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美国马里兰大学

Quanzhi Ye(叶泉志) was awarded the 2023 Harold C. Urey Prize from the Division for Planetary Sciences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The Urey Prize recognizes and encourage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planetary science by an early-career scientist.

Ye, an assistant research scientist in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s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since 2019, will receive the award at the 5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Division for Planetary Sciences in October 2023. He was honored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mall bodies in the inner solar system by explor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active and inactive objects.

"We are delighted that the Urey Prize committee recognized Quanzhi's broad interest and impacts, and awarded him such a significant award," said Andrew Harris, chair of UMD's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Quanzhi is an excellent and versatile scientist and a very positive member of our department in many ways."

Ye has contributed research-grade solar system observations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since he was in high school.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that many small bodies in our solar system cannot be given the binary label “comet” or “asteroid,” but instead are at different places in a continuum of formational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Ye distinguished himself via numerical modeling that ties meteor showers to specific comets and asteroids. This can reveal past activity in ways not otherwise possible.

He subsequently diversified his research to lead both imaging and spectroscopic studies, with recent high-profile results including the highest quality spectrum of 1I/‘Oumuamua and Hubble observations of the extremely close approach to Earth of (3200) Phaethon.

Ye has published first-authored 31 peer-reviewed papers. He also served as an international ambassador for astronomy through his organization of the Lulin Sky Survey in Taiwan while a student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in mainland China, his co-translation of astronomy books into Chinese, and maintaining an active media and outreach presence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Ye received his Ph.D. and master’s degree in astronom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in 2016 and 2013, respectively, and his bachelor’s degree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2010.

Adapted from text provided by the AAS Division of Planetary Sciences.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日本知名天文摄影师、科普作家及插画家藤井旭(Akira Fujii,1941-2022)于2022年12月28日晚间21时13分因多重器官衰竭在日本福岛郡山市逝世,享年81岁。藤井旭生前活跃于业余天文界,著有许多天文相关科普读物,向大众介绍天文知识,他的天文科普书籍中译本在台湾地区更是非常多天文爱好者的启蒙读物,在业余天文界中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藤井旭与他的爱犬Chiro,来源:月刊「星ナビ」
图说:藤井旭与他的爱犬Chiro,来源:月刊《星ナビ》

  出生于福岛县山口市的藤井旭自幼时即热爱观察流星雨等天文现象,在就读高中时更创立了天文社。自美术大学毕业后,则是在杂志社连载插画,或许因为如此,在藤井旭的书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他的插画作品。1969年起,藤井旭与数名天文同好共同成立了白河天体观测所,同时藤井旭也开始出版了许多天文科普读物,自1970年代至今藤井旭总共出版了60本以上的天文科普书籍、绘本,以及在国内外刊出超过400篇以上的各种天文观星指南。在1980年代受到哈雷彗星回归影响,各地天文热潮兴起,藤井旭更是活跃于各项天文推广活动,而在台湾地区也出现了许多天文爱好者的同好会、观测会,市面上也开始出现非常多翻译自藤井旭的天文书籍,藤井旭的天文科普书籍可说是影响了一整个世代的天文爱好者。1993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为了表彰藤井旭在天文推广上的贡献,将编号3872号小行星命名为藤井旭(3872 Akirafujii)。这是一颗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带小行星,发现于1983年。

藤井旭编著之中、日文天文科普读物,启蒙一整世代的天文爱好者。
图说:藤井旭编著之中、日文天文科普读物,启蒙一整世代的天文爱好者。

藤井旭与天文同好成立的白河天体观测所,是日本业余天文推广的重要基地。
图说:藤井旭与天文同好成立的白河天体观测所,是日本业余天文推广的重要基地。来源:Sky & Telescope

