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朱诺号自2016年7月以来已经收集了大量有关木星大气、磁力及其环境或内部结构的资料,原先应于任务完成后坠入木星内部的太空船,在2018年5月底完成了为期20个月的任务后,当局宣布任务期程延长,而就在最近,朱诺号拍下了令人惊讶的画面。

  2018年12月21日,朱诺号上四种不同的摄影镜头捕捉到了木卫一「埃欧(Io)」的精彩画面,摄影镜头对木卫一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跟拍,而在此期间埃欧的极地区域,似乎出现了火山喷发的景象,「朱诺号」任务的首席研究员说:「透过多波段的光谱观测是一项新的研究方式,但从没人料到竟会如此幸运地看见活跃的火山喷发。」这项喷发除了展示朱诺号的观测能力,也同时显示出埃欧上火山喷发的规模之大,足以令地球上任何一次历史上记载的火山喷发均相形见绌。


图一:木卫一(埃欧,Io)上明暗交界之间的火山喷发景象。Credit:NASA/SwRI/MSSS

  在上图朱诺光学相机(JunoCam)所摄的照片中,木卫一显示出弦月的形状,其中火山的喷发点正巧位于明暗的交界线上,而下图木卫一表面热点的图像,则是由研究人员利用此机会顺道测试了木星极光红外成像仪(JIRAM)所产生的,原先设计用来探测木星大气中日夜的热点差异。


图二:木卫一表面热点的图像,其拍摄处为图一的暗面,科学家认为这些热点都代表着每一轮的火山喷发。Credit:NASA/JPL-Caltech/SwRI/INAF

  木卫一「埃欧」的火山活动,主要源于木星的潮汐力,而它的火山活动也对于强化和塑造木星的磁场有着重要贡献。与卡西尼号的结局相似,美国太空总署预计于2021年7月,将朱诺号减速进入木星,冲入木星的外层大气层焚毁,以消除任何影响和污染木星卫星的可能。

资料来源:Universe Toda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可拍照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毕宿五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毕宿五合月」,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毕宿五和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毕宿五是金牛座的主星,且为数颗1等星组的冬季大椭圆之一,位于金牛座V字形头部,被视为独眼金牛的那只完好的眼睛。由于位于黄道与白道附近,所以每个月都会有一次接近月球的机会。

  2019/01/18的凌晨2:47毕宿五合月,地心所见的毕宿五位于月球以南约1.6度的地方。毕宿五亮度+0.85等,月球则是月龄约12的盈凸月。可从1/17傍晚入夜后开始欣赏,一直到约1/18凌晨2:30左右两者西沉为止。其中,愈接近西方地平时,愈接近两者相合的时间,毕宿五和月球彼此就愈接近。除了月球和毕宿五之外,附近还有许多冬季亮星,可一併欣赏。

1546698393928646.png
2019/1/18凌晨2:00,月球与毕宿五接近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月亮的赤纬变化在+28.5~-28.5度。只要在离黄道不远的二十八星宿中,月亮每18.6年交点周期内就有机会掩蔽它们。

  2019年1月17日(星期四) ,月掩金牛座3.8等亮星毕宿三,农历十二,用小形望远镜可以追踪观赏。

香港掩始现象:21时03分,恒星由月球亮面消失。掩始时月球仰角85度,地平方位189度
香港掩终现象:22时23分,恒星由月球暗面出现。掩终时月球仰角70度,地平方位261度

毕宿三是颗位于金牛座的三合星系统

金牛座δ1 = R648 = Hyadum II = delta 1 Tauri = 毕宿三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vtype_1.jpg 可拍照

  因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公转速度并不是等速的,再加上地球自转轴相对于黄道面法线有约23.5度的倾角,且自转轴倾斜的方向不是与近日点至远日点的轨道长轴方向一致。这些因素综合之下,使得每天的真正长度(真太阳日)并不是固定为24时,且正午时刻不一定是手表时间的中午12时;生活当中惯用的24小时制,只是因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平均太阳日」。平太阳日和真太阳日的差异,称为「均时差」。

  这些差异使得台北地区每年最晚的日出时间发生在近日点(约1/3-4)后的1/13-14喔!台北地区最晚的日出时间是6:41!其余更详细的讯息,请参见天象预报:2018/11/29-30 台北地区一年中最早的日落

