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橙黄色的毕宿五是金牛座的主星,正式星名为金牛座alpha星(α Tau),也是全天20来颗1等星之一,由于位在黄道与白道附近,故常会与月球遭遇,甚至因为太接近而发生月掩毕宿五事件。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毕宿五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毕宿五合月」,通常就是毕宿五和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

  2018/8/7的凌晨3:01毕宿五合月,地心所见的毕宿五位在月球以南仅1.1度的地方,大约相当于2倍满月直径,或是手臂打直后的食指宽度。此时的毕宿五和月亮在东方地平面上,以肉眼便可观赏,也可利用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不过双筒中呈现的只是放大的月球,毕宿五仍然呈现星点状。

  欣赏毕宿五合月的同时,可以顺便找找毕宿五所在的V字形牛脸,这是所谓的「毕宿星团」,不过其实毕宿五不属于这个星图,只是恰好在同一视线方向上。另外,在毕宿五和月球的上方,是牛背上M45昴宿星团,又称为七姊妹星团,视力好的人可以裸眼(不使用望远镜)见到其中的6颗或8颗比较明亮的成员星,望远镜中或利用天文摄影方式则可见到更多的成员星,摄影影像中还可见到被星团成员照亮的蓝色云气,如薄纱般环绕众星,宛如仙境呢!

1533369700866384.png

2018/8/7凌晨3:00,毕宿五和月球相对位置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延伸阅读:2018年8月7日凌晨,月掩毕宿五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根据掩星专家Steve Preston的预测:2018/8/7晚上21:28,137号小行星存女星((137) Meliboea)将从11.8等的恒星UCAC4-444-089090前方通过而造成小行星掩星现象。掩食带通过台湾西部的澎湖、嘉义、云林、彰化台中、南投、苗栗新竹、桃园、新北、台北、基隆、宜兰等地,部分台南和花莲地区也可能有机会看见本次掩星事件。由于被掩恒星仅11.8等,需利用口径15-2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1532968240263028.jpg

2018/8/7晚上21:28,存女星掩星可见区域示意图。

  由于掩星时间非常短,建议最好使用校过时的录影设备,加在望远镜后方进行观测,录影设备的时间误差勿超过1秒钟。观测结果,连同观测者姓名、观测地点(经纬度与海拔高度)、仪器等,可寄至tam001@tam.gov.tw,将协助转寄给Steve Preston博士以提供科学分析。

  UCAC4-444-089090位在赤道座标(J2000.0)RA: 18h59m20.6406s DEC: -01°18'51.294",这颗恒星属于天鹰座,掩星发生当时,恒星在南方仰角约63度的地方。小行星本身亮度+11.8等,与UCAC4-444-089090相当,所以望远镜中能看到小行星和恒星互相接近,掩星,然后又互相分离的画面,两者合成的亮度约为+11.0等左右。恒星被小行星掩住的时间长达21.4秒,恒星亮度估计会减少+0.7个星等。其他详细预报资料与星图请参见Steve Preston掩星预报网

  这颗小行星直径约144公里,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外侧,属于以它为名的小行星家族,换言之,存女星是该家族中最大的主要小行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长达5.52年。按化学组成性质,这颗小行星以及它的家族成员都属于C型小行星,主要组成成分为碳酸盐类物质,而从光谱来看,这些小行星尚可能有含水物质。1990-1991年经过亮度曲线分析结果,这颗小行星的自转一周约需15.28小时,但在2009年的新研究却发现自转周期应该是25.676天左右。表面反照率约0.0503,虽不及(1436)萨隆塔小行星,但也是偏暗的了。

  存女星小行星由奥地利天文学家J. Palisa于1874/4/21在奥地利海军天文台(Austrian Naval Observatory)观测时发现。其名Meliboea来自于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女子名,有人认为是大洋河河神欧开诺斯(Oceanus)的女儿之一。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根据掩星专家Steve Preston的预测:2018/8/5凌晨1:53,1436号小行星萨隆塔((1436) Salonta)将从11.7等的恒星UCAC4-469-130550前方通过而造成小行星掩星现象。掩食带通过金门、台湾北部的苗栗、新竹、桃园、新北市、台北市、宜兰等地(蓝线之间的区域),而基隆、台中、南投与花莲的北部也可能有机会看见本次掩星事件(红线之间的区域)。 由于被掩恒星仅11.7等,需利用口径15-2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1532967115595635.jpg

2018/8/5凌晨1:53,1436号小行星萨隆塔掩星可见区域示意图。

  由于掩星时间非常短,建议最好使用校过时的录影设备,加在望远镜后方进行观测,录影设备的时间误差勿超过1秒钟。观测结果,连同观测者姓名、观测地点(经纬度与海拔高度)、仪器等,可寄至tam001@tam.gov.tw,将协助转寄给Steve Preston博士以提供科学分析。

  UCAC4-469-130550位在赤道座标(J2000.0)RA: 21h24m16.4450s DEC: -03°46'20.200",这颗恒星属于小马座,但是掩星发生当时,恒星在西南方仰角仅61度的地方。而萨隆塔小行星本身亮度+14.7等,比与UCAC4-469-130550暗很多,所以一般望远镜中只能看到恒星本身突然变暗又变亮的景象,但若是使用口径3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许能看到小行星和恒星互相接近,掩星,然后又互相分离的画面,两者合成的亮度约为+11.6等左右。恒星被小行星掩住的时间约5.4秒,恒星亮度估计会减少3.1个星等。其他详细预报资料与星图请参见Steve Preston掩星预报网

  这颗小行星直径约63公里,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的外侧,不属于任何已知的小行星家族,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长达5.58年。按化学组成性质,这颗小行星属于P型小行星,含有丰富的矽酸盐、碳和无水矽酸盐,内部可能有水冰,反照率很低,只有0.028左右,这表示它反射太阳光的比例很低,表面显得很暗,或许是太阳系内最暗的天体之一。天文学家由其亮度变化曲线,测定其自转依周所需时间约8.861小时和8.8716小时,之所以有两组自转周期,是因为经由电脑模拟后,发现它有两组自转轴,所以整体看来像是乱滚一样。

