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18/6/20,第4号小行星灶神星(4 Vesta)到达冲的位置。灶神星是所有小行星中最亮的,本次冲时的亮度达+5.7度,几乎是它最亮的时候,用双筒望远镜或简单的天文摄影就可以观察。位于人马座,邻近土星之处,整晚可见,较佳观察时间为20:10~3:30之间,距离则约1.148AU左右。海后星、颖神星也在恰在近期到达冲时刻,位置与灶神星相去不远,可尝试一并观测。

2018/5/1-7/31的灶神星轨迹示意图。

2018/5/1-7/31的灶神星轨迹示意图。


  国际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由于体积庞大,轨道高度不高,所以当它从太阳或月亮前方通过时,在明亮的日面或月面衬托下,可以看到ISS剪影通过日面或月面,相当有趣。由于ISS体积大小有限,所以每次ISS凌日或凌月发生时,在地球上只有很窄的区域能见到,亦即:下方各预报图中的蓝色带状通过的地点才可见ISS凌月现象,红色带状则是ISS凌日可见地带,蓝带或红带以外区域不可见。而每次凌月凌日事件给予的星数(★)愈多者,表示ISS所见的视直径相对于日面或月面愈大,观测条件愈好。

  不过提醒大家:观赏ISS凌日等同于太阳观测或日食观测,必须在望远镜前方加装专用太阳滤镜,才能透过望远镜观赏或拍摄,或是利用投影方式进行观察,以免造成眼睛受损。ISS凌月则没有像太阳那样的限制。

  以下为透过ISS TRANSIT FINDER 网站所获得之台湾地区在2018/06/20的ISS凌日预报,其中:

时间:2018/06/20 07:17-07:18 
星数:本次的ISS凌日发生时,ISS轨道高度偏高,ISS视直径偏小,发生时间在清晨日出后不久,仰角仅有20度左右,且只有台湾本岛最南端可见。故凌日星数为★。
ISS视直径~29″; 
ISS距离:~938 km
凌日带宽度:~10 km
可见ISS凌月时间:~ 1.3 sec
主要可见地区所经县市:屏东恒春(垦丁-鹿寮溪口)。 
更详细的资料与经过地区地图,可直接点选ISS TRANSIT FINDER网站观看。(https://transit-finder.com/

1529226391363734.jpg

1529226561955740.jp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18/6/17,第9号小行星颖神星(9 Metis)通过冲的位置,距离地球约1.664AU,位在蛇夫座脚部至人马座茶壶壶嘴之间,整晚可见,但因位置比较偏北,较佳观察时间是午夜前后的21:00~02:40间。亮度仅约+9.7等,需使用口径8~1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配合天文摄影方式才比较容易找到它的踪迹。

  除了颖神星之外,近期抵达冲的位置的还有土星、灶神星和海后星,它们的位置都在附近,可试着都找找看。小行星在天空中移动的速度比行星快,行星又比一般恒星快,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对着同一天区拍摄,从中寻找移动天体,就可以找到这些小行星。

1529133950907782.jpg

  颖神星是由安德鲁·格雷厄姆于1848年4月25日发现,是他发现的唯一一颗小行星。它也是唯一一颗在爱尔兰观测发现的小行星。名称的由来是神话中的提坦女神和海洋女神墨提斯,是忒提斯和俄刻阿诺斯的女儿。中文译名来源于清代李善兰翻译的《谈天》一书。

2018年05月29日出版的《小行星通吿》新增了五颗中文小行星名称:
NEW NAMES OF MINOR PLANETS=MPC 110135-110620

按小行星数字顺序排列

第一名:(28980) Chowyunfat = 2001 LS1
周润发小行星,该小行星由天文学家杨光宇先生在沙漠之鹰天文台2001年06月15日发现。
周润发,SBS(1955年5月18日-),香港知名男演员,出生于南丫岛。1970年代于无线电视参演多套电视剧,后来参演电影。曾三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并两次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第二名:(32613) Tseyuenman = 2001 QU265
谢婉雯小行星,该小行星由天文学家杨光宇先生在沙漠之鹰天文台2001年08月27日发现。
谢婉雯,MBG(1968年3月31日-2003年5月13日)是香港对抗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症流行期间主动请缨抢救SARS病人而殉职的首位公立医院医生。