  藤井旭与他的白河天体观测所有一位货真价实的「明星」,是白河天文台长「Chiro」,其实他是一只纯白的北海道犬,是在藤井旭成立的白河天体观测所同时收养的小狗。Chiro非常的聪明乖巧,在他吓退侵入天文台的野生黑熊之后,藤井旭和天文台的同好们一致通过由Chiro来担任白河天文台长,担任天文台的星空大使。藤井旭制作了Chiro为主角的白河天体观测所纪念贴纸,是参与星空观察活动必备的纪念品,藤井旭所着的书籍上也经常出现Chiro的卡通图案。藤井旭自1974年起连续十年举办「星空邀请会」,每年都能吸引超过2,000名天文爱好者带着自己的望远镜前来同乐,天文爱好者都戏称这项活动是为了看Chiro而来。这项活动启发了现在日本最知名的星空派对「胎内星祭」,进一步更是启发了台湾地区天文同好每年举办的「StarParty」和「星呐」等等活动。1977年5月10日晚间,日本福岛和山形县的天空中出现了非常明亮的火流星,伴随着巨大的声响与地震,藤井旭和几位天文爱好者组成了陨石搜索队,在山区的森林中寻找陨石,此时Chiro再次扮演驱赶黑熊的角色,虽然最后没有发现陨石,但仍是为天文同好所津津乐道的探险。1981年Chiro过世后,藤井旭为了他写了「成为星星的Chiro」这本书作为纪念,这本书热销了超过80万册,更被选为1985年日本全国青少年读书心得比赛的指定书目。

藤井旭所著《成为星星的Chiro》,记述白河天文台的故事。
图说:藤井旭所著《成为星星的Chiro》,记述白河天文台的故事。出处:[连结]

  藤井旭以白河天体观测所为基地,建造了许多大型望远镜提供民众观测各种天象,这些望远镜都被命名为Chiro,以纪念那只乖巧可爱的天文狗狗。其中参与1984年最后一届星空邀请会、也是最大支的口径84公分Chiro望远镜更制作成移动式,方便用车辆拖运至各地进行天文推广,风靡日本各地。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时,藤井旭更将口径50公分的Chiro望远镜拆解运至澳洲组装,并举办了盛大的观测会,拍摄到相当精彩的哈雷彗星、大小麦哲伦星云与超新星SN1987A等知名天体。以此为契机,1995年藤井旭在澳洲西部建立了「Chiro南方天文台」,进一步将观测及摄影的视野往南半球推进。藤井旭拍摄了大量的高品质的广角天文摄影作品,这些以传统底片技术所拍摄的天文照片即使到现在的数位天文摄影时代来看仍毫不逊色。虽然国际天文联会不接受以宠物名称来为小行星命名,但可以用机构或是地方的名称来命名,为了纪念Chiro天文台对推广天文的贡献,1995年发现的编号9090号小行星被命名为Chiro天文台(9090 Chirotenmondai),至此Chiro真正地成为了一颗星星。1997年,哥伦比亚号太空梭在执行STS-87任务时,日本首位执行太空漫步的太空人土井隆雄更携带着Chiro图案的贴纸绕行地球轨道,并将这张贴纸带回到白河天体观测所送给了藤井旭,让Chiro也完成了上太空的梦想。

藤井旭与Chiro的「星空邀请会」与自制的大型Chiro望远镜。来源:日本天文学会
图说:藤井旭与Chiro的「星空邀请会」与自制的大型Chiro望远镜。来源:日本天文学会

  2011年发生东日本大地震时,白河天文台因为邻近震央而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加上福岛核灾的影响,白河天文台因而永久关闭,所有的观测重心移往澳洲的Chiro天文台。由于长年推广天文教育和出版天文科普读物,2019年藤井旭获得了日本天文学会颁发的天文教育普及奖。晚年的藤井旭仍不断地写作,出版各式天文科普读物,到2022年也都还有新书在台湾地区上市。藤井旭一生为天文推广作出巨大贡献,启发一整个世代的天文爱好者,祝福他能在天上与爱犬快乐地团聚!(编辑/台北天文馆谢翔宇)

藤井旭的天文摄影作品集(由澳洲天文台管理):https://www.davidmalin.com/fujii/fujii_index.html

日本著名摄影家藤井旭于1989年12月2日拍摄的月掩金星。

  这是日本著名摄影家藤井旭于1989年12月2日拍摄的月掩金星,即从地球看去,月球刚好把金星遮掩起来的特殊天象。此次月掩金星是东南亚地区在20世纪能够看到的最后一次。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2年邵逸夫天文学奖在5月24日公布得奖名单,颁给瑞典隆德大学天文学及理论物理系退休教授莱纳特·林德格伦(Lennart Lindegren),以及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物理学院客座教授迈克尔·佩里曼(Michael Perryman),以表彰他们对天体测量学(astrometry)的贡献。他们主导欧洲太空总署(ESA)天文测量学的卫星,依巴谷(Hipparcos)及盖亚(Gaia)任务。

