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发现大质量恒星死亡时产生致密天体—中子星或黑洞—的直接证据。

  当大质量恒星接近生命尽头时,由于自身引力的急剧坍缩,引发一场超新星爆炸。天文学家相信,在这爆炸剧变之后,剩下的是恒星的超高密度核心残骸。根据恒星的质量,这高密度核心残骸可能是一颗中子星,密度高到一茶匙的大小重约一兆公斤;或者是一个黑洞,一个引力场大到连光都无法逃离的天体。虽然过去有模型和线索支持这一理论,例如在蟹状星云中发现的中子星,但以前从未真实观察到致密天体生成的过程,这使得超新星爆炸留下中子星或黑洞的直接证据一直难以捉摸。

  2022年5月,南非业余天文学家Berto Monard在距离7500万光年的星系NGC 157的螺旋臂中发现了超新星SN 2022jli。随后两个独立的研究团队(Moore et al. 2023 & Chen et al. 2024)将注意力转向这次爆炸的后续,并发现它具有独特的行为,进而发现了大质量恒星死亡时产生致密天体—中子星或黑洞—的直接证据。在爆炸之后,大多数超新星的亮度会随时间逐渐减弱,通常呈现出「平滑、渐进的下降」的光曲线。但SN 2022jli的行为却非常奇特:随着总体亮度的降低,其变化呈现非连续平滑的趋势,而是每隔约12天上下摆动一次,形成交替出现的明亮和减暗的序列。这是超新星光曲线中首次检测到的重复周期振荡。Moore和Chen两个团队都认为,SN 2022jli系统中存在多颗恒星可能解释了这种行为。实际上,大质量恒星与伴星相互环绕是相当普遍的,被称为双星系统,而SN 2022jli也不例外。然而,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观测发现其系统中氢气呈现周期性运动和周期性的伽马射线爆发,这显示伴星似乎在超新星爆炸过程中幸存,并且可能持续与另一颗超新星互相绕行。尽管无法直接观测到致密天体本身的光,但这种能量激增只能归因于一颗看不见的中子星,或者可能是一个黑洞,定期吸引伴星氢气大气层中的物质,导致氢气的周期性运动和伽马射线的爆发,并在研究人员的数据中表现为亮度的周期波动。这项研究就像是透过收集所有可能的证据解开一个谜题:在超新星爆炸时,黑洞或中子星的存在得到了确认。

这是一幅艺术家手中SN 2022jli系统的超新星爆炸后的画面。大质量恒星爆炸成超新星后,留下一个致密的物体—中子星或黑洞。伴星在爆炸中幸存,致密天体和它的伴星继续互相绕行,致密天体定期从伴星的氢气大气层中吸取物质。这些物质的增加在研究人员的数据中表现为亮度的定期波动,以及氢气的周期性运动和伽马射线的爆发。This artist’s impression shows the process by which a massive star within a binary system becomes a supernova. This series of events occurred in the supernova SN 2022jli, and was revealed to researchers through observations with ESO’s Very Large Telescope (VLT) and New Technology Telescope (NTT). After a massive star exploded as a supernova, it left behind a compact object — a neutron star or a black hole. The companion star survived the explosion, but its atmosphere became puffier as a result. The compact object and its companion star continued to orbit one another, with the compact object regularly stealing matter from the other’s puffy atmosphere. This accretion of matter was seen in the researchers’ data as regular fluctuations of brightness, as well as periodic movements of hydrogen gas. Credit: ESO/L. Calçada
图说:这是一幅艺术家手中SN 2022jli系统的超新星爆炸后的画面。大质量恒星爆炸成超新星后,留下一个致密的物体—中子星或黑洞。伴星在爆炸中幸存,致密天体和它的伴星继续互相绕行,致密天体定期从伴星的氢气大气层中吸取物质。这些物质的增加在研究人员的数据中表现为亮度的定期波动,以及氢气的周期性运动和伽马射线的爆发。Credit: ESO/L. Calçada

  这次的研究观测资料主要利用了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VLT)新技术望远镜(NTT)进行观测。随着黑洞或中子星的存在得到确认,SN 2022jli系统还有很多需要揭示的事情,包括致密天体的确切性质,以及这个双星系统可能面临的结局。期待下一代望远镜,如ESO的极大望远镜(ELT),将有助于解开这个谜团,让天文学家揭示这个独特系统的前所未见的细节。(编译/台北天文馆段皓元)

资料来源:ESO Press Releas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太阳系外一颗类似彗星的行星,其巨大的「彗尾」其实是正在流失的大气层,这引起了天文学家的兴趣,名为WASP-69b的系外行星距离地球160光年,是一颗炎热、蓬松的气态巨行星,以3.9个地球日的速度围绕其母恒星公转。2018年,天文学家发现了这颗可能有着类似彗尾的系外行星,实际上是从这颗行星的大气层中洩漏出来的,也因此这颗行星一战成名。

WASP-69b的尾巴示意图。The strange alien planet WASP-69b is trailing a huge comet-like tail 350,000 miles long as its atmosphere is blown off by its parent star. (Image credit: Adam Makarenko/W. M. Keck Observatory)
图说:WASP-69b的尾巴示意图。Image credit: Adam Makarenko/W. M. Keck Observatory

  这条「尾巴」被认为只是氦粒子的微小痕迹,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现在估计至少有56万公里长——它的大气层正在被来自它母恒星的稳定恒星风吹走了。最新的观测结果显示,该行星的大气层质量正以每秒20万吨的速度脱离这颗行星,形成一条前所未有的膨胀彗尾,这项新发现主要归功于凯克天文台的大型望远镜,它比先前的观测中收集了更多的光而能解析更多数据,但是这也可能改变WASP-69母恒星的状态(例如:行星的轨道迁徒或重力不稳定等改变整体轨道的行为),天文学家称之为恒星变异性。