1515234674325187.jpg台北地区年度日出、正午与日落时间变化图。

  均时差差异最大者在每年2/12和11/3左右,这也使得午前和午后的白昼时段并不等长。如果每天固定时间去拍摄太阳,将一整年的太阳轨迹(日行迹)叠合在一起后会呈现8字形(故又称8字图),不同纬度的日行迹亦不相同,有兴趣者不妨耐着性子,努力一年就有成果。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vtype_1.jpg 可拍照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火星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火星合月」,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火星和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

  2019/1/13的凌晨3:47火星合月,地心所见的火星位于月球以北约5.3度的地方,不过此时的火星和月球早已西沉而不得见。可在1/12-13傍晚约17:40天暗下来之后朝西南方天空观看,而这两个天体大约在晚间23:00左右没入地平。火星和月球位于双鱼座到鲸鱼座之间,火星亮度+0.6等,附近没有比火星还亮的星,而且它的红色色调也很好辨认;月球则约为上弦前一日的月龄6的粗壮眉月。其中,1/12傍晚火星在月球上方,1/13的火星则在月球的右下方,如下图所示。


2019/1/12(左)与1/13(右)傍晚19:00,火星和月球接近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制作。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水星和土星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水星合土星」,通常是这两颗行星比较接近的时候。

  2019/1/13的19时水星合土星,地心见的土星位于水星以北约1.7度的地方,不过这时候的水星和土星不仅因为都还在地平面下而不得见,而且因为离太阳不远,两星又不是特别明亮,观察条件很差,不推荐观赏。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中国大陆的嫦娥四号(Chang'e-4)探月太空船2018/12/8从大陆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后,于北京时间2019/1/3上午10:26成功降落月球背面,着陆点为靠近月球南极附近艾特肯盆地(Aitken basin)内的冯‧卡门陨坑(Von Kármán crater),随后透过中国的鹊桥号(Queqiao)通讯中继卫星(communications relay satellite)传回首张在月表上拍摄的月球背面影像。这是全球首度在月球背面着陆的登月艇,是探月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从登月艇驶出的玉兔二号(Yutu-2)月面车也开始在月面巡航探测,其上设置有全景相机、透地雷达(ground-penetrating radar)和测量月表矿物和化学组成的光谱仪等科学仪器,除探索月球本身外,还能顺便研究太阳的爆发状况和宇宙第一代恒星的辐射等,玉兔二号上甚至还有研究植物与蚕在低重力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小型生物圈。


嫦娥四号成功登陆后传回的月球背面影像。Credit:CNSA

  艾特肯盆地很可能是被一颗巨大小行星猛烈撞击所形成的陨坑,直径约2500公里,深约13公里,有天文学家认为这是全太阳系最大的陨石撞击坑。由于可能当时撞击很猛烈,将月球上部地函的物质带至月表,所以若能研究此处的物质成分,或许就可以进一步了解月球内部的化学组成。

  月球内部的分层分布并不均匀,靠近地球一侧的「正面」的月壳比较薄,背面的月壳则较厚,且背面少有被后来月球内部流出的岩浆填平而形成月海的状况,所以月球背面的地质年龄大都较老,而且陨坑数目较正面多且深。嫦娥四号的探索,或许可以提供更多关于为何会造成月球正面和背面如此差异的线索。

  由于月球背面地形崎岖不平,而且因为被月球本身屏蔽讯号而使控制中心无法直接指挥嫦娥四号登陆的过程,所以要在月球背面登陆相当困难,所以中国大陆在2018年5月时先行发射鹊桥号通讯中继卫星,以晕轨道(halo orbit)绕着地月重力平衡的2号拉格朗日点(Lagrange Point 2,L2)位置打转;L2在月球背面一侧,约离月球65,000公里的地方,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便可透过鹊桥号传递讯息回地球。


嫦娥四号透过中继卫星传送讯号回地球。

  嫦娥探月计划分不同的阶段,其中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分别在2007和2010年进行绕月探测;嫦娥三号于2013年登陆在月球正面;目前的嫦娥四号登陆在月球背面;而嫦娥五号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将设计成采样送返地球的任务型态,届时将从风暴洋(Oceanus Procellarum)采集约2公斤的月壤和月岩样本送回地球进行研究;风暴洋位在月球正面,是月表最大的月海。此外,中国大陆还在研议于2025年以后进行载人登月任务。

