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探月任务「嫦娥六号」着陆器于北京时间2024年6月2日上午06:23成功于月球背面软着陆。着陆点位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South Pole-Aitken)盆地内的阿波罗陨石坑南部。这次任务将采集月球样本,这将是把月球样本带回地球进行分析的重要里程碑。迄今为止,人类已进行的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均位于月球正面,月球背面相对月球正面更为古老,样本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着陆器除了将收集月表风化层,还会使用钻机收集地下物质,预计收集多达2,000克的样本。样本预计在约两天内送入位于月球轨道的太空船。月球正面和背面火山活动规模不对称的问题至今仍是研究月球的重要问题,其原因仍有不同的假设。嫦娥六号的月球样本会包括当地火山活动的产物,这些样本经定年和成分分析后将为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提供更多线索。样本也可能含有来自月球地函的物质,这些样本将不仅提供月球深处及其成分和演化的新见解,还能对地球和早期太阳系的演化提供线索。

  除了宝贵的样本,嫦娥六号着陆器还携带了可进行一系列科学目标的其他仪器,包括一个可进行短期操作的小型月球车。这些国际合作的仪器包括瑞典开发的月球表面离子探测器和法国的氡气探测仪。嫦娥六号是中国月球计划的一部分,后续将接续进行两次前往月球南极的任务,分别是2026年的嫦娥七号和2028年的嫦娥八号。这些任务都是往后建立永久月球基地计划的一部分,一项被称为「国际月球研究站计划」,预计在2030年代进行,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已签署参与该项目。(编辑/台北天文馆段皓元)

资料来源:SpaceNews

来源:星明天文台
作者:赵经远
审核:张宓、孙国佑、周文杰、高兴
编辑:杜飞

星明发现快讯

  2024年3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与星明团队合作的NAS小行星搜寻项目(NOWT Asteroid Survey)中,星明团队成员廖熙在新疆天文台南山观测站1米光学望远镜(NOWT)8日晚拍摄的数据里发现一颗移动目标,当时其亮度约为20星等。随后张宓、孙国佑、杨泽生、周文杰等人做了进一步验证,并将数据提交给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当晚,星明团队使用半米望远镜(HMT)对该目标进行了后随观测,周文杰、陈卓扬、张宓、杨泽生、廖熙等人进行了测量,所获得的数据也被提交至MPC。

NAS发现图像(左)及HMT后随观测图像(右)
NAS发现图像(左)及HMT后随观测图像(右)

  4月11日,德国业余天文学家Robson Hahn独立发现了该目标,同时他察觉到其轨道有些特殊,因此将其报告到MPC的近地天体候选体页面(NEOCP)。4月14日该目标获得了MPC授予的小行星临时编号2024 FG9,由于其穿越了火星轨道,且近日点距离不满足近地小行星的要求,因此被归类为越火小行星。

  随后,美国天文学家、著名的海尔-波普彗星的发现者之一Alan Hale从轨道推断2024 FG9可能是一颗彗星。经其提醒,一些专业/业余天文学家回溯了历史巡天数据,以分析该目标的轨道变化情况。根据这些历史数据得到的轨道显示,该目标的远日点接近木星轨道,近日点则在火星轨道附近,这使其很容易受到木星和火星的引力影响,轨道经常会发生较大变化。这些历史数据最早可追溯至2018年,美国业余天文学家Sam Deen在其中注意到该目标表现出明显的彗星活动,有着1.8角秒直径的彗发、长约3角秒的彗尾。

  4月17日,Sam Deen在自己当天拍摄的图像中注意到2024 FG9表现出彗星活动,具有3角秒直径的彗发,并且可能拥有一条长约4角秒的彗尾。此后包括Alan Hale在内的多位观测者获取了更多图像,其中该目标或多或少表现出彗星的特征,这些数据进一步确认这是一颗彗星。

2024年4月28日Alan Hale拍摄的图像
2024年4月28日Alan Hale拍摄的图像

  6月1日12时41分,MPC发布了2024年第L04号电子通告(MPEC 2024-L04),正式宣布之前被认为是小行星的2024 FG9其实是一颗彗星,最早发现并报告它的NAS团队和最早报告其轨道特殊的Robson Hahn共享这一发现,将其重新编号并命名为P/2024 FG9 (Nanshan-Hahn),中文译名南山-哈恩彗星。当晚,中央天文电报局(CBAT)发布了第5401号电子通告(CBET 5401),更详细地介绍了这颗彗星的发现过程。