  由于其大气层的散失,WASP-69b大约每十亿年就得失去一整个地球的质量,听起来很多,但对于一颗大型热类木行星来说并不多,观察它的「尾巴」变化可以瞭解WASP-69b的大气层是如何与它的母恒星的交互作用的,从而得知行星及其母恒星的演化历程,相当于一个即时研究大气质量散失的实验室,也能瞭解其它数千个行星的类似演变,该论文发表于《天文物理学期刊》,并于在美国天文学会第243届会议上报告。(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pace.com

时刻系东经120度平均太阳时(北京时间)

紫金山天文台二十四节气资料(已出版)

2024年01月06日04时49分23秒【小寒】太阳视黄经285° 太阳视赤纬-22°36′
2024年01月20日22时07分21秒【大寒】太阳视黄经300° 太阳视赤纬-20°09′
2024年02月04日16时27分08秒【立春】太阳视黄经315° 太阳视赤纬-16°20′
2024年02月19日12时13分11秒【雨水】太阳视黄经330° 太阳视赤纬-11°28′
2024年03月05日10时22分46秒【惊蛰】太阳视黄经345° 太阳视赤纬-5°55′
2024年03月20日11时06分24秒【春分】太阳视黄经0°   太阳视赤纬0° 太阳过天赤道,进入北半球
2024年04月04日15时02分18秒【清明】太阳视黄经15°  太阳视赤纬+5°55′
2024年04月19日21时59分46秒【谷雨】太阳视黄经30°  太阳视赤纬+11°28′
2024年05月05日08时10分05秒【立夏】太阳视黄经45°  太阳视赤纬+16°20′
2024年05月20日20时59分31秒【小满】太阳视黄经60°  太阳视赤纬+20°09′
2024年06月05日12时09分54秒【芒种】太阳视黄经75°  太阳视赤纬+22°36′
2024年06月21日04时51分00秒【夏至】太阳视黄经90°  太阳视赤纬最北+23°26′
2024年07月06日22时20分04秒【小暑】太阳视黄经105° 太阳视赤纬+22°36′
2024年07月22日15时44分26秒【大暑】太阳视黄经120° 太阳视赤纬+20°09′
2024年08月07日08时09分17秒【立秋】太阳视黄经135° 太阳视赤纬+16°20′
2024年08月22日22时55分03秒【处暑】太阳视黄经150° 太阳视赤纬+11°28′
2024年09月07日11时11分21秒【白露】太阳视黄经165° 太阳视赤纬+5°55′
2024年09月22日20时43分40秒【秋分】太阳视黄经180° 太阳视赤纬0° 太阳过天赤道,进入南半球
2024年10月08日02时59分58秒【寒露】太阳视黄经195° 太阳视赤纬-5°55′
2024年10月23日06时14分45秒【霜降】太阳视黄经210° 太阳视赤纬-11°28′
2024年11月07日06时20分05秒【立冬】太阳视黄经225° 太阳视赤纬-16°20′
2024年11月22日03时56分30秒【小雪】太阳视黄经240° 太阳视赤纬-20°09′
2024年12月06日23时17分03秒【大雪】太阳视黄经255° 太阳视赤纬-22°36′
2024年12月21日17时20分34秒【冬至】太阳视黄经270° 太阳视赤纬最南-23°26′

Credit: 《十年袖珍月历.2024-2033年》,气象出版社,ISBN: 9787502978990

香港天文学会二十四节气资料

小寒:2024年1月06日04时49分22.539秒  太阳视黄经285度(Moderate cold)
大寒:2024年1月20日22时07分20.734秒  太阳视黄经300度(Severe cold)
立春:2024年2月04日16时27分07.593秒  太阳视黄经315度(Spring commences)
雨水:2024年2月19日12时13分10.323秒  太阳视黄经330度(Spring showers)
惊蛰:2024年3月05日10时22分46.137秒  太阳视黄经345度(Insects waken)
春分:2024年3月20日11时06分24.155秒  太阳视黄经0度(Vernal equinox)
清明:2024年4月04日15时02分17.697秒  太阳视黄经15度(Bright and clear)
谷雨:2024年4月19日21时59分45.463秒  太阳视黄经30度(Corn rain)
立夏:2024年5月05日08时10分05.059秒  太阳视黄经45度(Summer commences)
小满:2024年5月20日20时59分30.366秒  太阳视黄经60度(Corn forms)
芒种:2024年6月05日12时09分53.672秒  太阳视黄经75度(Corn on ear)
夏至:2024年6月21日04时50分59.806秒  太阳视黄经90度(Summer solstice)
小暑:2024年7月06日22时20分03.407秒  太阳视黄经105度(Moderate heat)
大暑:2024年7月22日15时44分25.736秒  太阳视黄经20度(Great heat)
立秋:2024年8月07日08时09分16.454秒  太阳视黄经135度(Autumn commences)
处暑:2024年8月22日22时55分02.965秒  太阳视黄经150度(End of heat)
白露:2024年9月07日11时11分20.836秒  太阳视黄经165度(White dew)
秋分:2024年9月22日20时43分39.559秒  太阳视黄经180度(Autumnal equinox)
寒露:2024年10月08日02时59分57.339秒 太阳视黄经195度(Cold dew)
霜降:2024年10月23日06时14分44.426秒 太阳视黄经210度(Frost)
立冬:2024年11月07日06时20分04.552秒 太阳视黄经225度(Winter commences)
小雪:2024年11月22日03时56分29.754秒 太阳视黄经240度(Light snow)
大雪:2024年12月06日23时17分02.637秒 太阳视黄经265度(Heavy snow)
冬至:2024年12月21日17时20分34.195秒 太阳视黄经270度(Winter solstice)