资料来源:Scienc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2019年1月3日完成了一项历史性壮举,这次被称为嫦娥四号的登月任务,是中国正在进行的登月计划的一部分,最终目标是为载人登月计划铺平道路,届时中国的太空人将首次登上月球。北京时间1月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玉兔二号」完成了最后的检查,同一日的下午4点,随后与中继通讯卫星鹊桥(Queqiao)建立通讯网路,使着陆器能够与地球上的任务控制中心进行通讯。

1547123734190848.jpg
图说:玉兔二号行驶于月球背面,由着陆器所摄。

  着陆器于北京时间晚上10时22分左右拍摄了一系列照片,而玉兔二号正停在离着陆点不远的地方,它随后在此处进行科学操作,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将研究南极-艾托肯盆地,以进一步了解早期太阳系和月球的起源。

1547123734724475.jpg
图说:月球的南极盆地附近于早期研究中发现有水冰的存在。

  「玉兔二号」月球车还将是第一个直接研究近年来观察到的水冰沉积的任务,同时也执行一些相当有趣的研究,透过它所承载的月球微生态系统,加热加压的不锈钢容器内部放置了种子及虫卵,以确定陆地生物是否能在月球引力下生长。除了使中国第一次载人登月任务成为可能,这些研究还能成为建设月球基地的前哨站,近年来,中国表示可能会与欧洲太空总署(ESA)合作,建立名为「国际月球村」的理想。

  玉兔二号的其他科学目标包括测量月球岩石和风化层的化学成分、测量月球表面温度、研究宇宙射线、观察日冕等现象;月球背面没有大气的干扰以及来自地球的无线电讯号,因此,利用「鹊桥」卫星上的无线电望远镜进行的研究有望揭示有关早期宇宙的资讯。

  近年来,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太空计划,俄罗斯和美国棋逢敌手。随着俄罗斯航太(俄文:Роскосмос)登月任务的设计,美国太空总署(NASA)也寻求重返月球,许多人将其比作阿波罗时代,未来几年的太空任务肯定会非常激动人心!

资料来源:Universe Toda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新视野号(New Horizons)送回更清晰的Ultima Thule影像,发现它不再像保龄球瓶而是33公里长的雪人!小行星2014 MU69被科学家昵称为Ultima Thule(天涯海角),表示它在极遥远、极寒冷之处。这张影像在距离Ultima Thule约27,000公里远之处拍摄,显现它是一对密接双小行星(contact binary)。其中的大球体约是小球体3倍大,科学家将大球体称作Ultima,小球体称作Thule,两者每15小时互绕转动一周。Ultima Thule似乎没有什么陨石坑或其他曾受过猛力撞击的迹象,加上两颗圆球几近完好,所以它们相碰时的速度应该并不大才能接触在一起而不被撞开或撞碎。这一点证实了柯伊伯带中的天体是从原始物质慢慢凝结而成的理论。

  此外,在两球体连接处看起来比其他部分还要亮一些,科学家认为是小行星上较小的颗粒在星体滚动后,最后堆积到接触区,由于小颗粒反射率比大颗粒更大,因此显得较亮。但是Ultima Thule其实比木炭还暗,最亮的区域反射率约13%,最黑处只有6%。其颜色也偏红,因此其表面可能是甲烷或氮的冰所造成的反光。新视野号预期共收集至少6.5GB的资料,目前只有不到1%的数据已经送回地球。太空船将持续传送图像和其他数据,可能需20个月才能将所有科学数据的传送回来。

1546625756711413.jpg
小行星2014 MU69是太阳系边缘的“雪人”

资料来源:Scienc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vtype_1.jpg 可拍照 ★★

  太阳系中,比地球还接近太阳的2颗行星——水星和金星,通常只能在日落后的西方低空,或是日出前的东方低空才能看见;其中当它们达到「大距」位置时,与太阳之间的离角最大,是日落后或日出前这两颗行星仰角最高、最容易看到的时机。

