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18/6/15,第29号小行星海后星(29 Amphitrite)冲,位在天蝎座尾巴至人马座之间,非常接近银河中心所在方向。距离约1.72AU,整晚可见,但较好的观察时间是午夜前后的21:50~02:00间,仰角比较高,较易观察。 亮度仅约+9.5等,需使用口径8~1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配合天文摄影方式才比较容易找到它的踪迹。

  海后星于1854年3月1日发现。海后星位于小行星带,直径为212.2公里,质量为1.0×1019千克,公转周期为1491.013天。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1.jpg 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

2018木星冲

  木星在2018/5/9的8:39通过「冲」的位置。本次木星冲时,亮度-2.5等,在天秤座,视直径43.8",距离约4.40AU(天文单位)。肉眼可见亮点,望远镜下可见平行的明暗条纹及较亮的几颗卫星,还有机会可观察著名的大红斑和其他云系特征。

  台北天文馆特别于5月12日晚间19时至21时开放第二观测室,让大家透过高倍率的专业天文望远镜仔细观赏这颗美丽的行星,机会难得千万别错过!

  今年的冲最特别的地方,是在冲当晚19:20-21:40期间,可见木卫二(Europa,欧罗巴)和它的影子从木星北半球通过,称为「凌木」,这段期间的大红斑则在相对应的木星南半球上;由于逢木星冲,木卫二和它的影子的位置差距很少,几乎重叠,所以整个木卫二和木卫二影凌木的过程比往常短,有望远镜的同好们不妨拍摄下这个过程,会很有趣喔!

1525870965997200.jpg

2018/5/9晚上20:00,木星在天空中的所在位置,以及望远镜下所见木星与其较亮卫星相对位置示意图。
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何谓「冲」?

  「冲」是指以地球为中心,地球轨道以外的天体和太阳分别位在地球两侧、相差180度之处,通常是一年中,地球轨道以外天体最接近地球、最大、最亮且整夜可见的年度最佳观测位置。 其中,地球轨道以外的天体,包含火木土天海等行星,以及小行星和彗星等太阳系小天体。

如何观察木星

  木星在5/9冲的时候,视直径约44角秒,相当于满月直径的2.4%,若将木星和月亮放在天空中一起比较,大约就是一颗软式棒球和一粒芝麻的大小比例。所以如果仅是用肉眼看的话,只能见到一颗亮白色的星点,木星约在傍晚18:00之后从东南方升起,约子夜0时前后过中天(通过最高点,或者说是通过子午线),凌晨5:30左右从西南方没入地平面。

  不过,不是只有冲的当天能观察木星,在冲前后数十天都是观察木星的好时机,甚至在10月底之前都能在日落后的西方天空观察到木星,只是距离冲的时间愈远,木星的亮度和视直径都会减少。

  透过小型望远镜可以观察木星表面的明暗条纹及其较明亮的卫星;若用口径8~1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观察,还可见到木星表面著名的大红斑,甚至是其他云系特征。

1525873042153269.jpg

木星条纹与大红斑

  望远镜下最明显的木星特征就是平行于赤道的明暗条纹,亮者称为「区(Zone)」,暗者称为「带(belt)」。
  形成原因不明,有理论认为区为气流上升所在,带为气流沉降所在。
  大红斑是位于木星南赤道带边缘逆时针旋转的反气旋特征。
  自转一圈约6地球日或14木星日。
  直径东西约24000-40000公里,南北宽约12000-14000公里,大小相当于2-3个地球。不过观测显示目前大红斑正在缩小中。
  约350年前的1665年,卡西尼(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和虎克(Robert Hooke)即已发现大红斑。有科学家估计还能继续存在数百年之久。
  之所以呈现红棕色,可能是因为大红斑内的风会将氨(NH3)和乙炔(C2H2)等冰粒传递到比一般大气高度还高的地方,让这些冰粒暴露在更强的太阳紫外辐射中,从而被紫外线分解的结果。

