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台湾北部 4/26,5/5 可拍照 ★★★

  国际太空站(又称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相较为非常大的低轨道卫星,所以当它从太阳或月亮前方通过时,就有机会看到ISS的剪影穿越太阳或月亮。但是受限于ISS体积与高度,所以在地球上只有很窄的区域能见到。4月26日与5月5日在台湾北部将发生ISS凌日事件,下图的带状区为可见地区。

  观赏ISS凌日等同于太阳观测,必须在望远镜前方加装专用太阳滤镜或利用投影方式,才能拍摄与观赏,而不会造成眼睛受损。此外,由于ISS通过日面时间短暂,建议于事件发生前数分钟按录影键记录,事后再检视所拍摄画面是否拍到。

凌日发生时间:2021年4月26日12:14:03
ISS视直径:~64.1″
凌日带宽度:~4.1km
可见ISS凌日最长时间:~0.54秒
主要可见地区所经县市:双北、宜兰等地。

ISS凌日

凌日发生时间:2021年5月5日8:22:13
ISS视直径:~44.1″
凌日带宽度:~7.4km
可见ISS凌日最长时间:~0.89秒
主要可见地区所经县市:双北、宜兰等地。

ISS凌日

  由于各地观测条件相差大,更详细的资料可直接点选ISS TRANSIT FINDER网站观看。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4/22, 23凌晨 肉眼观赏 可拍照 ★★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April Lyrids,006 LYR)是每年固定发生的中型流星雨之一,国际流星组织(IMO)预测2021年极大期会落在4月22至23日左右,其流星数量相当稳定,约在每小时14~23颗之间,平均ZHR~18。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速度中等(49km/s),平均亮度偏高,再加上天琴座属北天夏季星座之一,日出前的仰角高而颇容易观察。此外,这个流星雨极大发生时间可长达15至61小时,所以事实上,在4月21日至4月23日晚上22:30至隔日天亮都适合观察,今年极大期间月相为盈凸月,在凌晨2时后不受到月光影响,这时的流星雨辐射点也恰好即将抵达最佳观赏位置。

  虽然其数量不及英仙座、双子座等大型流星雨,但根据以往经验,四月天琴座流星雨出现比金星还亮的火流星比例相当高,而且在月球西沉后,无光害影响下观测条件极佳。天文迷可前往无光害且视野开阔的郊区,就有机会看到不少明亮的火流星,而近年观测显示:四月天琴座流星雨的流星偶尔会突然有昏暗小流星大量增多的现象,不过这类昏暗小流星不易用肉眼观察到,各位可得瞪大眼睛瞧清楚了。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也是人类最早记录的流星雨之一:《春秋左传·庄公七年》中即有记载:「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指的就是公元前687年所出现的四月天琴座流星雨。它的母体源在1867年被确认为C/1861 G1 Thatcher彗星,成为最早被确认母体源的流星雨。(编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母体彗星轨道示意图。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母体彗星轨道示意图。同心椭圆从内圈开始依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轨道。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在2021年4月17日(美国东部夏令时间00:42 GMT,4月18日)晚上8:42,NASA新视野号太空船(New Horizons)将到达50天文单位(AU)的遥远距离,为了庆祝这一里程碑,新视野号将其相机指向现今飞行最远的太空船航海家1号(Voyager 1)的方向。

新视野号将其相机指向航海家1号(标有黄色圆圈)的方向。
新视野号将其相机指向航海家1号(标有黄色圆圈)的方向。(图片来源:NASA / JHUAPL / SwRI)

  在以创纪录的速度从地球发射飞行15年后,并成为第一艘探索冥王星的太空船以来已经有6年了,NASA的新视野号即将达到一个里程碑,这飞行50AU远的纪录,至今在人类太空探测史上仅有其他四艘太空船达到。在50AU处也就是46.5亿英里(75亿公里)距离之遥,新视野号发送的信号到达地球(以光速传播)将花费超过6.5个小时。

冥王星之外的柯伊伯带,NASA新视野号将会是第五艘到达50AU的太空船。
冥王星之外的柯伊伯带,NASA新视野号将会是第五艘到达50AU的太空船。(图片来源:NASA / JHUAPL / SwRI)

  先锋10号1972年发射,是第一艘穿过小行星带并飞越木星的太空船,1990年9月22日到达50AU。2003年1月23日,由于发射功率不足,它在距离地球122.3亿公里处与地球失去联络,目前距离地球约129AU。

  先锋11号1973年发射,于1991年到达50AU,除了飞越木星,它是第一艘直接观测土星的太空船,由于距离太远功率限制,最后一次与先锋11的例行接触是在1995年9月30日,目前距离地球约105AU。