  萨隆塔小行星发现于1936/12/11,故发现当时的暂时编号为1936 YA,是由匈牙利天文学家György Kulin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康科利天文台(Konkoly Observatory)观测发现。Salonta之名来自Kulin出生的罗马城市Salonta。不过其实在3天后的1936/12/14当晚,法国天文学家André Patry在尼斯天文台(Nice Observatory)也曾独立发现过这颗小行星,只是国际小行星组织( Minor Planet Center)只认证首位发现者,Patry因而错失发现权。而后天文学家根据其轨道回溯,发现在1933年、1934年都曾有人观测并纪录过,分别被列为1933 FX1、1934 NU,只是当时没有发现是同一颗,导致这两次编号的发现者也错失了这颗小行星的命名权。

预报:哈尔滨 金龙鱼
参考:有趣天文奇观网站

  在2018年8月7日凌晨,将会发生月掩金牛座毕宿五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时挡住背景恒星或行星,被称为“月掩星”。毕宿五是位于金牛座的一颗橙红色亮星,亮度在0.9等左右。

  这次的月掩毕宿五,在亚洲中北部、中国的内蒙、黑龙江极西北部可以看到。毕宿五由月亮 亮面掩入,再由暗面复现。其他地区在8月7日凌晨至天亮前东方天空可见毕宿五伴月。

1532797041102990.png

2018年8月7日凌晨,月掩毕宿五掩始前Stellarium模拟图

  掩食带区域图中,在掩食带边缘(南界限和北界限)数公里地区,当月球不规则的边缘掠过恒星的时候,观测者会看见恒星数度消失及重现,称为掠掩。由于观测掠掩能间接得出月面边缘的准确地形,因此比一般月掩星更具有科学价值。

  由于各地见掩情况不同,掩星预报会有几分钟的误差,需提前准备,利用相机拍摄或借助双筒/小型望远镜观赏。

1532797564292954.png

2018年8月7日凌晨,月掩毕宿五掩食带区域图,底图来自Occult

  最后提醒一下,8月份已经进入了一年中最为酷热的阶段,后半夜观测要注意做好防暑和防蚊虫工作。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根据掩星专家Steve Preston的预测:2018/8/1凌晨2:44,198号小行星葡神星((198) Ampella)将从10.8等的恒星UCAC4-370-142593前方通过而造成小行星掩星现象。掩食带台湾南端的高雄、屏东、台东一带,台南地区也可能有机会看见本次掩星事件。由于被掩恒星仅10.8等,需利用口径10-15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1532614603882927.jpg

2018/8/1凌晨2:44,葡神星掩星可见区域示意图。

  由于掩星时间非常短,建议最好使用校过时的录影设备,加在望远镜后方进行观测,录影设备的时间误差勿超过1秒钟。观测结果,连同观测者姓名、观测地点(经纬度与海拔高度)、仪器等,可寄至tam001@tam.gov.tw,将协助转寄给Steve Preston博士以提供科学分析。

  UCAC4-370-142593位在赤道座标(J2000.0)RA: 18h38m44.9365s  DEC: -16°07'05.263",这颗恒星属于人马座,但是掩星发生当时,恒星在西南方仰角仅9度的地方,所以观测地点必须挑选西方地平无遮蔽之处。而葡神星本身亮度+11.1等,与UCAC4-370-142593相当,所以望远镜中应该可看到小行星和恒星互相接近,掩星,然后又互相分离的画面,两者合成的亮度约为+10.8等左右。恒星被小行星掩住的时间约9.0秒,恒星亮度估计会减少0.3个星等。其他详细预报资料与星图请参见Steve Preston掩星预报网

  葡神星位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中,平均直径约57公里,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3.86年,属于S型小行星,意即它主要是硅酸岩类的岩质小行星。1991/11/8澳洲新南威尔斯一带曾成功观测到一次葡神星掩星事件。1993年借由亮度变化观测结果,天文学家推测其自转一周约需10.379小时。

  这颗小行星1897/6/13由法国天文学家包瑞利(Alphonse Louis Nicolas Borrelly)于法国马赛天文台发现。Ampella名称来源不确定,一说是希腊神话故事中,酒神戴欧尼修斯(Dionysos)的好友萨堤尔(Satyr)女性型态时的名称Ampelos,化做葡萄藤的形象出现的模样,是以中文才会称为「葡神星」。另一种名称来源的说法是来自Ampelose(Ampelos的复数形),为hamadryads的变化型;Hamadryads是指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都有提到的宁芙(Nymph),这是树林女仙其中一支,为森林之神Oxylos和树木女神Hamadryas所生的8个女儿,负责保护和管理树木,而这八位树林女仙合称Hamadryads,是「Hamadryas的女儿们」的意思。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火星公转轨道和太阳的距离平均为1.52AU,但因为它的轨道椭圆率(偏心率,e)是八颗行星中最大的,所以其轨道远日点和近日点的距离相差得比例也比较大,如此一来,使得每次冲和接近地球时的距离都会不一样,而冲发生在火星近日点附近时,那么火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也会比较接近。

  是以,火星在2018/7/27到达冲的位置后,2018/7/31的15:51最接近地球,彼时火星距离地球中心约0.38496AU,相当于5759.0万公里。而我国在23:00是最接近之时,距离火星中心0.38494AU,相当于5758.7万公里。在冲到最接近地球的这段时间,是火星最亮、最大的时候,亮度达-2.8等,视直径达24.3角秒,所以这段时间都很适合观察火星。

  比较适合的观察时间是晚上19:17至隔日凌晨4:14之间,7/31当天火星约在23:43过中天(通过子午线),不过虽然这是仰角最高之时,但也只有39度左右。

1532611184568130.jpg

2018年火星大冲、火星最近地球与火星近日点位置日期与标示示意图。

  其余相关详细内容,请见2018/7/27火星大冲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极大期日期和辐射点位置都很相近的宝瓶座δ南支流星雨、南鱼座流星雨和摩羯座α流星雨可能其实是同一群,但流星数量都不多,综合结果也仅约每小时10来颗而已。约20:00到隔日天亮前可见,但今年适逢满月,受月光影响严重,这几群的流星本身亮度又不高,观测条件并不佳。

1532538966952474.jpg

南鱼座流星雨、宝瓶座δ南流星雨、摩羯座α流星雨辐射点位置漂移示意图。图片来源:IMO

南鱼座流星雨

  南鱼座流星雨(Piscis Austrinids,183 PAU)是每年固定发生的小流星群之一,发生时间介在7/15~8/10之间,今年预测极大期落在7/28,辐射点约于晚间20:30左右升起。 