木星卫星

  迄今已知的木星卫星共有67颗,是太阳系中卫星数量最多的行星。 木星卫星的英文名字为天神宙斯的情人、爱慕者或他的女儿。
  其中最大的4颗木星卫星分别为木卫一(埃欧,Io)、木卫二(欧罗巴,Europa)、木卫三(加尼米德,Ganymede)和木卫四(卡利斯多,Callisto) ,伽利略于西元1610年1月7日首次透过望远镜发现,故又称为「伽利略卫星」。
  经长期观测,伽利略发现这些木星卫星环绕木星公转,而非「地心说」认为所有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转的说法。 这项发现不仅证明其他行星也可以有卫星,也成为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证据之一。

司法星冲

  15号小行星司法星(15 Eunomia)在2018/5/9的2:24通过「冲」的位置,即以地球为中心,司法星和太阳在地球两侧,赤经经度相差180度的位置。此时司法星位在木星以南的半人马座中,距离约2.132AU,整晚可见,但比较好的观察时间是在午夜前后的21:10~01:40之间,仰角比较高,较易观察。可惜亮度仅约+9.8等,需使用口径8~1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配合天文摄影方式才比较容易找到它的踪迹。

1525872356108583.jpg

天琴座η流星雨极大期(ZHR~3)

  天琴座η流星雨(η–Lyrids,145 ELY)是每年固定发生的小流星群之一,发生时间一般在5/3~5/14之间,今年极大期预测落在5/9。 不过由于平均ZHR仅有3颗,流星昏暗,速度中等(每秒43公里),比之偶发流星还不如,状况不甚讨喜,且月相逢下弦,下半夜严重受到月光影响,观察条件并不好。 因此不推荐一般业余欣赏。(注:η为希腊字母,读为「Eta,伊塔」)

1525872871635583.jpg

  天琴座是夏季星座之一,天琴座Eta流星群的辐射点位在天琴座和天鹅座翅膀之间,在此时节,几乎整夜可见。

  这群流星雨发现的时间相当晚,近几年才正式列入国际流星组织(IMO)的预报项目中。 根据往年观测资料,流星雨专家推测这群流星雨的母彗星可能是C/1983 H1 (IRAS-Araki-Alcock)。

  由于这群流星雨很微弱,近年的观测资料几乎全部是录影观测的结果;所以有兴趣对这群流星雨进行观测的人,或许也准备做录影观测为佳,不过IMO建议利用望远镜在辐射点附近做窄视野的观察也不错,只是要小心分辨天琴座Eta流星群和偶发流星之间的差异。

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地址: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11160基河路363号
电话:(02)2831-4551,传真:(02)2831-4405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1.jpg 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花神星冲

  8号小行星花神星(8 Flora)2018年1月3日上午7:14冲,即以地球为中心,太阳和花神星分别位在地球两侧、经度相差180度的位置。此时的花神星在双子座方向,距离地球约1.029AU(天文单位),视亮度+8.2等,整晚可见。不过当晚月光明亮,会影响观测。 但花神星亮度在冲前后其实都保持在+8.2等左右,所以可以选择避开有月光影响的夜晚再来观察。建议利用双筒望远镜或口径5-10分以上望远镜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观察或拍摄一次,影像中会移动的天体,就可能是花神星。

1514708859241394.jpg

2018/1/1-1/31期间,花神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示意图。

  花神星于1847年10月18日由英国天文学家John Russell Hind发现,是第8颗被发现的小行星,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里,平均直径约128公里,是所有大型小行星中最靠近太阳的,同时其平均亮度+8.7等也是所有已知小行星中第7亮的。有天文学家认为:花神星很可能曾是某颗微行星的残余核心,这颗微行星应该曾被强烈加热过,使内部结构经历分异作用,然后不幸遭遇撞击而碎裂。

  其名佛洛拉(Flora)是约翰‧赫歇尔(John Herschel)建议的,为罗马神话中掌管花草与花园的神祇,或者说是春之女神,所以它的天文符号花神星的天文符号。取自维基百科。就长得像朵花一样呢!

