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相信不久前透过新闻认识这颗四体小行星系统的大有人在,它在2022年3月6日达到近地点,即使是近地点它也距离我们有2.65AU,估计其亮度约12.5等,比肉眼能见还暗将近250倍,必须使用大口径望远镜才能见到它,台北天文馆透过大型望远镜捕捉到它的踪迹。怂女星是一颗长约262公里、宽约164公里,排名第15大的小行星。它以5.53年的周期环绕太阳,对地球并不具有撞击威胁。利用狮子座的五帝座一比较容易搜寻,近期0:00:00怂女星的天体座标位置如下:

3月3日:赤经11h41m58.07s / 赤纬+15°33’05.5” (J2000)
3月4日:赤经11h41m18.40s / 赤纬+15°42’03.7” (J2000)
3月5日:赤经11h40m38.35s / 赤纬+15°50’58.2” (J2000)
3月6日:赤经11h39m57.95s / 赤纬+15°59’48.6” (J2000)
3月7日:赤经11h39m17.25s / 赤纬+16°08’34.7” (J2000)
3月8日:赤经11h38m36.29s / 赤纬+16°17’16.0” (J2000)

台北天文馆2022年3月2日17:32以位于新墨西哥州望远镜所拍摄的130号怂女小行星(图左圆圈),图右为同星区历史影像。
台北天文馆2022年3月2日17:32以位于新墨西哥州望远镜所拍摄的130号怂女小行星(图左圆圈),图右为同星区历史影像。

怂女星与狮子座的五帝座一相对位置示意图。
怂女星与狮子座的五帝座一相对位置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130号小行星于1873年2月17日由天文学家Christian Peters在纽约利奇菲尔德天文台发现,在观测设备的改进后,在2003年8月中发现了它的第一颗卫星,2014年又发现了两颗,但2014年发现的第二颗迟迟未确定其轨道,直至2021年11月初才发表,因此成为太阳系内第一个确认有三颗卫星轨道的小行星。据推测这些卫星都是怂女星受到撞击时所产生的碎块。

  该小行星的三颗卫星亮度均非常微弱,直径分别只有6.0公里、2.0公里、1.5公里。其中最内圈、直径1.5公里的卫星S/2014 (130) 2就是近期发表的第三颗卫星,因为它太过于接近怂女星本体,其亮度与怂女星相差甚大,必须使用图像减法来测量,据估计,卫星与怂女星的亮度相差近15,000倍,因此使用地面业余望远镜是不可能看见它的。(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怂女星及其3颗卫星轨道示意图。
怂女星及其3颗卫星轨道示意图。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22年2月28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三期《小行星命名公告》新增一颗中文命名的小行星,这颗小行星是由兴隆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1997年发现。

  29438 Zhengjia 正佳。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致力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普教育。正佳博物馆还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开展天文教育项目,让广大市民体验天文之美。

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

  【图: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文:节译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告;新闻讯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我们知道编号130小行星怂女星(Elektra)很特别。天文学家之前已经发现它有两颗卫星,使得它成为罕见的三重小行星系统。现在发现它有第三颗卫星,这使得它更加罕见,是太阳系中第一个发现拥有三颗卫星的小行星。

怂女星和它的卫星
怂女星和它的卫星

  怂女星在1873年2月17日发现,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运行。它呈长方形,最长边长215公里,是一颗相对较大的小行星,每5年绕太阳公转一圈。

  2003年,发现第一颗围绕怂女星的卫星,2014年又发现第二颗。这些发现很有趣,但并不罕见。目前已知有一百五十多颗小行星拥有一颗或者两颗卫星,就像行星可以有受重力束缚的卫星一样。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发现怂女星第二颗卫星的女天文学家杨彬说:「在大型小行星周围可以找到多个卫星,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一项名为双小行星改道测试(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简称DART)计划在2022年稍后时间与一颗这样的小行星的卫星相撞。」

  来自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的安东尼·伯杜(Anthony Berdeu)博士及同事,使用智利甚大望远镜(Very Large Telescope,简称VLT)的图像仔细观察怂女星,他们在另外两个轨道内发现隐藏的卫星证据。

  在距离344±5公里的新卫星将比在497.63±0.33公里和1297.58±0.54公里处的兄弟姐妹略小。它每16.29小时绕怂女星公转一次。对于站在第三颗卫星表面的人来说,怂女星在天空中隐约可见。