第三名:(41740) Yuenkwokyung = 2000 VC
袁国勇小行星,该小行星由天文学家杨光宇先生在沙漠之鹰天文台2000年11月01日发现。
袁国勇,SBS,JP,(1956年12月30日-),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讲座教授,世界知名传染病专家。

第四名:(41742) Wongkakui = 2000 VH3
黄家驹小行星,该小行星由天文学家杨光宇先生在沙漠之鹰天文台2000年11月01日发现。
黄家驹(1962年6月10日-1993年6月30日),香港殿堂级音乐家、歌手及词曲作家,香港乐坛的传奇人物。在其摇滚乐队Beyond中担任作曲、填词、节奏吉他和主唱,从而成为乐队的灵魂人物。他的吉他技术精湛,极具音乐才华,当中主音歌手和节奏吉他手的身份最广为人知。

第五名:(204711) Luojialun = 2006 GN
罗家伦小行星,该小行星由天文学家林宏钦和叶泉志博士(@小龙哈勃)在鹿林天文台2006年04月01日发现。
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字志希,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教育家,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命名者。

1528112978999974.jpg

参考资料:香港天文学会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2018/5/29凌晨2:21,245号小行星号Vera将从蛇夫座7.7等恒星TYC 6815-00799-1前方通过而形成小行星掩星现象,此时小行星和恒星位在西南方仰角约34度之处。台南、高雄、屏东、花莲、台东地区可见,由于被掩恒星量达7.7等,故以口径5-8公分以上的望远镜即可进行观察。而Vera本身12.8等,掩星过程将使恒星亮度降低5.1星等,如果观察用的望远镜口径在10-15公分以上者,可同时看到小行星和恒星,所以将可见两者互相接近、重叠在分开的景象。这是少数被掩恒星比较明亮的事件,有望远镜的同好们可以尝试录影观察。

  由于掩星时间非常短,建议最好使用校过时的录影设备,加在望远镜后方进行观测,录影设备的时间误差勿超过1秒钟。观测结果,连同观测者姓名、观测地点(经纬度与海拔高度)、仪器等,可寄至tam001@tam.gov.tw,将协助转寄给Steve Preston博士以提供科学分析。

1526742459799622.jpg

2018/5/29凌晨2:21,小行星(245)Vera掩7.7等TYC 6815-00799-1路径示意图。

  (245)Vera尚无正式中文名,英文正式名Vera的来源和意义也不明。这颗小行星位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中,平均直径约78公里;事实上虽然它是第243颗发现的小行星,算是发现年代比较早的,1885年2月6日由英国天文学家诺曼·罗伯特·普森(Norman Robert Pogson)于印度清奈马德拉斯天文台(Madras)发现。它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5.47年,自转一周约14.38小时,属于S型小行星,即主要以二氧化矽等为主要成分的岩质小行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2018/5/4凌晨2:56,88号小行星尽女星(88 Thisbe)将从人马座9.3等恒星HIP 98875前方通过而形成小行星掩星现象。HIP 98875位在赤道座标(J2000.0)RA: 20h04m45.9616s DEC: -20°32' 2.993",这颗恒星属于人马座,掩星发生时小行星和恒星位在南偏东仰角约33度之处,但月球在附近蛇夫座脚部附近,月光可能会对观测造成些许干扰。新竹至宜兰以南所有地区可见。尽女星本身11.5等,所以掩星发生时,将使恒星亮度降低2.4星等,以口径8-1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便可同时观察到尽女星和被掩恒星两者接近、掩蔽、再分开的过程。其他详细预报资料与星图请参见Steve Preston掩星预报网