  这群流星雨数量很少,多年观测所得平均ZHR仅约5颗,流星速度稍慢(每秒35公里),平均亮度低(4等以下),因此并不是很好的观赏目标,观测资料相当贫乏,关于这群流星雨的许多细节并不十分确定,甚至连上述ZHR~5的平均值可能都是高估了的。再加上对我国而言,南鱼座仰角偏低,受大气消光影响,可见流星数量更少,观赏条件不佳,不适合一般业余欣赏。由于这群流星大都偏暗,于肉眼观察不利,故想挑战此流星群者,建议可利用望远镜观测或录影观测方式进行记录。

宝瓶座δ南支流星雨

  宝瓶座Delta南支流星雨(South. δ–Aquarids,005 SDA)是每年固定发生的中型流星雨之一,发生日期一般介在7/12~8/23之间,今年预期极大期将发生在7/28,辐射点约在20:00左右升起。国际流星组织(IMO)建议在7/26~7/31期间的背景流星数量仅稍逊于极大期,也都适合观赏这群流星雨。

  此群流星雨预期平均ZHR仅每小时16颗,流星速度中等(每秒41公里),和南鱼座流星雨一样都亮度偏暗(4等以下),对我国而言仰角偏低,受大气消光影响较大,所以每小时可见流星数量可能只有零零散散的几颗。不过IMO建议可以小心的进行目视观测,能获取比较精确的辐射点位置等讯息。此外,也适合望远镜观测与录影观测的方式,有时候以电波观测方式也能侦测到数量不少的此群流星。

摩羯座α流星雨

  摩羯座Alpha流星雨(α–Capricornids,001 CAP)是每年固定发生的小型流星雨之一,发生日期介在7/3~8/15之间,今年极大期预计将发生在7/30~31,但其实这群流星雨相当散漫,很难确认极大期发生的确切时间,平均ZHR每小时只有5颗。不过流星速度虽极慢(每秒仅23公里),平均亮度中等(约3等),但偶尔会出现令人惊艳的火流星。辐射点约于20:00升起。 

  由于摩羯座Alpha流星雨的流星速度很慢,所以适合目视和录影两种观测方式来记录,并借以分辨来自宝瓶座Delta南流星雨和摩羯座Alpha流星雨的流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影像欣赏:本世纪最长月全食——食甚前的红月亮

  2018/7/28凌晨发生的本世纪月全食,台北地区在云来云去中结束。当红彤彤的月亮,伴随着红彤彤的火星一起出现时,真是让人十分惊艳。好玩的是,当月亮愈来愈接近食甚时刻,除了背景天光渐亮外,深入地影的月球亮度也不高,与始终明亮的红火星相较之下,红月亮的亮度暗到得睁大眼睛仔细瞧才看得到它。不过还是看到了,真高兴呢!以下影像为台北天文馆同仁于第一观测室内拍摄到食甚前的月全食影像,提供给大家欣赏啰!

1532773286197189.jpg

台北天文馆张桂兰、杨晔群于2018/7/28凌晨4:21在第一观测室内拍摄到的食甚前的红月亮。


  有「红色战神」之称的火星于7月27日(周五)13:13达到「冲」的位置,随后于31日最接近地球。这次「火星冲」是自2003年至2035年的32年间距离地球最近,也是火星最大、最亮的一次,比平均大了4倍,是极难得的观察良机。在「火星冲」数小时后,7月28日凌晨将发生今年第二场「月全食」,适逢最小满月,因月球离地球较远,通过地球影子的时间也较长,成为本世纪持续时间最久,全程将近四小时的月食。特别在3:30之后的「全食」阶段,将出现相距不到10度的「红火星」与「赤月亮」同框较劲奇景,大家不妨比较看看谁更红、更亮!

1532531950726720.jpg

2018年7月28日4时,火星和全食阶段的月亮。

2018/7/28月全食

  2018/7/28凌晨的月全食是今年的第二场月全食,沙罗周期第129号,非洲、西亚、印度洋全程可见,我国大部分地区可见月没带食,经历时间共约4小时12分,全食约1小时43.6分,食分1.614。台湾地区可见月没带食,除复圆和半影食终外,其他过程均可见,不妨碍大家欣赏食既至生光阶段的红月亮。其中,各阶段发生时间与月球所在位置如下表。当天4:20也是今年的最小满月,视直径仅28.97角分。在之后的6:05火星合月,地心所见的火星位在月球以南约6.7度的地方,所以随着月食开展,火星和月球彼此间的距离也会愈来愈近喔!

2018/7/28凌晨月全食各阶段时间与位置
    —        时间        位置        说明
                日 时 分 方位角(度) 仰角(度)
半影食始 28 1 13.1 205.2        41.1 月球边缘与地球半影接触,不易察觉。
初亏         28 2 24.2 222.6        32.3 月球边缘与地球本影接触,偏食开始。
食既         28 3 29.9 234.5        21.5 月球恰好完全进入地球本影,全食开始。
食甚         28 4 21.7 241.8        11.8 月球最接近地影中心的时刻。
生光         28 5 13.5 247.8        1.5   月球恰好开始离开地球本影,全食结束。
月没         28 5 25  249           —-  月球上缘沉入地平面下。
备注: 
天文曙光 03:54 — 太阳在地平面下18度,天光开始渗漏,6等星开始消失。
航海曙光 04:25 — 太阳在地平面下12度,可感觉天空变亮。 
民用曙光 04:54 — 太阳在地平面下6度,天色大亮,但太阳尚未显露。 
日出时间 05:19 — 太阳上缘接触地平面,开始可见太阳盘面。

1532532467277044.jpg

2018/7/28凌晨月全食发生时,月球通过地影轨迹示意图。


统计:
★ 月全食:上一次:2018年1月31日(台湾地区可见)
下一次:2019年1月21日(台湾地区不可见)
★ 台湾地区可见的月全食:上一次:2018年1月31日(全程)
下一次:2021年5月26日(月出带食)
★ 台湾地区全程可见的月全食:上一次:2018年1月31日下一次:2025年9月08日

