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蓝色小行星非常罕见,蓝色彗星更是几乎闻所未闻。美国亚利桑纳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UA)博士生Teddy Kareta等人透过位于夏威夷红外望远镜设施(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和史密松恩天文物理观测站(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位于亚利桑纳霍普金斯山(Mount Hopkins)的提立哈斯望远镜(Tillinghast telescope)进行观测,捕捉罕见的蓝色小行星讯息,企图揭开这颗小行星的神秘面纱。这颗编号第3200号的小行星菲以颂(3200 Phaethon)是每年三大流星群之一的双子座流星雨(Geminids,00004 GEM)的流星体来源。有趣的是,这颗天体时而类似小行星,但时而却表现得像颗彗星,其行为本就让天文学家倍感困惑,最新研究成果却让这个疑惑更为加深。

1542552277366641.jpg

  小行星的颜色主要受到表面物质能反射的太阳光波段的影响,绝大部分的已知小行星是暗灰色或红色调;而蓝色小行星就是反射的阳光中以蓝色光偏多的结果,菲以颂就是其中之一,这类小行星非常稀少。

  菲以颂之所以在小行星中鹤立鸡群的原因主要有二点:其一,它是太阳系内颜色相近的小行星和彗星中「最蓝」的天体之一;其二,它的轨道在近日点时非常靠近太阳,致使彼时它的表面温度会被加热到摄氏800度左右,热到足以融化铝金属。其实天文学家还被另一个理由吸引:菲以颂的外表特征和行为模式兼具了小行星和彗星的特性。

  在天空中,菲以颂看起来是个光点,就像其他数以千计的小行星一样,而不是像彗星一样有着模煳彗发和长长彗尾的模样。但菲以颂却是每年12月中旬固定出现的双子座流星雨的来源。流星雨发生在当地球通过彗星遗留在轨道上的残渣团块时。所以流星雨发生的时间和辐射点所在位置,只与彗星相对于地球的轨道有关。菲以颂之所以被认为是双子座流星雨的母天体,就是因为它的轨道和双子座流星的轨道非常近似。

  一直到1983年菲以颂被发现之前,天文学家一直认为流星雨只和彗星活动有关,从没想过会有小行星啥事。所以,天文学家便认为:菲以颂应该是一颗「死彗星(dead comet)」,所有彗星上的的可挥发性物质都已耗尽,只残余岩质部分。但典型彗核通常是红色,而非蓝色。所以,即便菲以颂的轨道偏心率极大,让人联想到彗星,但实在无法确切的说菲以颂比较像小行星还是比较像死彗星。

  菲以颂在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前后,都会释放出细小的尘埃尾,就像是乾涸河床在午后被加热到一定程度会龟裂一样。在整个太阳系里,这种活动通常只发生在两个天体上,菲以颂,和另一个类似的天体。就是这种活动,搅乱了传统上对于小行星和彗星的定义和分际。

  Kareta等人分析了各望远镜取得的观测资料,认为菲以颂可能与2号小行星智神星(2 Pallas)有关,或甚至是从智神星分裂出来的;而智神星,是太阳系里一个大型的蓝色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里。然而有趣的是,他们发现菲以颂比之前测得的还要暗,反射阳光的比例(反照率)仅有智神星的一半左右,这让想说明菲以颂和智神星究竟有何关连又增添了些许难度。此外,这些天文学家获得:菲以颂表面的蓝色相当均匀一致,显示它近期曾被太阳均匀的烘烤过。

  这个研究团队目前正规划要观测另一颗蓝色小行星2005 UD。天文学家认为2005 UD可能与菲以颂有关连,所以想知道它们俩个是否有共同的稀有特性。而这个结果,或许就能弥平菲以颂到底是什么样的天体的争议。

额外红利:有关双子座流星雨的五个事实:

  双子座流星雨极大期发生在每年的12月13-14日,于凌晨2时左右的观察时机最佳。不过其实在极大期前后几天,也能看到这群流星雨,只是数量比极大期少。

  双子座流星雨是每年最活跃的流星雨之一,在极暗环境中、天空透明度非常棒的状态下,每小时约可见120颗流星。

  双子座流星雨盛宴出现历史不长。这群流星雨在1862年首见于美国密西西比州,从中国历史文献纪录上则或许可前推至西元1077年。

  双子座流星雨是全年所有流星中,唯二与活跃彗星无关的流星雨之一。另一群是极大期约在每年1月3日的象限仪座流星雨,其来源是2003 EH1,这或许也是一颗死彗星。

  双子座流星雨的辐射点,即流星看起来从天空中某处向外射出的地方,非常靠近北河二(Castor)这颗双子座两颗头部亮星之一。以望远镜或高品质的双筒观察北河二的话,其实会看到北河二是由数颗星聚集而成的聚星系统,不过单以肉眼观察是无法将这几颗星分辨开来的。

资料来源:University of Arizona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41413413713690.jpg  小行星双星,或者说,小行星有卫星,其实挺稀松平常的,到目前为止已经观测到约300多组这样的系统,有些甚至拥有2颗卫星。天文学家趁2018/10/7小行星2018 EB最接近地球时,透过位于南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波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和在美国加州的金石雷达站(Goldstone Radar)进行观测,发现2018 EB也是个小行星双星系统。