  由于掩星时间非常短,建议最好使用校过时的录影设备,加在望远镜后方进行观测,录影设备的时间误差勿超过1秒钟。观测结果,连同观测者姓名、观测地点(经纬度与海拔高度)、仪器等,可寄至tam001@tam.gov.tw,将协助转寄给Steve Preston博士以提供科学分析。

1525361365421909.jpg

  尽女星小行星位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偏外侧,平均直径约201公里(其他观测方式有得出207公里至232公里不等的结果);事实上虽然它是第88颗发现的小行星,可是它却是主小行星带中第13大的小行星。 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4.6年,自转一周约6小时,属于B型小行星,即与智神星类似、较罕见的碳质小行星。

  1866/6/15由美籍德国天文学家彼得斯(Christian Heinrich Friedrich Peters)发现的。其名Thisbe来自罗马预言中的女主角之名:在诗人奥维德(Ovid)的名作「变形记(Metamorphoses)」中,Thisbe和Pyramus是一对因家族纷争而命运多舛的恋人,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故事或许就是从变形记而来。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22676735297458.jpg  数十年来,天文学家们怀疑在火星上可能充满了有机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甚至核酸等与生命有关的分子。但直到2015年,才由好奇号提出第一个证据,显示火星上不仅有有机物,而且还可能遍布整个火星。当时天文学家认为这些有机物是搭着微小的行星际尘埃粒子来到火星(在地球很常见),但新的研究显示并非如此。科学家以荷兰超级电脑Peregrine 建立了一个包含数十万颗小行星与彗星的太阳系数值模型,经过数周的模拟实验后,研究人员发现,每年大约有192吨的碳落至火星,其中大约有129吨(67%)来自行星际尘埃,50吨(26%)来自小行星,13吨(7%)来自彗星,与最近探测67P彗星的组成比例吻合(2014年罗塞塔号成功登陆67P彗星,为首次软降落于彗核的任务)。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有机物集中分布在距离撞击坑150公里的范围内,这将影响未来火星探测器采样与著陆的预定位置。这些新发现不仅关系着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也影响了系外行星的研究:如果在同样有小行星与彗星的系统中,具有水的行星孕育生命的可能性也更高。

  此外,科学家还打算了解一下有多少水曾经落在水星上。

  资料来源:Astronom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小行星2017 VR12预定在北京时间2018/3/7的15:53近掠地球,届时与地球的距离只有约3.76LD,相当于144万公里,中国境内可在3/7-3/8的凌晨至天亮这段时间进行观察。最接近时视亮度超过+12等,位置将由后发座向室女座方向前进,邻近室女座角宿一,必须利用口径10~15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才能观测到。(LD = lunar distance = 地月平均距离,1LD相当于384,400公里。)

  这颗小行星属于阿波罗族小行星(Apollo asteroid),即远日点在火星轨道以外,但近日点在地球轨道附近的小行星,因此被归类为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Potentially Hazardous Asteroid,PHA)。它是由位在夏威夷的泛星1号望远镜(Pan-STARRS 1)发现的,绕太阳公转一圈约需585.5天,直径大约在220~490公尺之间,自转一周仅需1.4小时,因为形状并不完美的球形,所以当它自转时,会有约0.2等的亮度变化。不过它虽然属于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不过若无其他意外,这次近掠并不会撞击地球,甚至在它下一次非常靠近地球之前(2269年3月11日),撞击机率也都为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在哈勃太空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所拍摄的最新影像中,发现了五颗先前未知的小行星。哈伯太空望远镜在执行边境星场(Frontier Fields)计划时,观测距离我们数十亿光年的六个星系团,并将不同时间所拍摄的多幅影像叠加起来,就成了上面我们看到的这张影像。

  看到那些弯弯的白色线条了吗?那就是小行星!因为在不同时间进行曝光时,小行星的位置也移动了,有些小行星还被观察到好多次呢!除了五颗未知的小行星外,另外还有两颗是先前已有编号的小行星。这五颗小行星都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内,但因为光度太过于暗淡,因此之前的观测从来没有发现到它们。

