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2017年的10月19日,夏威夷岛上的夕阳刚刚褪去,繁星升起,夜空一片晴朗,又是一个很好的观测夜晚。位于夏威夷毛伊岛上哈雷阿卡拉天文台(haleakala observatory)的泛星计划(Pan-STARRS)望远镜已经打开圆顶,准备开始晚上的巡天观测。

1512283063489207.jpg

泛星计划望远镜圆顶。http://panstarrs.stsci.edu/

  泛星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监测近地天体,望远镜在进行全天的快速扫描之后,然后通过比较同一天区的不同时间图像,从而发现潜在新的近地天体。在发现可能的近地天体之后,进一步计算运行轨道并对其中可能可能对地球造成危害的天体提前做出反应预警。望远镜的口径1.8米,尽管对于通用型望远镜不算很大,然而对于快速巡天这个项目而言,此口径已经算是巨大,和世界上其它的巡天项目相比,著名的PTF项目使用的望远镜口径也只有1.2米。

  那个晚上的观测负责人是夏威夷大学天文系的博士后Rob Weryk博士。对于观测他已经是非常熟悉,而且现有的观测程序都已经自动化,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打开电脑,运行设定好的程序。如果有新的天体被发现,会有提示信息。在开始观测不久,电脑信息就提示发现了一个可疑近地天体。对于已经发现了近1000颗近地天体的泛星计划而言,这早已是司空见惯。所以当新天体信息出现的时候,Rob并没有太多的兴奋,只是按照固有的程序对数据重新查看了一下。确认是新的天体之后,然后又对之前的数据进行了查找,发现望远镜其实在前一天也看到了,只是在数据处理的过程当中被忽略掉了。通过这些数据,很快的对此天体的运动轨迹进行了估算,结果很是让他吃惊,从其运行的轨迹来看,不太像太阳系内天体的轨道,更有可能是来自于太阳系之外。他抑制不住的兴奋,还是按照流程迅速地将此天体的信息提交了给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在接下来的几天,他又利用更大口径的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CFHT)进行了追踪观测,从而进一步确认确认了此天体的轨道非常极端:双曲线轨道偏心率达到了1.19,这是目前已知最高的。如此高的偏心率表明这是一个来自于我们太阳系之外的天体,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第一个。

1512283418499027.gif

小行星的轨道示意图。NASA

  另外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的观测表明此天体并没有晕,所以排除了是彗星的可能性。后续的更多观测对此天体的形状也做出了限制,发现它呈现一个雪茄状,大约长400米,宽40米,颜色偏红,具有固态表面,但是不能区分或岩石或金属构成。对于这个形状也是让人非常的困惑,因为目前为止,还从来没有在太阳系内发现过此类形状的小行星。按照现有的观测和计算结果,此天体在2017年的9月9日达到了近日点,目前在以大约每秒四十公里的速度离开太阳系。在11月1日,经过了火星轨道上空。因为此天体很小很暗,对于此天体的观测将持续到12月中旬左右,在此之后,因为太暗的缘故,即使使用地球上最大口径的望远镜,也很难再观测到了。

1512283950999929.jpg

小行星的科学想象图。NASA/ESO

  尽管是第一次发现此天体,然而科学家已经预期了很久。因为按照现有的行星理论,在巨行星向中心恒星移动的过程当中,就会将一些小行星弹射出去,这些弹射出来的小行星在历经长时间的星际旅行之后,就有可能到达另外一个恒星系统。太阳系内预计也有很多,但是由于太小而且距离地球太远的缘故,没有被我们看到。对于此次看到的小行星,根据它的轨迹结果,推断很可能是来自于天琴座方向。

  作为首次发现的这种源自太阳系外的天体,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大众,都是非常的兴奋。那么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来命名这个天体?根据它的发现时间和类别,它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anl Astronomical Union)给予了一个永久的科学名字1I/2017 U1,其中的字幕I代表了星际天体,1是此类天体中的第一个。当然,在大众传播的过程当中,昵称往往更是容易为大众所记住,所以除过科学名称之外,作为此天体的发现者,泛星计划望远镜的科学家们利用夏威夷当地的土语命名它为“Oumuamua”,意味着“第一位来自远方的使者”。

