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须使用大型望远镜 ☆

  2021年5月4日将有一颗「潜在危险小行星」2021 AF8将掠过地球,该小行星的直径估计为260公尺至580公尺之间,相当于一个足球场的大小,也是近期(60天内)飞掠小行星之中最大的一颗,最近的时候距离地球0.022AU,其速度达到了每秒9公里。

  潜在危险天体(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PHO)是指轨道有撞击地球的可能,且其大小足以对地球造成全球或局部区域重大损害的近地天体,而最常见的又称为潜在危险小行星,其定义为与地球的最小轨道交点距离少于0.05AU(19.5月距),并且绝对星等达22等或更亮。截至2021年3月,已知的潜在危险小行星的数量是2,173颗(约占近地小天体的9%),估计其中有158颗的直径超过1公里。

  虽然与其它小行星相比,2021AF8非常大,也相对较近,但它距离我们仍然太遥远,最亮的状况也仅有17等,所以必须使用地面上的大型望远镜才能够看见它,其详细预报路径及亮度预测请点击此处。(编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小行星2021AF8与地球最接近当天示意图,红色线条为小行星预测路径。
▲小行星2021AF8与地球最接近当天示意图,红色线条为小行星预测路径。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2021年3月21日将有一颗超大的“潜在危险小行星(PHA)”2001 FO32掠过地球,它的移动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观察者若使用望远镜,在数十分钟之间可看到它在移动。2001 FO32直径估计是0.77到1.71公里间,在目前所知的PHA大小排行前3%。

  2001 FO32是2001年3月23日由新墨西哥州的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中心(LINEAR)所发现,属于阿波罗型小行星,其公转周期810天,由于轨道是高椭圆形,近日点为0.30 AU,远日点则高达3.11 AU。2001 FO32最接近地球时距离2,016,351公里,约5倍地月距离。最亮时估计11.7星等,以20公分以上望远镜有机会用CCD拍摄,且在十多分钟时间内可见它在移动,这也是最有趣的地方。此外,事先用Stellarium软体预报位置,将有助于规划观测时间。详细位置与亮度资料请查阅此处。(编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2001 FO32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夏威夷大学天文学研究所(IfA)的小组,宣布发现太阳系最遥远的天体。这颗在2018年1月15日由8.2米昴望远镜首次看到的小行星绰号叫“Farfarout”,距离太阳为冥王星的四倍远!由于该团队已观测到足够的资料确定其轨道,IAU的小行星中心(MPC)赋予它2018 AG37的正式编号。先前纪录保持者“Farout”距离太阳123.5天文单位(au),也是同一天文学家小组所发现。

Farfarout-Distance-From-the-Sun

  “Farfarout”目前与太阳距离为132 au,相较于冥王星则是34 au。新发现的天体具有极长的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大约要一千年。最远处达175 au,最近时在海王星的轨道内,这意味着“Farfarou”会经历与海王星重力交互影响。由于其轨道周期长,在天空中的移动非常缓慢,所以需要数年观察才确定其轨道。“Farfarout”非常暗,目前为25.3星等,根据它的亮度和与太阳的距离,并假设它是富含冰的天体,估计它的大小约为400公里,是矮行星分类的下限。

  由于“Farfarout”与海王星有强烈的重力作用,因此不能用它的轨道和运动来确定在太阳系外围是否还有未知的大质量行星。只有那些轨道的近日点更远的天体,不受海王星的引力影响才能计算,如“Sedna”和2012 VP 113,尽管它们距离较近(大约80 au)。团队表示发现“Farfarout”,表明天文学家观察遥远太阳系边缘的能力更为强大。遥远天体的轨道动力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王星与其外围天体如何形成和演化,并能发现未知大质量行星的踪迹。(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资料来源:Scitech Dail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一个与地球轨道接近,且同样也是绕太阳的物体,它可能是一颗特洛伊小行星,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将是地球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二颗特洛伊小行星,这表示在地球的引力场内可能隐藏着其它更多的小行星。

  特洛伊小行星是一种太空岩石,它们与太阳系中较大的行星共享轨道,悬浮在引力稳定的区域,在这些被称为拉格朗日点的区域,行星和太阳的引力与任何小物体的向心力完美平衡,使其基本保持在原地。每个二体体系都有五个拉格朗日点,利用这个方式,科学家可以把太空船放在这些位置,例如: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进入日地间的第二拉格朗日点(L2)。

  在拉格朗日点抓到小行星,这种现象在太阳系非常常见,木星拥有的特洛伊小行星,光是有纪录的就有9千多颗,海王星28颗、火星9颗,天王星及地球各1颗,地球上的第一颗特洛伊小行星,被命名为2010 TK7,是一块直径约300公尺的大岩石,悬停在地球附近的震荡型轨道上,又被称为特洛伊天秤动,而新的天体称为2020 XL5,其轨道也很类似。

1611074842269860.png
▲在上图中,显示出的是小行星及其它行星间的轨道关系,小行星2020 XL5的轨道以青色及深绿色表示,地球以蓝色表示,火星为橙色,金星及水星都是白色的。