地球过近日点

erath-orbit-2.jpg  地球以椭圆轨道绕日公转,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地球于2018年1月3日下午13:35通过轨道近日点,日地距离0.983284636 AU(天文单位),相当于147,097,287公里,与远日点距离有约3%的差异。此时为一年中最接近太阳之时,故而太阳视直径最大,地球绕行太阳的公转速度最快,地球所见的太阳则位在半人马座方向。

  可尝试利用同一套太阳观测设备,利用投影或摄影(需事先减光至安全程度)的方式拍摄地球过近日点和过远日点时的太阳大小,再将两幅影像中的太阳加以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到太阳大小不同,这就是地球和太阳距离不同所致。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7号小行星虹神星(7 Iris)将在北京时间2017/10/30的12:02到达冲的位置,即以地球为中心,太阳和虹神星分别位在地球两侧、赤经经度相差180度的地方。此时是虹神星在最接近地球且最亮之时,亮度约+6.8等,距离地球约0.844AU(天文单位),位于白羊座方向,整夜可见。虽然利用双筒望远镜可以看到,但毕竟亮度恰在双筒可观测的边缘,所以建议最好还是使用口径8公分以上的望远镜,配合天文摄影方式进行观察,持续一段时间后,在视野里相对于其他恒星会缓缓移动的那颗,应该就是虹神星了。

1508426293227957.png

  英国天文学家欣德(John Russell Hind)是在1847年8月13日于格林威治天文台发现虹神星的,是第7颗被发现的小行星。虹神星之名来自希腊神话中的彩虹之神伊丽丝(Iris),神话故事中,她被视为神的信使,利用彩虹向人们传递神的讯息,尤其是天后希拉;因此西方语言中,「Iris」有时也可用做「信使」的代名词。也因为虹神星是最早发现的小行星之一,它拥有自己的天文符号虹神星的天文符号。,其形状便是来自它彩虹的神话传说。

  虹神星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里,远日点距离约2.94AU,近日点距离约1.83AU,绕太阳一周约需3.7年,自转一周则仅需7.1个小时。它的平均直径约200公里,属于成分以硅质岩石为主的S型小行星,表面反照率可达0.277,意味着照在它表面的阳光,约有1/4可以反射回太空,这使得它的平均亮度达+7.8等(约与海王星在冲的亮度相当),成为主小行星带里继灶神星(4 Vesta)、谷神星(1 Ceres)和智神星(2 Pallas)之后第4亮的小行星。今年的虹神星最特别之处是它冲的时候,恰好也在它的轨道近日点附近,所以本次冲几乎是它近年来最亮之时,比今年的智神星和谷神星都还要亮。

  此外,由于轨道因素的关系,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很接近火星;下一次接近火星的时间会在2054年11月2日前后,届时它距离火星仅有0.4AU而已。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2号小行星智神星(2 Pallas)将在2017/10/29的7:38冲,即以地球为中心,智神星和太阳分别位在地球两侧、赤经经度相差180度的地方。此时的智神星亮度约+8.2等,距离地球约1.7AU(天文单位),位在波江座中段的方向,整晚可见,但子夜前后仰角高,观测条件较佳。由于此处的恒星稀疏,比在恒星拥挤区更容易观察到它。可利用口径8-1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是透过比对间隔数天拍摄的同天区影像,就可以找到它。

1508415043925334.png

2017/10/29的凌晨0时,智神星所在位置示意图。
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件产生。

1508415468447335.jpg  发现于1802年3月28日的智神星(Pallas),是人类第2颗发现的小行星,故编号为2号小行星;其实刚发现时,被人们当作是「行星」,后来因陆续发现多颗类似的天体,且后来估算出的体积与质量并不如一般的行星那么大,所以后来才被归类为小行星。但是,继小行星主带最大的天体谷神星被列为矮行星之一后,目前智神星也被列为矮行星的候选者之一。