  天文测量学是相当古老的天文学,主要是测量恒星的在天球位置,进而得到恒星距离和动态,甚至是恆星实际亮度等资讯。一般是测量恒星的周年视差,由于恒星距离越远视差越小,以及受到大气扰动影响,只能精确测量数百光年内的恒星。因此,在1980年代开始发展卫星观测恒星视差技术,以避开大气扰动影响。在1989年8月升空的依巴谷是ESA首座专门进行天文测量学的卫星,其全名为「高精度视差采集卫星」(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 携带口径29公分,焦长1.4公尺的主镜。前期测量120,000颗恒星,它们的位置精度达2至4毫角秒;后期测量400,000颗恒星,位置精确度约20至30毫角秒,之后在1993年3月除役。盖亚是依巴谷卫星后继计划,在2013年12月升空,2014年1月到达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点(L2),并且执行任务至今。它携带两座口径1.45×0.5公尺主镜的望远镜,工作模式与依巴谷卫星相似,但精度提高了一百倍。盖亚任务可观测到最暗为20等的天体,建立银河系极高解析度立体星图与恒星的运动方向,可以了解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

  「邵逸夫奖」在2004年开始颁发,分别为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等三项奖项。每年颁奖一次,提供每一项奖金一百二十万美元。邵逸夫天文学新闻稿说明:莱纳特·林德格伦在依巴谷的设计上提出许多构想,也是负责分析依巴谷数据的两个独立团队中其中的主管。迈克尔·佩里曼曾任职依巴谷科学团队的主席,也在2001至2008年间担任盖亚科学团队的主席。两位在九十年代提出盖亚的构想,在其科学及技术上的设计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2022年天文学由这两位天文学家获得。(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得奖者:瑞典隆德大学天文学及理论物理系退休教授莱纳特·林德格伦(右),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物理学院客座教授迈克尔·佩里曼(左)。
得奖者:瑞典隆德大学天文学及理论物理系退休教授莱纳特·林德格伦(右),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物理学院客座教授迈克尔·佩里曼(左)。

资料来源:邵逸夫天文学奖网站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周兴明  周兴明(1965年3月6日-2004年8月5日),中国业余天文学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周兴明以目视手段,独立发现超过十颗彗星,同时也是国际知名的流星观察家,观测纪录多次被国际流星组织(IMO)引用。

  周兴明兄长周兴建是一位爱好天文的小学教师,他受兄长影响对星星发生了兴趣,1979年大年初一正式开始观星。周对彗星观测极感兴趣,立志实现中国天文爱好者在彗星发现上的「零的突破」,并独立发现多颗彗星,但由于当时观测手段和通信条件以及运气欠佳等多方面原因未能向外报告,因此丧失命名权。

  在1985年9月1日至1991年7月24日期间,周兴明有系统地搜索彗星。他用目视手段,进行了705次观察,累计881小时,独立发现了超过十颗彗星,战绩彪炳,为当时华人天文爱好者之首。

  周兴明2000年后期转至以互联网发布的SOHO卫星照片之中搜寻彗星。从2000年12月5日首次成为SOHO彗星的正式发现者,到2004年7月27日,共发现64颗SOHO彗星,使该年中国在发现SOHO彗星的世界排名位居第四位(他本人也是第四)。同年5月13日,他又作为第一发现人发现了一颗SWAN彗星,该彗星被命名为C/2004 H6(SWAN)。

  2004年9月28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紫金山天文台1980年12月7日发现的第4730号小行星命名为「周兴明」。

  2007年,高兴在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建立了中国首座业余远程天文台,取名“星明天文台”,是为了纪念中国业余天文先驱新疆博乐的周兴明先生。


相关资料: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如何为彗星命名?发现新彗星如何报告?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2020年2月5日出版的《小行星通告》新增三颗中文小行星名称,其中两颗是以中国已故科学家命名。这批小行星由紫金山天文台在江苏省盱眙观测站近地天体巡天计划,于2007年至2008年间发现。

