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中国科学家绘制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月球地质图,花了10年时间,共有数百名研究人员参与研究。新的地质图可作为月球探勘和著陆地点选择的参考资料。

  目前以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月球地质图为标准依据。但此图的比例尺仅为1:500万,新的地质图为1:250万更为精细,可提供更多的细节资料。该地质图显示了1万2341个撞击坑,81个撞击盆地,17种岩石类型和14种地质构造类型。

中国科学家绘制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月球地质图(250万分之一比例)。
图说:中国科学家绘制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月球地质图(250万分之一比例)。

  研究人员先将月球划分为30个四边形区域,每个区域都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测绘,然后将这些区域拼接成一张地图。该地图的数据来自于中国本身的月球计划和其他国家探测所得的综合结果。(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月球地质图下载
资料来源:Phys.org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21年5月24日公布,批准中国提议在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的八个月球地貌命名申请。

  八个地貌分别是:

  华山(Mons Hua),以中国陕西华山命名。

  衡山(Mons Heng),以中国湖南衡山命名。

  裴秀(Pei Xiu),中国地理学家,西晋时期(224-271)的地图师。

  沉括(Shen Kuo),中国天文学家,宋代(1031-1095)的数学家。

  刘徽(Liu Hui),三国时代魏国的数学家(约225-295)。

  宋应星(Song Yingxing),明末(1587-1666)的中国科学家。欧洲学者称他为「技术百科全书」。

  天船基地(Statio Tianchuan),表示在银河中航行的船舶。

  徐光启(Xu Guanqui),明代(1562-1633)的中国农艺师、天文学家、数学家。

月面新增八个中文地名

【图:美国地质调查局;文:节译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21年5月24日新闻公布;新闻资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去年创下多项小行星探测纪录的隼鸟2号(はやぶさ2)正带着龙宫小行星的样本返回地球,不过科学家可没闲着,今日由东京大学诸田智克教授领导的团队根据隼鸟2号的光学观测结果,针对龙宫小行星的演化史推测发表于Science期刊上。

  隼鸟2号2019年2月22日成功地接触龙宫,并采集到其表面的样本。从当时接触的录影画面中可以看到白色的岩石向四周飞溅,但同时却扬起大量的黑色尘埃微粒让周围颜色变黑。当隼鸟2号回到空中后,再次拍摄采样点也发现表面反射光谱比采样前变红了不少。

隼鸟2号第一次接触小行星前后的影像,时间为世界时。

隼鸟2号第一次接触小行星前后的影像,时间为世界时。

隼鸟2号接触前后的颜色变化。

隼鸟2号接触前后的颜色变化。

  另一方面,从全小行星反射光谱扫描结果则发现到,比较浅(代表年轻)的陨石坑,反射光谱会比较偏蓝,反照率较高;比较深(代表古老)的陨石坑,反射光谱会比较偏红,反照率较低。这样的颜色分布也不仅止于陨石坑年老与否,中纬度地区会比较偏红,赤道与两极则偏蓝。

反射光谱地图。

龙宫小行星表面的反射光谱地图。A、B与C则显示陨石坑在反照率与反射光谱强化后的颜色分布。图中的B1与B2陨石坑就是较为年轻的陨石坑。

  根据以上的观察,诸田教授等人认为龙宫小行星之所以会变红是因为它曾经比现在还要靠近太阳,在强烈太阳光的风化作用下表面物质因而发生变质。之后,随着小行星迁移到现在的轨道,晚近的陨石撞击让底下较新鲜的物质露出,因此较风化过后的表面还偏蓝。从陨石坑年代来推断,接近太阳的时期应该在距今30万到800万年前。回头再看隼鸟2号的采样画面,科学家推测隼鸟2号应该有采集到两种不同颜色的物质,因此都相当期待隼鸟2号携带回来的样本能带给我们更多龙宫小行星的演化细节!(编译/台北天文馆王彦翔)

诸田教授等人推测的龙宫小行星演化史。

诸田教授等人推测的龙宫小行星演化史。

资料来源:JAX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月球地质图的细节。

  这张月球地质图是由美国NASA、德州的月球行星研究所和隶属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天体地质科学中心共同绘制的,可说是目前最详细的月球岩石组成图。

  这张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 : 5,000,000,从六张阿波罗时代的地图以及最近的卫星图像收集的数据编制而成,并利用地理应用软件将各个部分拼凑成一个连贯的整体。科学家不仅结合了几个新旧的数据,还对岩石的名称、描述和年代进行标准化的动作。