MPEC 2024-L04部分截图,完整内容见参考资料1
MPEC 2024-L04部分截图,完整内容见参考资料1

CBET 5401部分截图,完整内容见参考资料2
CBET 5401部分截图,完整内容见参考资料2

  彗星是太阳系内的重要天体类型,通常由冰、岩石和尘埃组成。它们被认为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遗留的物质,有助于了解太阳系早期情况,对于研究太阳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通常将绕太阳公转周期短于200年的彗星称为短周期彗星,长于200年的称为长周期彗星。此次新发现的南山-哈恩彗星是一颗木星族彗星,这类彗星均为短周期彗星,它们的公转周期小于20年、远日点在木星轨道附近且轨道倾角小于30度。目前,南山-哈恩彗星的公转周期约为5.88年,轨道倾角约为1.73度,它与太阳的最近距离约为1.6天文单位(与火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52天文单位相近),最远距离约为4.92天文单位(与木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5.2天文单位相近),偏心率约为0.51,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是一颗非常典型的木星族彗星。

南山-哈恩彗星轨道图。图像来源:JPL
南山-哈恩彗星轨道图。图像来源:JPL

  如前所述,由于南山-哈恩彗星很容易受到木星引力影响,因此轨道经常发生变化。2021年4月30日,它从距离木星0.2天文单位处掠过,受此影响,其近日点从1.7天文单位缩短至1.6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从6.00年变为5.88年。据预测,2033年4月16日,南山-哈恩彗星将再次从距离木星0.2天文单位处掠过,届时其近日点将会增加至1.8天文单位,而公转周期将会变为6.22年。

  南山-哈恩彗星已于2024年5月20日通过近日点,达到最大亮度17.5星等,接下来将会缓慢变暗。它目前位于巨蟹座,以武汉为例,天黑后它的高度约为20度,鼓励各位同好对其进行观测。

2024年6月2日~8月1日南山-哈恩彗星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图像来源:Stellarium
2024年6月2日~8月1日南山-哈恩彗星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图像来源:Stellarium

  自2022年12月起,新疆天文台与星明团队合作开展NAS小行星搜寻项目,这是一个专业-业余合作项目(Pro-Am),该项目在此之前已发现了2023 DB2和2023 VB2两颗近地小行星。此次发现的南山-哈恩彗星是该项目的又一个里程碑式事件,这是第一颗以“南山”为名的彗星,使新疆天文台成为第3个发现彗星的中科院单位;与此同时,星明团队时隔9年再次发现彗星,这让星明团队发现的彗星数量达到了4颗。向各位发现者和NAS团队表示衷心的祝贺!

  参与了南山-哈恩彗星发现的有玉米提·麦合木提、冯国杰(以上为新疆天文台人员)、廖熙、张宓、孙国佑、高兴、杨泽生、周文杰(以上为星明团队人员)以及NAS小行星搜寻项目团队。

参考资料:
1、MPEC 2024-L04 : Comet P/2024 FG9 (Nanshan-Hahn),MPC,https://minorplanetcenter.net/mpec/K24/K24L04.html
2、CBET 5401 : 20240601 : Comet P/2024 FG9 (Nanshan-Hahn),CBAT,http://www.cbat.eps.harvard.edu/iau/cbet/005400/CBET005401.txt
3、P/2024 FG9,MPC,https://minorplanetcenter.net/db_search/show_object?utf8=%E2%9C%93&object_id=P%2F2024+FG9
4、P/2024 FG9,JPL,https://ssd.jpl.nasa.gov/tools/sbdb_lookup.html#/?sstr=P%2F2024%20FG9&view=VOP
5、P/2024 FG9,http://astro.vanbuitenen.nl/comet/2024FG9
6、2024 FG9,comets-ml邮件组,https://groups.io/g/comets-ml/topic/2024_fg9/105559594

  关注科普中国/头条号/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星明天文台”,和小星一起踏遍星辰,收获浪漫吧~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在2023年2月22日ATLAS南非天文台通报发现了新的彗星,经过比对发现和2023年1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所通报但后来失踪的目标是同一颗天体,因此这颗彗星的命名就以两个发现者并列,正式名称为C/2023 A3 (Tsuchinshan-ATLAS)。

C/2023 A3 (Tsuchinshan-ATLAS) 每隔10天于21:00的彗星路径预测图。
图说:C/2023 A3 (Tsuchinshan-ATLAS) 每隔10天于21:00的彗星路径预测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2024年4月上旬,它的亮度从11等渐增亮至10等,有许多业余天文观测者已经拍摄到它的身影,近期可以透过天文望远镜及相机的配合下,在室女座附近发现它的身影,上图为5月22日至7月10日的该天体路径预测图。