  其自转一周约需7.8小时,虽然比不上行星,但由于直径高达582km × 556km × 500km,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主带的所有小行星中,体积是第二大的,但以质量来比较的话,却比灶神星(4 Vesta)还小一些。此外,从右方影像中可见:智神星的形状并不是对称的球形,而是有点不规则,事实上,它是太阳系已知所有形状「不规则」的天体中,体积最大的。

  在还没有自动望远镜搜寻而大量发现小行星之前,或者说,在前1000颗小行星发现的年代里,智神星在众小行星间相当突出,原因在于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倾角比一般主带小行星大许多,达35度左右。虽然在已发现数十万颗小行星的现在,轨道倾角大已经是个常态,可是小行星主带内的小行星,公转轨道绝大多数还是在黄道面附近,也就是轨道倾角几近于0,因此智神星的35度倾角就显得很怪异了。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1507733835850483.jpg  天王星是第一颗用望远镜发现的行星,也是离太阳第7远的行星。它于2017年10月20日的1:35到达冲的位置,也就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和天王星在地球两侧、赤经经度相差180度的地方,此时几乎是它一年中最接近地球之时,因此也是它一年中最亮、视直径最大之时,且整夜可见。

  本次天王星冲时,位在双鱼座方向,亮度+5.7等,距离地球约18.91AU(天文单位),建议用双筒望远镜或天文摄影配合星图的方式来观察这颗蓝绿色调的行星。我国比较适合的观察时间是在傍晚19:00以后至隔日凌晨4:00左右,其中在午夜23:30-24:00前后过中天时仰角最高,大气消光效应最少,最适合观察。

  不过因为天王星很远,虽然冲的时候是视直径最大的时候,不过也只有3.7角秒而已,在一般业余望远镜中,顶多只能看到比一般星点「肥」一点的样貌,比较难看到它的盘面,更遑论它的表面特征。所以观察天王星的重点就是:颜色,以及它相对于恒星的位置会慢慢移动。

  以上内容由台北天文馆提供,「有趣天文奇观」网站收录,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第89号小行星淫神星((89)Julia)冲,即以地球为中心,淫神星和太阳分别位在地球两侧、赤经经度相差180度的地方。此时淫神星距离地球约1.102AU(天文单位),亮度达+9.0等,位在飞马座方向,离飞马ζ星(雷电一)很近,整夜可见,需利用口径10~15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天文摄影方式来寻找。

1504618965987957.png

2017/9/6,89号小行星Julia所在位置示意图。
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件产生。

  淫神星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中,于1866年8月6日由法国天文学家édouard Stephan发现。它的直径约150公里,绕太阳一周约4.07年,有很明显的硅酸盐(silicate)矿物的光谱特征,所以属于所谓的S型小行星。

  它的名称Julia源自Saint Julia of Corsica(法国科西嘉岛的圣朱利亚),又被称为迦太基的圣朱利亚,是被宗教迫害而为基督教殉教的处女烈士,死亡日期可能在西元439年以后。科西嘉人视她为守护神之一。

  以上内容由台北天文馆提供,「有趣天文奇观」网站收录,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1504617410771813.png  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将在2017/9/5的13:27到达冲的位置,即以地球为中心,太阳和海王星分别位在地球两侧、赤经经度相差180度的地方。这是一年中海王星的最佳观测时机,因为海王星此时最接近地球、视直径最大、亮度最亮,且整夜可见。

  本次海王星冲时,距离地球约28.94AU(天文单位),亮度+7.8等,位于宝瓶座,整夜可见,不过在晚间20:00至凌晨3:50期间的仰角高度在20度以上,比较适合观察这颗亮度不高的行星。建议以口径5~8公分以上的望远镜协助观察,可见到这颗蓝色调的行星,可是它的视直径仅2.4角秒,在一般望远镜视野裡的盘面很小,接近点状,要小心与其他背景恒星分辨。最好的方式是对着同一视野连续拍摄一段时间,其中会移动的天体,很可能就是海王星啰!

