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C/2014 UN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是一颗潜在大型奥尔特云(Oort cloud)彗星,由天文学家佩德罗·伯纳迪内利(Pedro Bernardinelli)和加里·伯恩斯坦(Gary M. Bernstein)在暗能量巡天照片中发现 。2014年10月20日彗星首次发现时,距离太阳29个天文单位,几乎与海王星的轨道一样远,也是至今为止发现最远的一颗彗星。它的出现为天文学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来研究来自太阳系极端边缘的天体。

  然而,研究人员需要将近七年的时间才能将那个奇怪的光点识别为一颗巨大的原始彗星,这可能是现代望远镜研究过的最大的彗星。

  现时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佩德罗·伯纳迪内利(Pedro Bernardinelli)说:「我的电话并没有停止响铃,我没想到天文界对这个发现给予了热烈的欢迎。」伯纳迪内利如当时的顾问加里伯恩斯坦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研究,他在博士学位的最后几周共同发现这颗彗星。

  彗星的核心大约有150公里。这是至今为止对彗星的最大尺寸估计。相比之下,欧洲太空总署的罗塞塔号(Rosetta)太空船在2014年至2016年在轨道上运行的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只有4公里大。

  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的大小甚至可能与一些历史上的大彗星并列,其中包括一颗非常明亮的彗星,可能是巨大的C/1729 P1彗星,它曾经于1729年进入内太阳系。

C/2014 UN 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将在接近内太阳系时继续变得更亮。彗星将在2031年1月21日最接近太阳,届时这颗彗星将进入距离太阳约16亿公里范围内,比土星的平均距离略远。然后它将开始离开到太阳系的外部区域,至少在2040年代仍然可见。

  彗星在太阳强光下蒸发时释放的气体量,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在夜空中的亮度可能与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Titan)一样明亮。如果是这样,这颗彗星应该在2031年用中、小型望远镜可见。

  天文学家计算出这颗彗星需要数百万年才能绕太阳一圈。只有三颗这样的长周期彗星在从奥尔特云进入的途中发现,而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在距离超过43亿公里的时候发现。因为它很早已经发现,现代的天文学家有机会解开它的奥秘。

  伯纳迪内利和伯恩斯坦发现彗星后,经过反复验证,在2021年6月19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才确认该物体为新发现的天体。五天后,这颗天体确认为彗星,并以两人的名字命名为伯纳迪内尔-伯恩斯坦彗星。

  彗星发现的消息迅速传开。几天之内,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开始将他们的望远镜追踪这颗彗星,并在他们的档案中搜寻任何其他未被注意到的图像。研究人员很快发现这颗彗星早在2010年就隐藏在档案的数据之中,从而提高了它已知轨道的准确性。

  在宣布这个消息后的24小时内,多个天文学家团队已经确认这颗彗星正在释放足够的尘埃和气体,形成可见的彗发或彗尾,尽管它距离太阳仍然超过32亿公里。

  彗星在接近太阳热量之前不会释放出太多物质,这会导致冻结的化合物直接升华成气体。然而,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似乎产生大量气体的挥发物,即使在海王星以外的寒冷太空之中也开始升华。观测结果显示,这颗彗星过去不可能在内部太阳系中花费太多时间受热,从而使它仍然具有诞生时的原始状态。

  关于它的彗尾的更多线索来自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简称TESS)在2018年和2020年拍摄的照片,这是一支由美国太空总署(NASA)运营的系外行星巡天太空望远镜,它也捕捉到这一颗即将到来的彗星照片。奇怪的是,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数据中的彗星比暗能量巡天图像中的要明亮得多。研究小组意识到,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的像素覆盖天空区域比暗能量巡天的像素要大得多,这意味着彗星一定是在释放一个巨大的、极其分散的尾巴。

  伯纳迪内利和伯恩斯坦回顾了暗能量巡天数据,将许多彗星的图像叠加起来,试图识别彗星的尾巴。最终,他们在数据中发现一个极其微弱的讯号,从而得知这颗彗星在距离太阳38亿公里时已经开始释放气体,这个位置比天王星的平均距离远近40%。