今年最小满月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在其中一个焦点上,所以地月之间的距离并不维持一定;每次满月时的月球可能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所以每次满月的距离和大小会不一样。约每13-14个满月,其位置恰好在公转轨道的近地点附近,将使得此时地球上所见的满月视直径最大,有时被戏称为「超级满月」。相对地,约每13-14个月,满月位置恰好在月球轨道的远地点附近,则将使地球上所见的满月视直径偏小。

1532532785762873.jpg

椭圆形的月球轨道,使地球上所见的月球大小不一样。

  由于月球在27日13:44通过今年离地球最远的远地点,距离406165公里,使28日凌晨04:20的满月成为今年最小满月,视直径仅28.97角分,和今年1月31日第一次月全食恰逢超级满月的状况刚好相反。

1532533048174792.jpg

2018年最大满月和最小满月比较示意图。

本世纪最长月全食 

  虽然月球视直径比较小看起来似乎不壮观,但月球比较小,再加上月球几乎从地球本影中心通过,使月球通过地球本影时间比较长,这使得本次月全食食分达1.614,共历时约4小时12分;其中从食既到生光是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而变红的全食阶段,长达1小时43.6分,是21世纪所有月全食中最长的一次呢!(原理请见下方为什么月全食的时间有长有短?一节) 

  月全食观察不需要任何仪器,只需挑选西边地平附近无遮蔽物、看得到月亮的地方,以肉眼即可欣赏,用固定后的手机或一般相机、录影机对准月亮后拍摄也可以轻松记录这个美丽的天象,是所有壮观天象中最容易观察的!

如何观测月食:

肉眼观看

  月全食是所有壮观天象中最容易观察的,因为它发生时间预报误差小,不若太阳般刺眼而对眼睛有危险性,比彗星或行星等大许多而无需动用望远镜才能观察,变化缓慢而不需神经紧绷地深怕错过任何景象,所以观赏月全食很简单,仅需凭借双眼,以最舒服的姿势、轻松观看月亮即可。而本次月全食发生时,我国可见月没带食见,所以只要在西方地平附近视野没有遮蔽的地方,都可以见到红色月亮喔! 

  由于本次月全食发生时,月球是从地影中心稍偏北之处通过,故以肉眼观看时,食甚前后的月球红的颜色比较深,而整个过程的南侧明暗颜色变化会比北方边缘大。面对西方观察时,则是月球左侧的颜色会比右侧还深。

  不过由于是月没带食,在食甚时即已届航海曙光,天空背景明显开始愈来愈亮,在背景天光衬托下,月球的红色会愈来愈不明显,所以食甚之前的观察条件会比食甚之后还好。

1532533284457778.jpg

台北地区可见之2018/7/28月食各阶段所在天空位置示意图。


  本次月全食发生时,月亮位在摩羯座中,附近本无亮星,但恰好逢火星大冲,且火星也在摩羯座中,就在月球以南不远处,可同时欣赏火星大冲、月全食、今年最小满月与火星合月四种平常是分开观察的天象,也颇有趣。 此外,刚过冲的土星则在火星和月球右方、接近地平处的人马座中,此处又是银河最亮、最密集的地方,在食甚之前都可一并欣赏,或什至可尝试在月全食的时候进行星野摄影,通通一起捕捉下来。

1532533599849985.jpg

2018/7/28月全食,食甚时的月球所在位置示意图。

望远镜与描图观测

1532533878829157.jpg  可利用双筒望远镜(7×35或7×50)或摄录影机观察月亮。 面朝东方时,初亏开始前可先注意观看月亮下方边缘的变化;若是利用可追踪的望远镜观察月亮的话,在望远镜的画面中,则需注意月亮的东方边缘(风暴洋一带)的变化。
  如果觉得只做目视观赏,没留下任何记录很可惜,但又不会或无器材进行摄影,那么可尝试用描图与计时的方式来观测。可多复印几张月球表面全图,每隔10~20分钟在图上依观察结果描下月亮被食的程度、位置与颜色变化、光度变化等,以此记录月食发生过程。
  1.色调变化:由于从偏食到全食的阶段中,月亮表面的颜色会不断地变化,可能混杂着棕色、红色、粉红色甚至些许的蓝色,观察颜色变化时可以利用色笔将所见的颜色描绘在图上,尤其是月面中心和月亮边缘的部分要特别留意。
  2.光度变化:可利用20世纪初法国天文学家André-Louis Danjon制订的月食光度标准,如下表,估计月全食食甚时刻的月球亮度(L),L愈小代表食甚时的月球愈暗。若观察到的现象会介在某两个等级间,可记录成2.5或3.4等,只要据实记录即可。
等级 说明
L=0 非常暗的月食,月亮几乎看不见,尤其是在食甚时。
L=1 黑暗的月食,表面带灰色或棕色,月面的细节必须很仔细的观察才能分辨。
L=2 深红或暗红的月食,本影中央特别黑,外部边缘则较亮。
L=3 砖红色的月食,本影边缘较亮或带黄色。
L=4 鲜红色的月食,本影边缘较亮且带蓝色。
  3.接触计时:测定月球边缘或表面环形山等可供辨识的地形,与地球本影接触或分离的时刻。 以目视方式进行这项工作的挑战性很高,因为精确度必须达到0.1秒的资料才有实用价值。 如果要进行这项观测工作,必须事先熟悉月球表面各个地形特征,并了解地影扫过月面的方向,比判定各个地形进入或脱离地影的先后顺序。 这些接触计时的观测资料可以用来验证月全食初亏、食既、生光、复圆的正确时刻。
摄录影
  月全食摄影基本配备是相机、三脚架与快门线,挑选视野辽阔、没有路灯等光害干扰的区域,摄影效果会比较好。由于月全食过程中,月亮明暗变化剧烈,摄影参数需随时视情况调整。无快门线者,可利用脚架或其他物品固定相机后,开启自拍功能来拍摄,以免因手按压快门,让影像晃动而显得模糊不清。 所有摄影项目均请关闭闪光灯功能。 

全食星野摄影:

  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相机镜头挑选稍广者较佳,于全食阶段将月亮调整于视野中,焦距调好,开大光圈,快门打开曝光10~20秒即可;由于本次全食时间长达50几分钟,使用数位相机者不妨多试几种曝光参数(光圈、快门、感光度等),一定可以拍到不错的照片。若想拍出更多的星星,可调高感光度,或以赤道仪追踪后加长曝光时间;若无赤道仪追踪者,曝光时间过长容易使星点和月亮拖成椭圆形而不够美观。