Credit: 香港天文学会

七十二候(ΔT取69秒)

公历日期     时刻    节气 候次 年候次 干支 太阳视黄经 太阳视赤纬    候应       二十四番花信风
2024/01/06 04:49:23 小寒 初候 67候  己巳   285°  -22°35′40″ 一候 雁北乡   一番 梅花
2024/01/11 02:31:48 小寒 次候 68候  甲戌   290°  -21°56′55″ 二候 鹊始巢   二番 山茶
2024/01/16 00:16:17 小寒 末候 69候  己卯   295°  -21°07′51″ 三候 雉始雊   三番 水仙
2024/01/20 22:07:21 大寒 初候 70候  癸未   300°  -20°08′58″ 一候 鸡始乳   四番 瑞香
2024/01/25 20:06:13 大寒 次候 71候  戊子   305°  -19°00′56″ 二候 征鸟厉疾  五番 兰花
2024/01/30 18:13:02 大寒 末候 72候  癸巳   310°  -17°44′25″ 三候 水泽腹坚  六番 山矾
2024/02/04 16:27:08 立春 初候  1候  戊戌   315°  -16°20′08″ 一候 东风解冻  七番 迎春
2024/02/09 14:49:08 立春 次候  2候  癸卯   320°  -14°48′50″ 二候 蛰虫始振  八番 樱桃
2024/02/14 13:23:16 立春 末候  3候  戊申   325°  -13°11′17″ 三候 鱼陟负冰  九番 望春
2024/02/19 12:13:11 雨水 初候  4候  癸丑   330°  -11°28′17″ 一候 獭祭鱼   十番 菜花
2024/02/24 11:20:16 雨水 次候  5候  戊午   335°   -9°40′39″ 二候 鸿雁来   十一番 杏花
2024/02/29 10:43:59 雨水 末候  6候  癸亥   340°   -7°49′09″ 三候 草木萌动  十二番 李花
2024/03/05 10:22:46 惊蛰 初候  7候  戊辰   345°   -5°54′33″ 一候 桃始华   十三番 桃花
2024/03/10 10:17:13 惊蛰 次候  8候  癸酉   350°   -3°57′39″ 二候 仓庚鸣   十四番 棠梨
2024/03/15 10:30:47 惊蛰 末候  9候  戊寅   355°   -1°59′12″ 三候 鹰化为鸩  十五番 蔷薇
2024/03/20 11:06:24 春分 初候 10候  癸未     0°    0°00′00″ 一候 玄鸟至   十六番 海棠
2024/03/25 12:04:54 春分 次候 11候  戊子     5°    1°59′12″ 二候 雷乃发声  十七番 梨花
2024/03/30 13:24:17 春分 末候 12候  癸巳    10°    3°57′38″ 三候 始电    十八番 木兰
2024/04/04 15:02:18 清明 初候 13候  戊戌    15°    5°54′32″ 一候 桐始华   十九番 桐花
2024/04/09 16:59:19 清明 次候 14候  癸卯    20°    7°49′08″ 二候 田鼠化为鴽 二十番 麦花
2024/04/14 19:17:38 清明 末候 15候  戊申    25°    9°40′39″ 三候 虹始见   廿一番 柳花
2024/04/19 21:59:46 谷雨 初候 16候  癸丑    30°   11°28′18″ 一候 萍始生   廿二番 牡丹
2024/04/25 01:04:41 谷雨 次候 17候  己未    35°   13°11′17″ 二候 鸣鸠拂其羽 廿三番 酴糜
2024/04/30 04:28:58 谷雨 末候 18候  甲子    40°   14°48′49″ 三候 戴胜降于桑 廿四番 楝花
2024/05/05 08:10:05 立夏 初候 19候  己巳    45°   16°20′08″ 一候 蝼蝈鸣
2024/05/10 12:07:36 立夏 次候 20候  甲戌    50°   17°44′26″ 二候 蚯蚓出
2024/05/15 16:23:47 立夏 末候 21候  己卯    55°   19°00′57″ 三候 王瓜生
2024/05/20 20:59:31 小满 初候 22候  己卯    60°   20°08′59″ 一候 苦菜秀
2024/05/26 01:51:39 小满 次候 23候  庚寅    65°   21°07′50″ 二候 靡草死
2024/05/31 06:56:08 小满 末候 24候  乙未    70°   21°56′55″ 三候 麦秋至
2024/06/05 12:09:54 芒种 初候 25候  庚子    75°   22°35′41″ 一候 螳螂生
2024/06/10 17:32:51 芒种 次候 26候  乙巳    80°   23°03′42″ 二候 鵙始鸣
2024/06/15 23:07:07 芒种 末候 27候  庚戌    85°   23°20′38″ 三候 反舌无声
2024/06/21 04:51:00 夏至 初候 28候  庚戌    90°   23°26′18″ 一候 鹿角解
2024/06/26 10:40:32 夏至 次候 29候  辛酉    95°   23°20′38″ 二候 蜩始鸣
2024/07/01 16:31:10 夏至 末候 30候  丙寅   100°   23°03′42″ 三候 半夏生
2024/07/06 22:20:04 小暑 初候 31候  辛未   105°   22°35′41″ 一候 温风至
2024/07/12 04:08:57 小暑 次候 32候  丁丑   110°   21°56′55″ 二候 蟋蜂居壁
2024/07/17 09:57:55 小暑 末候 33候  壬午   115°   21°07′50″ 三候 鹰乃学习
2024/07/22 15:44:26 大暑 初候 34候  丁亥   120°   20°08′58″ 一候 腐草为萤
2024/07/27 21:24:16 大暑 次候 35候  壬辰   125°   19°00′57″ 二候 土润溽暑
2024/08/02 02:52:28 大暑 末候 36候  戊戌   130°   17°44′26″ 三候 大雨行时
2024/08/07 08:09:17 立秋 初候 37候  癸卯   135°   16°20′08″ 一候 凉风至
2024/08/12 13:15:59 立秋 次候 38候  戊申   140°   14°48′49″ 二候 白露降
2024/08/17 18:11:56 立秋 末候 39候  癸丑   145°   13°11′17″ 三候 寒蝉鸣
2024/08/22 22:55:03 处暑 初候 40候  戊午   150°   11°28′18″ 一候 鹰乃祭鸟
2024/08/28 03:20:03 处暑 次候 41候  甲子   155°    9°40′40″ 二候 天地始肃
2024/09/02 07:24:57 处暑 末候 42候  己巳   160°    7°49′09″ 三候 禾乃登
2024/09/07 11:11:21 白露 初候 43候  甲戌   165°    5°54′32″ 一候 鸿雁来
2024/09/12 14:40:09 白露 次候 44候  己卯   170°    3°57′38″ 二候 玄鸟归
2024/09/17 17:51:49 白露 末候 45候  甲申   175°    1°59′12″ 三候 群鸟养羞
2024/09/22 20:43:40 秋分 初候 46候  己丑   180°    0°00′00″ 一候 雷乃收声
2024/09/27 23:11:38 秋分 次候 47候  甲午   185°   -1°59′12″ 二候 蛰虫坯户
2024/10/03 01:16:31 秋分 末候 48候  庚子   190°   -3°57′38″ 三候 水始涸
2024/10/08 02:59:58 寒露 初候 49候  乙巳   195°   -5°54′33″ 一候 鸿雁来宾
2024/10/13 04:24:04 寒露 次候 50候  庚戌   200°   -7°49′09″ 二候 雀入大水为蛤
2024/10/18 05:30:03 寒露 末候 51候  乙卯   205°   -9°40′39″ 三候 菊有黄华
2024/10/23 06:14:45 霜降 初候 52候  庚申   210°  -11°28′17″ 一候 豺乃祭兽
2024/10/28 06:36:53 霜降 次候 53候  乙丑   215°  -13°11′17″ 二候 草木黄落
2024/11/02 06:37:51 霜降 末候 54候  庚午   220°  -14°48′50″ 三候 蛰虫咸俯
2024/11/07 06:20:05 立冬 初候 55候  乙亥   225°  -16°20′09″ 一候 水始冻
2024/11/12 05:47:08 立冬 次候 56候  庚辰   230°  -17°44′26″ 二候 地始冻
2024/11/17 04:59:56 立冬 末候 57候  乙酉   235°  -19°00′57″ 三候 雉入大水为蜃
2024/11/22 03:56:30 小雪 初候 58候  庚寅   240°  -20°08′58″ 一候 虹藏不见
2024/11/27 02:36:51 小雪 次候 59候  乙未   245°  -21°07′51″ 二候 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2024/12/02 01:02:31 小雪 末候 60候  庚子   250°  -21°56′56″ 三候 闭寒成冬
2024/12/06 23:17:03 大雪 初候 61候  甲辰   255°  -22°35′41″ 一候 鹖鴠不鸣
2024/12/11 21:24:38 大雪 次候 62候  己酉   260°  -23°03′42″ 二候 虎始交
2024/12/16 19:26:01 大雪 末候 63候  甲寅   265°  -23°20′38″ 三候 荔挺出
2024/12/21 17:20:34 冬至 初候 64候  己未   270°  -23°26′18″ 一候 蚯蚓结
2024/12/26 15:08:20 冬至 次候 65候  甲子   275°  -23°20′39″ 二候 麇角解
2024/12/31 12:50:58 冬至 末候 66候  己巳   280°  -23°03′42″ 三候 水泉动