  金星将在1月6日的12时54分达到西大距位置;彼时由地球中心看出去的太阳与金星夹角最大,约为47度。日出前的东方目视可见,视亮度约-4.5等,在望远镜下的金星呈现半圆的弦月状,视直径约25角秒。-4.5等的亮度像山头的路灯般明亮,金星一出,无星可敌,所以天亮前所见的金星有「启明」之称。在金星的下方还有一颗木星,视亮度约-1.8等。

  所谓的「大距」,是指太阳-水星或金星-地球三者成直角之时,90度直角位于内行星处。这2颗内行星因位于地球轨道以内,从地球上观察,它们永远在太阳附近,只能在黄昏刚入夜后不久或清晨日出前不久才能见到,所以才会有「昏星」或「晨星」之称。

  但平时易受太阳光辉影响而不容易观察,只有在大距时,内行星与太阳的角距离最大,傍晚或清晨仰角较高,所以是欣赏这2颗内行星的最好时机。其中,东大距是内行星位于太阳以东的地方,黄昏时朝西方可见到;西大距则是在太阳以西的地方,日出前朝东方可见。

  金星过了西大距之后,日出前的仰角将逐日降低,亮度与视直径也都快速减少,倒是形状将变得愈来愈圆,直到金星与太阳同经度的外合位置为止。

  金星是除了月亮之外,形状变化最明显的天体;形状变化以天文术语来说称为「相位」。而金星的大小变化比例,则比月亮大得多。在400多年前望远镜刚发明后不久的1610年12月,伽利略利用自制的20倍望远镜观察金星,首度注意到金星的相位变化,且金星相位变化只能以金星绕太阳公转才能合理解释,伽利略因而将此发现当作是支持哥白尼「太阳为宇宙中心」理论最有力证据,让当时普遍支持「地球为宇宙中心」理论者虽不服气,却无从辩驳呢!

1546623709748923.png
图说 1月6日清晨5时左右的金星和木星相对位置示意图。

1537108209646300.png
图说 内行星轨道示意图。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vtype_1.jpg 可拍照

  维尔塔宁彗星(46P/Wirtanen)是2018年底至2019年初最受注目的彗星,在1948年1月17日由美国天文学家Carl A. Wirtanen拍摄发现,在2018年12月16日离地球最近,距离约0.0781AU,仅约30倍地月距离而已。46P彗星不但是2018年最亮的彗星,而且还可能会带来流星雨。

  过去俄罗斯流星雨专家Mikhail Maslov曾预测2012年12月间地球会穿越46P彗星碎片,ZHR约为30,辐射点在双鱼座;而当时澳洲有观测报告指出:记录到数十颗流星来自双鱼座,显示46P彗星的确很可能会带来流星雨。

  Mikhail Maslov去年年底再度提出预测:北京时间2019年1月5日的2:30前后,地球也会穿越46P彗星碎片,预期ZHR为10,但多属于较暗流星。辐射点约在宝瓶座附近。由于发生的时间与数量都不确定,如果天气好,不妨趁着周末,在2019/1/4或1/5傍晚约18:00入夜后到约20:30宝瓶座西沉之前的这段时间,看看是否真的有发生46P彗星带来的流星雨。

2019年1月6日日偏食国内各县市见食情况,详见紫金山天文台天象适时预报:
http://almanac.pmo.ac.cn/txssyb2019.ht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vtype_1.jpg 可拍照 ★★

  本次日偏食,从中国东北部开始,至北太平洋为止,可见食的位置偏高纬度,台湾地区则位于可见日食的南边缘,台南至台东以北可见,偏食的食分都不多。以台北为例,为0.054,被遮蔽的日面面积仅1.5%。但台湾本岛位于边界上,因此能以多组人员在不同地区同时观测,以实际测量日食可视边界,对于预报日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特别提醒:日食或一般太阳的观测,须非常注意安全。绝对不可在毫无任何保护装置之下,用肉眼直视太阳,因为可能会造成眼睛的永久损伤!必须使用适当减光设备,如日食专用墨镜,或投影方式观察,以保安全。日食时间各地略微不同,以下为台湾各县市市中心日食发生时间:

台湾各县市市中心日食发生时间
地点                初亏             食甚          复圆        遮蔽日面%
基隆                7:59:42        8:29:56        9:2:31       1.6
台北                8:0:20         8:29:38        9:1:10        1.5
新北市(板桥)    8:0:20         8:29:38        9:1:10        1.5
桃园                8:01:13        8:29:19        8:59:30      1.3
新竹                8:02:46        8:28:52        8:56:51      1.0
苗栗                8:04:59        8:28:32        8:53:40      0.8
台中                8:08:49        8:28:12        8:48:47      0.4
彰化                8:09:47        8:28:0          8:47:20      0.3
云林                8:14:0          8:27:52        8:42:32      0.2
嘉义                8:18:06        8:27:43        8:37:50      0.1
宜兰                8:01:45        8:29:49        8:59:58      1.3
花莲                8:07:14        8:29:20        8:52:51      0.6
南投                8:11:0           8:28:7        8:46:15       0.3

1546533068416333.jpg

1546533070813038.png

可透过 xjubier.free.fr 网站查阅日食通过台湾地区之详细路径

日食观测方式:

  日食的观测方法其实与日常的太阳观测相同,由于阳光非常强烈,稍有不慎便会对眼睛造成永久的伤害,因此强烈提醒:必须特别注意观测时的安全措施与减光设备的安全性,绝对不可在毫无任何保护装置之下,用肉眼直视太阳。

1546533068306302.jpg

※一般观赏

1.目视
用目视的方法观赏太阳之前,必须先确定:您拿来减光用的器材绝对是有效且安全的!这裡所谓的减光器具,可以用身边随手可得的东西,例如1~2层曝光且冲洗过的「黑白底片」(别用彩色底片,效果不佳)、系数11以上的电焊玻璃、专用日食眼镜(非一般太阳眼镜)等,但即使这些物品有减光效果,每次观看太阳的时间也最好别超过10-20秒,以免太阳光中的红外光或紫外光损害您的眼睛。此外,千万别以为一般的太阳眼镜也同样的效果,那只会使你的眼睛瞎得更快,而前人使用的以脸盆装水,看水中太阳倒影的方法也不可靠。

2.针孔成像:
如果没有望远镜,可利用针尖在纸盒上方钻一小孔(约铅笔直径大小),纸盒底端铺一块白色纸板。观测时将小孔对准太阳,使太阳影像经由「针孔成像」原理投影在纸盒底端来观察。若能在小孔前方加一片透镜来放大影像,效果会更好。这种观测方法每次观看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分钟。

3.减光:
现在市面上有贩售太阳观测专用减光滤纸,或是可买来裁切至适当大小,做成眼镜状以便配戴观赏。不过一张滤纸的减光效果可能不够,在正式观看太阳前,最好事先测试一下几张滤纸迭加起来的减光效果最好、最不伤眼睛。这种观测方法每次观看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分钟。

4.投影:
有望远镜者(双筒或单筒望远镜均可),可以透过望远镜将太阳投影在望远镜后方所摆放的白色萤幕或白纸上,萤幕或白纸的位置绝不可太接近望远镜的焦点,观测者也不可以太靠近萤幕或望远镜镜筒,以免因望远镜聚光而使萤幕或白纸烧起来,造成观测者严重灼伤;萤幕或白纸的位置最好离焦点一段距离,观测者则最好站在望远镜侧边。不过千万别直接用肉眼透过望远镜的目镜或寻星镜来看太阳,且不用时,记得随手将镜筒前方的盖子盖上,以维安全。此外,如果目镜中的複合镜片是用胶合方式组装,则望远镜物镜前方最好做适当减光,或每观看一段时间就将镜筒盖上,以免胶合式目镜中的胶受热融化而损坏。

5.以肉眼透过望远镜观察:
若要直接以肉眼透过望远镜来观看日食现象,如同「减光」该条所列,必须要将望远镜加装适当的减光设备(最好装在物镜前方),如前所述的太阳观测减光滤纸,或是望远镜专用的太阳滤镜等,否则将会严重损害眼睛!