  通过追踪彗发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彗星接近太阳时的亮度,伯纳迪内利的研究团队开始模拟彗星的化学成分。他们发现,鉴于在这个极端距离处的阳光是多么微弱,彗星必须要释放出二氧化碳,或者释放出氮气,又或者两者都有。

  科学家已经在集思广益,如果使用太空船去探访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需要什么项目。目前,还没有正式的任务在进行之中,但如果各国的太空机构迅速行动,不迟于2029年发射飞掠彗星的探测太空船,可能会在2033年拦截到这颗彗星。

  研究人员还在努力破译这颗彗星过去在太阳系中的运行轨道,以确定它曾经被太阳改变了多少次。伯纳迪内利和伯恩斯坦的团队计算出,到2031年,这颗彗星将是至少300万年以来它距离太阳最近的一次。

  然而,深入了解过去是极其困难的。奥尔特云彗星距离我们很远,它们的轨道可以被经过的恒星推动,这意味着模拟它们的轨道需要绘制恒星在银河系中的运动图。新的数据显示,只要有一颗特别麻烦的恒星在附近,已经可以破坏追踪彗星轨道的任何努力。

  几年来,研究人员已经知道,大约在280万年前,一颗编号HD 7977的类太阳恒星经过太阳系。但没有人知道它究竟飞过那里,甚至不知道HD 7977经过了太阳系的哪一边。

  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人们对这颗恒星对奥尔特云彗星的重力牵引知之甚少,这可能对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最后一次接近太阳的时间以及它与太阳的距离有多近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彗星越来越近,新的观测也可能改变它估计的大小。150公里的估计是基于它当前的亮度,以及彗星释放的尘埃和气体的模型。但是使用这种方法计算彗星大小是一项棘手的工作。如果彗星的排气模型不完整,那么彗核可能看起来比实际大。

  好消息是,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给世界的天文学家罕见的时间机会。智利的薇拉·鲁宾天文台(Vera C. Rubin Observatory)天文台如果准时在2023年启用,至少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能够追踪这颗彗星。使用最先进的望远镜将改变我们对太阳系的看法,并且可能发现更多像伯纳迪内利-伯恩斯坦这样的彗星。

  【图、文:节译自暗能量巡天网页;研究全文刊登在2022年1月31日出版的arXiv论文预印本网站,标题是:Size and albedo of the largest detected Oort-cloud object: comet C/2014 UN 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我们知道编号130小行星怂女星(Elektra)很特别。天文学家之前已经发现它有两颗卫星,使得它成为罕见的三重小行星系统。现在发现它有第三颗卫星,这使得它更加罕见,是太阳系中第一个发现拥有三颗卫星的小行星。

怂女星和它的卫星
怂女星和它的卫星

  怂女星在1873年2月17日发现,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运行。它呈长方形,最长边长215公里,是一颗相对较大的小行星,每5年绕太阳公转一圈。

  2003年,发现第一颗围绕怂女星的卫星,2014年又发现第二颗。这些发现很有趣,但并不罕见。目前已知有一百五十多颗小行星拥有一颗或者两颗卫星,就像行星可以有受重力束缚的卫星一样。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发现怂女星第二颗卫星的女天文学家杨彬说:「在大型小行星周围可以找到多个卫星,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一项名为双小行星改道测试(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简称DART)计划在2022年稍后时间与一颗这样的小行星的卫星相撞。」

  来自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的安东尼·伯杜(Anthony Berdeu)博士及同事,使用智利甚大望远镜(Very Large Telescope,简称VLT)的图像仔细观察怂女星,他们在另外两个轨道内发现隐藏的卫星证据。

  在距离344±5公里的新卫星将比在497.63±0.33公里和1297.58±0.54公里处的兄弟姐妹略小。它每16.29小时绕怂女星公转一次。对于站在第三颗卫星表面的人来说,怂女星在天空中隐约可见。