编算:高良超,历表:VSOP87,ΔT取69秒,四舍五入。
vsop87与DE431有微小差别:夏至4:50:60,未到4:51:00。

北斗七星斗柄指向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西汉时期著作《淮南子》密切相关,该书第三卷《天文训》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完整、科学的记载。《淮南子·天文训》中曾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标准,是以斗(北斗柄)的指向十二个地支,加上十个天干中取其中八个,另外四个方向作为控制节气日期出现的条件。

地支是:
斗指子则【冬至】、
指丑则【大寒】、
指寅则【雨水】、
指卯则【春分】、
指辰则【谷雨】、
指巳则【小满】、
指午则【夏至】、
指未则【大暑】、
指申则【处暑】、
指酉则【秋分】、
指戍则【霜降】、
指亥则【小雪】
天干是:
斗指癸则【小寒】、
指甲则【惊蛰】、
指乙则【清明】、
指丙则【芒种】、
指丁则【小暑】、
指壬则【大雪】、
指庚则【白露】、
指辛则【寒露】(没有采用「戊」和「己」这两个天干)
方向是:
东北为报德之维【立春】、
西南为背阳之维【立秋】、
东南为常羊之维【立夏】、
西北为蹄通之维【立冬】

十二音律

  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是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故此以声音相比,称为「音比」。二十四节气共有十二个音比,它们分别是十二律(中国传统音乐使用的音律)。
  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叫做十二律。2000多年前的《管子》最早提出了“三分损益”的生律方法,由此得出十二乐律。
  十二律,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音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gū xiǎn)、中吕、蕤宾(ruí bīn)、林钟、夷则、南吕、无射(wú yì)、应钟。

