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发布

  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Shanghai Astronomy Museum,上海科技馆分馆)计划于2021年7月17日正式开馆,18日起对公众开放。上海天文馆位于临港新片区,靠近地铁16号线滴水湖站,占地面积约5.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该馆打造了“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以及“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区。300余件展品中,原创比例高达85%,互动展品占比50%以上。

  PS,如果您想先睹为快,可报名参加本周六7月10日举行的社会公众压力测试。7月9日9:00起可以通过上海天文馆官方网站www.sstm-sam.org.cn)实名制预约压力测试票,总数3000张,统一票价1元,一人一票。

  特别要注意的是,所有参加压力测试的观众必须实名进行网络预约购票,门票售出后不得转让,入馆当天须凭身份证或人脸信息实名验证后方可入馆,如发现与购票人信息不一致的人员,将被谢绝入馆。为保障每位观众的健康和安全,所有观众及其随身行李在入馆前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出示本人实时健康码、接受体温检测并全程正确佩戴口罩。

继续阅读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维珍集团的理查德·布兰森可能会打败同为亿万富翁的贝佐斯提早进入太空。理查德·布兰森在7月1日宣布,他将在本次乘坐维珍银河的次轨道火箭动力太空梭VSS Unity。

  维珍银河的第22次任务最早于7月11日发射,这取决于天气和其他相关影响发射之因素,而这次飞行可能就在蓝色起源的计划之前,使得布兰森可能超越贝佐斯成为第一位上太空的亿万富翁。

  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的「太空船二号」(SpaceShipTwo)计划,共搭载六名乘客,其中包含两名驾驶员的VSS Unity将在次轨道太空执行简短任务。这将是VSS Unity的第22次飞行测试,也是该公司的第四次载人太空飞行,也是第一次搭载两名飞行员和四名乘客的满员状态,其中亦包含布兰森。

  除了布兰森,还有维珍银河的首席太空指导员贝丝·摩西(Beth Moses),维珍银河首席运营工程师科林·班内特(Colin Bennett)将负责本次任务中的设备、程式和经验纪录,以及该公司负责政府事务和研究运营的副总裁西莉莎·班德拉(Sirisha Bandla),她将用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的一项实验来评估此次任务的研究经验。

  VMS Eve号大型航母将把VSS Unity运送到50,000英尺(15,000公尺)的高空,在飞行过程中,VSS Unity脱离主舰,将火箭发动机点火,将飞船推向太空。布兰森:「我坚信太空属于我们所有人,经过16年多的研究、工程和测试,维珍银河站在了新的商业太空产业的前沿,本公司将向人类开放太空,永远改变世界。」

  「梦想让所有人都能更接近太空是一回事,而把梦想变成现实又是另一回事。作为维珍任务特别团队的一员,我很荣幸能够帮助验证我们未来太空人将进行的旅程,并确保我们能提供人们所期待的独特客户体验。」(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PACE.COM


  太空梭就是航天飞机。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星斑(Starspots)是恒星表面上温度比周围低的区域,而温度会影响亮度。大部分的恒星视直径都太小了,难以解析出个别星斑,只能看到恒星因为星斑而产生的亮度变化。

  但是科学家也足够聪明,从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搭配光谱分析,也能建构出星斑在恒星上分布的模型。这种反向重建有一些缺点,因为不是真的对恒星盘面进行分析,有时会重建出虚假的伪影。

  现在有研究团队想出了观察星斑的新方法,他们利用光学/近红外干涉法,原理类似阵列式无线电天文台,利用电磁波的干涉现象,建构等效口径相当于阵列基线长度的望远镜,大大突破受口径限制的角解析力。

  团队使用美国高解析度天文中心(CHARA),由6架口径一公尺的望远镜,所组成等效口径330公尺的阵列望远镜,对被认为色球层活跃、光度受星斑影响的仙女座λ星进行观测分析,认为与旧有的图像重建模型可以互相匹配。