1532534043341722.jpg

月全食星野摄影。2011/6/16月全食,王为豪摄于垦丁。感谢王为豪提供授权给台湾区教学使用。版权归王为豪先生所有,如有需求,请径洽王为豪先生。

月流迹摄影:

  从月食初亏前至复圆后约3.5小时,将快门一直打开曝光,可以记录月全食的光度连续变化。拍摄月流迹须用广角镜头,且需先事前估算月亮从开始到结束的位置,将镜头位置调整好,才能在同一影像内容下整个月食过程。

1532534564275961.jpg

月全食流迹摄影。2007/8/28 台北天文馆/吴昆臻摄于台北天文馆第二观测室。版权为台北天文馆所有。

间歇摄影:

  类似月流迹摄影,相机与脚架位置固定不动,但快门每隔10~15分钟固定开启一次,所以相机必须具有重复曝光的功能或事后以电脑美工软体予以合成;此外,还必须随月亮的亮暗调整光圈大小与曝光时间,详细资料可参考下表。
1532536150632500.jpg

月全食间歇摄影,2007/8/28,台北天文馆/洪景川、赵瑞青摄于台北天文馆顶楼。版权为台北天文馆所有。

扩大摄影:

  利用长镜头或天文望远镜,或是摄录相机本身具有缩放功能(zoom)、可将月亮尽可能放大者来拍摄。调整好焦距,按下表曝光值进行摄影即可。

1532536509430969.jpg

月全食扩大摄影。2007/8/28 台北天文馆/林琦峰、李瑾摄于台北天文馆顶楼。版权为台北天文馆所有。

地球影摄影:

  使用长镜头(约200mm~500mm)的相机,将其装设在赤道仪或摄星仪上,利用仪器追踪抵销地球自转所造成的星月移动,并利用重复曝光方式将每隔20-30分钟曝光一次,将月亮拍摄在同一张底片上。这种方式可以拍到月亮进出地球因影的景象,并借以显示地影的大小与位置。 拍摄前需先估算好食甚时刻月球位置,以此位置为底片中心。 

月全食和地球本影摄影。2015/04/04,台中一中天信天文台王嘉辉摄。感谢王嘉辉提供授权给台湾区教学使用。版权归王嘉辉先生所有,如有需求,请径洽王嘉辉先生。

月食摄影参考表(以感光度100为主),百分比表示进入地影的多寡。
  月相        间歇摄影             放大摄影
  光圈        快门        f/10- f/15        f/22        f/32        f/45
满月 f/8        1/250秒     1/125秒    1/30秒        1/15秒        1/8秒
初亏 f/8        1/250秒     1/125秒    1/30秒        1/15秒        1/8秒
20% f/8        1/125秒     1/60秒                        
40% f/8        1/60秒       1/30秒     1/15秒        1/8秒        1/4秒
60% f/8        1/30秒       1/15秒                        
80% f/8        1/8秒        1/2秒        1/2秒        1秒        2秒
生光 f/4        2秒         15秒                        
全食 f/2.8     30秒以上   60秒以上                        

月食的成因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白道」;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称为「黄道」。月亮公转过程中,和地球、太阳的相对位置一直改变,地球上的人们会见到不同形状的月亮,称为「月相」或「月亮的相位」。月相变化周期即为农历(阴历)的一个月,约29.53天,亦称为一「朔望月」。

1532537460142388.jpg

月相变化示意图


  太阳光照射物体时,会在物体背面形成阴影。由于地球是球形,且太阳体积比地球大许多,故地球阴影是圆锥形的,其中深灰色小圆锥称为「本影」,阳光完全无法抵达;浅灰色大圆锥称为「半影」,仍有一部份的太阳可以照射到此处。

1501776086779523.jpg

本影与半影示意图

1532537918577446.jpg

日月食的成因日月食成因示意图

  我们所见的月光其实是月亮表面反射的太阳光,因此当月亮恰好处在地球的本影中,无法再反射太阳光时,古时人们觉得是因为「月亮被天狗吃掉了」,便将这种现象称为「月食」。若与月相变化图比对,可知月亮进入地球本影时,相当于「望(满月)」的位置,地球会介在月亮和太阳之间,因此只有在满月时,才可能发生月食。 每年可能发生的月全食最多只会有3次,最少则连1次都没有;但如果连月偏食也计入的话,则一年的月食发生次数可多达5次。

  然而,白道面和黄道面两者并不重合,而是有个约5°9'的夹角。当月亮在望的位置时,不一定会恰好落在地球阴影中;唯有位在白道面和黄道面的交点(节点)附近时,才有机会形成月食。 故月全食发生有2个必要条件:(1)为月亮必须在望的位置,(2)月亮必须在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交点上,简而言之,就是月─地─日必须几乎成一直线。

  因月球位置并不见得会恰好全部落在地球本影中,若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中,则为月全食;若仅从地球本影边缘通过,只有一部份月面被遮,则形成月偏食;若月球全部位在地球半影中,则为半影月食。半影月食的光度变化非常小,除非用比较灵敏的摄影器材或光度观测仪器,否则不太容易用肉眼看出变化,所以一般都不做预报。

1501776615184022.jpg

月食种类、成因与各阶段名称示意图。


为何月全食的月亮是红色的? 

  当月全食发生时,月亮进入地球本影,阳光本会完全被地球遮蔽而使得地球上的人们看不见月亮,然而因地球具有大气层,阳光经地球大气层的散射与折射后,短波长的蓝光被散射掉,长波长的红光则被大气层折射至月球表面,因而使月亮呈现红色。 

1501776826329402.jpg

月全食时的红色月亮成因示意图。


为什么月全食的时间有长有短? 

