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中国长征四号火箭于2018年5月21日5时28分,成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鹊桥」号中继卫星发射升空。「鹊桥」号是世界首颗运行于455,000公里外,地月L2拉格朗日点的通信卫星,为预计在2018年底登陆月球背面南极附近艾特肯盆地(Aitken Basin)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提供地月间的中继通讯,而这也是世界首枚登陆于月球背面的探测器。

中国长征四号火箭于2018年5月21日5时28分,成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鹊桥」号中继卫星发射升空。

资料来源:spaceweather


延伸阅读:中国嫦娥四号,12月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22679038830688.jpg

  天宫一号太空站于4月2日8时坠落大气层,坠落区约在南太平洋中部,绝大部分残骸在大气层中烧蚀销毁。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座太空站,重达8.5吨。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后,曾经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太空船进行对接。2016年,天宫一号无法联络并进入轨道衰减期。

  其实,太空探测器坠回大气层不罕见。史上最大的失控太空船坠落事件,是NASA重达76吨的太空实验室(SkyLab)于1979年7月11日坠落,碎片落在西澳的珀斯郊外,部分碎片被拾获。而受控制最大事件,是重达120吨的俄国和平号太空站(Mir),2001年3月23日坠入大气层,碎片落入南太平洋海域中。此外,哥伦比亚号太空梭(STS-107)2003年2月1日返回大气层时解体,当时重量106吨。

资料来源:CNN,BBC,WIKI

1522679326122314.jpg

1522679458915921.jp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22676735297458.jpg  数十年来,天文学家们怀疑在火星上可能充满了有机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甚至核酸等与生命有关的分子。但直到2015年,才由好奇号提出第一个证据,显示火星上不仅有有机物,而且还可能遍布整个火星。当时天文学家认为这些有机物是搭着微小的行星际尘埃粒子来到火星(在地球很常见),但新的研究显示并非如此。科学家以荷兰超级电脑Peregrine 建立了一个包含数十万颗小行星与彗星的太阳系数值模型,经过数周的模拟实验后,研究人员发现,每年大约有192吨的碳落至火星,其中大约有129吨(67%)来自行星际尘埃,50吨(26%)来自小行星,13吨(7%)来自彗星,与最近探测67P彗星的组成比例吻合(2014年罗塞塔号成功登陆67P彗星,为首次软降落于彗核的任务)。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有机物集中分布在距离撞击坑150公里的范围内,这将影响未来火星探测器采样与著陆的预定位置。这些新发现不仅关系着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也影响了系外行星的研究:如果在同样有小行星与彗星的系统中,具有水的行星孕育生命的可能性也更高。

  此外,科学家还打算了解一下有多少水曾经落在水星上。

  资料来源:Astronom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今年年初1月2日, NASA火星漫游车好奇号发现奇特现象,它的机械手臂上的成像仪(Mars Hand Lens Imager)拍摄到如同生痕化石的迹象,这些管状结构很小,仅1到2公厘宽,长约5公厘,有些人声称这是远古穴居生物的遗迹。但进一步研究后NASA带来坏消息,这些形状可能是晶体结晶。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任务科学家认为,若以近距离观察,这些痕迹的形状截面呈现出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而非可能是生痕的筒状,并且若多个结构在一起时彼此会有角度,类似于晶体生长。因此,可能是湖泊干燥时期所产生结晶现象。 JIMLEE

资料来源:
https://www.space.com/39294-mars-rover-curiosity-weird-tube-structures.html  
https://www.space.com/39894-mars-rock-features-not-animal-tracks.html

1522492188822018.jp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21031233135461.jpg

  英国天文物理学家,剑桥大学理论宇宙学中心研究主任史蒂芬·霍金,于2018年3月14日逝世于剑桥家中。

  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年仅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xford)就读,后在剑桥大学(Trinity Hall, Cambridge)研究院读宇宙学,指导老师是丹尼斯·夏玛(Dennis William Sciama)。

  霍金在理论物理做出很多重要贡献:如与潘洛斯共同发表论文证明,假若宇宙遵守广义相对论并且有足够物质,必定起始于大霹雳奇点。1971年,他发表了3项与黑洞有关论文:第1篇是宇宙可能存在一种原生黑洞,是大霹雳暴涨时,由超高密度质能所形成。第2篇为黑洞无毛定理:不管黑洞来源如何,它只具有三种性质,质量、角动量、电荷。 第3篇是黑洞热力学第二定律,黑洞的事件视界表面面积永不会减少,两个黑洞合并后的表面面积不会小于原先两个表面面积之和。