黄钟(冬至、夏至)= 西方音名 C  = 唱名 Do
大吕(芒种、小暑)= 西方音名 C# = 唱名 升Do
太蔟(小满、大暑)= 西方音名 D  = 唱名 Re
夹钟(立夏、立秋)= 西方音名 D# = 唱名 升Re
姑洗(谷雨、处暑)= 西方音名 E  = 唱名 Mi
仲吕(清明、白露)= 西方音名 F  = 唱名 升Mi
蕤宾(春分、秋分)= 西方音名 F# = 唱名 升Fa
林钟(惊蛰、寒露)= 西方音名 G  = 唱名 So
夷则(雨水、霜降)= 西方音名 G# = 唱名 升So
南吕(立春、立冬)= 西方音名 A  = 唱名 La
无射(大寒、小雪)= 西方音名 A# = 唱名 升La
应钟(小寒、大雪)= 西方音名 B  = 唱名 Si

椭圆形的轨道

从地球北极上空俯瞰太阳系,八大行星同为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椭圆形的地球轨道与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地球轨道位置(地心赤道坐标)

2024/1/3 08:39 地球过近日点0.983307AU 此时公转速度最快~30.3km/s
2024/7/5 13:06 地球过远日点1.016726AU 此时公转速度最慢~29.3km/s

年的长度(平均值)

1回归年≈365.24218968日=365日5时48分45.2秒
1恒星年≈365.25636306日=365日6时09分9.8秒
1近点年≈365.25963586日=365日6时13分52.6秒

1. 回归年:由地球上观察,太阳绕行再回到黄道上相同点所经历的时间。由于受到地球进动的影响,回归年比恒星年短一点。由于每个回归年的时间长短并不相等,这里取平均值。
2. 恒星年:太阳在天球上回到对恒星而言相同位置的时间。这里取平均值。
3. 近点年:地球绕太阳公转,相继2次到达近日点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太阳及其他大行星(主要是木星)的摄动影响,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也有进动现象,周期约为21000年,每年约1.03角分,等于每过约60年,地球经过近日点的日期将推迟一天。

平均太阳日和平均恒星日的关系

1平均太阳日=1.00273791平均恒星日=24时00分00秒
1平均恒星日=0.99726957平均太阳日=23时56分4.091秒

1. 平均太阳日:地球上某点,观测太阳连续2次过中天的时间为太阳日,取1年的平均称为平均太阳日。由于地球在自转,同时也绕着太阳公转,即地球每天需多自转一点,太阳才会回到相同的位置。因此,平均太阳日略长于平均恒星日。
2. 平均恒星日:地球上某点,观测某个恒星连续2次过中天的时间为恒星日,取1年的平均称为平均恒星日。

执行标准
1.根据IERS国际地球自转参数服务年报,本年度力学时(TT,不依赖于地球自转)与世界时(UT,由地球自转定义)之差ΔT(Delta T)取值为69.0秒。
2.根据GB/T 33661-2017 农历的编算和颁行规定,二十四节气(包含七十二候)时刻采用定气法。注意是太阳地心视黄经(apparent geocentric ecliptic longitude),不是日心几何经度(heliocentric geometric longitude)。
3.根据GB/T 7408-2005ISO 8601规定,国际公认的日期和时间格式顺序是:年、月、日、小时、分钟、秒和毫秒。
4.根据GB/T 3102.1-1993和ISO 31-1规定,1967年第13届国际度量衡会议引入原子时1秒,指位于地球海平面上的铯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在零磁场中跃迁振荡91亿9263万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为国际制秒(SI秒)。国际原子时从197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参考资料

Credit: 《十年袖珍月历.2024-2033年》,气象出版社,ISBN: 9787502978990
Credit: 《十年袖珍月历.2024-2033年》,气象出版社,ISBN: 9787502978990
Credit: 《十年袖珍月历.2024-2033年》,气象出版社,ISBN: 9787502978990
Credit: 《十年袖珍月历.2024-2033年》,气象出版社,ISBN: 9787502978990
Credit: 《十年袖珍月历.2024-2033年》,气象出版社,ISBN: 9787502978990

2024年ΔT取69秒。
2024年Delta T取69秒。Credit: 《2024年中国天文年历》,科学出版社,ISBN: 9787030770585

火星二分二至

  火星的自转周期与地球接近,一个火星日仅比地球长约40分钟,火星的自转轴倾角约25.19°,与地球也非常接近,因此火星也和地球一样,存在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而火星的公转周期约687天,即1个火星年相当于1.9个地球年,这意味着火星每个季节的平均持续时间约是地球上的2倍。

2024年1月12日火星北半球秋分,太阳经度Ls=180°,沙尘暴季节开始
2024年6月7日火星北半球冬至,太阳经度Ls=270°,沙尘暴季节
2024年11月12日火星北半球春分,太阳经度Ls=0°,沙尘暴季节结束
2025年5月29日火星北半球夏至,太阳经度Ls=90°
2025年11月29日火星北半球秋分,太阳经度Ls=180°,沙尘暴季节开始

Credit: 美国行星协会

  节气时刻同时适用于所有东八时区(UTC+08:00)的地方,包括:中国、蒙古、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文莱。

  更多天象预报资料,可在“有趣天文奇观”网站下取得,欢迎多加利用!
https://interesting-sky.china-vo.org/category/year/


相关资料: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发现一些十分活跃的大范围恒星形成区,竟然都位于小型的矮星系中。经研究后认为,原因是位于矮星系中恒星形成区的恒星,当到达演化末期时,较高比例的恒星不会产生超新星爆发,而是物质落入核心塌缩所形成的黑洞。如此矮星系中的恒星形成区,星际物质较不易被超新星爆发吹散,消散的速度会比一般星系中的恒星形成区延迟约1,000万年左右。