  天文学家认为2020 XL5离金星太近了,它可能在长时间尺度下(两千至四千年以后)表现出不稳定的现象,最终会使它远离L4点,从长期来看,2010 TK7也可能不稳定,它可能也会在一万五千年后离开L4点。利用2020 XL5的运动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其它潜在的特洛伊小行星,虽然目前为止这些搜索的结果令人失望,但是这并不奇怪,毕竟在拉格朗日点中的物体都会四处移动,找到东西并不容易。

  然而,尽管目前的观测受到局限,但科学家估计我们能够在地球附近找到数百个与2010 TK7大小相似的特洛伊小行星,并更好的了解拉格朗日点运动,也能够借此了解更多太阳系动力学及轨道学的资料。(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lagrangian.jpg
拉格朗日点(Credit: NASA/WMAP Science Team

资料来源:
1. Science Alert
2. Sky & Telescop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在这2021年初,来自外太空最好的跨年礼物,莫过于前几日从太阳系深处空降至澳洲沙漠的一个小包裹了。尽管里面那些黑色的小颗粒一眼望去像个脏煤炭,但其价值却远超过煤炭。

  这些样本是由日本的隼鸟2号任务收集的,经历了五年的旅途,详尽周密的计划及执行力,最终对着小行星龙宫,取得这些宝贵的石头。在2010年,最早的隼鸟号太空船从丝川小行星返回时,带回了第一个近地天体的直接样本,但其表面物质的总量不到1毫克,即便如此,仍足以得出关于这颗小行星的年龄、地质历史等重要资讯。

  2019年,从龙宫采集到的样本,其总量比天文学家们预期地要多得多,大约有5.4公克,这些宝藏被认为有超过45亿年的历史,亦即我们早期太阳系的遗迹,可能含有形成我们太阳及其行星的古代物质。

Ryugu
▲A密封舱内,来自龙宫小行星的样本(Ⓒ:JAXA)

  科学家们小心翼翼地开箱C舱内的密封盒,发现其中有许多直径超过1毫米的粒子,这是由于本次着陆前,利用子弹故意制造的一个小型陨石坑所致,除了大小以外,这些样本含有大块的地下物质,以往所收集的小行星样本都仅来自表面,在这些直接样本出现前,我们对于小行星的知识大多数来自陨石。

  但是C舱密封盒里也有一场意外,在图中左上角的物体或许是人造材料,起因虽然仍在调查中,但其可能来源是在着陆后发射子弹搅动材料时,从太空船的采样器喇叭上不小心刮下来的铝纸。

Ryugu
▲C密封舱内的左上角,似乎有意外的人造材料(Ⓒ:JAXA)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着手分析这些新样本,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气体,这些气体也被认为属于龙宫小行星,如果科学家的认知是正确的,那么这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外太空返回的气体样本。(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小行星掠过地球,继2020年8月16日最惊险的小行星后,又一颗更近的打破纪录。11月14日,夏威夷的天文学家在小行星撞地持续警报系统(ATLAS)回报中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在分析了这颗太空岩石的轨道后,他们意识到它最近的距离发生在2020年11月13日星期五,而现在它有了小行星临时编号,2020 VT4,天文学家估计它的大小在5至11公尺之间,这颗小行星掠过距离地表仅约380公里!

  它离地球最近时与国际空间站(ISS,台湾名:国际太空站)轨道高度差不多,但当然没有发生碰撞。太空如此之大,而太空站和小行星都相对较小,这样大小的小行星几乎不可能与太空中的实验室相撞。然而,这并非不可能发生,太空站在过去也曾有过侥幸逃脱的经历,大多是被其他人造物体的碎片环绕。在小行星2020 VT4最接近地球上的南太平洋时,国际太空站则正在阿根廷南部的火地岛上空运行,距离非常遥远。

  若是小行星进入到110公里以内,大多数的太空岩石会在大气中解体,而如果它穿透进地球的大气层,这块太空岩石就会造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火流星,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能见到。地球会有危险吗?不,这种大小的太空岩石不可能完好无损地到达地球。虽然肯定会有一些碎片以极低的机率成为陨石抵达地球表面,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最有可能落在海洋,毕竟地球有70%的表面是水。(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EarthSk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半人马小行星(Centaurs)是种稀有的天体,兼具小行星和彗星的特征。它们本质像小行星一样是岩石,但表面也会蒸发像彗星一样抛出尘埃和气体,天文学家认为它起源于太阳系外部的柯伊伯带。自1927年以来,仅发现18个半人马小行星,但天文学家最近又找到2014 OG392,或许能让我们更了解这种天体。

  发现半人马小行星是种挑战,它距离很远,且不一定出现在哪里,搜寻这类天体会占用大量望远镜的时间。因此研究人员搜寻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暗能量相机的影像资料库,并开发新技术将天体的颜色和尘埃质量等资料建立模型,以估算天体的挥发性和轨道动力等特征。如此发现2014 OG392具有半人马小行星的特征。随后以6.5米的Walter Baade望远镜后续观测确认。2014 OG392距离约10至15天文单位之间,其温度约为摄氏213度。团队探测到2014 OG392长达40万公里的彗发,并认为二氧化碳和氨可能是半人马小行星活跃的物质。由于该团队发现,2014 OG392最近被重新分类为彗星,被称为C/2014 OG392 (PANSTARRS) 彗星。这项研究发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1604226687454851.jpg

资料来源:sci-news.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NASA太空船首次成功降落在小行星上执行收集样品任务!