  航海家1号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比双胞胎航海家2号晚了16天。当航海家2号接近天王星和海王星时,航海家1号正对木星和土星进行观测。目前,航海家1号距离地球约152AU,航海家2号约127AU,这两艘太空船至今仍然活跃。

  达到50AU不仅仅是一个整数的里程碑,新视野号的首席研究员艾伦·斯特恩说:设计太空船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定其最大的飞航距离,如果我们超过目标线,我们就可以宣布成功了,而新视野号的目标线是50AU。

  2015年7月,新视野号送回第一次近距离观测冥王星的资料时,当时太空船距离太阳39.2AU。然后,在2019年元旦,在距离太阳43.4AU处,又第一次近距离观测了一个小的柯伊伯带天体Arrokoth。

  尽管新视野号是使用核电(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即RTG),但每十年产生的功率将衰减33瓦。大约到了2030年代后期,当新视野号接近100AU时,它的功率可能太低而无法运行了,团队正在使用夏威夷的斯巴鲁望远镜对柯伊伯带天体进行研究,希望在新视野号断电之前找到另一个飞越的目标。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找到了解中子星内部的新方法,可成为核物理学家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的新工具。

  中子星是恒星燃烧完核心的氢后(压力变小),因重力大过压力使其被压缩至城市大小。假如将地球质量的物体压缩到中子星密度,其大小将仅有数百公尺,中子星是致密星体之一。核物理学家对中子或质子间作用力的了解来自原子核,而大自然提供中子星,这个相对原子核有较高密度和中子含量的极端环境,可帮助科学家更了解其性质。

  在一篇发表在MNRAS的研究,Bath大学的天文学家发现,在两中子星绕转轨道逐渐缩小、速度变大到激烈碰撞合并的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共振现象将提供中子星内部组成的线索。共振,是指当外加的作用力和物体自然频率相同时,所引起的大震动。如声乐家透过和玻璃杯振动频相同的宏亮歌声,把玻璃杯震碎。

  当两个即将合并的中子星达到共振状态,中子星的坚硬外层(比钢坚硬100亿倍)将碎裂,并产生可被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明亮伽马射线爆发(又称Resonant Shattering Flare)。互相绕转的中子星也会产生引力波,同时测量引力波和伽玛射线爆可计算中子星的对称能量(symmetry energy)。

  对称能量是核物质的特性之一,它蕴含了在不同比例的质子和中子组成间转化所需的能量。因此对称能量控制了原子核中次原子(质子、中子)的比例,并决定极高密度的中子星内部次原子的比例如何变化。对称能量的数值将显示中子星的组成,乃至于质子和中子间的交互作用力的性质。

  核物理学家从原子甚至更小粒子的尺度,而天文学家则由超过数百万光年远的物体和事件,科学家从两个完全不同的尺度研究同样的现象。虽然束缚夸克形成中子和质子的作用力是已知的,但对其在中子星内(大量中子聚集)的作用,科学家尚未完全了解。实验核物理的资料虽可帮助了解,但因原子核内质子与中子的数量相似且不同原子核的密度差异不大,这与中子星内部,主要由中子组成且密度分布较广(最高可到原子核密度的10倍)的环境非常不同。在本篇研究中,作者提出一个可以从数亿光年远的地方,来了解中子星内性质(对称能量)的方法,这将为了解原子核内部结构提供新的视角。(编译/台北天文馆陈姝蓉)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日本月球机器人公司iSpace宣布,将在2022年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设计的月球车送上月球。
日本月球机器人公司iSpace宣布,将在2022年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设计的月球车送上月球。

  日本月球机器人公司(iSpace)近日表示,明年将把一艘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无人探测器-拉希德号(Rashid)送上月球。并将使用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发射。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探月任务经理Hamad al-Marzooqi表示,拉希德号在执行完任务后,将继续留在月球上。

  拉希德月球车将完全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设计,原本打算在2024年登入月球,但如今决定提前2年发射。

  月球车是以迪拜前统治者拉希德·本·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的名字命名,它将携带6个仪器,包含两台高分辨率相机、一台显微镜相机和一台热成像相机。主要任务为研究月球尘埃和月岩,收集数据并传回地球。

  拉希德号若成功登陆月球,将是迄今为止最小且最轻的月球车,其高度仅为70公分,长宽皆为50公分,重量不到10公斤。(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19年5月由美国LIGO与欧洲Virgo引力波干涉仪所探测到的引力波事件GW19052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黑洞产生的合并事件。GW190521由两个分别为85倍以及66倍太阳质量重的黑洞撞击合并,最终形成一颗142倍太阳质量重的超大黑洞,这已经是中等质量黑洞的范围了(100至1,000,000倍太阳质量)。