  月全食由食既至生光的全食阶段时间长短每次都不相同,主要是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
  1.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有时比较靠近太阳,有时离太阳比较远,地球阴影圆锥的大小会随之改变,反之地球上所见的太阳大小也会随之不同。
  2.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也是椭圆形的,所以地球上所见的月亮大小也会不同。
  3.月全食发生时,如果非常接近地影中心的位置,则月全食的长度也会比一般的长。

1532535458634766.jpg

  影响月全食过程长短的原因。上图中灰色部分表示地球本影,暗红色部分表示月球,十字线表地影中心。(a、b)假设地影大小、月亮大小均相同,则月亮经过地影的路径不同,全食总长度便不同。(c、d)假设地影大小相同,所走路径亦相同,则月球大小不一样,全食总长度亦不同。(e、f)假设月球大小相同、所走路径相同,则地影大小不同,全食总长度亦不同。 

  本次月全食主要是因为月亮路径几乎是从地影中心经过(上图第一组ab),再加上恰逢月球过远地点,使月球视直径比较小(上图第二组cd),使得从初亏到复圆的月食长度长达108分钟之多,从食既到生光的全食阶段也长达52分钟,皆是本世纪内最长的。

20世纪至22世纪的月食统计与比较

  每年可能发生的月全食最多只会有3次,最少则连1次都没有;但若将月偏食与半影月食也计入,则一年的月食发生次数可多达5次,最少2次。而每一次月食的状况也都不相同。下表为20世纪至22世纪的月食统计与比较,日期均以国际标准时UT为主:
         20世纪(1901-2000) 21世纪(2001-2100) 22世纪(2101-2200)
一年有2次月食的年数 78        78         72
一年有3次月食的年数 15        16         19
一年有4次月食的年数 7         6         8
一年有5次月食的年数 0         0         1(2132年)
月食总次数     229        228        238
全食总次数     81(35.4%)     85(37.3%)     69(29.0%)
偏食总次数     65(28.4%)     57(25.0%)     88(37.0%)
半影食总次数    83(36.2%)     86(37.7%)     81(34.0%)
时间最长的月全食 2000.07.16(1h46m24s) 2018.07.27(1h42m57s) 2123.06.09(1h46m06s)
时间最短的月全食 1917.12.28(0h11m58s) 2015.04.04(0h4m43s) 2155.09.11(0h02m36s)
食分最大的月全食 1953.07.26(1.8628)  2029.06.26(1.8436)  2170.05.30(1.8330)
食分最小的月全食 1917.12.28(1.0056)  2015.04.04(1.0008)  2155.09.11(1.0003)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影像欣赏:2018/7/27火星大冲当晚的火星影像

  2018/7/27的中午13:13火星大冲,您有透过望远镜欣赏火星的英姿了吗?下图是台北天文馆吴昆臻先生于2018/7/27火星大冲当晚,在台北天文馆第一观测室拍摄的火星影像,使用RGB三色合成的结果。可惜由于目前火星表面的沙尘暴还在持续当中,无法清晰的看到火星地表地貌的景象,但一些比较大的特征还是可以看到的喔!提供给大家欣赏!

  火星在2018/7/27到达冲的位置后,2018/7/31的15:51最接近地球,彼时火星距离地球中心约0.38496AU,相当于5759.0万公里。而我国在23:00是最接近之时,距离火星中心0.38494AU,相当于5758.7万公里。在冲到最接近地球的这段时间,是火星最亮、最大的时候,亮度达-2.8等,视直径达24.3角秒,所以这段时间都很适合观察火星。7/31晚上在台北天文馆也有火星观测活动,或是有机会的话,挑个晴朗的星期六晚上,来台北天文馆透过第二观测室的20公分望远镜享受这颗红色星球的魅力吧!

1532772218821123.jpg

台北天文馆吴昆臻先生于2018/7/27晚拍摄之火星影像。


  有「红色战神」之称的火星将于7月27日(周五)13:13达到「冲」的位置,随后于31日最接近地球。这次「火星冲」是自2003年至2035年的32年间距离地球最近,也是火星最大、最亮的一次,比平均大了4倍,是极难得的观察良机。在「火星冲」数小时后,7月28日凌晨将发生今年第二场「月全食」,适逢最小满月,因月球离地球较远,通过地球影子的时间也较长,成为本世纪持续时间最久,全程将近四小时的月食。特别在3:30之后的「全食」阶段,将出现相距不到10度的「红火星」与「赤月亮」同框较劲奇景,大家不妨比较看看谁更红、更亮!

1532175695775302.jpg

2018年火星大冲重点汇整。

行星轨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行星绕日公转轨道并非亘古不变。受到太阳、卫星和其他行星的重力影响,行星轨道其实会随时间逐渐改变。

  一般来说,行星公转轨道并非正圆而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其中一个焦点上。行星最接近太阳时为「近日点」,最远处为「远日点」。 近日点和远日点的连线称为长轴,与长轴垂直的轴线便称为短轴。长短轴的差异称为离心率(或椭圆率),以e表示,长轴与短轴差异愈大(e愈大),天体轨道愈椭圆,反之两者差异愈小(e愈小),天体轨道愈接近圆,当e=0时便为正圆形。

  以地球为例,现今的e约0.0167。根据比利时天文计算专家Jean Meeus计算西元1850年前后共2百万年间的地球轨道,发现e值正减少中,在29500年后将小至0.0023,而在465000年后小至0.0006,几乎接近正圆。但在这2百万年的历史中,e曾大至0.06。

  此外,行星轨道面也非固定不变。例如:Meeus等人以1850.0年时的地球公转轨道面为标准面,同样计算前后2百万年间的情况,发现轨道面倾角i会有约4度的变化。

1532176225897464.jpg

地球轨道离心率的变动状况。原图版权:Jean Meeus

1532176412207655.jpg

地球轨道平面变动情况。原图版权:Jean Meeus

  火星轨道e值达0.093,使其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差距高达4320万公里,是太阳系行星中,除了水星之外最大的。所以,对地球的观测者而言,火星的距离、亮度等变化也是最大的,故而在中国古代有「荧惑」之称,便是取其「荧荧如火、亮度与位置变化甚大使人迷惑」之意。

  与地球相同,火星轨道的偏心率与轨道面也会变化,而且变化量比地球还大。Meeus画出1850年前后各1百万年的火星与地球最小距离变化图。由于火星的轨道偏心率逐渐加大,而地球的却逐渐减小,因此将地球与火星轨道的种种变因融合之后,这2百万年间火星将在西元25000年左右最接近地球,届时距离仅有0.3613AU。