  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将在7月底左右逐渐与太阳同升同降,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之内我们完全看不见它,台湾地区要再次看见它必须等到9月中旬之后,未来它将于2024年9月28日通过近日点,并紧接着在10月12日最接近地球,距离地球仅0.47个天文单位,预估星等更将达到0等左右,若接下来没有更明亮的新彗星被发现的话,这颗彗星将成为睽违17年以来最明亮的彗星。(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蓝色及黑色实点代表观测值,黑色及红色实线分别为不同来源的亮度预测曲线,绿色实线则是将维基条目前向散射效应加入,如此一来将会大幅增加总亮度。
图说:蓝色及黑色实点代表观测值,黑色及红色实线分别为不同来源的亮度预测曲线,绿色实线则是将维基条目前向散射效应加入,如此一来将会大幅增加总亮度。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你是否最近早晨起床时觉得天已大亮?根据台北天文馆出版的「天文年鉴」显示,2024年6月6日至6月11日,台北的日出时间将在早上5时03分,这是本年度最早的日出时刻。大约在日出前25分钟,即4时38分,也就是民用曙光始的时刻,就会开始感觉天亮。而这几天的日出时间将比夏至的日出时间还要早!夏至虽然是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但并不是日出最早的一天。这一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椭圆形公转轨道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如果比较本年度最早和最晚的日出时间,相差了整整2小时又2分钟。而本年度最晚日落的时间则落在六月底至七月初之间,为6月26日至7月9日,因此六月也可以说是年度日照时数最长的月份。

2024年日出日落时间图。
2024年日出日落时间图。

  如果我们每天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记录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一年下来,太阳在天空中走过的痕迹称为「日行迹图」。台北天文馆模拟了每日早上7时本年度的日行迹图,发现最早日出的太阳在早上7时已比最晚日出的太阳仰角高了近20度。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大家出门上班时发现太阳已高挂的原因。

2024年度每日早上7时的「日行迹」模拟图。
2024年度每日早上7时的「日行迹」模拟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想知道自己所在位置的日出时间,可透过本馆网站的「天象导航通」互动地图来计算,只要点击观测地点,就可显示该地当天的日出、日落精确时刻。(编辑/台北天文馆段皓元)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白昼白羊座流星雨(Daytime Arietids, 171 ARI)发生时间从5月下旬持续到7月初,今年预估在6月7日(五)达到极大,每小时天顶流星率约30。白昼流星雨并不是发生在白天,而是指流星雨的辐射点位置接近在太阳的20度至30度以内而不易观察,由于白昼白羊座流星雨辐射点约凌晨3时东升,建议可以在凌晨3时到日出前这段时间,往东北东方向观赏。虽然,随着流星雨辐射点升高,流星数可能增多,但当辐射点位在头顶时,太阳也在天空中使得流星不可见了。‍

2024年6月7日凌晨4时30分白昼白羊座流星雨辐射点示意图。
2024年6月7日凌晨4时30分白昼白羊座流星雨辐射点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白昼白羊座流星雨的来源不明,部分天文学家怀疑流星雨的母体来自掠日小行星伊卡洛斯(Icarus)。由于黎明前流星雨的辐射点靠近地平线,使得流星从辐射点附近水平掠过高层大气,将使流星看起来缓慢而明亮地划过天际。(编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4年6月4日清晨东方低空会出现6颗行星排列在一直线上,由地平面往高空望去,分别是木星、水星、天王星、火星、海王星和土星,连月球也会以残月之姿参与其中。更难得的是在同一天亦发生水星合木星,两星相距0.12度,水星亮度为-1.3等,木星-2.0等,位于金牛座,可惜发生合的时间两者皆已位于地平面之下不可见,但还是可以把握4日天亮前在东方低空欣赏水星与木星的倩影。不过,水星和木星相当接近太阳,日出前仰角偏低,需在天气晴朗无光害、东方地平面视野无遮蔽处较有欣赏的机会。而天王星和海王星则在肉眼极限星等之外,需透过望远镜配合星图才能找到。

2024年6月4日4时25分东方天空模拟图,六颗行星齐聚。
2024年6月4日4时25分东方天空模拟图,六颗行星齐聚。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太阳系行星的运行轨道与黄道面大致相同,有些时候会稍高或稍低于黄道面,这是因为行星同样形成于恒星的原行星盘,因此各行星的轨道几乎会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而当行星沿着轨道运行,并位于太阳的同一侧时,我们便有机会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它们看起来呈一直线排列的样子。