  伯杜博士说,他使用一种新算法找到卫星,在甚大望远镜拍摄的图像中消除其它极其微弱的光线。该算法采用的数据缩减技术可以使怂女星及它的周围环境的图像更加清晰。

  伯杜博士说:「对该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可以揭露这种多卫星的小行星稳定性。第三颗卫星的轨道与其它两颗卫星的轨道不一致,这是非常奇怪。」杨彬博士表示,她认为该系统不稳定,最内的第三卫星最终可能会落回怂女星上。

  杨彬博士说:「它还可以告诉我们更多关于拥有多颗卫星的小行星形成状况。这次新发现激励研究小行星撞击的形成,并尝试限制一次撞击可以形成多少颗卫星。了解一个系统能真正维持多少颗卫星?」

  【图、文:节译自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2022年2月8日新闻公布;研究全文刊登在2022年2月8日出版的第658卷《天文学及天体物理学报》,标题是:First observation of a quadruple asteroid】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发现一对棕矮双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彼此距离最远的棕矮双星!这对名为CWISE J014611的棕矮双星,相距约129天文单位,是冥王星与太阳距离的三倍远。由于棕矮星质量较小,它们之间的重力较弱,因此相聚较远的棕矮双星更不容易存在。

CWISE J014611棕矮双星想象图
CWISE J014611棕矮双星想象图

  研究团队表示CWISE J014611是由NASA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SE)的数据库,透过公民科学Backyard Worlds: Planet 9计划所发现。这项计划由一般民众帮助搜索WISE图像数据库以寻找棕矮星和低质量恒星。研究团队逐一检查来自Backyard Worlds: Planet 9约3,000颗棕矮星候选星,并将WISE图像与其他资料相比较,寻找棕矮星的证据。团队使用暗能量巡天(The Dark Energy Survey)的数据比对,确认它是一对棕矮双星。之后使用位于夏威夷凯克天文台的近红外阶梯光谱仪(NIRES)观测CWISE J014611。团队表示:凯克天文台的近红外阶梯光谱仪在红外波段的敏感度非常优秀,由于棕矮双星亮度微弱,但NIRES能获得足够好的光谱数据。团队确认棕矮双星的光谱类型为L4和L8,并估计它们与地球的距离为130光年。

  团队说:能找到如CWISE J014611.20-050850.0AB这类间距远低质量双星系统相当不容易,通常这种系统在其生命初期就被破坏了。这一发现能让天文学家有机会更了解棕矮双星系统,并开发有助于在未来识别更多棕矮双星系统的模型和工作程序。相关研究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学刊。(编译/台北天文馆研究员李瑾)

资料来源:Science Dail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上图为Alcyoneus星系,左下及右上两片橘色的是电波瓣,上下长达1,630万光年。
上图为Alcyoneus星系,左下及右上两片橘色的是电波瓣,上下长达1,630万光年。(Oei et al., arXiv, 2022)

  在30亿光年外有这么一个超巨大的电波星系,它的左右两瓣达到了1,630万光年之谱,构成了迄今为止发现最大的早期星系,这一发现凸显了我们对这些庞然大物的理解依然不足,但它可以成为科学家认识此类星系的途径。

  巨大的电波星系是这个充满未知的宇宙中另一个更深层的谜团,它们包含了一个主星系(一般位于中间)以及从星系中心两侧喷发出的巨大喷流和电波瓣,这些喷流、瓣状结构与星系间的介质交互作用,产生了同步辐射现象。科学家很早就已经确定这是由于电波星系中的活跃黑洞形成的,当它们吸积周围的盘状物质时,并非所有物质都会被完全吸入视界之中,其中一小部分汇集到黑洞的两极,在该处以电浆喷流的形式喷射到太空中,速度相当接近光速,这些喷流可以飞行极远,然后在远处形成一个扩散的发出无线电讯号的电波瓣。

  我们目前还没有搞懂的是,为何在一些星系中它们会增长到如此巨大的规模?本次发现的名为Alcyoneus星系最早是在欧洲低频阵列(LOFAR,一个干涉原理的观测设备,由两万个无线电天线组成,分布于欧洲52个地点)中被识别出来的,透过去除干扰及校正光学畸变,最后得到了这张影像,在此之间所观察到的电波星系,两侧电波瓣能达到200万光年都已经相当大了,而该星系两瓣的长度竟达到了500万秒差距,意即1,630万光年。

