莱德成为美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更成为第一位在太空中使用机械手臂抓取卫星的太空人。继苏联1963年6月16日单独乘坐「东方六号」进入太空的范伦蒂娜·泰勒斯可娃,和1982年7月25日参与礼炮七号太空站任务,成为第一位完成太空漫步的女性太空人斯维特兰娜·萨维茨卡娅之后的第三位女性太空人。

  在1984年10月5日莱德搭乘挑战者号太空梭执行另一项挑战者任务STS-41G,这次任务持续了9天,在这次的飞行中,她使用机械手臂清除太空梭外部的冰块并重新调整雷达天线,因此她也成为第一位第二次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

  在太空旅程结束后,她仍继续影响着太空计划。在两次太空悲剧1986年的挑战者号和2003年哥伦比亚号所设立的事故调查委员会任职。并参加了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下令由太空专家组成的独立工作小组「奥古斯丁委员会」,其任务是检讨太空梭与后续计划。

  1987年离开NASA后,她仍然不减对于太空和科学的热情,成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教授并指导加州太空研究所。并在1999年至2000年期间担任Space.com的总裁。

  她认为鼓励学生接受科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她为中小学生写了几本和太空科学相关的儿童书籍,及创建有趣的科学方案,希望借由出版有趣的读物,来吸引孩童学习科学,尤其希望女孩能投入科学的行列,她认为科学或是工程绝不是男孩子的专利,女孩绝对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或是工程师。

  2012年在与胰腺癌抗争了17个月之后去世,享年61岁。2013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追授她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美国邮政署为了纪念莱德,在2018年的邮票上,描绘了莱德在1983年首次太空飞行时出现的彩绘肖像,在她身后是一架升起的太空梭。(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Google为了纪念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Sally Ride 64岁诞辰,首页上特别放上许多Sally Ride的Google涂鸦。
▲Google为了纪念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Sally Ride 64岁诞辰,首页上特别放上许多Sally Ride的Google涂鸦。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中国在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上午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飞船,将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名太空人送到天宫号太空站,这将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常驻太空站迎来的首批「住客」。据新华社报导,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于9时42分分离,神舟十二号飞船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根据计划,它将耗费大约6小时与「天宫号」太空站的「天和号」核心舱进行对接,太空人将得以进入核心舱。

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将于天宫号住上三个月
▲太空人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将于天宫号住上三个月(ⒸBBC News中文)

  神舟十二号由返回舱、轨道舱及推进舱组成。返回舱为太空人升空进入太空站和返回地球的「座舱」;轨道舱为太空人在太空中的主要生活场所;而推进舱提供电源和推进剂,安装有仪器和设备,储存有氧气罐和水罐及两个太阳能电池阵列。三名太空人将在空中执行与地面同步的作息,在驻留约3个月后,搭乘返回舱返回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附近的东风着陆场。

  太空站是一种能长期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超大型太空船,可供太空人长时间居住。此前,苏联及其继任者俄罗斯建造的和平号太空站(Mir)服役超过10年,是人类首个可长期居住的太空研究中心。目前除「天宫号」太空站外,全球正在服役的仅有国际太空站——它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的太空机构合作运营,国际太空站计划在2024年退役,但目前有望延长服役到2028或2030年。美国曾反对中国参与国际太空站项目,这让中国在十多年前开始进行自己的太空站计划。至目前为止,中国已将两个太空实验室送入太空轨道。

  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和2016年发射的「天宫二号」均是试验型的太空站,只能允许太空人在其中短时间逗留,而今年4月发射的「天和号」则是正式的常驻太空站「天宫号」的核心舱。尽管比国际太空站要小得多,但中国希望这个重66吨的新模块式太空站可以运行十年或更久,官媒将其形容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和太空母港」。

  备受曯目的整流罩、助推器及芯一级残骸也落在内蒙古境内,在17日当天已全数回收完毕。(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新华网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中国祝融号火星车传送回地球的一批图像——包括一张「全家福」合照,祝融号及其火箭动力着陆平台并肩佇立在覆盖着小石块的火星表面。

中国火星探测器祝融号与着陆器的合影留念,2021年6月11日发布。(图片来源:CNSA)
中国火星探测器祝融号与着陆器的合影留念,2021年6月11日发布。(图片来源:CNSA)

  中国航天官员说,祝融号先将原本安装在腹部的相机,放在离着陆平台约10公尺远之处,然后自己再回到着陆平台的旁边,拍下了这张自拍照。之后,相机将照片无线传输到祝融号,然后再通过天问一号的轨道飞行器将其发送回地球。

天问一号着陆器在乌托邦平原着陆点的侧视图。在右侧祝融号的轨迹清晰可见。(图片来源:CNSA)
天问一号着陆器在乌托邦平原着陆点的侧视图。在右侧祝融号的轨迹清晰可见。(图片来源:CNSA)

  行星科学家菲尔·梅兹格(Phil Metzger)注意到上图这张照片中祝融号拍摄到天问一号着陆器的底部,降落时由强大的火箭引擎喷气所造成的明显坑洞,他表示:这一个坑颇深,坑的边缘陡峭,若土壤的凝聚力不足,它可能会塌陷。3吨重的登陆器佇立在松软的土质上,要是出现土质塌陷,很可能造成脚架的歪斜。

这张全景图展示了乌托邦平原着陆点的广阔平坦平原,左侧为祝融号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甲板,右侧是着陆器上的轮坡道。(图片来源:CNSA)
这张全景图展示了乌托邦平原着陆点的广阔平坦平原,左侧为祝融号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甲板,右侧是着陆器上的轮坡道。(图片来源:CNSA)

  祝融号预计将花费至少90天的时间对该地区进行测绘,寻找水冰的迹象,监测天气并研究地表成分。天问一号轨道飞行器不仅可以传递来自祝融的数据,并将收集有关火星表面和大气的科学数据,预计将至少运行一个火星年,约687个地球日。(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PACE.COM, INTERESTING ENGINEERING

  据ARISS消息,国际空间站业余无线电台(ARISS)计划在2021年6月21日09:40左右(世界时)开始进行全球慢扫描电视(SSTV)广播,至26日18:30(世界时)结束。传输图像包括航天飞机、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传输将使用PD-120模式在145.800MHz广播。

  截止日期是2021年6月29日23:59(世界时),纪念证书将于7月15日发出。SSTV图像也将在https://www.spaceflightsoftware.com/ARISS_SSTV/index.php发布。

资料来源:https://ariss.pzk.org.pl/ss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