1582215927105018.jpg

  283279 Qianweichang 钱伟长。钱伟长(1912–2010),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力学的创始人。他发现了钱伟长方程式,并且系统地发展了薄板薄壳统一内票理论。

  316450 Changhsiangtung 张香桐。张香桐(1907–2007),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神经生理学的领导者,也是中国神经科学的创始人。他是第一个发现大脑光强化脑兴奋性的现象,这一现象人称为「张氏效应」。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1582214931984854.jpg  2020年2月13日,台湾著名天文学家傅学海副教授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68岁。

  傅学海先生1952年4月13日出生,是中国文化大学物理系学士、国立中央大学物理与天文研究所硕士、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天文学博士。1988年起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任教,并曾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中心推广服务组组长,台北市天文协会第十五届理事长。

  傅学海先生专长研究太阳色球和光学天文观测,包括:散斑干涉法(Speckle interferometry)观测双星、太阳色球观测与分析和变星观测。

  傅学海先生专门从事天文学和科普教育,培养高国中地球科学师资。他是《观星人》双月刊的创辧人,科普书籍《星星的故事》、《认识天文》和《天文观测的第一本书》的作者。

  为了表扬傅学海先生在台湾推动天文科普教育的贡献,国际天文联会2015年7月2日将281564号小行星以傅学海先生的名字Fuhsiehhai命名。

2010年11月19日早晨IAUC 9186发布了一则讣告:国际天文中央电报局前主席、国际小行星中心前主席、著名天文学家布莱恩·马斯登博士因病于2010年11月19日早晨去世,享年73岁。马斯登博士生于1937年,1965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为太阳系小天体研究、以及对社会大众的天文普及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执掌国际天文中央电报局和国际小行星中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去世前还一直担任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秘书长。他的去世是行星科学界的巨大损失。小行星中心的2010-W10公报刊登了马斯登博士的生平(http://www.minorplanetcenter.org/mpec/K10/K10W10.html)。

作者:叶泉志博士 资料存档:中国彗星与流星资讯网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1526913125470712.jpg  根据2018年3月3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的第109627号《小行星通告》,第207716号小行星命名为 Wangxichan 王锡阐。

  王锡阐(1628-1682)字晓菴,号余不、天同一生,江苏吴江人,明末清初天文学家暨数学家。明亡后,终生不仕,一生钻研历法、天象。曾独立发明计算金星凌日、水星凌日的方法,并提出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他与薛凤祚并称「南王北薛」。

  王锡阐小行星,由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小行星巡天计划在2007年9月11日发现,临时编号为 2007 RQ119

  【图:互联网;文:林景明节译自国际小行星中心第105568号《小行星通告》及维基百科】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21031233135461.jpg

  英国天文物理学家,剑桥大学理论宇宙学中心研究主任史蒂芬·霍金,于2018年3月14日逝世于剑桥家中。

  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年仅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xford)就读,后在剑桥大学(Trinity Hall, Cambridge)研究院读宇宙学,指导老师是丹尼斯·夏玛(Dennis William Sciama)。

  霍金在理论物理做出很多重要贡献:如与潘洛斯共同发表论文证明,假若宇宙遵守广义相对论并且有足够物质,必定起始于大霹雳奇点。1971年,他发表了3项与黑洞有关论文:第1篇是宇宙可能存在一种原生黑洞,是大霹雳暴涨时,由超高密度质能所形成。第2篇为黑洞无毛定理:不管黑洞来源如何,它只具有三种性质,质量、角动量、电荷。 第3篇是黑洞热力学第二定律,黑洞的事件视界表面面积永不会减少,两个黑洞合并后的表面面积不会小于原先两个表面面积之和。

  1974年他提出著名黑洞蒸发理论,认为在事件视界外的邻近区域会出现很多虚粒子对,假若在湮灭前,负能量粒子穿越过事件视界,则正能量粒子可以逃逸,因此能量会被辐射出去,黑洞质量会逐渐减小,这就是黑洞辐射机制。