1514992573589578.jpg

Image Credit: NASA, ESA, and B. Sunnquist and J. Mack (STScI)

资料来源: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11/five-new-asteroids-surprise-astronomers-hubble-images,台北天文馆胡佳伶 编译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历经飓风袭击波多黎各岛后,阿雷西波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已恢复正常运行,在2017年12月为近地小行星3200 Phaethon接近地球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高解析图像(每像素75米)。雷达显示小行星是球形的,并在赤道附近观测到至少几百米的大凹陷,以及在极区明显的黑色圆形特征。科学家此黑色特征可能是陨石坑等地形凹陷,而无法反射雷达波。Phaethon是被列为“潜在危险”的近地小行星之中第二大,新的观测结果显示,其直径约为6公里,比之前的估计大1公里。

  3200 Phaethon是1983年10月11日,天文学家在红外寻天太空望远镜(IRAS)的影像所发现。没多久,天文学家Fred Whipple就指出Phaethon与之前观测到数颗双子座流星的轨道参数相近,因此Phaethon就是双子座流星雨的母体。Phaethon归类为阿波罗型小行星,近日点距离只有0.140AU,比水星近日点小一半,远日点达2.403 AU,也超越火星一半,因此其轨道性质较类似彗星。此外,2010年日地关系天文台(STEREO)也观测到喷发现象,所以也归属于岩质彗星,12月10日,Phaethon距离地球仅0.06893 AU,是2093年前最接近时刻! 观测时距离为1.03千万公里,约地月距离的27倍。

1514988378652560.jpg

资料来源:https://www.jpl.nasa.gov/spaceimages/details.php?id=PIA22185
编译:台北天文馆JIMLE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1.jpg 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花神星冲

  8号小行星花神星(8 Flora)2018年1月3日上午7:14冲,即以地球为中心,太阳和花神星分别位在地球两侧、经度相差180度的位置。此时的花神星在双子座方向,距离地球约1.029AU(天文单位),视亮度+8.2等,整晚可见。不过当晚月光明亮,会影响观测。 但花神星亮度在冲前后其实都保持在+8.2等左右,所以可以选择避开有月光影响的夜晚再来观察。建议利用双筒望远镜或口径5-10分以上望远镜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观察或拍摄一次,影像中会移动的天体,就可能是花神星。

1514708859241394.jpg

2018/1/1-1/31期间,花神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示意图。

  花神星于1847年10月18日由英国天文学家John Russell Hind发现,是第8颗被发现的小行星,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里,平均直径约128公里,是所有大型小行星中最靠近太阳的,同时其平均亮度+8.7等也是所有已知小行星中第7亮的。有天文学家认为:花神星很可能曾是某颗微行星的残余核心,这颗微行星应该曾被强烈加热过,使内部结构经历分异作用,然后不幸遭遇撞击而碎裂。

  其名佛洛拉(Flora)是约翰‧赫歇尔(John Herschel)建议的,为罗马神话中掌管花草与花园的神祇,或者说是春之女神,所以它的天文符号花神星的天文符号。取自维基百科。就长得像朵花一样呢!

地球过近日点

erath-orbit-2.jpg  地球以椭圆轨道绕日公转,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地球于2018年1月3日下午13:35通过轨道近日点,日地距离0.983284636 AU(天文单位),相当于147,097,287公里,与远日点距离有约3%的差异。此时为一年中最接近太阳之时,故而太阳视直径最大,地球绕行太阳的公转速度最快,地球所见的太阳则位在半人马座方向。

  可尝试利用同一套太阳观测设备,利用投影或摄影(需事先减光至安全程度)的方式拍摄地球过近日点和过远日点时的太阳大小,再将两幅影像中的太阳加以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到太阳大小不同,这就是地球和太阳距离不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