  在同一时间序列上的观测显示两个模型星斑的分布很相似,星斑在恒星盘面上的运动也建构出相同的自转周期。干涉法模型相比图像重建使用到较多的假设,但不会产生虚假的伪影,两个模型融合后的模拟影像能呈现出更真实的恒星盘面,让科学家突破望远镜硬体上的限制,得以研究过去看不到的星斑。(编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不同星斑模型与恒星盘面模拟影像。上排:干涉法模型,中排:图像重建,下排:模拟影像。下方小白点为CHARA的角解析力极限(0.4毫角秒)。
不同星斑模型与恒星盘面模拟影像。上排:干涉法模型,中排:图像重建,下排:模拟影像。下方小白点为CHARA的角解析力极限(0.4毫角秒)。

资料来源:AAS NOV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针对2015年首次被观测到的引力波GW150914黑洞进行分析,证实了霍金1971年提出的理论「黑洞面积定理」——根据古典物理学,黑洞事件视界的总面积只会变大,永远不会变小。

  霍金于1971年首次提出,预测黑洞事件视界的表面积永远不会减少,只会增加。事件视界的面积包括黑洞外围「任何东西都(包含光线)无法逃脱的边界」。它与黑洞的质量成正比,由于黑洞只会增加质量,在广义相对论下,事件视界应该也只会增长。

GW150914黑洞示意图。Credit: LIGO
GW150914黑洞示意图。Credit: LIGO

  「黑洞面积定理」在数学上早已得到验证,但在观测上就很难证实,主要是因为黑洞很难被直接观测到,因为它们不发射可供探测的辐射。直到2015年,LIGO干涉仪侦测到了GW150914,两个黑洞碰撞时产生的引力波。

  2019年MIT研究人员开始对这事件碰撞合并时数据进行了解码和分析,计算合并前后黑洞的质量和自旋,由于质量和自旋与事件视界的面积有关,这使他们能够计算这前后三个物体的事件视界。根据他们的计算,合并前两个较小的黑洞的总事件视界面积为235,000平方公里,合并后的黑洞面积为367,000平方公里。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Maximiliano Isi表示:就像一个由不同致密物体组成的动物园,虽然其中一些是遵循爱因斯坦和霍金定律的黑洞,但其他也有可能是略有不同的“野兽”。所以,这不是做了一次测试,结果就可以成了定论,这只是个开始。

  MIT研究团队的成就为我们未来对于其他引力波的观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工具,对黑洞和宇宙物理学将有更多的了解。(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科学家们首次证实了黑洞和中子星的碰撞,这是两个极端天体相遇的决定性时刻,其威力无比强大,它们在宇宙中激起的涟漪在10亿年后仍可被察觉。更令人惊讶的是,根据数千名科学家的国际合作结果,这项天文发现已经不止一次,而是两次。

  中子星与黑洞合并是宇宙中最极端的现象之一,这些现象的观察为了解天文物理开辟了新的途径,GW200105和GW200115这两个事件几乎同时被发现,说明了重力波科学领域的发展迅速。在第一次确认发现重力波的短短五年时间里,研究人员现在已经从几十个事件中检测到这些重力波——总共约有50个单独的黑洞与其他黑洞碰撞的实例,或者中子星与其他中子星碰撞的实例。

由艺术家绘制中子星与黑洞碰撞的示意图,较大的一颗为中子星。
▲由艺术家绘制中子星与黑洞碰撞的示意图,较大的一颗为中子星。

  但在此之前,中子星与黑洞合并的碰撞从未被证实,尽管科学家们之前已经接收到可能暗示中子星与黑洞碰撞的讯号。然而,2020年1月,LIGO-Virgo重力波探测器从两个紧凑的双星对观测到了重力波讯号,而其讯号的特征与中子星-黑洞一致。第一个事件GW200105是在2020年1月5日探测到的,大约是太阳质量8.9倍的黑洞,与一个太阳质量1.9倍的中子星对撞,这次碰撞发生在大约9亿年前,而GW200115是在2020年1月15日探测到的,发生在大约10亿年前,是一个6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和一个1.5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合并的结果。