  以上内容由台北天文馆提供,「有趣天文奇观」网站收录,欢迎多加利用。

发布单位: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 观测方式:vtype_3.jpg vtype_4.jpg

  作为目前已知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海王星最亮时也仅有7.8等,而比较暗的时候也只是在8等左右。所以,观测海王星并非一定要在其冲日期间,多数情况下,它的观测效果区别不大。

  由于海王星无法直接用肉眼观测到,人们认识它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后。根据伽利略的记录,他曾在1612年12月28日和1613年1月27日两次疑似标注出了海王星,但由于海王星自行非常缓慢,伽利略误认为它是一颗恒星,因此错过了对它的发现。1845年至1846年,来自英国的亚当斯和法国的勒维耶分别根据已知的天王星轨道,推算出了海王星的存在。1846年当时还是德国柏林天文台学生的达赫斯特对比勒维耶的星图,观测到了海王星,它的位置与勒维耶的预测仅差1°。

  海王星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164.8年,因此从被发现至今,它也刚公转了一圈。几乎每年海王星都会冲日,今年发生在9月5日。近些年海王星一直在宝瓶座天区内缓慢自行。虽然附近天区没有亮星,但暗弱的海王星依然难以分辨,大家要想找到它除了要使用望远镜,还需要借助电子星图的帮助。

  以上内容由青岛观象台提供,“有趣天文奇观”网站收录,欢迎多加利用。

發布單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觀測方式:vtype_1.jpg 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

  土星在2017年6月15日的18:18衝,位於蛇夫座,亮度約0.0等,距離地球約9.043AU,視直徑約18.4",加上土星光環後便寬達42.8",是一年中土星最亮、視直徑最大、最接近地球且整夜均可觀測的時段。

  今年的土星衝和之前其他次衝的最大差異是:土星剛在5/24過了它的夏至點(太陽直射位置最北,達32度),且目前土星相對於地球的傾角正處於2003年以來最大之時,達26度左右,所以在地球上可以觀察到土星的整個北極區,此外,原本被土星本體遮住了的光環有一部份也顯露出來,可以看到幾乎完整的土星光環喔!下一次要到傾角最大之時,可得等到2032年左右(土星公轉半圈),只不過到時是土星南極朝向地球罷了;而與今年類似的是傾角最大且北極朝向地球,那可得是2047年左右了(土星公轉一週)。

saturn-OwlObs-2.jpg

貓頭鷹天文台耿崇華先生於2017/5/20拍攝的土星影像,其中北朝左下。圖片版權:耿崇華。

  有著美麗光環的土星是許多天文學家踏入天文的叩門磚。這顆行星將於6/5的18:18達到衝的位置,即以地球為中心,太陽和土星在地球兩側、赤經經度相差180的地方。這個位置通常與土星在一個會合周期中最接近地球的位置相去不遠,而因為土星比較接近地球的關係,在地球上觀察時就會顯得比較亮、視直徑比較大,且因恰好與太陽相對,所以整夜可見。

  不過,也不是只有土星衝時才能觀看土星,基本上,2018年年初都可在傍晚日落後觀察土星;只是過了衝之後的土星,日落後的位置會愈來愈偏西,視直徑愈來愈小,視亮度也會愈來愈暗罷了。

  本次衝時,土星位在蛇夫座腳部與人馬座、天蝎座之間,很接近銀河中心的位置,是銀河最亮、恆星最密集的一段。不過雖然背景恆星密集,但土星亮度達0.0等,比鄰近恆星亮許多,很容易分辨。可以適合將土星和銀緞般的銀河一起捕捉下來。