  GW190521在合并前的两个黑洞也令科学家相当有兴趣,因为这两颗黑洞的质量大到无法从恒星演化的理论中产生。如果恒星质量在130个太阳质量以上,可能演化成不稳定对超新星,恒星连同它的致密核心会被失控的热核爆炸完全摧毁。因此科学家一般认为恒星演化不会产生质量65至120倍太阳质量之间的黑洞。

  最近有研究团队针对GW190521不正常的黑洞质量数值重新进行分析。根据团队将引力波信号和可能与合并相关的电磁耀斑比对,认为有更好的模型可以匹配GW190521的观测数据。

  研究团队认为GW190521两颗合并的黑洞质量应该分别为16倍及170倍太阳质量。这个解释解决了不寻常的黑洞质量大小问题,而且根据团队所提出的结果,这还是第一个探测到由中等质量黑洞合并所产生的引力波!(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The observed gravitational-wave signal of GW190521 in each of the three detectors (black), plotted with two best-fit models: one for when the component mass ratio is between 1 and 2 (blue) and one for a mass ratio between 2 and 25 (orange). [Nitz & Capano 2021]
LIGO与Virgo三个站点的观测数据与模型比较。黑线为观测资料,蓝线为原先的模型,橘线为此研究团队提出的新模型。

资料来源:AAS NOV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4/17上半夜 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火星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火星合月」,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火星和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

  本次火星合月发生在2021年4月17日晚上的20时08分,届时地心所见的火星位在月球以北,相隔仅7角分的位置。4月17日一入夜后,火星与月球相隔约一度,随后不断靠近,于晚间22时50分左右后落入地平线。

  4月17日当天火星视星等约1.5,月龄则为4,亮度相对平衡,相隔的角距小,除了以裸眼观看相当精彩,也非常适合使用望远镜观看。

  另外由于月球是最接近地球的天体,地球上不同地区所见的月球会有接近1度的视差。因此本次火星合月在南亚至东南亚部分地区还可见特别的「月掩火星」。(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2021年4月17日「火星合月」可见月掩火星地区。
2021年4月17日「火星合月」可见月掩火星地区。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借由欧洲太空局(ESA)的盖亚(Gaia)望远镜,天文学家动手绘制我们银河系附近旋臂的最详细地图,研究团队在这过程中发现了银河系的一个新区域,该区域充满灼热且即将爆炸的亮蓝色恒星,他们将这个区域命名为仙王座刺。在猎户臂(我们的太阳系所在的位置)和英仙臂之间的仙王座刺是两条旋臂之间的一条带状区域,其中充满了大颗恒星,它们的体积是太阳的三倍,并因其炽热的温度而呈现出蓝色。

  这些巨大的蓝色恒星又称为OB类恒星,它们所发出的光主要是偏蓝色波长的,也同时是整个银河系中最稀有、最热、寿命最短、体积最大的恒星。猛烈的核融合反应致使其表面温度比太阳高数倍,这些巨大的恒星爆炸结束生命时的过程被称为超新星——将复杂生命所必须的重元素分散到银河系深处。

  OB类恒星很罕见,在一个4000亿颗恒星的星系中,可能不到20万颗,由于它们创造了很多重元素,它们可以被视为银河系的化学富集剂,正是因为这些很久以前就死去的恒星,我们地球的化学才复杂到足以产生生物。

  研究人员利用恒星视差的技术,对恒星到地球的距离进行三角测量,从而绘制了他们的恒星地图。利用这项技术以及来自盖亚望远镜的数据,该团队绘制出了超出之前所绘制的任何距离的恒星,以及之前被认为是空洞区域的恒星。

  科学家们通过观察恒星在同一方向上的一致运动,证明了这个新区域是螺旋星系盘的一部分,螺旋星系盘包含了我们银河系的大部分物质,而不仅仅是恒星随机排列的结果。

  研究人员期望未来能找到更多的OB恒星放入地图中,他们希望这将使我们对银河系的结构有更多的了解,相关论文发表于2021年3月19日的《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ESA的盖亚(Gaia)卫星发现邻近太阳的毕宿星团,正因银河系内大而重却看不见的结构所产生的引力影响而被破坏。这将提供暗物质的细微结构〈银河系形成后所留下来的〉,可能遍布在银河系中的证据,其引力将对靠近它的物体造成显着的影响。这是ESA和ESO的科学家利用来自盖亚EDR3和DR2的观测资料,研究邻近星团如何融入银河系背景的恒星中时意外发现的。