  尽管此天体被美国科学家所发现,因为它奇特的形状,以及它起源于太阳系外,因此也是引起了很多中国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当然也引起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名词委)一些委员的兴趣。名词委的委员老师们注意到,国内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对于此天体的称呼很多也就使用了英文“Oumuamua”的意译版,因为还没有标准的翻译,所以也就直接翻译成“远方信使”或者其它类似的名称。为了更好的传播,名词委的部分老师建议尽快确定此天体的标准中文翻译。在此建议之上,考虑到其原来的名字含义,很多老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理由。比如有委员老师提出“青鸟星”,也有委员提出“远方信使”,还有“远方客”,“星际来客”,“远游星”,“访客星”等等。同为名词委委员的陈学雷老师另辟蹊径,建议可以音译,翻译成“奥陌陌”星:一方面可以保留此星原有的命名特色,另外一个方面,此名字的含义和原意也有符合,“奥”有神秘莫测之意,“陌”意味着远方的信使。在此翻译提出之后,得到了绝大多数委员的赞同和支持。最后天文学名词委员会就暂定“奥陌陌”为第一个系外天体的中文标准,借此公布与众,希望大众媒体在之后传播的过程中能够采用此名称,让相关信息更好的传播。

发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执笔:苟利军(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中国虚拟天文台为天文学名词在线查询、新词提交、词典下载等服务提供平台支持。更多专业天文词汇及最新外文天文学名词的翻译定名欢迎至天文学名词网站查询。

天文学名词 http://astrodict.china-vo.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首度观测到来自太阳系外的小行星!

  这颗特殊天体是2017年10月19日夏威夷大学的Pan-STARRS 1望远镜,在寻找近地天体的过程中被发现,当时离地球仅0.2AU(天文单位),原先分类为彗星C/2017 U1 (PANSTARRS),后来改分类为小行星。

  发现A/2017 U1时,其速度高达每秒25.5公里,从黄道面上方疾驶而来(轨道倾角122.422°),由于其轨道离心率是1.1922,是已知太阳系内天体中最高的,因此认为源自于太阳系之外。由于发现时已过近日点,回推其轨道,推论A/2017 U1在100年前距离太阳达558天文单位之远!

  A/2017 U1在2017年9月9日通过近日点,10月14日在2400万公里(地月距离60倍)之外掠过地球。目前以相对于太阳每秒44公里高速,朝飞马座方向离去。观测当时其亮度仅21星等,若反照率以10%计算,直径约160米。经由4.2米的赫歇尔望远镜观察,光谱呈现红色如同柯伊伯带的天体。天文学家认为,在行星形成过程中许多天体会被恒星弹射出去,这可能是首次观测太阳系内,来自于其他恒星的天体。

编译: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JIM LEE

资料来源:
http://www.ifa.hawaii.edu/info/press-releases/interstellar/
https://www.jpl.nasa.gov/news/news.php?feature=698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2017_U1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7号小行星虹神星(7 Iris)将在北京时间2017/10/30的12:02到达冲的位置,即以地球为中心,太阳和虹神星分别位在地球两侧、赤经经度相差180度的地方。此时是虹神星在最接近地球且最亮之时,亮度约+6.8等,距离地球约0.844AU(天文单位),位于白羊座方向,整夜可见。虽然利用双筒望远镜可以看到,但毕竟亮度恰在双筒可观测的边缘,所以建议最好还是使用口径8公分以上的望远镜,配合天文摄影方式进行观察,持续一段时间后,在视野里相对于其他恒星会缓缓移动的那颗,应该就是虹神星了。

1508426293227957.png

  英国天文学家欣德(John Russell Hind)是在1847年8月13日于格林威治天文台发现虹神星的,是第7颗被发现的小行星。虹神星之名来自希腊神话中的彩虹之神伊丽丝(Iris),神话故事中,她被视为神的信使,利用彩虹向人们传递神的讯息,尤其是天后希拉;因此西方语言中,「Iris」有时也可用做「信使」的代名词。也因为虹神星是最早发现的小行星之一,它拥有自己的天文符号虹神星的天文符号。,其形状便是来自它彩虹的神话传说。