  除了电波瓣的尺度非常夸张,科学家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椭圆星系,总质量约为太阳的2,400亿倍,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也有太阳质量的4亿倍,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电波星系来说,这两个数值却只能敬陪末座。研究人员也发现,它的两片电波瓣所蕴涵的气体量也是所有电波星系中压力最低的,可能是该星系正处于平均密度远低于一般状况的太空环境,目前研究人员仍无法确认真实的原因,但无论它的背后原因为何,在遥远的彼端,该星系仍然处于膨胀的阶段,本研究预计发表于《天文学和天文物理学》期刊上,现在可在arXiv网站上查阅下载。(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这18个模糊白点都代表同一颗星体HD 84406
这18个模糊白点都代表同一颗星体HD 84406(NASA)

  NASA公布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拍到的第一颗恒星,还有一张自拍照,虽然这还不是一张「完成品」,只是这巨大的太空望远镜为期数月、一系列的校准步骤的过程之一。

  这张惊人的照片有18个模糊白点,它们全部都是位于大熊座的恒星HD 84406。这颗恒星亮度为6.9等肉眼无法看到,需要双筒望远镜才看得到。这张影像是为期数个月校准巨大主镜过程之一,这18个星点是被主镜的18个片单独镜片反射到韦伯的次镜,最后进入主要成像设备近红外相机(NIRCam)。目前看来进度良好,这些点都位于中心部分附近,科学家将逐渐调整主镜镜片角度,直到18光点变成一颗星。

  为了帮助调整,团队还拍摄了一张自拍照,它是透过NIRCam上的一个特殊镜头所拍摄。NASA之前表示,由于没有额外工程用相机,不可能自拍,所以这张照片让太空迷惊喜,深获好评。

韦伯通过NIRCam上的一个特殊镜头拍摄的自拍照
韦伯通过NIRCam上的一个特殊镜头拍摄的自拍照(NASA)

  价值100亿美元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是迄今发射最大、最强大的太空望远镜。它在2021年12月25日发射,2022年1月24日到达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日地系统拉格朗日L2点,未来将揭开第一批恒星和星系、以及暗物质、系外行星等天文奥秘。(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

  水星和金星绕太阳的轨道都在地球轨道以内,故有「内行星」之称。从地球上观看,这两颗行星常在太阳左右,仅能在清晨日出前或傍晚日落后的短暂时机观看,因此常有「晨星」与「昏星」之称。而水星另有「辰星」的别称。

  2022年2月17日5时07分,水星达到西大距的位置。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平时因与太阳离角小,所以总被阳光遮掩而不易观看,只有在「大距」位置时才比较容易看到。

  「大距」的意思是太阳、水星和地球三者排成一直角三角形,而水星位于直角顶点位置时,从地球上所见的水星离太阳最远,届时在日出或日落前后所见的水星仰角相对较高,较容易观看。当水星位于太阳以西时称为「西大距」,日出前早于太阳升起;在太阳以东时为「东大距」,日落后晚于太阳落下,其大距时的距角在18至28度之间变化。

  今年水星共有7次大距,而其中观赏条件最佳的就属2月17日的「西大距」,水星与太阳距角达26.3度,视亮度0等,为日出前东南方天空中亮度仅次于金星的白色亮星,以肉眼即可看见,如果透过天文望远镜则可看出其弦月状的外观。

  不过由于水星轨道与观测日期、地点等因素,水星在日出或日落时仰角最高的时间通常都不在大距当天。以本次来说,虽然大距发生在17日,但水星在12日的日出时仰角可达18度,还略高于大距当日,所以这段期间的清晨5时30分到6时前都是观看水星的最佳时机。