毕宿星团和它的潮汐尾。
毕宿星团和它的潮汐尾。

  团队选择邻近太阳的毕宿星团(153光年),是位于金牛座头部的V字亮星,很容易观赏。除了容易观赏的亮星外,望远镜发现数百颗黯淡的星,呈宽度约60光年的球状分布。

  星团会自然失去恒星,因星团内恒星会受彼此的引力拉扯,而持续的拉力作用会稍微改变恒星速度,使某些恒星移动到星团的边缘。在星团边缘的恒星,受星团引力较小,易受银河系引力影响(潮汐力)被拉出星团外,而在其前后形成两条长尾巴。这就是潮汐尾,在星系碰撞的交互作中已被广泛研究,但最近才在邻近的疏散星团中被观察到。

  侦测潮汐尾,要看恒星的运动是否和星团类似。盖亚可精准的测量银河系内超过数十亿颗的恒星的距离和运动,这是寻找星团潮汐尾最重要的两个量。较早的研究仅寻找恒星运动与星团运动符合的恒星,而这将排除在6到7亿年前离开星团,因此目前绕转不同轨道的星体。

  科学家利用电脑模拟,研究在数亿年间离开星团的恒星,其在银河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扰动。并把模拟和观测比较,来得到毕宿星团的潮汐尾,并在盖亚观测的资料中找到数千颗原先属于此星团的恒星。这些恒星在银河系中形成,横跨了数千光年的巨大潮汐尾。

  令科学家感到惊讶的是,位于星团后方的潮汐尾似乎有恒星不见。借由模拟天文学家发现,如果潮汐尾曾经和一个千万太阳质量的物体相撞,可产生观测看到的现象。因为四周没有观测到够重的分子云或是星团,假如未来都没有观测到相关的目标,此物体可能是小的暗物质晕。借由盖亚的观测,可帮助天文学家了解星系中看不见的暗物质结构。未来天文学家将把这个方法延伸应用到其他更远的星团。(编译/台北天文馆陈姝蓉)

资料来源:ES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太阳系中的天王星确实独一无二,不仅仅是由于它的自转轴是躺着的,如果你有办法去附近闻一闻味道,绝对是奇臭无比,就连磁场也是一团乱。大约20年前,天文学家利用仪器来捕捉类木行星的X射线,但只有天王星是一道闪光都没有。而今,我们终于看到了这道X射线光源,但目前还不清楚它的成因及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当毅力号在耶泽罗陨石坑(Jezero Crater)的新家安顿下来之后,它就一直在传送周围环境(包括自身局部)的照片,4月6日,珀西利用安装在自身机械手臂上的SHERLOC WATSON相机拍摄了自己的「头部」和「面部」。

自拍照

  按照官方说法,这称为「桅杆」,在其顶端装有相机。

  上方是SuperCam,配备了雷射和用于分析岩石样品的光谱仪;中间两个矩形镜头是Mastcam-Z,可以拍摄高解析色彩、3D和全景影像,以及毅力号周围环境的影片,两侧Navcam则是导航用镜头。

  在照片的最底部,从珀西的「脖子」突出的地方是MEDA( Mars Environmental Dynamics Analyzer,火星环境动力学分析仪),其配备有传感器,可以监测火星的天气(包括无处不在的红色尘埃的数量和微粒大小)。

  MEDA的第一份天气报告是在珀西降落在火星后的第二天所侦测的,显示当时火山口的温度为摄氏-20度,在30分钟内降至-25.6度,空气比好奇号所在的盖尔陨石坑(Gale)来得还干净些。

全景照片

  同一时间,逍遥自在的好奇号也在3月26日发送了自拍照(上图),拍摄了自己及周围景观的全景照片,包括后方Mont Mercou岩石的露头。从图像中可以看到,在火星上运行了八年半后的好奇号覆满灰尘。

  因为好奇心和毅力号都使用多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MMRTG)的动力系统,所以即使火星发生剧烈的沙尘暴,我们也不必担心他们会像机遇号一样因太阳能电池板被灰尘遮盖而失去了动力。

好奇号(左)和毅力号(右)。
好奇号(左)和毅力号(右)。(NASA / JPL-Caltech / MSSS)

  4月3日,火星任务的第一架灵巧号直升机(台湾名:独创号直升机)从珀西脱离出来,度过了火星严寒的第一夜,首次飞行预定于4月11日或之后。(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