  当天六颗行星与月球东升的时间分别为土星0时37分、海王星1时7分、火星2时24分、月球2时54分、天王星3时55分、水星4时21分、木星4时24分,而日出时刻为5时4分。由于天王星与海王星肉眼不可见,木星与水星东升时刻相当接近民用曙光始4时38分,要能够看到是相当有挑战性的。(编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一颗火流星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夜空中快速划过,形成一个极亮的蓝绿色火流星,照亮了整片天空。社群媒体包含Instagram, Facebook, Threads, X.com,都能看见类似的影片或贴文。

  欧洲太空总署(ESA)在西班牙卡塞雷斯(Cáceres)的一部摄影机于世界标准时间2024年5月18日22:46,捕捉到了这颗火流星的踪影。

  根据科学家的分析,它以每秒约45公里的速度从葡萄牙上空飞向大西洋,途经西班牙上空,该流星的速度大约是F-16战机最高速度的65倍,可能在距离地球约60公里高的大西洋上空燃尽,欧洲太空总署针对轨迹及成份的研究显示,它极有可能是一颗彗星的碎片,根据过程中释出的能量资料,科学家估算该物体的直径约为1公尺,质量在500~1000公斤之间。

距离地球36,000公里外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第三代成像仪(Meteosat Third Generation Imager)」也捕捉到了该火流星,利用闪电成像仪的初步资料分析,这里的动画显示了流星穿过仪器视野时,在6秒内积累的闪光,颜色越黄代表从卫星的角度看见的亮度越强。While a meteor lit up the skies over Spain and Portugal recently, it was also captured by the Meteosat Third Generation Imager weather satellite hovering 35,000 km away in geostationary orbit. Using preliminary data from the Lightning Imager, the animation here shows light flashes accumulated over six seconds as the meteor moves across the instrument’s field of view.
图说:距离地球36,000公里外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第三代成像仪(Meteosat Third Generation Imager)」也捕捉到了该火流星,利用闪电成像仪的初步资料分析,这里的动画显示了流星穿过仪器视野时,在6秒内积累的闪光,颜色越黄代表从卫星的角度看见的亮度越强。

  该天体在进入地球大气之前,都没有在全球的行星防御监测系统发现,这很可能是因为它从一个特别多恒星的银心天区或来自太阳方向的天空。(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欧洲太空总署(ES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NASA最近宣布选定一项新的仪器来研究太阳及其如何产生大规模的太阳爆发。这个称为「联合极紫外光日冕诊断调查」(Joint EUV Coronal Diagnostic Investigation,简称JEDI)的仪器将捕捉太阳在极紫外线中的影像,聚焦于太阳日冕的中层,这个区域在产生太阳风和引起地球剧烈太空天气的太阳爆发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预计它可以揭示太阳活动的许多基本机制。JEDI将整合到欧洲太空总署(ESA)的Vigil太空天气任务中。

  「Vigil」源于拉丁语「vigilis exceptus」,可译为「太阳哨兵计划」。Vigil任务计划于2031年发射,预计从日地系统的拉格朗日点5(L5)以广角视野同时监测太阳及地球的太空天气。全天候监测太阳爆发现象,及时提供太空天气数据及预报。这一任务将使我们能提前预警即将来临的太阳风暴,从而争取更多时间来保护人造卫星、地面上的电力及通讯基础设施。而JEDI的联合观测将帮助我们将太阳表面看到的特征与在太阳日冕中层测量到的数据联系起来。这将改变我们对太阳影响太空天气的理解,从而增进我们对人造卫星、人类在太空、以及太空天气的研究。(编辑/台北天文馆段皓元)

NASA与ESA新的联合太阳观察任务将聚焦于日冕及太空天气。图为日冕影像。The Joint EUV coronal Diagnostic Investigation (JEDI) will fly aboard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s Vigil space weather mission and capture new views that will help researchers connect features on the Sun’s surface to those in the Sun’s outer atmosphere, the corona. Credit: NASA
图说:NASA与ESA新的联合太阳观察任务将聚焦于日冕及太空天气。图为日冕影像。Credit: NASA

资料来源:NAS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WASP-107b是一颗高度活跃的K型主序星,位于室女座,距离我们约212光年,于2017年首次发现,是已知密度最小的系外行星之一,天体物理学家将此类型称为「超级泡芙」或「棉花糖」行星。这颗行星的轨道距离恒星非常近,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还要近16倍以上,公转周期为5.7天。在所有已发现的系外行星中有着最冷的大气层,尽管它的温度高达摄氏500度,但仍然比地球热得多。这种高温被认为是行星略微非圆形的轨道引起的潮汐加热结果,可以解释WASP-107b为何能够如此膨胀。韦伯非凡的灵敏度和测量穿过系外行星大气层的光的能力使这一结果成为可能,让我们得以解释了数十颗低密度系外行星的膨胀现象,有助解决系外行星科学中长期存在的谜团。