  虹神星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里,远日点距离约2.94AU,近日点距离约1.83AU,绕太阳一周约需3.7年,自转一周则仅需7.1个小时。它的平均直径约200公里,属于成分以硅质岩石为主的S型小行星,表面反照率可达0.277,意味着照在它表面的阳光,约有1/4可以反射回太空,这使得它的平均亮度达+7.8等(约与海王星在冲的亮度相当),成为主小行星带里继灶神星(4 Vesta)、谷神星(1 Ceres)和智神星(2 Pallas)之后第4亮的小行星。今年的虹神星最特别之处是它冲的时候,恰好也在它的轨道近日点附近,所以本次冲几乎是它近年来最亮之时,比今年的智神星和谷神星都还要亮。

  此外,由于轨道因素的关系,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很接近火星;下一次接近火星的时间会在2054年11月2日前后,届时它距离火星仅有0.4AU而已。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2017年1月21日,妊神星恰巧与URAT1 533-182543掩星,天文学家利用此机会在欧洲12个不同位置望远镜联合观测,意外发现妊神星拥有环!

  妊神星为第三大矮行星,仅次于阋神星、冥王星,位于海王星之外的古柏带(Kuiper belt 中国大陆译作:柯伊伯带)。发现者有些争议,加州理工学院团队与安达卢西亚天体物理研究所团队都宣称是第一个发现,最后以西班牙团队发现日期编号为2003 EL61。而以加州理工学院提议,夏威夷岛的保育女神Haumea命名。妊神星由于高速自转呈现奇特的椭圆形,大小为1960×1518×996公里。它拥有2颗卫星,分别以Haumea女儿命名为妊卫一(Hiʻiaka)和妊卫二(Nāmaka)。

  天文学家借由此次掩星观测看见该环的半径约为2287公里,宽度为70公里,也精确测量妊神星的大小,并确认其密度与冥王星近似,为每立方公分1,885公克。此外科学家没发现大气,对于自转如此快的天体来说,倒是觉得意外。

1508054556316631.jpg

编译:JIM LEE
资料来源: https://www.space.com/38432-dwarf-planet-haumea-has-rings.html

  以上内容由台北天文馆提供,「有趣天文奇观」网站收录,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阿波罗族近地小行星2012 TC4预定在北京时间10/12的13:42以仅约43500公里(0.000335AU)近距离飞掠地球,相当于地月平均距离的1/10(标记为0.1LD)而已,彼时小行星速度将高达每秒14公里左右,但无撞击地球危险。这颗小行星直径约10-30公尺,大约比2013年2月撞击俄罗斯车里雅宾斯的小行星略大一些。天文学家估计最近时的亮度约12-13等,但之后将迅速接近太阳,不易观察,要观测者务必小心避开太阳,以免眼睛或仪器受损。

  不过对于我国而言,最接近地球之时,2012 TC4恰好已西沉,无法观察,建议可提前至10/12凌晨0时-2时,此时这颗小行星位在宝瓶座中,附近亮星不多,但邻近海王星,可设法将这颗两星同时捕捉下来。下图为2017/10/12凌晨0时,2012 TC4小行星所在位置示意图。

1507649151788054.png

  下图是欧南天文台(ESO)超大望远镜(VLT)于2017/8/10拍摄之2012 TC4。Credit: ESO / ESA NEOCC / Olivier Hainaut (ESO), Marco Micheli (ESA) and Detlef Koschny (ESA)

1507649752154735.jpg

  下图是模拟2012 TC4近掠地球的轨道状况,其中蓝点代表地球,紫色为同步卫星轨道,灰色为月球轨道,绿色为2012 TC4轨道,深绿代表在面以下,浅绿在黄道面以上。从动画中可见到,当2012 TC4接近地球时,会被地球重力改变轨道方向,所谓的重力偏折。

1507650025249001.gif

  另可点选下列网址,观看美国航太总署(NASA)喷射推进实验室制作的2012 TC4小行星近掠地球动画:https://www.jpl.nasa.gov/news/news.php?feature=6906