  月球地质图的资讯包含:陨石坑、山峰、裂缝、山脊、断层,和其他不规则位置。在登月任务中收集的岩石样本也有助于对月球的研究。未来,专家还将计划制作更详细的地质图。

  月球确实有地壳、地函和地核,但是它没有像地球一样拥有构造板块。若能绘制出其45亿年的历史图——如何形成的、如何演变以及相撞的所有过程,将是进一步了解月球地质的一种方式。

  美国NASA目前正计划在2024年将人类再次送上月球,毫无疑问,将会参考这张新地图。(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月球地质图论文资料链接:
https://www.hou.usra.edu/meetings/lpsc2020/pdf/2760.pdf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2020年3月7日公布贝努小行星(101955 Bennu)上第一批地貌命名。它的十二个主要地貌特征名称,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欧西里斯号(OSIRIS-REx)团队成员提出,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一直在详细绘制小行星的地图。欧西里斯号太空船目前正在环绕贝努小行星运行,计划于2020年夏天从贝努小行星的地表收集样品带回地球。

IAU公布的贝努小行星第一批地貌特征名称
IAU公布的贝努小行星第一批地貌特征名称

  贝努的名字的灵感来自古埃及神灵,描述为鸟、太阳、创造和重生有关。为了与这个主题保持一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采用各民族神话中的鸟类和类似鸟类的生物有关的名称。

  贝努小行星上的各种地形,分别是:区(Regio),陨石坑(Crater),山脊(Dorsum),沟(Fossa)和岩(Saxum)。以下是第一批贝努小行星表面特征名称,全部以神话中的鸟类和鸟状生物命名。

  1. 特努瓦区(Tlanuwa Regio)以巨型特努瓦鸟命名,这些鸟类以蛇的碎片散布在地球上,在切诺基(Cherokee)神话中变成了站立的岩石柱子。特努瓦区是贝努南半球大片巨石所覆盖的区域。

  2. 奔奔岩(Benben Saxum)以起源于原始水域的古埃及土丘命名。在埃及神话中,阿图姆(Atum)神以贝努鸟的形式飞越水域后定居于奔奔(Benben),以创造世界。奔奔岩是贝努小行星最高的巨石。

  3. 大鹏岩(Roc Saxum)以大鹏鸟命名,大鹏鸟是中东阿拉伯神话中的猛禽。大鹏岩是贝努小行星最大的巨石特征。

  4. 西摩格岩(Simurgh Saxum)以波斯神话中善良的鸟而得名,据说该鸟拥有所有知识。 西摩格岩在是贝努小行星上定义为本初子午线,是这颗小行星坐标系的基础。

  5. 福金岩(Huginn Saxum)和 6. 雾尼岩(Muninn Saxum)是相邻的巨石,以北欧神话中的奥丁(Odin)养的两只乌鸦福金和雾尼命名。

  7. 俄克皮特岩(Ocypete Saxum)以古希腊神话人物命名,是鹰身女妖化身,她常在海上兴风作浪,作恶多端。俄克皮特岩位于2019年1月19日在贝努小行星发生的粒子喷射事件的起点附近。

  8. 条纹岩(Strix Saxum)以罗马神话中的凶猛条纹鸟而得名。条纹岩是位于欧西里斯号任务的后备样本收集站点两侧的一块巨石。

  9. 阿米罕岩(Amihan Saxum)以是菲律宾神话中的一只鸟,它是他加禄(Tagalog)民族神话中第一个居住在宇宙中的生物。这个大而扁平的巨石似乎被部分掩埋,位于特努瓦区,那里的大石块异常集中。

  10. 普瓦凯岩(Pouakai Saxum)是波利尼西亚(Polynesian)毛利(Māori)人神话中,杀死并吞食人类的猛禽而得名。普瓦凯岩是一块10.6米的巨石,位于贝努小行星的南半球,就在奔奔岩的北面。

  11. 希道士岩(Aetos Saxum)是宙斯(Zeus)的童年玩伴而得名,宙斯在希腊神话中被赫拉(Hera)变成了老鹰。希道士岩是一个显著扁平的巨石,在贝努小行星的赤道附近具有大翅膀的形状。

  12. 石像鬼岩(Gargoyle Saxum)是一只带有翅膀,鸟状脖子和呼吸火焰的法国龙状怪物而得名。石像鬼岩是欧西里斯号探测任务后备样本站点附近的一块巨大的巨石,也是贝努小行星上最暗的物体之一。

资料来源:https://www.iau.org/news/pressreleases/detail/iau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