  在这段期间里,明亮的金星、水星与红色的火星刚好在排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很容易辨识,早起的民众不妨抬头往东南方找找这个别致而有趣的大三角,也认识一下这三颗行星。(编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2022年2月17日清晨,水星、火星与金星示意图。
2022年2月17日清晨,水星、火星与金星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通常行星形成的时间会与其母恒星相当,但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KU Leuven)主导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些类型的恒星即使濒临死亡,仍有可能形成行星,若此得到证实,行星形成的理论将会有所调整。

  我们的太阳诞生于46亿年前,在接下来的一百万年里,周围的物质聚集成原行星。行星从原行星盘中诞生,原行星盘就像是一个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巨大煎饼,而太阳位于中间,这也就是为什么它们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运行。但当太阳走到生命的终点时,会膨胀形成红巨星,抛出大量物质,并吞噬在地球以内的内行星,最终形成白矮星,在这种情况下,白矮星的周围不会形成新的行星。但像太阳一样的单星反而是少数,大多数的恒星以双星或多星系统存在。在双星的情况下,虽然年龄相同,但质量不同,因此会有不同的寿命,我们已知当其中一颗变成红巨星时,第二颗恒星的引力会导致垂死恒星喷出的物质形成一个扁平的旋转圆盘,而这个圆盘与天文学家在银河系其他地方的年轻恒星周围观察到的原行星圆盘非常相似。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圆盘显示可能有行星形成的迹象,观测结果发现有十分之一带有圆盘的演化双星中,在圆盘中看到了一个大空腔,这表示有东西漂浮在那里,并收集了空腔区域中的所有物质,而最可能的答案就是行星。这颗行星可能不是在其中一颗双星生命最开始时形成,而是在最后形成的。并且发现在盘中具有大空腔的演化双星中,在垂死恒星表面上的重元素非常稀少,研究团队怀疑富含这些元素的尘埃颗粒被行星所捕获。

  天文学家还不确定是否真的是行星造成观测到的结果,如果新的观测证实这些行星是在其中一颗恒星生命结束后才形成的,这将是一个重大发现,表示现行的行星形成理论需要调整。该研究成果发表于《Astronomy & Astrophysics》期刊上。(编译/台北天文馆赵瑞青)

正在形成第二代行星的双星系统示意图。
正在形成第二代行星的双星系统示意图。

资料来源:KU Leuven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银河系就像一件古老的羊毛衣那样,中间应该布满了「黑洞」,根据科学家的估计,应该有多达1000万至10亿个恒星质量的黑洞在银河系中游荡,但有一个最糟的问题就是它们基本上是不可见的,只有在它们路过一些物质或天体时,其重力场改变环境亮度才可间接察觉,一个研究团队首次成功地探测到一个孤独黑洞,它距离地球5200光年。

  黑洞的重力场相当强大且极端,它会扭曲任何穿过它的光,所以当一颗遥远恒星或星系的光抵达它附近时,适当的行进方向及角度将使它变得异常明亮,此时科学家见到它就知道这个光是经过了一次重力场放大的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为重力透镜效应,而根据其尺度大小,这次的现象则被归类为微重力透镜效应,借此,科学家第一次看到一个流浪黑洞,并且可探测出其质量大小,可能大于中子星,这更加证实了它的黑洞性质。

哈勃望远镜对该天文事件的后续观测照
图说:哈勃望远镜对该天文事件的后续观测照

  微重力透镜事件可以对系外行星及恒星分门别类,但这些行星和恒星的质量太低,其亮度变化并不明显,但实际上每年天文学家都能看见数千次的微重力透镜事件,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背景恒星亮度的增强,考虑到天空中的恒星数量,这并不奇怪。

  监测天空的两项独立科学计划,光学重力透镜实验(OGLE)与天文物理学中的微透镜观测(MOA)分别在2011年6月2日同步记录到了这项事件,并且一直持续观测了相当久,该事件在同年的7月20日达到峰值。这次事件分别被命名为MOA-2011-BLG-191/OGLE-2011-BLG-0462,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它不仅持续时间异常的长,约270天,而且显示出异常高的亮度变化。直到2017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在8个不同的场合对该区域进行观测,有了这些观测资料,研究团队发现最适合这些数据的结果为黑洞,并且透过恒星亮度的强度变化,该黑洞被计算出其质量约为太阳的7.1倍,事件视界应只有42公里宽。