  伯杜博士说,他使用一种新算法找到卫星,在甚大望远镜拍摄的图像中消除其它极其微弱的光线。该算法采用的数据缩减技术可以使怂女星及它的周围环境的图像更加清晰。

  伯杜博士说:「对该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可以揭露这种多卫星的小行星稳定性。第三颗卫星的轨道与其它两颗卫星的轨道不一致,这是非常奇怪。」杨彬博士表示,她认为该系统不稳定,最内的第三卫星最终可能会落回怂女星上。

  杨彬博士说:「它还可以告诉我们更多关于拥有多颗卫星的小行星形成状况。这次新发现激励研究小行星撞击的形成,并尝试限制一次撞击可以形成多少颗卫星。了解一个系统能真正维持多少颗卫星?」

  【图、文:节译自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2022年2月8日新闻公布;研究全文刊登在2022年2月8日出版的第658卷《天文学及天体物理学报》,标题是:First observation of a quadruple asteroid】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一颗巨大的岩石小行星预计将在北京时间2022年1月19日凌晨5时51分掠过地球。小行星(7482)1994 PC1在1994年由天文学家Robert H. McNaught于赛丁泉天文台(Siding Spring Observatory)首次发现。它的轨道周期约1年7个月,距离太阳约0.9~1.8AU,长度约1公里,这相当于帝国大厦高度的两倍半,由于它的大小和经常性地对地球进行近距离访问,因此被归类为「潜在危险小行星」。上一次近距离接近是在89年前的1933年1月17日,距离我们稍近在110万公里处,而下次预计会在2105年1月18日。

  但别担心,小行星7482本月的访问会在距离地球193万公里处掠过,这大约是月球距离我们的5倍还要再多一点,轨迹计算的误差范围也只有133公里,因此对我们尚不足以构成威胁。它将以相对于地球每秒19.56公里的速度运行,这意味着它看起来会像一颗星星。因此,这次近距离的接近,除了可以让天文学家对阿波罗小行星群的S型小行星进行更多的研究外,还有机会可以看到这颗巨大的岩石穿过星空。但它的亮度可能太暗而无法用肉眼或双筒望远镜看到,必须使用15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才有机会在它呼啸而过时瞥见它。

  根据预测,这样大小的小行星约每60万年左右会撞击地球一次,幸运的是,NASA正在测试其DART(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任务的技术,评估将太空船撞向小行星是否是改变其轨道的有效方法,进而应用在未来防御会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如果有观看过《Don’t Look Up》,就该知道要相信科学家和他们的轨道计算。(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利用喷射推进实验室(JPL)所提供的轨道参数资料,模拟最接近时轨道状况。
利用喷射推进实验室(JPL)所提供的轨道参数资料,模拟最接近时轨道状况。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1-12-13 达到最亮(限大型天文望远镜观测)★

  2021年12月17日有一颗「潜在危险小行星」(163899)飞掠地球,该小行星的直径估计为790±25公尺,比台北101还要大,也是近期(30天内)飞掠小行星之中最大的一颗,最近的时候距离地球0.036AU,其速度达到了每秒5.6公里。

  潜在危险天体(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PHO)是指轨道有撞击地球的可能,且其大小足以对地球造成全球或局部区域重大损害的近地天体,而最常见的又称为潜在危险小行星,其定义为与地球的最小轨道交点距离少于0.05AU(19.5月距),并且绝对星等达22等或更亮。

  该小行星有正式编号,却尚未命名,故目前仍沿用先前的暂时编号名称2003 SD220,该小行星已经发现了18年,虽然与其它小行星相比,(163899)非常大,也相对较近,但它距离我们仍然太遥远,换算后其实还有536万公里,不会对地球造成任何危害,它最亮可能达到13等,有机会利用大型天文望远镜见其身影,详细预报路径及亮度预测请点击此处。(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1号小行星兼矮行星之一的谷神星将于2021年11月27日运行至「冲」的位置,也就是与太阳在天球上经度相差180度的位置。此时最大亮度可达7.0等,在冲前后数日整夜可见,越接近午夜时仰角越高,大气扰动较小,是观测的最佳时机。然而因肉眼不可见,必须以双筒望远镜或口径约5-10公分的望远镜加以观察。

  「天体封号一变再变的谷神星」-谷神星是由意大利科学家朱塞普·皮亚齐(Giuseppe Piazzi)于1801年所发现,直径约950公里,是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天体,约占小行星带总质量的三分之一,最初被视为太阳系内的一颗行星,然而随着愈来愈多的小天体在相似的轨道上被发现,因此在1850年代被重新分类为小行星。由于是第一颗被发现的小天体,于是在小行星系统中被赋予了1号的称谓(1 Ceres),而谷神星英文名指的是意大利西西里岛的谷神。