  1974年他提出著名黑洞蒸发理论,认为在事件视界外的邻近区域会出现很多虚粒子对,假若在湮灭前,负能量粒子穿越过事件视界,则正能量粒子可以逃逸,因此能量会被辐射出去,黑洞质量会逐渐减小,这就是黑洞辐射机制。

  在21岁霍金还在牛津大学攻读时发生渐冻症,之后身体逐渐瘫痪甚至不能说话,只能依赖语音合成器来与其他人对谈,在身体禁锢下仍能发表重要研究,在科普推广也有所贡献,如1988年发表《时间简史》以大众容易了解的方式解释黑洞宇宙复杂理论,被翻译超过40种语言,发行量高达2500多万册而流传世界各地,成为当时重要的畅销书。

  霍金的家人14日上午证实霍金在剑桥自家过世,子女在声明中表示:「我们挚爱的父亲今日过世,我们深感哀伤。他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杰出的人,他的成就将流传多年。 」

资料来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phen_Hawking
http://www.bbc.com/news/uk-43396008

发布单位:星明天文台

  2018年3月9日上午,徐建林、张宓、张小卫、赵经远、刘伟根利用PSP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当天凌晨拍摄的图片,在位于猎犬座的PGC48989星系附近发现一可疑目标,发现时亮度约16.8星等,经阮建高查验,由张宓上报TNS。内部编号PSP18B,候选体编号AT 2018acj。

  发现者:徐建林、张宓、张小卫、赵经远、刘伟根、阮建高、高兴。

  TNS链接:https://wis-tns.weizmann.ac.il/object/2018acj

  下图为发现时的图片:

SN 2018acj Discovery Image.jpg

  2018年3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拍摄光谱验证,由林含、李文雄、王晓峰、芮黎明、向丹凤(清华大学)、张天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张居甲(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先生发布在ATel #11393公报上确认为IIP型超新星,该目标因此获得超新星编号SN 2018acj。

1520737803557858.png

ATel #11393公报

  我们报告两个暂现源SN 2018aca(=ASASSN-18ew)(ATel#11391)和SN 2018acj的光谱分类,它们分别由全天自动化超新星巡天(ASAS-SN)和星明天文台巡天计划(XOSS)发现。它们的光谱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2.16米望远镜(+BFOSC)分别于2018年3月9.7日和2018年3月9.8日拍摄获得。在用光谱比对工具SNID(Blondin & Tonry, 2007, ApJ, 666, 1024)进行光谱拟合的基础上,我们的分类细节如下:

  (1)SN 2018aca(=ASASSN-18ew)与标准的Ia型超新星SN 1998aq达到最大亮度5天时的光谱相拟合。考虑到其宿主星系的红移值为0.0435,可以从Si II 635.5吸收谱线的最小值推断出约11700公里/秒的膨胀速度。这个光谱分类也发布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TNS网站上:https://wis-tns.weizmann.ac.il/object/2018aca

  (2)SN 2018acj(=PSP18B)与IIP型超新星SN 1999em达到最大亮度前1天的光谱相拟合。由于其宿主星系UGC 8733的红移值为0.0078,可以从Ha吸收谱线的最小值推断出约6000公里/秒的膨胀速度,这就暗示了SN 2018acj属于IIP型超新星中的慢速亚类。这个光谱分类也发布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TNS网站上:https://wis-tns.weizmann.ac.il/object/2018acj

1520738766898025.png

SN 2018acj TNS网页

  星明天文台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Popular Supernova Project,PSP),是由星明天文台和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合作开展的面向普通大众的宇宙新天体搜寻项目之一,是首次基于国内业余天文观测数据策划实施的全民科学(Citizen Science)项目,是专业天文队伍和业余天文队伍深度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

  该项目的初衷是让任何对新天体搜索感兴趣的普通民众都有机会参与到专业的天文发现中来,即使您没有任何天文基础,哪怕您只是一名小学生。

  至此,PSP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已累计发现22颗超新星及新星候选体,其中16颗获得光谱认证。

  让我们祝贺各位发现者!