  2012 TC4是在夏威夷的泛星巡天计划(Pan-STARRS)于2012年10月4日首度发现,发现当时的亮度仅有20.1等,距离地球约0.03AU,约相当于450万公里,在近地小行星中算是比较近的了。从2012/10/4~10/11共7天的观测资料中,天文学家就已经预期到这颗小行星在2017年10月中旬将非常靠近地球,只是最靠近的距离是多少,一直没有个确定数值。不过,在2012年亮度观测资料中(如下图,Credit: Palmer Divide Observatory by Brian D. Warner (2012),取自http://www.minorplanetobserver.com/pdolc/A2012TC4_2012.HTM),天文学家至少确定了这颗小行星自转速度非常快,自转一圈仅需0.2038小时,相当于12分钟14秒,不过在这个大小的小行星中,转得这么快的算是普遍常见的事。而其亮度变化幅度约为0.93星等,显示这颗小行星的外形不规则。在大约相同大小的小行星中,自转速度最快的是2014 RC,自转一周只有16秒,若再快的话,便会因离心力多大而让小行星崩解。

1507650586402460.png

  欧洲太空总署(ESA)的Olivier Hainaut、Detlef Koschny和Marco Micheli等人利用欧南天文台(ESO)8.2米超大望远镜(Very Large Telescope)于2017/7/27观测到这颗小行星,之后于2017/8/5再度观测到。利用这些再度观测到的位置资料,结合2012年原观测资料,天文学家可以更精确的轨道资料,确认即使在最接近地球的时候,这颗小行星也完全没有撞击地球的威胁。  

  以上内容由台北天文馆提供,「有趣天文奇观」网站收录,欢迎多加利用。

  2017年10月4日晚上,正在大家兴致勃勃地赏月时,我国云南大理附近许多群众看到了一次罕见的超亮的火流星。

  小行星、流星专家叶泉志透露,根据美国航天局公布的卫星监测信息,这次火流星很可能是一次小行星撞击事件,确切时间为北京时间2017年10月4日20时07分04秒,撞击点位于云南香格里拉县城西北40公里处,爆炸当量相当于540吨TNT,比2014年的锡林郭勒事件(450吨)略强。(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威力则大到40万-50万吨TNT当量)据推测,该小行星直径可能只有2米,相对地球的速度为14.6千米/秒(车里雅宾斯克是30-40千米/秒),空爆高度只有37公里。因此,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云南地区山多,但小村子也不少,目前没有地面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报告。

1507214961433114.png

  从图上可以看到地球遭遇的小行星不在少数,但大多数都在坠落过程中烧尽了,或者落在荒无人烟的地方。

  什么?你也想去找陨石?第一,不要抱有太功利的想法。第二,云南都是山区,不如沙漠那么好找。第三,你以为就你有这个想法吗?

  最后,提醒大家,今晚是最佳赏月期,祝大家中秋快乐!

  本文作者施韡,来自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原文刊载于微信订阅号“天文茶餐厅”。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第89号小行星淫神星((89)Julia)冲,即以地球为中心,淫神星和太阳分别位在地球两侧、赤经经度相差180度的地方。此时淫神星距离地球约1.102AU(天文单位),亮度达+9.0等,位在飞马座方向,离飞马ζ星(雷电一)很近,整夜可见,需利用口径10~15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天文摄影方式来寻找。

1504618965987957.png

2017/9/6,89号小行星Julia所在位置示意图。
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件产生。

  淫神星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中,于1866年8月6日由法国天文学家édouard Stephan发现。它的直径约150公里,绕太阳一周约4.07年,有很明显的硅酸盐(silicate)矿物的光谱特征,所以属于所谓的S型小行星。

  它的名称Julia源自Saint Julia of Corsica(法国科西嘉岛的圣朱利亚),又被称为迦太基的圣朱利亚,是被宗教迫害而为基督教殉教的处女烈士,死亡日期可能在西元439年以后。科西嘉人视她为守护神之一。

  以上内容由台北天文馆提供,「有趣天文奇观」网站收录,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01929384620175.jpg  一组业余的天文观测者使用8公分的望远镜,已经发现羊神星(113 Amalthea)大概有个小伙伴:一颗小卫星。

  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17年7月12日发出的4413号电子报,以10个分布在掩星预报路径上的观测站的“围篱”,其中7个确认掩星,3个失误,确认2017年3月14日的(113)羊神星的掩星观测显示它有卫星的“可能性”非常高。