艺术家对WASP-107b的想象图。图片来源:NASA, ESA, CSA, Ralf Crawford (STScI)
图说:艺术家对WASP-107b的想象图。图片来源:NASA, ESA, CSA, Ralf Crawford (STScI)

  WASP-107b的体积是木星的四分之三以上,但质量却不到十分之一,是已知密度最小的行星之一。虽然蓬松的行星并不罕见,但大多数温度更高、质量更大,因此更容易解释。研究团队表示根据其半径、质量、年龄和假设的内部温度,认为WASP-107b有一个非常小的岩石核心,周围环绕着大量的氢和氦。但很难理解这么小的核心如何能够扫除如此多的气体,然后又无法完全长成木星质量的行星。如果WASP-107b的核心质量更大,那么大气层应该会随着行星形成后的冷却而收缩;如果没有热源使气体重新膨胀,这颗行星应该会小得多。尽管WASP-107b的轨道距离只有约4500公里(相当于水星与太阳距离的七分之一),但它从恒星获得的能量不足以让它如此膨胀。WASP-107b对韦伯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目标,因为它比我们一直在研究的许多其他低密度行星(即热木星)要冷得多,质量也更像海王星。因此,我们应该能够检测到甲烷和其他分子,这些分子可以提供有关其化学和内部动力学的讯息,而这些是无法从更热的行星上获得的。

  WASP-107b的巨大半径、广阔的大气层和边缘轨道使其非常适合进行透射光谱分析,透射光谱学是一种根据系外行星大气中各种气体对星光的影响来识别它们的方法。结合韦伯近红外线相机(NIRCam)、中红外成像-光谱仪(MIRI)和哈勃的广角相机(WFC3)的观测结果,研究团队构建了WASP-107b大气层吸收0.8~12.2微米吸收光的宽光谱;利用韦伯近红外线相机建立了范围从2.7~5.2微米的独立光谱。数据的精确性使我们不仅可以检测,而且可以实际测量大量分子的丰度,包括水蒸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氨。

结合韦伯近红外线相机、中红外成像-光谱仪和哈勃的广角相机的观测结果。此光谱显示了行星大气中存在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硫和氨的明确证据,使研究人员能够估算行星的核心内部的温度和质量。图片来源:NASA, ESA, CSA, Ralf Crawford (STScI) Science: L. Welbanks (ASU) and the JWST MANATEE team
图说:结合韦伯近红外线相机、中红外成像-光谱仪和哈勃的广角相机的观测结果。此光谱显示了行星大气中存在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硫和氨的明确证据,使研究人员能够估算行星的核心内部的温度和质量。图片来源:NASA, ESA, CSA, Ralf Crawford (STScI) Science: L. Welbanks (ASU) and the JWST MANATEE team

韦伯近红外光谱仪拍摄WASP-107b的大气层阻挡的近红外线星光的不同波长的数量。此光谱显示了行星大气中存在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二氧化硫的明确证据。图片来源:NASA, ESA, CSA, Ralf Crawford (STScI) Science: D. Sing (JHU) and the NIRSpec GTO transiting exoplanet team
图说:韦伯近红外光谱仪拍摄WASP-107b的大气层阻挡的近红外线星光的不同波长的数量。此光谱显示了行星大气中存在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二氧化硫的明确证据。图片来源:NASA, ESA, CSA, Ralf Crawford (STScI) Science: D. Sing (JHU) and the NIRSpec GTO transiting exoplanet team

  两张光谱都显示WASP-107b大气中甲烷的含量仅为根据其假设温度所预期含量的千分之一,这证明来自行星深处的高温气体一定与较高处的低层发生了剧烈混合。甲烷在高温下不稳定,尽管我们确实检测到其他含碳分子,但检测到的甲烷却很少,这一事实告诉我们,行星内部的温度一定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WASP-107b额外内能的一个可能来源是其略呈椭圆形的轨道引起的潮汐加热,随着恒星和行星间的距离在5.7天的轨道上不断变化,重力也在不断变化,从而拉伸行星并使其升温。事实证明,核心的质量至少是最初估计的两倍,这对行星的形成方式更有意义。韦伯的数据告诉我们,像WASP-107b这样的行星并非以某种奇怪的方式形成,它有超小的核心和巨大的气体包层。 相反,我们可以採取更像海王星的东西,有很多岩石但没有那么多气体,只需调高温度,然后将其放大看看它的样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