※摄影记录

1.强烈提醒:
除非是间接拍摄太阳投影板上的日食影像,否则若要利用摄影设备拍摄日食过程,必须要将望远镜或相机前方加装适当的减光设备,如前所述的太阳观测减光滤纸,或是望远镜专用的太阳滤镜等,以免损坏摄影设备。

2.专业的观测方式:
可使用特殊的太阳滤镜接在望远镜前方(尽量不要使用锁在目镜上的那种太阳滤镜,因为位置接近焦点,容易破裂而发生危险),可至少将太阳光减少99%以上,以方便肉眼观察。这种减光滤镜可用一般摄影用的ND4~ND400滤镜加以组合,然其安全性不如天文专用的太阳滤镜ND4或ND5以上、或前述的太阳减光滤纸。不过无论哪一种,滤镜使用前必须先仔细检查有无镀膜脱落或凹凸不平的现象,如有此现象,最好不要使用。

3.日食摄影所需的摄影机或相机不需要可长时间曝光的功能,甚至需要缩减曝光时间,且最好可以在影像中记录拍摄资料,以作为正式的摄影记录。曝光时间需在日食前先多做几次测试,至真正拍摄时也最好多拍几张不同曝光值的照片,或利用包围曝光的方式,选取最佳的一幅影像;但提醒利用数位相机拍摄时,需先算好记忆卡容量,并使用已充饱电的电池,以免在日食的紧要关头出错而遗憾。

扩大摄影:拍摄日食各过程的特写镜头,必须使用焦长400~1000mm以上的镜头或望远镜,或是利用焦长200~300mm镜头加2X或3X加倍镜的方式。相机或摄影机必须固定在三脚架上,可用直焦摄影或放大摄影均可。若使用ND5(将太阳光减低至原来的1/100000)的太阳滤镜,相机调至f16的光圈及感光度100的模式,则曝光时间约在1/15~1/60秒上下;如使用无法调整光圈或快门速度的数位相机,则最好多准备几片相机前方使用的减光镜,以备减光用。不过因各相机性能不同,摄影者还是需要自行注意画面的品质,视情况随时调整。下方图片为各镜头可见之太阳影像大小参考图,取自http://eclipse.gsfc.nasa.gov/网站。

间歇摄影:需事先了解日食全程所需时间与太阳在天空的路径,选择适当的镜头,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如右图,快门每隔10-15分钟固定开启一次,将太阳影像曝光在同一张底片上,所以相机必须具有重复曝光的功能,且需随太阳被食的程度调整光圈大小与曝光时间。曝光时间同上。如使用数位相机,同样须固定相机视野,待日偏食结束之后,利用电脑影像处理软体,将所有过程合成在一张影像中。

2017/7/22美国日全食。版权:吴昆臻。

※其他观察记录方式

1.由于日食前后的环境气温、天光亮度等会有变化,可利用相关设备记录。但本次食分极小,这样的变化可能不明显。
2.本次日食发生时逢太阳活动极小期,太阳黑子和日珥等现象可遇不可求,不过因太阳活动无法事先预测,或许仍有机会可见到;其中后者必须利用特殊仪器才可见。

日食的成因:

  日食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当月亮恰好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且太阳—月亮—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遮蔽阳光,月球影子落在地球上,因而发生日食。

日食的成因。

  因此,日食发生时间必定在农历初一(朔)前后;但因白道(月球绕地球的公转面)与黄道(地球绕太阳的公转面)之间,平均有5°9'的夹角,故并非每逢朔都会发生日食,必须要朔时、且月亮离黄道与白道交点在15.4~18.5度以内时,才会发生日食,这个范围称为「日食限」。

日食限的概念。

  由于月亮绕地球的轨道是椭圆,距离会有远近分别,会因月球远近引起的大小变化,以及在地球上的观测者所在位置不同,使得看到的日食现象不同。日食种类可分为
日全食(Total):月球离地球较近,完全遮掩太阳,月球本影内可见日全食。
日环食(Annular):月球离地球较远,无法完全遮掩太阳,本影内可见日环食。
日偏食(Partial):无论月亮远近,在月球半影中者均可见月亮遮掩部分日面。
复合日食(Hybrid)或全环食(Annular-Total):月亮位置恰介在全食与环食间,使地球上部分地区见全食,部分地区见环食。这种日食发生比例极低。

各种日食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