  此外,根据Meeus的计算,地火之间在73,000年前曾近至0.3728AU,由此可知:2003年的0.37272AU至少是73,000年以来最接近地球的时候!过了2003年之后,下一次地火距离要打破2003年的纪录,可得等到2287年(0.37225AU),而2650年的0.37201AU、2729年的0.37200AU,更是在第三千禧年中之最。

1532176654153135.jpg

火星轨道偏心率变化状况。原图版权:Jean Meeus

1532176886281646.jpg

火星轨道偏心率与相对于1850.0年的黄道面的轨道平面变化图(上)与相对于现在瞬时黄道面的轨道变化图(下)。原图版权:Jean Meeus

1532177057407955.jpg

西元1850.0年(图中横轴的0点)前后共200万年的火星与地球距离变化图。原图版权:Jean

  行星在天球上运行时,与地球的相对位置不断的改变;当行星运行至某些特定位置时,天文学家会给予一个特定的名称以兹辨明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其中,当地球公转轨道以外的外行星(以及地球轨道以外的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太阳系天体)行至与太阳的经度相差180度、分别在地球两侧的特定位置时,称为「冲」,几乎是外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中最接近地球之时,此时亮度最亮、视直径也最大,且行星于日落后便东升,直至日出才西沉,整夜均可见到,故为观测外行星的最佳时机。

火星的冲和最接近地球

  火星绕日公转的周期为686.98日。但火星公转的同时,地球也在公转,从地球上观察火星,相邻两次冲(或合)发生的时间称为会合周期,约为779.94天。 因此,每经过2年又49天,就会有一次火星冲。火星冲时非常明亮,在市区即可以肉眼看到明亮的红色星点,望远镜下可看到较明显的地表地形特征。

  要注意的是:火星与地球之间的最小距离,并非火星的近日点距离(1.381367AU)直接减去地球的远日点距离(1.016710AU)所得之0.36466AU。这是因为火星的轨道长轴方向并不与地球轨道长轴方向重合,而且火星轨道面相对于黄道面有约1.85度的倾角,因此在计算距离时,都要将这些三维空间的因素考虑进去。 这个结果使得每次火星冲和火星最接近地球的时间会差了数天。

1532177291675123.jpg

火星与地球相对位置名称。

火星大冲:每15~17年中的最佳观测时机

  由于行星的轨道都是椭圆形,因此在每次冲时,行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都不同。行星与地球距离最小的冲称为「大冲」或「近日点冲」。由于比平常的冲更近、更亮、更大,因此大冲更有利于外行星的观测。

  火星每2年49天有一次冲,因此每两年发生冲的日期便会往后推49天,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也会渐渐推移。每隔约15或17年左右,火星冲发生时,火星恰好位在近日点附近,此时火星位置是15或17年来最接近地球的大冲,也称为「近日点冲」。火星是地球外侧轨道椭圆率最大的行星,近日点与远日点差距达4320万公里,使得火星近日点冲与远日点冲的视直径差异可高达2倍。

1532177715918684.jpg

2010-2025年各次火星冲时,火星与地球相对位置及视直径变化示意图。

1532178069192383.gif

2010-2025年各次火星冲时,火星与地球相对位置及视直径变化示意动画。

  以下为1971-2035年间的火星冲时间:
1971-2035年间的火星冲时间
时间        视直径        距离(AU)      时间        视直径        距离(AU)
1971 08 10*      24.8"        0.376      2005 11 07        19.8"        0.470
1973 10 25        21.2"        0.441      2007 12 28        15.5"        0.600
1975 12 15        16.2"        0.570      2010 01 29        14.0"        0.664
1978 01 21        14.4"        0.654      2012 03 03        14.0"        0.674
1980 02 25        13.8"        0.677      2014 04 08        15.1"        0.621
1982 03 31        14.8"        0.637      2016 05 22        18.4"        0.509
1984 05 11        17.3"        0.537      2018 07 27*      24.1"        0.386
1986 07 10        23.0"        0.406      2020 10 13        22.3"        0.419
1988 09 28*      23.8"        0.396      2022 12 08        16.9"        0.550
1990 11 27        18.0"        0.523      2025 01 16        14.4"        0.643
1993 01 07        14.8"        0.628      2027 02 19        13.8"        0.678
1995 02 12        13.8"        0.676      2029 03 25        14.4"        0.649
1997 03 17        14.0"        0.661      2031 05 04        16.9"        0.559
1999 04 24        16.2"        0.583      2033 06 27        22.0"        0.427
2001 06 13        20.5"        0.456      2035 09 15*      24.5"        0.382
2003 08 28*      25.1"        0.373          说明:*表示为大冲

  有趣的是:每隔79年会有一次情况近似的冲发生。这79年是「15+15+15+17+17」得出的。例如1877年9月2日的火星大冲(距离0.37884AU),在历史上很著名,因有两项重要的火星发现是在这年进行的:发现火卫一和火卫二、火星表面「渠道」的发现与描绘等。而间隔79年之后的1956年9月7日(0.37809 AU),也是一次火星大冲。这个79年重复周期的火星冲发生日期,仅仅相隔了2~5天而已。

  Meeus列出了火星两世纪内几乎落在火星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上的近日点冲和远日点冲日期,如下表,大家可以动手算算看是否符合79年的间隔周期。
近日点冲:1845.8.18、1924.8.23、2003.8.28、2082.9.01
远日点冲:1822.2.19、1901.2.22、1980.2.25、2059.2.27

  除了79年的周期外,火星冲还有一个更精确的284年重复周期,284相当于(79×3)+17+(15×2);比284年重复周期再更精密的,还有个363年(=284+79)的重复周期。

1532178482876934.jpg

Meeus 列出距离小于0.375AU的冲。实线连接了每个79年周期序列,虚线则标出火星与地球距离愈来愈近的趋势。

2018火星大冲:

  2018年火星冲发生于北京时间7月27日13:13,不仅是相隔26个月才发生一次的冲,且为相隔15-17年才有一次的接近近日点大冲,距离地球仅0.38615AU,相当于5,776.8万公里,亮达-2.8等,视直径达24.3角秒,整夜可见。不过这个冲的时刻是在台湾地区的白昼,所以必须等到晚上天黑时分才能看到火星,但其实冲前后数星期都是观测火星的好时机,不用只执着于冲这一天。