  羊神星是位于小行星主带区域内侧,相当典型的岩石小行星,直径约46公里。 它于1871年3月12日被罗伯特•路德发现,并以希腊神话中在山羊洞抚育婴儿的海中仙女阿玛尔忒娅(Amalthea)命名,中文则翻译为羊神星。

  还不知道这颗卫星的大小,但通常会远小于他们的主星。目前已知有133颗主带小行星有卫星,其中有8颗有两颗卫星。穿越火星的小行星有22颗有卫星,有一颗有两颗卫星。近地小行星有62颗有卫星,且有两颗有两颗卫星。木星的特洛伊小行星有4颗有卫星;海王星外小行星有81颗有卫星。

  也不清楚这颗卫星可能的轨道。依据过去的统计资料,卫星通常距离主星常半径的5倍距离之外,因此这颗卫星的距离可能在230公里。但是此次观测的距离远小于此一数值,可能是轨道投影造成的结果。

  要确认羊神星是否有卫星并不需要等待太久,因为在2018年羊神星会发生4次的掩星事件,其中在4月14日的那一次可以在美国中北部观测到。

【图】:在2017年3月14日观测的羊神星掩星纪录。这些线段是各地的观测者记录下的被掩天体(10等星)路径。虚点线是预测的掩星中心线,标示(M)的是位观测但未发生掩星现象的测站。椭圆是观测所得这颗小行星的轮廓,最下方小圆是疑似卫星的对应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Insana的观测位置正好是在羊神星与其卫星之间的空隙,而记录到恒星的光短暂消失的Dave Eisfeldt和Dick Campbell(中德克萨斯州天文协会)正好在对应于卫星路径的位置上。但目前并不知道这颗疑似卫星的轨道与大小。[IOTA / Brad Timerson]

参考资料:http://www.skyandtelescope.com/astronomy-news/amateur-observers-discover-asteroid-moon/

作者:陶蕃麟(版权属作者所有,请您迳洽作者后再行转载,切勿未经告知自行转载。)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近地小行星2017 BS5在7/24凌晨3:19(±<00:01)近掠地球,距离地心仅3.15倍LD(约相当于120万公里),无撞击危险。(注:LD为地心到月心的的地月平均距离Lunar Distance,1LD相当于384,400公里。)

  这颗小行星的直径约40-90公尺(另有研究认为应在25~192公尺之间),飞掠地球时,将由天龙座向天蝎座方向移动,其中最接近地球时,是位在蛇夫座头部的α(侯)、β(宗正一)和72星(宗人增一)之间,估计亮度可达15-16等,需用口径3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观察;但对台湾地区而言,最接近时的小行星位置近西方地平,无法观察,建议可提前至0-3时来观察。小行星移动速度很快,观察者要小心追踪。

201707240319-2017BS5.jpg

2017/7/24凌晨3:19,小行星2017 BS5最接近地球时所在位置示意图。

  这颗小行星是在2017年1月14日被观测到,而后几经观测资料修正轨道后,确认会在2017/7/24凌晨以3.15LD的距离飞掠地球。它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年,轨道半长轴约1.011AU,就在地球轨道外一点点,属于阿波罗型(Apollo)近地小行星,大约每60年会接近地球一次,所以前一次如此接近地球是在1957年7月,下一次则会在2077年7月。因为它的表面反照率估计约为0.17,在天体中算是偏高的,所以当它很接近地球时,才能达到约15等的亮度。

Near_earth_asteroid_2017_BS5_July_2017_orbital_flyby.png

2017 BS5小行星的公转轨道示意图。

  除了2017 BS5之外,NASA公布的资料中,未来一年内还有另外4颗会近掠地球,其中以10/12的2012 TC4最接近地球,距离仅有0.15LD,不过仍然没有撞击的疑虑,不用担心。

天体名称 最近地球日期 距离(LD) 估计大小(公尺)
2017 BS5 2017/07/23 3.15 40-90
2012 TC4 2017/10/12 0.15 12-27
2008 WM61 2017/12/03 3.82 12-27
2017 DR109 2018/02/24 3.69 8-18
2004 FG29 2018/04/02 4.00 17-38

  以上内容由台北天文馆提供,“有趣天文奇观”网站收录,欢迎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