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6月1日,出现最早的公用电话。
●1998年6月2日,以中国制造的巨大的永磁铁为核心的阿尔法磁谱仪首次搭载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这项探索由华人科学家丁肇中主持。此磁谱仪将安装于未来的国际空间站,用以探测宇宙中的反物质粒子。此次实验中阿尔法磁谱仪运行正常。
●1998年6月初,日本东京大学一组美日物理学家宣布通过实验证明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
●1657年6月3日,发现血液循环的科学家威廉·哈维逝世。
●1965年6月3日,人类首次进行太空行走。
●1784年6月4日,法国瑟庇尔夫人乘热气球升空,成为第一位升空的妇女。
●1783年6月5日,蒙哥尔菲兄弟乘热气球升空。
●1781年6月9日,火车发明家史蒂文逊诞生。
●1976年6月9日,“海盗”1号探测器进入环绕火星轨道,7月20日登陆舱登陆成功。
●1993年6月10日,中国首台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通过鉴定。
●1985年6月12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东京大学刚刚做完学术报告,在掌声中坐下就失去了知觉,当晚十点零九分去世,享年75岁。
●1736年6月14日,法国物理学家、力学家库仑诞生在法国昂古莱姆。
●1939年6月15日,第一架喷气飞机首次试飞。这架飞机是德国的亨克176型(He-176)。
●1963年6月16日,最早的女宇航员上天。
●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80年6月17日,中国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遇难。
●1623年6月19日,法国科学家巴斯卡诞生。
●1990年6月22日,中国科学院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
●1990年6月23日,中国首次将细菌杀虫基因导入棉花获得转基因植株,使我国棉花杀虫基因工程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1852年6月24日,德国细菌学家吕弗勒(1852-1915)诞生。吕弗勒在1884年发现了白喉杆菌。
●1876年6月25日,展示了最早的能讲话的电话机。
●1824年6月25日,德国物理化学家能斯脱(1864-1941)诞生于西普鲁的布里森(今波兰的瓦布雷兹诺),能斯脱由于发现了热力学第三定律,他荣获了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
●1824年6月26日,苏格兰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开尔文(1824-1907)诞生。1848年,24岁的开尔文提出:分子的动能在-273℃时变成零。他建议把这个温度看作是绝对零度。
●1990年6月27日,中国首次同步辐射X射线光刻实验取得成功。
●1978年6月28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卫星-1”。
●1804年6月29日,出现最早的旅客专用马车铁路。
●1908年6月30日,是发生神秘的“通古斯”爆炸的日子。

反物质:
  理论和实践表明,许多粒子都有对应的反粒子存在,由此设想在宇宙某些部分可能存在一种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
  1982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结合用于高速运动的电子,创立相对论量子力学,对立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议程严密描述了电子的运动,展现出一个奇妙的新世界——反世界。狄拉克方程有负能量的解,狄拉克据此假设,存在负能电子,并填满宇宙的真空(后人称为狄拉克电子海)。狄拉克认为,在真空海洋中,如果缺少了一个负能电子,就会出现一个“空穴”。“无中之无”对应着“有”,相应于一个具有正能状态的、质量和电子相同的带正电的粒子,称为反电子。1932年,安德逊在宇宙射线研究中发现反电子(现在叫正电子),证实了这个预言。狄拉克还预言:电子和正电子相遇将会“湮灭”,转化为光子;反之,两个高能光子也可转化为一对正、负电子。预言为实验所证实。
  狄拉克方程不仅适用于电子,也适用于质子、中子等其他微观粒子。1955年10月,高能质子加速器产生了质子、反质子对。1956年秋,发现反中子。中国王淦昌教授在1959年发现∑-超子的反粒子∑-。此后,粒子物理实验研究发现,每一种粒子都有反粒子。
  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被称为反物质。反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普通物质一样。区别物质和反物质的唯一办法是让它们相遇,在剧烈爆炸中“湮灭”产生光子。反物质的第一实例是:1965年,在美国国立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用7000兆电子伏的质子轰击铍靶,产生由反质子和反中子结合成的“反氘”。后来又产生了“反氦”。
  反物质的发现使科学家们产生一种想法,认为宇宙应该由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组成,宇宙中可能存在由反物质构成的反世界。瑞典物理学家克林和阿尔芬曾设想,如果宇宙中存在磁场,在一个区域内粒子和反粒子将向相反方向偏转而倾向分离,形成星系和反星系。即使星系和反星系由于万有引力作用收缩相遇,也会由于粒子和反粒子“湮灭”产生的大爆炸使它们分开。这些设想短期内尚难用实验证实。(摘自《现代科学知识小百科》)

  在这个月大事里有不少科技词汇,可以从工具书里找一找,词汇的意义是什么?例如:反物质、中微子、激光束……可以从《中国大百科全书》或者《世界最初事典》里找到,也可以在网络上查找。

中国科普研究所 郭治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983年6月18日莎莉·莱德(Sally Ride)和四名太空人乘坐挑战者号太空梭一起执行STS-7任务,在为期6天的飞行中,为印尼和加拿大部署了两颗通讯卫星,并使用机械手臂在太空中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卫星部署和回收。这不仅让莎莉·莱德成为美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更成为第一位在太空中使用机械手臂抓取卫星的太空人。继苏联1963年6月16日单独乘坐「东方六号」进入太空的范伦蒂娜·泰勒斯可娃,和1982年7月25日参与礼炮七号太空站任务,成为第一位完成太空漫步的女性太空人斯维特兰娜·萨维茨卡娅之后的第三位女性太空人。

  在1984年10月5日莱德搭乘挑战者号太空梭执行另一项挑战者任务STS-41G,这次任务持续了9天,在这次的飞行中,她使用机械手臂清除太空梭外部的冰块并重新调整雷达天线,因此她也成为第一位第二次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