  在21岁霍金还在牛津大学攻读时发生渐冻症,之后身体逐渐瘫痪甚至不能说话,只能依赖语音合成器来与其他人对谈,在身体禁锢下仍能发表重要研究,在科普推广也有所贡献,如1988年发表《时间简史》以大众容易了解的方式解释黑洞宇宙复杂理论,被翻译超过40种语言,发行量高达2500多万册而流传世界各地,成为当时重要的畅销书。

  霍金的家人14日上午证实霍金在剑桥自家过世,子女在声明中表示:「我们挚爱的父亲今日过世,我们深感哀伤。他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杰出的人,他的成就将流传多年。 」

资料来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phen_Hawking
http://www.bbc.com/news/uk-43396008

以下按拼音字母排序:查看最新更新

蔡元生(台湾天文爱好者,“高雄星”发现者,台湾首颗业余超新星发现者) 

        蔡于1975年就读永清国小,大义国中,中正预校,后于台湾海军军官学校肄业,1985年因当时出现的哈雷彗星开始天文观测的兴趣。2002年在高雄建立圆顶观测室独立观测。
    2005年1月,蔡与吕科智屏东县恒春镇自费租地一百坪建立私人天文台供搜索新天体。天文台于同年10月22日开幕,内设40厘米口径折反射望远镜。此天文台亦是台湾两个取得国际天文学联会(IAU)正式认可之天文台之一(另一个为中央大学鹿林天文台)。 2005年底天文台被开罚单,2006年底天文台拆除。 2010年于梅峰建立台湾第一座高山私人天文台。  更多  

蔡章献(台湾的天文学家,曾任台北圆山天文台台长。)


陈栋华福建业余天文学家,为了表彰他在业余天文界做出的卓越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1987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栋华星”)


陈培堃

   陈培堃Chen Pei-Kung,1963年-)是台湾知名的摄影记者天文摄影专家。他在业余台湾天文界以走遍全世界各大天文台和许多观天区域(Dark-sky preserve)而闻名。台湾业余天文界常以他的名字拼音缩写“P.K.”称呼他。他也常在各天文营队中进行天文观测与摄影指导;许多台湾儿童称呼他“星星小飞侠”(Star Peter Pan) 更多


陈韬
 

    陈韬(1981年),著名业余天文学家,江苏苏州人。他是中国第一位在SOHO彗星NEAT小行星快速移动天体三个搜寻项目同时有发现的业余天文学家。
    陈韬曾与高兴共同发现陈—高彗星,并因此获得埃格·威尔逊彗星奖。为了表彰他在业余天文界做出的卓越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小行星19873命名为“陈韬星”  更多 

高兴 

   高兴(1974年-),男,中国著名业余天文学家。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物理系,是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物理教师,现任新疆天文协会副理事长。他还是2008年度和2009年度埃格·威尔逊彗星奖获得者;陈高彗星发现者;杨高彗星发现者;中国首颗新星发现者;大陆首颗业余超新星、者首颗业余小行星发现者;中国首颗业余系外新星发现者。更多  

金彰伟(资深天文爱好者,“周杰伦”星发现者。曾发现过4颗超新星,数百颗NEAT小行星。) 

     金彰伟浙江宁波人业余天文学家星明天文台团队成员2011年于星明天文台负责人高兴共同发现2011年最亮的超新星2011by曾发现三百多颗NEAT小行星(世界排名第四)二颗超新星SN 2011ajSN2011by三颗SOHO彗星独立发现两颗银河系新星 。

廖庆齐香港太空馆的首任馆长,也是香港史上第一位华人天文爱好者,可说是香港的“天文开荒牛”。)

   廖庆齐(1931年2014年4月23日),生于香港新界上水原居民,著名香港业余天文学家香港太空馆创建人暨首任馆长。 更多 

欧阳天晶武汉资深导师,引入外国的流星观测方法,为提升大陆的天文观测水平作出贡献)


阮建高(资深天文爱好者,中国首颗系外新星发现者,STEREO彗星中国第一人) 

       阮建高,广西桂林人,业余天文学家,是中国首颗系外新星发现者。曾与高兴合作发现中国第一颗系外新星NOVA M31 2010-10C。截止到2012年3月,已经发现过三颗系外新星,15颗小行星,81颗SOHO彗星,五颗STEREO彗星,独立发现系外新星一颗。 更多 