  今年的土星衝時,亮度比往年還要亮一些,並不是因為土星比較接近地球的關係,而是因為土星環相對於地球的傾角比往年大,在2016-2017年左右都約達26度,幾乎整個土星環都顯露出來了;而土星環是由細小的塵埃與冰粒所組成,顯露的面積愈大,能反射的太陽光愈多,地球上所見的土星也就愈亮。如今幾乎是地球可見的土星環最大傾角了,光環這樣幾乎正對太陽的結果,使得由土星光環貢獻的土星總亮度,多達1個星等,大約是土星本體反射陽光的2倍之多呢!

如何欣賞土星?
  以肉眼觀察,只能見到星點大小的土星;透過低倍率望遠鏡,可以看到土星本體和環繞土星的土星環,還有土衛六等比較明亮的衛星;天氣晴朗而穩定時,高倍率望遠鏡中可見土星表面的雲帶特徵、土星環,和將土星環分隔成A、B、C三個主環的卡西尼環縫和恩克環縫等特徵。

  由於今年的土星傾角多達26度,幾乎是地球可見的土星環最大傾角,使得原本會在土星背面、被土星本體遮蔽的光環至少有一半也顯露出來,讓土星本體呈現被土星環整個包圍的景象;到今年年底之後就會開始轉小,所以要把握今年的機會喔!

20170615-sat-opp.jpg

2017/6/15土星衝時,望遠鏡中可見之土星外貌示意圖與各特徵標示。
以上示意圖由Stellarium软件產生。


201706152100-sat-opp-position.png

2017/6/15的21:00,朝東南方天空所見土星所在位置示意圖。
以上示意圖由Stellarium软件產生。


201706152100-sat-satellites.png

2017/6/15的21:00,望遠鏡中可見之土星樣貌與較亮的衛星位置示意圖。
以上示意圖由Stellarium软件產生。

  臺北天文館第二觀測室每週六晚上19-21時開放利用口徑20公分的望遠鏡觀賞天體,有機會不妨和親朋好友一起來天文館用20公分望遠鏡看看這顆著名的太陽系行星。6月份的觀測室觀賞目標如下:

日期

                    主要觀測目標

                    次要觀測目標

6月3日

月球(凸月) 

木星

6月10日

木星

月球(近滿月) 

6月17日 

土星(6月15土星衝) 

木星

6月24日 

土星

木星

關於土星

  土星是離太陽第6近、同時為太陽系中第2大的行星,質量約為地球的95倍,體積約為地球的763倍,主要組成成分為氣體和冰,擁有62顆衛星。由於自轉速度非常快,自轉一圈僅需約10.6小時,使得表面雲層被拉成帶狀,整個土星也呈現扁球體,赤道半徑比兩極半徑多了5900多公里。

  土星另一個特徵就是它的密度只有0.7g/cm3,比水的1 g/cm3還要小,換言之:如果宇宙中有個夠大的游泳池,將太陽系八大行星都丟下去後,僅有自備夠大泳圈的土星會浮在水面上,其他行星則都會沈入水底。

  可參考:臺北星空天文漫畫篇68期(帶著呼拉圈的行星——土星之1)、69期(帶著呼拉圈的行星——土星之2)、71期(帶著呼拉圈的行星——土星之3)

huygens_phases1.gif

關於土星環

  太陽系外4顆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都有光環,但在地球上只有土星的光環用小望遠鏡就能觀察。

  土星環其實是由許多由冰粒與塵埃構成的細環組成的龐大結構,沿著土星赤道向外延伸,寬度超過114,000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8倍之多!然而這麼寬的光環,平均厚度卻僅有20公尺,讓外觀如同光碟片一般。

  因為土星環扁而寬的特性,在地球與土星都繞太陽公轉,彼此相對位置一直改變的情況下,光環看起來的模樣也隨之改變,有時甚至因光環恰好薄薄的側面面對地球而發生望遠鏡中看不到光環的「土星環消失事件」。