  此外,研究团队还算出了该物体的移动速度为每秒45公里,它很可能是前一颗恒星在超新星爆炸时被抛射至太空中的,如果这种不平衡的爆炸发生了,就有机会将恒星坍缩的核甩到太空中,我们以前也曾经见过类似的状况,白矮星LP 40-365及中子星PSR J0002+6216就是两个例子。

  在2019年的研究中提到,银河系周围可能有数百万个「自然踢出」的黑洞,而探查到的这个黑洞如果就是其中之一,那么这些天体可能在银河系中高速流浪,借由灵敏的X射线望远镜来确定周围的星际介质中是否正在从中吸收任何物质,一旦发现该类黑洞群体,我们可能就有更多的观察样本及新的发现,本研究已提交至《天文物理学》期刊,其预印本可于arXiv上查阅。(编译/台北天文馆技佐许晋翊)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22年1月30日,天问一号火星轨道飞行器发送回一段自拍影片,庆祝农历新年。

  这段38秒的影片里,在天问一号的机体上可以见到阴影和阳光的流动,机体的绝缘材料由于阳光的热而产生轻微膨胀,火星影像随即在机体下方出现,可以看见许多火星的表面特征。

  影片由天问一号一部安装在「自拍杆」末端专用于「自拍」的小型遥控相机所拍摄,这个可以伸展的自拍棒由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制成,超轻仅重0.8公斤,主要用于监测和评估关键设备的状况。

中国天问一号火星轨道飞行器最新发布的一段自拍影片截图。(图片来源:CNSA)
中国天问一号火星轨道飞行器最新发布的一段自拍影片截图。(图片来源:CNSA)

  截至2022年1月31日,天问一号已在轨运行557天,祝融号也工作了255个火星日,行进1524公尺的距离。至今,天问一号任务已送回约600GB的科学资料,两者设备状况良好。(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PACE.com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王星(左)与海王星
天王星(左)与海王星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天王星和海王星最像双胞胎,它们的大小、质量、成分与结构、甚至连旋转速度都近似,但是,海王星有迷人、梦幻般的天蓝色,还带有可见的旋转风暴,天王星却呈现单调的淡青色,这两颗行星如此相似,颜色却是明显不同,为什么?

  根据牛津大学行星物理学家Patrick Irwin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因为有一层雾霾包覆,稀释了天王星的蓝色调。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结构非常相似,都有一个小的岩石核心,被水、氨和甲烷冰所包覆;气态大气由氢气、氦气和甲烷组成,但就像太阳系中的所有其他大气一样,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分层的。

  研究团队分析了这两颗行星的可见光和近红外的观测结果,建构了新的、能够很完整地复制观测结果的大气层模型。

  在他们的模型中,两颗行星都有一层光化学雾,这是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分解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产生的雾霾颗粒,研究人员称之为Aerosol-2层。在天王星上,Aerosol-2层的不透明度几乎是海王星上的两倍,因为这些粒子吸收紫外线,具有几近白色的可见反射光谱,所以天王星观察到的紫外线反射率较低,也解释了为什么天王星在人眼看来比海王星的蓝色更淡许多,以及为什么黑点在海王星比较容易被观察到。

  Aerosol-2层下方被称为Aerosol-1层是更深的雾层,是甲烷重新蒸发与沉积的雾霾颗粒,这些雾霾颗粒凝结成硫化氢的亚微米晶体,该区域的光谱特征与冰和黑雾一致,研究小组认为,Aerosol-1区域是在海王星上观察到的斑点和条带等暗特征的起源地,如果海王星的Aerosol-2层更薄、更透明,这些特征就会更明显。

  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海王星的Aerosol-2层不如天王星的致密,但研究人员认为,海王星的大气层可能比天王星更能有效地通过释放甲烷来清除雾霾。(编译/台北天文馆刘恺俐)

资料来源:Science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