剑鱼座30,又称为蜘蛛星云,是一个位于大麦哲伦星系的大型恒星形成区。影像来源:ESA。
图说:剑鱼座30,又称为蜘蛛星云,是一个位于大麦哲伦星系的大型恒星形成区。影像来源:ESA

  换句话说,矮星系更能够在长时间中保留恒星形成区的分子云和气体,让恒星形成区域不断扩大、活跃程度不断升高,进而产生更多的恒星。在本星系群的矮星系中就存在大范围的恒星形成区域,包括距离我们约16万光年,位于大麦哲伦星系的蜘蛛星云(Tarantula Nebula),以及距离我们约1000万光年,位于星系NGC 2366中的马克仁71(Markarian 71)。

矮星系NGC 2366。影像来源:ESA。
图说:矮星系NGC 2366。影像来源:ESA

  在恒星形成区会产生各种质量的恒星,包括大质量恒星。当它们进入演化末期的终点时,会产生超新星爆发,之后遗留下中子星,或是直接形成黑洞。由于矮星系的恒星形成速率比一般的星系低,产生超新星爆发的机率也较低,因此星系中星际物质的重金属含量也会较低。而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在星际物质金属含量较低的环境诞生的大质量恒星,在演化末期产生超新星爆发的比例也会较低。因此,受到前述的两种因素影响,造成在矮星系的恒星形成区中,由于产生超新星爆发的机率低,导致被爆发所吹散的星际物质会较少,间接地让更多的星际尘埃气体遗留在恒星形成区,延长恒星持续形成的时间而产出更多恒星。

  上述结论可以说明为什么在宇宙形成初期诞生的星系虽然都比较小,但是却含有多量的星际物质。而且,在其中恒星频繁地产生且金属含量较低。(编译/台北天文馆蔡承颖)

资料来源:Space.com

论文连结: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探测到一颗棕矮星,名为W1935,距离我们47光年,它发出甲烷红外线辐射,这可能是由于其高层大气中的能量所造成,而产生这种辐射的高层大气加热与极光有关。

艺术家对棕矮星W1935的想象图。图片来源:NASA / ESA / CSA / L. Hustak, STScI
图说:艺术家对棕矮星W1935的想象图。图片来源:NASA / ESA / CSA / L. Hustak, STScI

  地球上,极光是太阳吹向太空的高能粒子被地球磁场捕获后产生,它们沿着地球两极附近的磁场线进入大气层与气体分子碰撞,产生绚丽、舞动的光幕。木星和土星也有类似极光的过程,除了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也会从附近的活跃卫星如木卫一(Io)和土卫二(Enceladus)获得。天文学家表示对于像W1935这样孤立的棕矮星来说,缺乏恒星风来促进极光过程,并解释高层大气中甲烷排放所需的额外能量是一个谜。因此研究团队利用韦伯观测了12颗冷棕矮星样本,其中包括W1935(由参与Backyard Worlds Zooniverse计划的公民科学家Dan Caselden发现的天体)和W2220(使用NASA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发现的天体)。韦伯细致的细节发现W1935和W2220在成分上几乎相同,还具有相似的亮度、温度及水、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光谱特征。在韦伯灵敏独特的红外线波长下观察到明显的例外是W1935出现甲烷的发射,而W2220却没有观察到预期的吸收特征。研究人员表示我们预期会看到甲烷,因为甲烷遍布在这些棕矮星上,但却恰恰相反,甲烷并没有吸收光,而是在发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个天体会释放出甲烷?

  天文学家使用电脑模型来推断发射背后的原因,模拟显示W2220在整个大气层中的能量分布符合预期,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冷。而W1935的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最佳的模型支持逆温,即大气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暖。研究人员表示这种逆温现象确实令人费解,我们曾在附近有恒星的行星上看过这种现象,恒星可以加热平流层,但在一个没有明显外部热源的天体上看到这种现像是疯狂的。为了寻找线索,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向了我们太阳系的行星,气态巨行星可以作为在47光年外W1935大气层中所看到情况的代表。科学家意识到逆温现像在木星和土星等行星上非常突出,目前仍努力了解其平流层加热的原因,但太阳系的主要理论涉及极光的外部加热和来自大气层深处的内部能量传输(前者是主要解释)。研究该团队称W1935是太阳系外第一个具有甲烷发射特征的极光候选者,也是太阳系外最冷的极光候选者,有效温度约为摄氏200度。

  在太阳系中,太阳风是极光过程的主要贡献者,木卫一和土卫二等活跃卫星分别在木星和土星等行星上发挥作用。W1935完全缺乏伴星,因此恒星风无法促成这种现象,至于一颗活跃的卫星是否会在W1935上的甲烷排放中发挥作用,目前还不得而知。研究人员表示透过W1935,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太阳系现象的壮观延伸,但却没有任何恒星辐射来帮助解释。有了韦伯我们就可以真正揭开其化学反应的神秘面纱,并了解太阳系之外的极光过程可能有多么相似或不同之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第243届会议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目前天文学家们认为,在土卫六浓密云层之下的地质环境,存在着与地球水循环作用类似的甲烷循环。并借由甲烷循环的作用,在地表形成平滑如镜,波高仅有数公厘(1毫米=1公厘)的液态的甲烷湖泊。而在以氮气和甲烷为主的大气中,漂浮着浓密的有机分子雾霾。

  然而,天文学家近期在分析卡西尼计划中的土卫六红外线影像时,发现一些出现后又再度消失的光点,却无法找到合理的说法来解释这种现象。近期有研究团队对此提出一种十分简单的说法:这些光点是漂浮在甲烷湖泊上,由大片的有机物质所组成的漂浮岛屿。而形成这些漂浮岛屿的材料,则是来自于从浓密雾霾中逐渐飘落的有机物质颗粒。