  400多年前的大天文學家伽利略從1610年開始觀察記錄土星,首度發現土星環的存在,可是他看到的光環有時像三個黏在一起的小球,有時像土星長了耳朵,有時則是光環不見了,使他百思不解;直到1659年才由另一位天文學家惠更斯揭開謎底:原來只是因為土星環太薄了,當太陽-地球-土星的相對位置變化時,見到的土星傾角不同,才會造成地球所見的土星環模樣不同。

  土星自轉軸與其軌道面有約26.7度的夾角(謂之「赤道傾角」),造成土星環相對於地球的傾角會隨著土星繞太陽公轉而改變;再加上土星軌道面與黃道面(地球平均公轉軌道面)有約2.5地的夾角(謂之「軌道傾角」),這使得土星環相對於地球的傾角在一年之中還會有波浪性的變化。

  下圖呈現1970~2050年間的土星環相對於地球的每日傾角隨時間變化,其中傾角0度時,表示土星赤道正對地球,傾角正數者為土星北半球傾向地球,負數者為南半球傾向地球。從圖中可見,今年將是自2003年來土星環傾角最大之時,只是2003年時是南半球傾向地球,當時可見到土星的南極以及從南極後方露出的土星環,而今年則是北半球傾向地球,可見到的是北極與從北極後方露出的光環。不過,從圖中也可以見到,2017年時的傾角將比今年再略大一些,屆時才是土星環傾角的峰值。

20170615.png

  今年的土星環傾角幾乎達到最大的程度,您也可以從下方這張1991-2021年各次土星衝的土星外觀圖中,輕易的比較出差異喔!

saturn1991-2021.jpg

西利格效應(Seeliger Effect)

  根據In-The-Sky網站的說明,在6/15的18:18土星衝的前後數小時內,或許有機會可以觀測到所謂的西利格效應,也就是有機會可以比較光環和土星本體的亮度差異。

  之所以在衝之前數小時可以觀察土星的西利格效應,是因為如前所述,土星環主要是由數量非常龐大的細小冰粒所組成,只要角度差一點,它被太陽光照亮並反射回地球的亮度就有些微差異;因此,我們只能看到一部份被照亮的冰粒,而有一部份則可能隱藏在其他冰粒的陰影中。

  在衝發生時的前後很短一段時間內,冰粒幾乎都以相同角度被陽光照亮,只有很少一部份留在陰影中。因此,會有機會可以觀察並比較出土星本體和光環的亮度差異。


NGC 6388欣賞

NGC_6388_WFC3_275_336_438_Wiki.jpg

  NGC 6388是位在天蝎座尾部附近的球狀星團,鄰近+1.8等的天蝎θ星。在6/15前後是它在午夜時分的仰角最高的時期。它的總亮度約6.9等,視直徑僅約8角秒,用雙筒或小型望遠鏡觀察,可以看到密集的恆星擠成一團的景象。不過對臺灣地區而言,它的仰角不高,大約僅有20度左右,觀測地點要選擇南方地平附近沒有遮檔的地方為佳。

  銀河系中已知的球狀星團數量不多,大約僅有150個左右。NGC 6388是蘇格蘭天文學家敦洛普(James Dunlop)於1826年5/13利用9吋反射式望遠鏡發現的,距離地球約32,000光年,幾乎就在銀河中心附近。而近年研究發現這個星團大約100億歲左右,星團中最重的那些大質量恆星還正在往星團中心遷徙中,這和典型球狀星團的年齡大都在120-130億歲左右相較之下,算是「中年人」,但跟銀河系中大多數恆星相較之下,卻已是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了。

20170615-NGC6388.png

2017/6/15午夜12點,NGC 6388星團所在位置示意圖。
以上示意圖由Stellarium软件產生。

  資料來源:

  以上內容由臺北天文館提供,「有趣天文奇觀」網站收錄,歡迎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