  欢迎加入公众超新星搜寻,开始您的超新星搜寻之旅:http://psp.china-vo.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20424813770747.jpg

宇宙射线来自各个方向

  宇宙射线(Cosmic Ray)是由超新星爆炸和宇宙中其他剧烈事件所产生的高能光子及次原子粒子组成,太阳为地球布下了第一道防线,太阳的磁场及太阳风形成了屏蔽宇宙射线的天罗地网,抵挡进入太阳系的这些高能粒子。这道防线会随着太阳的活动周期起伏而有11年的变动节奏。

  由来自Univ. of New Hampshire的Prof. Nathan Schwadron等人在太空气象(Space Weather)期刊上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宇宙射线环境正日渐恶化当中。利用来自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卫星(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LRO)的宇宙射线望远镜(Cosmic Ray Telescope for the Effects of Radiation, CRaTER),研究团队发现月地系统的宇宙射线到达太空时代以来最高的强度,不断恶化的太空环境将使得太空人承受更多的风险,并减少可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

  在20世纪90年代,太空人可在太空中停留1000天,在2014年只有700天,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问题发生在太阳的防御能力在减弱。随着太阳进入低度活跃的周期,未来几年可能会更加剧烈,需要继续关注其发展。

资料来源: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7SW001803/abstract
编译:Alan Yan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17753396909455.jpg

  天文学家Kevin Schlaufman 根据观测统计与理论,提出行星质量上限为4-10倍木星质量,超过此限即属棕矮星。 此说对这两种本质截然不同的星体做出了新的界定。

  类木行星是经由「核积聚」过程,由冰与岩石逐渐聚集而成;棕矮星则是从气体云直接塌缩形成。 在此假说中,重元素丰度越高的环境越有利于形成类木行星。 Schlaufman 从146组行星系统中统计发现,木星质量4-10倍以下的行星多存在于重元素丰度高的系统,而木星质量10倍以上者则平均生成于所有系统中。 他进一步研究发现,角动量移转与低表面密度限制了类木行星的增长,所以行星盘中最高只能孕育4-10倍木星质量的行星,而这些行星在一万年内即可形成。

资料来源:http://www.skyandtelescope.com/astronomy-news/new-definition-planet/,台北天文馆吴典谚编译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17740664708018.jpg

  科学家利用火星侦察轨道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MRO)的观测资料,发现火星八个地点,因为陡坡侵蚀而露出大量的地下冰。

  这八个陡坡的倾角高达55度,因此能让我们得知先前探测到的火星中纬度地下冰层资讯。 这些冰可能是很久以前的降雪,剖面结构看起来像是在地下一到两公尺处的纯水冰。 这不但能让我们知道火星的气候历史,将来的无人或有人火星探测任务更可以更容易得到水冰了!

  科学家利用火星侦察轨道器上所配备的高解析科学实验相机(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cience Experiment,HiRISE)得到这项结果,并发表在一月出刊的《科学》(Science)期刊。 这八个地点分别位在火星北半球和南半球,纬度约介于55度到58度之间,大约和地球上的苏格兰或是南非尖端相当。

  科学家认为火星表面有三分之一都有浅层地下水冰存在,这记录了火星近代的历史,这次的观测结果更让我们可以看到火星地下的详尽立体结构。

  先前科学家就利用美国航太总署(NASA)奥赛德号(Odyssey)探测器的光谱仪、火星侦察轨道器上所配备能穿透地表的雷达仪器、欧洲太空总署(ESA)的火星快车号轨道卫星(Mars Express orbiter),以及观测新鲜的火星陨坑,知道火星有地下冰的存在。 美国航太总署为了证实奥赛德号的发现,在2008年将凤凰号(Phoenix)登陆器送到火星北纬68度,确实也发现并分析了地下水冰。

资料来源:https://www.jpl.nasa.gov/news/news.php?feature=7038,台北天文馆胡佳伶编译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汤玛斯·波普(Thomas Bopp,1949年10月15日-2018年1月6日)于日前过世,享年69岁。他是美国业余天文学家,为1995年海尔-波普彗星(Comet Hale–Bopp)的发现者之一,当时他的正职是建材工厂的经理。1995年7月22日晚上,他与朋友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进行观测,这是他发现的第一颗彗星,而且使用的是一台借来的自制望远镜。他与另一位发现者艾伦·海尔(Alan Hale)几乎是同时发现这颗彗星。

1515499252429378.jpg

  这颗彗星在1997年4月1日通过近日点时,亮度高达-1.4等,是一颗肉眼可见的明亮彗星,时间长达18个月。下次这颗彗星回归要等到两千三百多年后。

  波普曾说:「我永远不会放弃仰望天空,有好多美丽的事物在那儿,而且我乐于与别人分享。」(I'll never give up looking at the skies. There's so many beautiful things there. And I love to share that with people.)

2017.01.07,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胡佳伶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