  这种特殊的双星系统已经被预测存在了几十年,但从未被实际观测到,现在由于它们的碰撞中探测到重力波,我们知道了这两对黑洞确实存在。关于中子星和黑洞,我们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包含了它们可以变得多大或多小,它们旋转的速度有多快,它们如何成对合并。有了未来的重力波数据,我们将能回答这些问题,并最终了解我们宇宙中最极端的天体是如何形成的,该研究发表在《天文物理学期刊快报》上。(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太阳黑子AR2838于2021年7月3日突然在太阳表面爆发,并迅速释放了2017年9月以来最强的太阳闪焰,强度规模达X1.5级。强烈的X射线以光速飞向地球,大约在8分钟后和地球的大气层顶部相撞,导致了大西洋和沿海地区短波无线电中断的情形发生。

  由于太阳黑子AR2838位于太阳表面的西北边缘,并将在接下来的两周内进入太阳的另一侧(地球不可见)。如果AR2828没消失的话,将在7月下旬重新出现在近地球的这一侧。

  X级闪焰是强度最高的太阳闪焰等级,通常是造成最严重的无线电波干扰和最强大的地磁风暴的来源。这是目前太阳周期25的第一次X级闪焰爆发,在最后一个太阳周期(太阳周期24)中,总共产生了49次X级闪焰,预料未来会有更多的X级闪焰出现。

  太阳闪焰是太阳盘面突发的闪光,是电浆物质在太阳表面被加热至热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所放出的电磁辐射,功率峰值落在可见光范围外。强烈闪焰的X射线和紫外光会影响地球的电离层,干扰无线电讯号。

  有时日冕物质抛射(CME)也会伴随闪焰出现,这些高能带电粒子如果直扑地球而来,可能损害地球上的通讯系统及电力设备,甚至对轨道上的太空人产生健康的威胁。(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美国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于7月3日捕捉到了这一闪焰(见太阳右上角十字处)。
美国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于7月3日捕捉到了这一闪焰(见太阳右上角十字处)。

资料来源:spaceweather.com


闪焰就是耀斑。
地磁风暴就是磁暴。
电浆(Plasma)就是等离子体。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以肉眼观赏即可 可拍照

  2021年7月2日23时01分左右台北天文馆在台中福寿山农场架设的全天域暗空摄影机捕捉到一颗超亮火流星,同时在澎湖县七美国小及鹿林天文台皆有拍到这颗火流星的行踪。

  其实每天都会有机会看到流星喔!一颗如同沙子般的微粒,就能形成肉眼可见的流星,而这些来自太空的小沙粒称为流星体,通常是一些在星际间的尘埃、冰块,或是彗星、小行星在地球轨道附近所遗留的颗粒,当这些流星体被地球吸引进入大气层后,在高速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光迹,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流星。但若这些流星体的体积较大,在尚未燃烧殆尽时便坠入了地面,则称为陨石,陨石也为我们对于太阳系的结构研究上提供了绝佳的帮助。

  因为随时都有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因此每天都会有流星出现,然而,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无人居住的地区,或是被日光掩盖住,因此一般人对于流星的出现,大多停留在流星雨发生时才可见的误解。

  我们所看到流星的亮度与流星的大小、速度及成分有关,速度越快和质量越大,所发出的亮度就会越亮。另外若是地球公转轨道与流星体在降交点碰撞时,所见到的流星也会比较亮,当然越亮的流星相较之下是比较罕见。

  流星也有不同的颜色,我们看到的颜色通常是由流星体与空气分子共同产生,较高速的流星能量较高,可以游离钙、镁、钠等元素,分别发出紫、蓝白、黄色的光,慢速流星则较常出现含有铁元素的黄色光,而最常出现红色是大气中的氮与氧所发出的光线。

  最为大家熟知的流星雨,通常都是彗星或小行星因接近太阳使其表面物质蒸发、留在轨道上而引起,例如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彗星是周期120年的109P/Swift–Tuttle、狮子座流星雨的母彗星是周期33年的55P/Tempel-Tuttle。双子座流星雨是则是由Phaethon近地小行星造成。

  欣赏流星雨并不需要望远镜,只要挑选视野开阔,光害少的地方,以肉眼观赏即可,若能利用相机长时间曝光,就有机会捕捉流星的身影。

  接下来大家可以期待今年英仙座流星雨,预测极大期发生在8月12~13日晚上,每小时流星数量估计可达100颗,适逢农历七月初五,因此12日晚上9点月球西沉后到13日天亮前,是观赏英仙座流星雨的最佳时机,非常值得观赏。(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福寿山火流星
福寿山农场所捕获超亮火流星