  欧西里斯号(OSIRIS-Rex,中国大陆又译作“冥王号”)于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1日6时12分降落到近地小行星贝努(Bennu)的表面,目标是从贝努表面收集至少60克的灰尘和碎石,预计2023年9月24日将样品送回地球,以研究太阳系的起源与生命相关有机物和水的来源。

  OSIRIS-REx任务耗资8亿美元,在2016年9月发射,于2018年12月3日到达500米大的贝努近地小行星。经过一年多环绕研究后,团队最终选择了一个名为夜莺(Nightingale)的小陨石坑为降落地点,因为该点表面物质的颗粒较细,且相对新鲜没经过长期暴露于太空环境而变质。但夜莺周围也充满危险,其中包括要经过一个两层楼高,绰号为厄运山(Mt. Doom)的巨石,而陨石坑内也有其他障碍物,因此太空船的目标是一个宽8米相对平坦无石块的区域,考量OSIRIS-Rex距离达3亿公里之远,任务小组认为相当不容易。

  OSIRIS-Rex共花四个小时降落,与表面接触仅短短16秒。探测器将长度3.35米的手臂接触贝努表面后,喷出氮气5秒钟将小行星表面物质吹入TAGSAM样品採集头,之后启动推进器离去。小组将确认是否收集到足够的样本,若不足将在2021年1月12日尝试进行另一次登陆,地点是名为鱼鹰(Osprey)的坑洞,这是赤道附近相对没有巨石的区域。(编译/台北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瑾)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第11号小行星海妖星(Parthenope),将在2020/10/24的00:46到达冲的位置。冲指的是,以地心为中心太阳和海妖星在天球上的经度相差180度。此时海妖星位于双鱼座,距地球约1.36AU,最大亮度9.3等。在10/2319:15到隔日清晨4:20,海妖星的仰角皆离于地平面20度以上,几乎整夜可见。海妖星在23:45在南方天空达到最高仰角69度。由于海妖星比较暗淡,肉眼无法看见,必须使用口径8-1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是隔一阵子拍摄一张影像,加以比对找出移动的天体后,才易观察到这颗小行星。(编辑/台北天文馆陈姝蓉)

2020年10月24日00:46左右的西南方天空,此图由TheSkyLive产生。
2020年10月24日00:46左右的西南方天空,此图由TheSkyLive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数十亿年来,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一直环绕在地球的身旁,但其实它并非唯一出现在地球旁的卫星,有时候一些更小的物体会被地球引力暂时捕获而停留在我们的行星轨道旁,在几个月或几年后才会被重新抛回太空。

  这些类似的天体又被称为准卫星,目前只有两颗确定曾经环绕地球运动,第一颗是2006至2007年间的2006 RH120,另一颗则是2018至2020年间的2020 CD3,如今,将迈入第三颗,天文学家在几天前发现了一个名为2020 SO的新天体。根据理论预测,它将于2020年10月抵达地球,并一直停留至2021年5月才离开地球前往别处。

2020 SO轨道示意
图说:红色、橘色表示2020 SO的轨迹,蓝色表示地球,灰色则为月球。

  不过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现象,该小行星的速度似乎有点奇怪,一般而言,来自月球的物体会比较慢,但是该天体甚至比月球岩石还要慢,这些迹象表明该天体可能是过去的太空垃圾,根据美国太空总署喷射推进实验室(NASA JPL)表示,1966年9月,为了搭载测量员2号前往月球,擎天神-半人马2.5节火箭升空,该箭体的半人马节部分被弃置于太空中,而过去从来不考虑火箭回收的事项,一旦发射成功,通常就会被遗弃于太空中。

  根据CNEOS的数据资料,2020 SO长约6.4至14公尺,而半人马节火箭长12.68公尺,两者吻合程度相当高,但是由于距离仍然遥远,它在望远镜中也只是黑暗中的一个点而已,如果没有持续详细的观察,是不可能确定其形状或成分的。

  它在12月1日时将会距离地球最近,仅约5万公里,届时我们或许可以辨认出一个粗略的形状,而光谱学也可以帮助确定物体是否着色,如果它真的是1966年的半人马节火箭,那么它就已经在太空中漂流了54年,也同时意味着我们下次看到类似性质的天体时,就有更多的资料来支持它是人造物体;但如果它是一颗货真价实的小行星,我们也能够得到更多有关小行星的新资料,至少速度的部分-是那么的出乎意料。(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组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