苏华(资深天文爱好者,著名彗星猎手,他发现过200多颗SOHO彗星,是世界上发现彗星最多的人之一。)


孙国佑(资深天文爱好者,中国首颗银河系新星V5582 SGR发现者,大陆首颗业余超新星、首颗业余小行星发现者) 

   孙国佑(Guoyou Sun,1984年- )–资深天文爱好者,浙江省温州人。与星明天文台高兴合作发现,中国首颗银河系新星V5582 SGR,大陆天文爱好者首颗超新星PTF10acbu,中国首颗业余小行星322020号小行星。个人天文发现共计,一颗银河系新星,两颗超新星,八颗小行星,独立发现一颗银河系新星,独立发现四颗河外新星,八颗SOHO彗星,多颗NEAT小行星、矮新星、新变星等。他的发现已经囊括了超新星,银河系新星,小行星,河外新星,矮新星,新变星等。  更多 

孙霈源

     孙霈源,山东泰安人,业余天文爱好者,系星明天文台巡天搜索计划、SOHO/STEREO彗星搜索计划项目团队成员。截止至2013年06月16日,已累计发现25颗SOHO彗星。更多 

徐智坚(资深天文爱好者,发现过数十颗小行星,SOHO彗星。) 

    通达学院07级通信工程一名普通学生——徐智坚,2009年的1月29日,他在同一天发现了两颗彗星。分别于2009年1月29日06:18 UTC – 08:42 UTC的实时C3图片中及同日07:31 – 08:30 UTC的实时C2图片中发现一颗克族彗星及麦耶族彗星。如今他已在世界SOHO彗星排行榜上名列第42(时间:2009-4-13 )。更多 

 

杨光宇(现任香港天文学会会长,曾发现超过2000颗近地小行星。) 

    杨光宇(1960年)笔名向问天,生于香港,业余天文学家

    他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及后前往加拿大升学就读工程学,毕业后回港助父经商。

    他于1999年开始搜寻天体工作,美国亚利桑那州拥有名为“沙漠之鹰”私人天文台,专门从事小行星等的搜寻工作;发现2000多个小行星,在全球业余小行星搜索者中排行第二。他较为人熟悉的发现,是于2002年发现J002E3天体,后被证实为阿波罗12号登月火箭的第三节。

    他于2004年开始研究小行星自转周期。他亦定期把观测记录撰文,发表于香港的一些天文会社刊物和报纸中。更多  

杨睿(杨高彗星发现者,2009年度埃格·威尔逊彗星奖获者)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天文爱好者,曾与高兴合作发现P/2009 L2(Yang-Gao),杨-高彗星,并荣获2009年度埃格·威尔逊彗星奖。(2009年度埃格·威尔逊彗星奖获得者,杨高彗星发现者) 更多 

余惠俊(香港天文协会掩星组组长、牧夫掩星观测版版主)

       香港高级天文顾问,天象知识顾问

袁凤芳(2009年发现高雄小行星)

    2009年3月20日发现永久编号为215080的小行星,8月7日,这颗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为台湾“高雄星”。 更多 

张大庆(“池谷‧张彗星”发现者) 

     张大庆(1969年10月23日),居于河南省开封市的中国天文爱好者,擅长目视搜寻彗星。

    于2002年2月1日凭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发现池谷·张彗星,成为首位独立目视观测发现彗星且得到命名权的华人天文爱好者。更多 
http://comet.lamost.org/comet/zhang.htm

张学军(牧夫掩星观测版版主) 

  

周兴明

    周兴明(1965年3月6日-2004年8月5日),中国业余天文学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周兴明以目视手段,独立发现超过十颗彗星,同时也是国际知名的流星观察家,观测纪录多次被国际流星组织(IMO)引用。 更多 
       我国资深业余天文爱好者,发现SOHO彗星最多的中国爱好者(国际排名第四),《天文爱好者》杂志编委周兴明于2004年8月4日晚在福建连城遭遇车祸,于2004年8月5日凌晨5时抢救无效去世。
       深感哀伤,中国业余天文界的重大损失!  
http://rzxk.lamost.org/zhuanti/huixing/zhou.html  

参考资料

  1. 维基百科

  2. 星明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