七美流星
七美国小所拍摄的火流星(左上角)

鹿林流星
鹿林天文台所拍摄超亮火流星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2021年7月13日(星期二)15时07分32.0秒火星合金星,火星和金星同时在赤经9时29分48.16秒相合,火星在金星正南0.494448度。
2021年7月13日(星期二)21时33分54.9秒火星合金星,火星和金星同时在黄经139.8157295度相合,火星在金星以南0.468512度。
2021年7月13日(星期二)21时39分48.0秒火星、金星最小角距,两星相隔0.468511度。

火星、金星最小角距时:
火星视直径3.8角秒,光度+1.8等,光照面97.8%;
金星视直径11.7角分,光度-3.9等,光照面87.0%。

2021年7月13日20时30分,火星和金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两星相隔0.469323度)。Credit: SkySafari
2021年7月13日20时30分,火星和金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两星相隔0.469323度)。Credit: SkySafari

2021年7月13日,火星赤经合金星情况。Credit: SkySafari
2021年7月13日,火星赤经合金星情况。Credit: SkySafari

2021年7月13日,火星黄经合金星情况。Credit: SkySafari
2021年7月13日,火星黄经合金星情况。Credit: SkySafari

【名词解释】

  「合」conjunction是在方位天文学(positional astronomy)的一个名词,它有日心和地心的分别。从地球观测,是用geocentric,它的定义是:the time of conjunction of the planets are those at which the different between apparent geocentric longitudes of the planets is zero degree。一般的说法是这两个天体在天球上有相同的视赤经。
  对太阳系内的天体而言,因为「合」的天文现象是从地球观看,所以是以地心经度计算, 故此「合」的定义是两个天体的视地心经度(apparent geocentric longitude)相同,而视地心经度投影到天球就是视赤经
  用黄经计算的合根本不会在星体的正北或者正南方。只有与太阳有关的相合,才会是它们星球上的视黄经相合。
  基本上两星相合,角距超过6度的合不预报,并不等于不出现,只是很多人误会合等于最接近。

  赤经相合和黄经相合并不相同,不是两颗行星最接近的时刻,民众最有兴趣的其实是最小角距,即是两颗星最接近的时间。在大多数情况最小角距会出现在赤经相合或者黄经相合一日之内,但有极端情况最小角距和两星相合时间相差可以长达十六日。

  「最小角距」appulse的定义是:两颗天体它们的中心角距在特定时间相距最小。严格来说九成以上的最小角距天象都不是赤经或者黄经相合。

【补充资料】

  在天象中,合是以视直径小的天体合视直径大的天体。例如:水星上合日、木星合月、火星合金星。要注意是当水星视直径(4.5”-13”)大于金星(9.7”-66”)时,就会是金星合水星,否则是水星合金星。

  (香港天文学会余惠俊)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1年7月5日的3时45分,水星到达西大距的位置,与太阳之间的日距角为21.5度,7月5日附近几天日出前将是水星短暂的观赏时机。7月5日当天水星在3时46分升起,5时09分日出前见于东偏北方,日出时仰角约17度,亮度0.3等,受晨曦曙光的影响,不是那么容易看见,可用双筒望远镜或拍照方式协助观赏。

  由于水星是内行星,平时都在太阳附近难以观察,但当水星来到「大距」时——也就是太阳、水星和地球三者排成一直角三角形,而水星位在直角顶点位置时,从地球上所见的水星离太阳最远,届时在日出或日落前后所见的水星仰角最高,最容易观看。当水星位在太阳以西时称为「西大距」,日出前早于太阳升起;在太阳以东时为「东大距」,日落后晚于太阳落下。

  水星西大距时的盘面略成弦月状,不过此时水星的视直径不到8角秒,仰角又低,需在天候稳定地区使用大口径的望远镜才能观察到水星盘面的形状。

  这次水星西大距的位置在金牛座的天区,大约在金牛头上的角附近,水星彷彿成了金牛暂时出现的第三只角!(编辑/台北天文馆虞景翔)

2021年7月5日水星西大距当日清晨4时30分左右示意图。
2021年7月5日水星西大距当日清晨4时30分左右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