由艺术家笔下所展现,笼罩在浓密有机雾霾之下的土卫六地表,存在着暗色的沙丘与几乎平静无波的甲烷湖泊或海洋。从雾霾中飘落的有机物质颗粒,可能借由聚积与层层堆叠,形成像地球上的冰山一般,漂浮在湖泊或海洋上的岛屿。An artist's rendition of Titan's landscape features a hazy atmosphere, dark dunes, and mirror-smooth lakes and seas that resemble Earth's. On these bodies of liquid hydrocarbons, new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appearance of 'magic islands' may be caused by floating organic solids. (Image credit: NASA/JPL)
图说:由艺术家笔下所展现,笼罩在浓密有机雾霾之下的土卫六地表,存在着暗色的沙丘与几乎平静无波的甲烷湖泊或海洋。从雾霾中飘落的有机物质颗粒,可能借由聚积与层层堆叠,形成像地球上的冰山一般,漂浮在湖泊或海洋上的岛屿。图片来源:Live Science

  研究人员利用行星科学中的物理和化学机制进行演算,以电脑模拟推论这些有机颗粒落在湖面上时会发生甚么事情。发现这些有机物质颗粒刚飘落在湖面上时并不会下沉,而是会在湖岸附近漂浮并逐渐凝聚,形成含有许多孔隙的有机物质,就像地球上由火山作用所产生的浮石。然后这些物质经由层层累积,逐渐形成类似地球南极地区的冰棚构造。最后断裂飘入湖中,就像地球上因冰棚断裂形成的冰山,形成漂浮在甲烷湖泊上的有机物质岛屿。

  然而,因为有机物质本身的密度比液态甲烷高,这些由有机物质组成的岛屿,并没有办法一直漂浮在湖面上。当液态甲烷逐渐渗入有机物质的孔隙时,岛屿将会逐渐沉没分解。换句话来说,这些神秘岛屿的形成与消失并没有那么神奇,或许只是地球上常见现象的另外一种版本而已。(编辑/台北天文馆蔡承颖)

资料来源:Live Science

发布单位:可观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馆 观赏方式:冬季 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20公分(8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教授中国古天文时,总有眼尖的学生发现中国星图上小小的写着一个字:「屎」。怎么天上会有屎呢?再加细看,竟发现天上宫阙配套齐全,「屎」旁有「厕」,「厕」旁有「屏」,这厕所还讲卫生整洁呢!

可观中心的中国星图,局部放大。
可观中心的中国星图,局部放大。

  原来中国古人认为天上与人间有密切关系,他们的星官系统也反映了「天人感应」的世界观。无论是人物(如帝皇将相),人造物(如宫阁、军营、筲箕、磨刀石),还是自然和动物(如云雨、雷电、鱼、鸡、狼),皆有自己的星官。而既然天上有人居住,自然少不了要有厕所。超过2000年前的《史记‧天官书》已有载:

  「參為白虎。三星直者,是為衡石。下有三星,兌,曰罰,為斬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觿,為虎首,主葆旅事。其南有四星,曰天廁。廁下一星,曰天矢。」

  参宿广为今日的天文同好所知,即现代的猎户座,厕和屎(屎本作矢,天矢即天屎)原来就在其南方。

  此外,《隋书‧天文中》有载:

  「天廁四星,在屏東,溷也,主觀天下疾病。」

  《管窥辑要‧卷四十三》载:

  「五星守天屎,大人有疾,天下飢,人多死。」

  古人似乎认为天上的「厕」和「屎」也和地上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呢!

苏州石刻天文图,局部放大(宋代,苏州市石刻博物馆藏品)
苏州石刻天文图,局部放大(宋代,苏州市石刻博物馆藏品)

  猎户座在冬季夜空中非常易找,各位只要沿着猎户座南下,就会在天兔座处找到「厕」和「屏」。但要找到「屎」星就不容易了。不知古人是否觉得「屎」不宜过于显眼,选了天鸽座μ星作「屎」。这颗星的视星等只有5等,非常暗淡,只有身处光污染轻微的野外才能看见。

中西星座在参宿一带的对应位置(电脑模拟图片)
中西星座在参宿一带的对应位置(电脑模拟图片)

上述星官在真实夜空的模样,图左是夜空最光的天狼星,和暗淡的屎星成强烈对比。(相片来源:Akira Fujii/David Malin Images,文字及标记为自行添加)
上述星官在真实夜空的模样,图左是夜空最光的天狼星,和暗淡的屎星成强烈对比。(相片来源:Akira Fujii/David Malin Images,文字及标记为自行添加)

  身在地球,看到的星空本身也是大同小异,但西方星座和中国古星官却展示了截然不同的夜空想象,观星时稍作对比亦是一乐。如果各位观星时也想认识更多中国古星官,不妨利用一下星图软件,或「可观天文助理」的即时中西星图。学贯中西,何其乐哉。

天文导师:朱清天
可观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馆(香港荃湾荃锦公路101号)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一个大型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的证据显示,小麦哲伦星系并非是一个单一星系,而是两个星系,一个在另一个的后面。多年来,麦哲伦星系一直被认为是两个不规则的矮星系,在南半球看起来彼此非常接近,根据其大小被命名为大、小麦哲伦星系。1980年代末,一些证据显示小麦哲伦星系(Small Magellanic Cloud,SMC)其实是两个矮星系,而在此次新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了更多证据,显示SMC确实是两个小型矮星系。