  在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表决通过对行星重新定义,连带将谷神星由原先的小行星升格为矮行星。目前是唯一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中的矮行星,也是唯一没有卫星的矮行星。另外,根据NASA的最新探测结果,发现其地底下有疑似海洋的存在,摇身一变成为找寻外星生命的潜在目标。(编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2021年10月15日出版的第一卷第十期《小行星命名公告》,新增两颗以中国地名命名的小行星。这两颗小行星都是由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于2008年12月发现。

  301153 Jinan 济南。济南,又称春城,是中国山东省省会,山东大学主校区所在地。齐鲁大学创建于济南,后并入山东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开展天文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现代大学。

  321197 Qingdao 青岛。青岛是中国山东半岛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国际海港。青岛观象台是中国第一座自己建造的圆顶天文台。山东科技大学的主校区在青岛。

【文:节译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公告;新闻讯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露西号随联合发射联盟(ULA)Atlas V 401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升空。(Bill Ingalls/NASA)
露西号随联合发射联盟(ULA)Atlas V 401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升空。(Bill Ingalls/NASA)

  NASA 2021年10月16日在佛州卡纳维尔角成功发射露西号,正式展开12年探索特洛伊小行星任务,期待能有更多解开太阳系形成之谜的新发现。

  露西号以史前人类的古化石命名,是第一艘以太阳能动力远离太阳进行探测任务的太空船,计划飞越及探测八颗小行星,数量超越历史纪录。为了利用重力助推,露西号航行的路径将绕回地球三次,使其成为第一艘从外太阳系返回地球附近的太空船。

  NASA科学任务副局长Thomas Zurbuchen表示,每一个小行星,每一个原始样本,都能提供太阳系故事的一部分,这也是关于我们的故事。

  露西号和小行星的第一次相遇将在2025年,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主带的小行星唐纳德·约翰森(Donaldjohanson),这个小行星以露西化石发现者的名字命名。

  在2027年至2033年之间,它将飞越其他七个特洛伊小行星,依序分别为3547 Eurybates及其小卫星Queta、15094 Polymele、11351 Leucus、21900 Orus和双星617 Patroclus/Menoetius,其中5个位于引领木星的行星群,2个则是尾随木星的行星群,其中最大的直径约为95公里。

露西号航行的路径
露西号航行的路径

  露西号将以距离小行星表面不到400公里的高度飞越目标,使用机载的科学仪器和大型天线来进行探测,调查小行星的地质结构,包括成分、质量、密度和体积等。

  数量远超过7,000颗的特洛伊小行星,被认为是太阳系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大行星形成过程中剩余的原始物质所形成。科学家相信,这些小行星具备有原行星盘的成分和物理条件的重要线索,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太阳系内的行星,都是从原行星盘所形成的。(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对富含金属的近地小行星(NEA)非常有兴趣,因为非常少见,若存在这种小行星,未来或许能开采上面的铁、钴、镍等金属。亚利桑那大学团队研究近地小行星1986 DA和2016 ED85富含金属,因为它们的光谱特征与太阳系中最大的富含金属小行星灵神星(16 Psyche)非常相似。灵神星位于主小行星带,可能是最大的M型小行星,它也是NASA在2022年8月发射太空船研究的目标。

  团队表示:他们使用位于夏威夷NASA红外望远镜(IRTF)观测,分析表明这两颗NEA的表面都含有85%的金属,如铁和镍,另外15%是硅酸盐,类似于石铁陨石。这两颗小行星大小约50米,根据成分和轨道推论,起源可能在主小行星带的4个小行星家族,恰好是已知几个最大金属小行星(包括灵神星)所在区域。团队在论文中不但讨论这两颗近地小行星的起源与成分,还探讨1986 DA的采矿潜力,发现小行星上可能存在的铁、镍和钴的数量将超地球可开采的储量。(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预定2022年8月发射的灵神星任务。图片来源:NASA
预定2022年8月发射的灵神星任务。图片来源:NASA

资料来源:Science Daily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2021年9月20日出版的第一卷第八期《小行星命名公告》新增三颗中文命名的小行星,包括两位中国科学家和一间机构。这三颗小行星分别是:

  215023 Huangjiqing 黄汲清。黄汲清(1904-1995),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最早从事历史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制图研究。

  484734 Chienshu 钱煦。钱煦(生于1931年)是80年代初期细胞和分子生物工程领域的奠基人之一。1990年代,他建立机械生物学基础,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的血流提供基础。他于2010年获得美国科学奖章。

  526460 Ceciliakoocen 辜严倬云(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成立于2007年,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活植物收藏,拥有超过三万三千个分类群。为全球学术研究人员免费提供材料。

【文:节译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公告;新闻讯息由林景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