  肉眼可见明亮的橘红色星点,天气良好时利用望远镜有机会看到极冠、奥林帕斯等火山、色西斯台地(大三角)、水手号峡谷等较显著的地表特征。可惜在摩羯座,对台湾地区而言仰角稍偏低,建议午夜前后仰角最高时观测,大气干扰会比较少。

1532178707522668.jpg

2018/7/27晚上21:00,火星和月球所在位置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1532178895259244.jpg

2018/7/27晚上21:00,火星和月球所在位置广视野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不过由于火星轨道比较椭圆,所以「冲」时并不是火星最接近地球之时,而是通常会差个几天。以下为本次火星大冲各重要位置发生的时间和相关讯息:
月 日 时  天象   距离(AU) 距离(km)
7 27 13:13 冲    0.38615 5776.8万
7 31 15:51 最近地心 0.38496 5759.0万
7 31 23:00 最近台北 0.38494 5758.7万
9 16 20:54 过近日点 日距1.38 2064.5万

  本次火星大冲是2003/8/29年来最大的一次火星冲,下一次的火星大冲将发生在2035/9/16。前后几次火星大冲的比较如下:
日期  本地时间 地心距离(万公里) 视直径(角秒) 亮度
2003/8/29 01:59 5580.0      25.1     -2.9
2018/7/27 13:13 5776.8      24.3     -2.8
2035/9/16 03:39 5710.2      24.5     -2.8

如何观察火星

  观察火星很容易:7月底时火星约于约傍晚19:30-20:00东升,即使在光害严重的市区也可以用肉眼看到它明亮的橘红色星点,天气良好时透过望远镜有机会看到极冠、奥林帕斯等火山、色西斯台地(大三角)、水手号峡谷等较显著的地表特征。不过其实不是只有火星冲当天能观测到火星,事实上在火星冲前后数周都适合观察火星。详细的火星观测资料,请参考台北星空第84期专文「火星观测」 。

1532179124475956.jpg

火星地表较明显的地形地貌。

  以下为火星于2018年7月至10月初之前的升没时间预报:
日期  升  中天  没    日期  升  中天  没
7/01 20:50 02:11 07:27   8/20 17:01 22:08 03:21
7/06 20:30 01:50 07:05   8/25 16:39 21:47 03:00
7/11 20:09 01:28 06:42   8/30 16:18 21:28 02:40
7/16 19:47 01:04 06:17   9/04 15:59 21:09 02:23
7/21 19:24 00:40 05:52   9/09 15:41 20:52 02:06
7/26 19:00 00:15 05:25   9/14 15:24 20:37 01:52
7/31 18:35 23:45 04:59   9/19 15:08 20:22 01:38
8/05 18:11 23:19 04:33   9/24 14:54 20:09 01:26
8/10 17:47 22:55 04:08   9/29 14:39 19:56 01:15
8/15 17:23 22:31 03:44   10/04 14:26 19:45 01:05
  对于您所见到的火星究竟是那个地形地貌,可参考Sky and Telescope杂志的Mars Profiler互动软体,输入您所观测的日期时间(需使用世界时,为北京时间-8小时)就可以啰! 

火星小档案 

火星的基本资料及与地球的比较
                                                火星(Mars)                地球(Earth)
平均赤道半径                             3396公里                  6378公里
平均赤道半径(地球=1)                0.53                         1
扁率                                          0.0059                      0.0034
赤道重力(地球=1)                       0.375                       1
赤道重力(火星=1)                       1                             2.66
体积(地球=1)                             0.151                       1
质量(地球=1)                             0.107                       1(=5.9742×10 24公斤)
密度(g/cm 3 )                             3.93                        5.52
自转恒星周期(地球日)                 1.026(=24h37m)       0.9973(=23h56m)
赤道倾角(度)                          25.19                       23.44
平均距离(天文单位,AU*)           1.5237                     1.0000
离心率                                       0.0934                     0.0167
轨道倾角(度)                          1.850                       0.000
公转恒星周期(太阳年)               1.8809(=687天)        1.0000(=365.25天)
会合周期                                   779.9天                    —
反射率                                      0.16                         0.39
最大光度                                   -3.0                          —
表面最高温度(K**)                     240                          310
表面最低温度(K)                        190                          260
表面最高处        奥林帕斯山,海拔21183公尺              圣母峰,海拔8848公尺
表面最低处        赫拉斯盆地,海平面以下7825公尺      马里亚那海沟,海平面以下110公尺
大气组成                二氧化碳、水汽                           氮、氧、氩等
卫星数量                                   2                             1
附注:*1天文单位=149597870公里,**K表绝对温度,0℃时为273K。 

火星卫星小档案及与月球的比较
                        火卫一                火卫二                月球
名称                  弗伯斯(Phobos)   戴摩斯(Deimos)   (Moon)
发现年代(年)      1877年               1877年                —
轨道半径(公里)   9378                  23459公里           384400公里
公转周期(天)      0.3189                1.2624                27.3217
轨道椭率            0.015                 0.0005                0.0554
卫星半径(公里)   14x11x10            8x6x6                1738
光度(星等)          11.3                   12.4                  -12.7

  为了服务民众,台北天文馆将于7月27日(周五)火星冲当晚19时至21时,在国父纪念馆西侧广场举办「天文快闪:火星冲」活动,把专业的大型天文望远镜移到户外,让大家一窥火星的神秘面貌。同晚28日凌晨,天文馆还将与世界各地天文单位合作,透过网路直播本世纪最长的月食。

  另外,在火星最接近地球的31日(周二)晚间19时至21时,天文馆将特别开放观测室,提供来馆民众以大型望远镜观赏火星。

天文馆地址:台北市士林区基河路363号
电话:(02)2831-4551 传真:(02)2831-4405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土星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土星合月」,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土星和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

  2018/7/25的13:53土星合月,地心所见的土星位在月球以南约2度的地方,不过时值白昼,无法观察。可在7/25傍晚约19:00天黑之后朝东南方观察,便可在东南方天空看到0等的土星和月龄12的盈凸月接近到2度的距离,并随时间逐渐西移,到隔日凌晨约3时左右从西南方沉入地平面。土星和月球位在人马座茶壶壶盖上方的位置,邻近热闹的银河,适合作为初入门的天文摄影目标。

1532168479234775.png

2018/7/25晚上20:00,土星和月球接近景象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