大麦哲伦星系和小麦哲伦星系。图片来源:Andrew Lockwood
图说:大麦哲伦星系和小麦哲伦星系。图片来源:Andrew Lockwood

  为了进一步了解SMC,研究团队首先研究了来自欧洲太空总署盖亚任务(Gaia)的资料,从而估算SMC各个部分恒星的平均速度。接下来研究来自澳大利亚平方公里阵列探路者(Australia Square Kilometre Array Pathfinder)的数据,进一步了解大、小麦哲伦星系中的星际介质。并分析APOGEE调查数据,这些数据由Sloan Foundation Telescope和NMSU Telescope的双向300光纤摄谱仪提供。透过以上的证据,研究团队发现SMC两个「部分」的化学成分截然不同,并且具有不同的速度,其中距离星系较近的部分移动得更快,这两个部分的质量大致相同,且都与LMC有相互作用。

  研究团队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证据非常有力地表明存在两个独特的星系,相对于地球而言,其中一个星系似乎位于另一个星系的后面,而这样的相对位置也说明了为什么直到最近才注意到SMC可能是两个星系的原因。根据研究团队的计算,这两个星系中距我们较近的一个离地球约199,000光年,而较远的一个距离约215,000光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rXiv》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检测到无线电波爆发,这是第一次探测到太阳上的极光讯号,这些讯号来自于电子通过太阳黑子在太阳表面加速所产生。太阳极光发生在太阳黑子上空约40,000公里之处,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上因磁力扭曲而形成的暗斑。

艺术家对太阳表面类似极光的想象。图片来源:Sijie Yu
图说:艺术家对太阳表面类似极光的想象。图片来源:Sijie Yu

  虽然天文学家能够从其他遥远的恒星接收到类似极光的讯号,但这是第一次从太阳本身观测到。研究人员指出该讯号与通常持续数小时或几分钟的瞬时电波爆发截然不同,而这项发现可能会改变目前对恒星磁性过程的理解。地球上的极光是太阳带电高能粒子与地球大气层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发光现象,当太阳黑子周围的磁场在自发性断裂前联结时,会发生闪焰和日冕巨量喷发。天文学家将电波望远镜指向特定的太阳黑子时发现了太阳极光,并认为这是由闪焰电子沿着强大的太阳黑子磁场线加速产生。研究人员表示这与在地球上观察到的极光不同,在太阳黑子上观察到的发射频率从数十万kHz到约一百万kHz,直接源于太阳黑子的磁场是地球磁场的数千倍。

  这项新发现可以为研究太阳活动提供新的方法,研究团队也开始检查档案数据,以便发现太阳极光早期隐藏的证据。他们正在开始拼凑磁场和能量粒子如何在一个具有长期星斑的系统中相互作用的谜题,而这不仅适用于太阳,也适用于太阳系以外的恒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资料来源:The Science Times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想象一下你正在黑暗的鸡舍里寻找鸡蛋,但你找到的不是鸡蛋而是一颗鸵鸟蛋,这就有点像天文学家在2023年发现的一颗巨大行星。该行星的质量超过地球的13倍,绕着一颗冷、暗的红矮星运行,这颗较小的红矮星为M型星,在哈勃恒星分类法里为最末位,不仅只有太阳质量的九分之一,而且光度也比太阳小100倍,这样大小的恒星一般认知中并没有办法在物质稀缺的行星盘中孕育出巨大的行星。

  在过去的数年里,研究团队在美国宾州设计及建造了一台新仪器名为「适居带行星探测器」,用于检测这些冷暗星在人眼灵敏度之外的红外光,这是它们最常见的发光波长。「适居带行星探测器」连接到德州的10公尺口径霍比-埃伯利望远镜,可以测量行星在引力作用下对恒星速度的微小变化,这种技术称为都普勒径向速度法,非常适合检测系外行星。

  径向速度法暂时还没有能力发现太阳大小恒星周围类似地球的适居星球,但是冷暗的M型星相对于地球等级的行星会显示出更明显的径向速度变化,这也使得该类行星更容易被检测出来,这些较小恒星周围的行星正是研究团队的狩猎目标,然后,他们发现了一颗超巨大的气体行星环绕着冷暗的M型恒星LHS 3154公转,在论文中给出的数值里,LHS 3154b的半径达到了木星的0.9078倍(约为6.5万公里),而恒星LHS 3154的半径只有太阳的0.14倍(约为10万公里),从艺术家给的附图来看其实行星还画小了,恒星只有行星的1.5倍大,这还真是不可思议。

艺术家绘制的恒、行星比例图及太阳、地球对照。(b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图说:艺术家绘制的恒、行星比例图及太阳、地球对照。(b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行星形成于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盘面中,这些盘拉拢附近的尘埃颗粒集中,最终结合形成固体的行星核心,一旦核心形成,行星可以透过引力吸引更多的固体尘埃及周围的气体,如氢和氦,这种形成行星的方式被称为核吸积法。像LHS 3154这样低质量的恒星应该没有足够的材料来形成这么大的核心,根据过往的资料分析,要形成这麽大质量的行星至少盘面的物质要多出10倍以上,即使透过另一种行星形成理论,「重力不稳定性」,即「盘中的气体和尘埃直接坍缩形成行星」,也难以解释这样一颗行星的形成。

  冷暗的M型星是我们银河系中最常见的恒星,天文学家透过适居带行星探测器及其它仪器的观测经验中,即使在最大的M型星周围距离较近的轨道上,要找到类似太阳系中那样的行星,其比例也要少上10倍,而我们对于那些更小的M型恒星周围,从来没有发现如此巨大的行星,除了LHS 3154b。了解这些冷暗邻居的行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行星形成的一般过程,这一研究领域的最终目标是让天文学家了解M型恒星是否能够支持生命的发展,本篇研究发表于《科学》期刊。(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EXOKYOTOConvers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