  在太空旅程结束后,她仍继续影响着太空计划。在两次太空悲剧1986年的挑战者号和2003年哥伦比亚号所设立的事故调查委员会任职。并参加了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下令由太空专家组成的独立工作小组「奥古斯丁委员会」,其任务是检讨太空梭与后续计划。

  1987年离开NASA后,她仍然不减对于太空和科学的热情,成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教授并指导加州太空研究所。并在1999年至2000年期间担任Space.com的总裁。

  她认为鼓励学生接受科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她为中小学生写了几本和太空科学相关的儿童书籍,及创建有趣的科学方案,希望借由出版有趣的读物,来吸引孩童学习科学,尤其希望女孩能投入科学的行列,她认为科学或是工程绝不是男孩子的专利,女孩绝对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或是工程师。

  2012年在与胰腺癌抗争了17个月之后去世,享年61岁。2013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追授她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美国邮政署为了纪念莱德,在2018年的邮票上,描绘了莱德在1983年首次太空飞行时出现的彩绘肖像,在她身后是一架升起的太空梭。(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Google为了纪念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Sally Ride 64岁诞辰,首页上特别放上许多Sally Ride的Google涂鸦。
▲Google为了纪念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Sally Ride 64岁诞辰,首页上特别放上许多Sally Ride的Google涂鸦。

资料来源:Space.com

中国科普研究所 郭治

●1969年5月16日,前苏联的宇宙飞船抵达金星附近。
●1696年5月16日,出现最早的信皮。(《世界最初事典》P150)
●1865年5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宣告成立(世界电信日)。
●1861年5月17日,出现了彩色照片。(《世界最初事典》P249)
●1980年5月18日,中国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
●1930年5月19日,现代控制理论的奠基人卡尔曼诞生。卡尔曼是继维纳之后,对控制论贡献最大的科学家。
●公元前613年5月20日,即我国春秋时代鲁文公十四年,我国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彗星观察情况。
●公元724年5月20日,即唐开元十二年,唐代高僧、著名天文学家一行与太史监南宫说等人一起,测量了河南黄河以北的滑州起,经汴州浚仪古台(今开封)、许州扶沟县,直至豫州的北极高度、夏至日影长度,又测量了这四个地方的距离,结果得出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129.2公里。这样,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工作,与现代测得的数值较为接近。
●527年5月22日,我国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约466或472~527)被害至死。
●1891年5月22日,出现最早公开的电影。
●1808年5月23日,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巴丁诞生。巴丁曾两次获诺贝尔物理奖。巴丁有两大重要贡献:一是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二是提出了超导电性的BCS理论。
●1543年5月24日,伟大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从此,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1844年5月24日,世界第一份长途电报发报成功。
●1518年5月26日,我国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1518~1893)诞生于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县)。
●公元1199年5月27日,南宋杨忠辅编制的《统天历》正式颁布实行。杨忠辅在《统天历》中最杰出的贡献,是确定回归年长度365.2425日,这一数值直至今天仍在使用。
●1971年5月30日,美国发射火星探测器“水手9号”,11月13日进入围绕火星轨道。
●1912年5月31日,著名的美籍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1912~1997)诞生于江苏。她曾因杰出的工作而获得著名的沃尔夫物理学奖等。
●1988年5月,德国马普量子光学研究所特奥多·汉希教授领导的小组宣布,研制出了比目前使用的铯原子钟精确1000倍的氢原子钟,并用以测得了目前最精确的一个重要物理常数——里德伯常数。汉希小组是利用自己发明的差动齿轮光学方法实现了对氢原子电磁波的精确测量之后,利用氢原子电磁波研制成氢原子钟的。

查资料的方法:
  可通过翻阅《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查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通过大事年表查找:例如在1543年里,可以找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2、通过对哥白尼条目的查找,得到有关资料:按照汉语拼音的Ge,在P86就可以查到哥白尼条目;也可以通过对天体运行论条目找到有关资料等。
  3、通过条目分类目录查找:一行,通过“天文学家”的条目,可以在P497找到。

中国科普研究所 郭治

●1955年4月18日,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逝世。
●1971年4月19日,苏联“礼炮”1号航天站升空。
●1882年4月19日,生物学家达尔文逝世。
●420年4月20日,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诞生。
●724年4月23日,我国古代科学家一行进行天文测量。
●1919年4月24日,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逝世。
●1526年4月24日,我国古代科学家徐光启诞生。
●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
●1874年4月25日,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诞生。

科技资料卡片

资料卡题目:我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
资料卡分类:人造卫星,我国科技成就

内容提要: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65年夏,中央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定卫星系列发展规划,1967年12月卫星总体方案正式审定。经过模样、初样、试样、正样4个阶段,于1967年9月完成了全部环境模拟实验。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东方红”1号卫星,其外形为球表多面体,直径1米,重量173公斤。它由结构、温控、能源、跟踪、天线、探测系统以及作为试验项目的遥测系统、姿态测量和控制系统等组成,其任务是进行科学探测,为发展对地球观测、通讯广播、气象等各种应用卫星取得必要的设计数据。卫星成功地进入了预定的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

资料来源:
网络:中国科技·万方数据,网址:@ http://sinost.chinainfo.gov.cn/(1999年)
书籍: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东方红”1号 P75
图片: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彩图插页 P36

【备注】从《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中查找“东方红1号”的方法:从“内容分析索引”栏目里查找东方红的“东”字的拼音字头“D”,在P640,在D栏目中查找“东方”字(在P642)找到“东方红1号”条目在75a,311a,翻开P75,在左上处(a处)找到“东方红1号”条目,在条目的最后有图片的位置。

本文写于1999年3月15日,作者:郭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