  既然小行星双星很常见,那么2018 EB有伴星有何稀奇?重点在于:2018 EB的轨道与地球轨道非常近似,仅有轨道倾角稍微不同而已。数百万年或甚至数十亿年来,这颗太空岩石每年有2次和地球很接近的机会,分别在4月和10月。天文学家在2018年4月透过近地天体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NEOWISE)拍到2018 EB,之后在10月前不久的接近机会,拍到2018 EB之外,还有它带着的小卫星。

  2018 EB并不大,但在近地小行星里也不算小,直径仅约155~240公尺左右。2018/4/4小行星2018 EB距离地球约10LD地月平均距离;2018/10/7时,2018 EB与地球接近到小于15LD。正是因为这么接近,所以阿雷西波天文台和金石雷达站的观测可以看得比往常更清楚,正因如此,才有机会拍到2018 EB的卫星。根据NASA喷射推进实验室(JPL)的计算,下次2018 EB再要有这么接近的机会,可得等到2147年了,届时将与地球相距仅约4LD。(注:LD=lunar distance地月平均距离,1LD约相当于384,400公里。)

  2018 EB被归类为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天体(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PHO),意味着在它轨道的某些地方会很接近地球,如果一旦发生撞击地球的事件,按它的大小,将会引起区域性的毁灭事件,重创面积将大于一座台北市的范围。

  不过,根据计算,至少在未来171年之内,2018 EB和它的卫星都没有任何撞击地球的机会。所以,我们在2018 EB的威胁下还是安全的。

1541415317346275.jpg

资料来源:EarthSky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1538491742604821.jpg  根据2018年9月25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的《小行星通告》,中国三位科学家得到小行星命名殊荣。

  编号079694 Nanrendong南仁东小行星,1998年9月25日由北京兴隆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临时编号为1995 SZ62。

  南仁东(1945-2017),是一位有前瞻的天文学家,在2003年至2009年期间,担任国际天文联会第十委员会的副主席和主席。南仁东被誉为五百米孔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之父,他从倡议、实施到带领完成五百米孔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工作,并且担任这个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

  编号120730 Zhouyouyuan周又元小行星,1997年9月26日由北京兴隆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临时编号为1997 SN33。

  周又元是位天体物理学家,1938年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和宇宙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为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天文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编号079286 Hexiantu贺贤土小行星,1995年9月28日由北京兴隆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临时编号为1995 SQ53。

  贺贤土生于1937年,是一位领先的理论物理学家和中国科学院学者。他在等离子体物理学,非线性科学和统计物理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得到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图:互联网;文:余惠俊节译自国际小行星中心《小行星通告》;新闻资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香港天文学会

1538490172775490.jpg

  根据2018年9月25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的《小行星通告》,新增了二颗以台湾城市和一颗以台湾国家公园命名的小行星。

  编号200033 Newtaipei新北市星,由林启生和叶泉志于2007年8月6日发现,临时编号为2007 PX46。新北市位于台湾北部,包括大部分岛上的北部海岸线,环绕着台北盆地。新北市是台湾人口最多的城市。

  编号237164 Keelung基隆星,由萧翔耀和叶泉志于2008年10月22日发现,临时编号为2008 UP128。基隆市位于台湾最北端。这个港口城市三面环山,面朝大海。基隆是一个极好的天然深水海港。

  编号278956 Shei-Pa雪霸星,由萧翔耀和叶泉志于2008年10月22日发现,临时编号为2008 UZ83。雪霸国家公园位于台湾中部,由雪山和大巴尖山的山峰围绕,公园面积76,850公顷,里面有五十一座超过三千米高的山峰。

【图:互联网;文:余惠俊节译自国际天文学联会小行星中心《小行星通告》;新闻资讯由林景明提供】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日本隼鸟2号(Hayabusa 2)太空船,在2018年9月21日朝下宽900米的小行星龙宫(Ryugu)投下2具探测器MINERVA-II1A和MINERVA-II1B,成功登陆并进行跳跃移动,创下在小行星上移动探测器成功的新纪录。

  隼鸟2号在2014年12月3日由H-IIA火箭发射升空,历经3年于2018年6月底到达龙宫,太空船除了环绕小行星观测之外,也将执行3次登陆,以射出金属弹方式采集岩石,预计在2020年12月以特殊的返回舱把标本带回地球。

  此外,为研究龙宫的地表,隼鸟2号也搭载了4台小型探测机器人,9月21日先让其中两台降落。MINERVA-II1A和MINERVA-II1B为18公分、高7公分的柱状体,重约1.1公斤,携带7个摄影镜像与测量温度等仪器。由于小行星重力微弱,它们以内部旋转的马达使得探测器反弹地面方式“跳跃”,而可以探索多处小行星表面。10月初,隼鸟2号将投下10公斤重,与德国及法国合作建造的登陆器MASCOT,明年再投下登陆器MINERVA-II 2。

1537684434562122.jpg

1537684578100554.jpg

1537684578100554.jpg

资料来源:https://www.space.com/41903-hayabusa2-hopping-robots-asteroid-ryugu.html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18/9/6凌晨0:48,第27号小行星司箫星(27 Euterpe)通过冲的位置,距离地球约1.401AU,位于宝瓶座方向,整晚可见,但因位置比较偏南,较佳观察时间是午夜前后。亮度仅约+9.8等,需使用口径8~1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配合天文摄影方式才比较容易找到它的踪迹。小行星在天空中移动的速度比行星快,行星又比一般恒星快,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对着同一天区拍摄,从中寻找移动天体,就可以找到这些小行星。本次司箫星时,恰在+7.8等的海王星附近不远处,两者亮度也差不多,海王星也将在9/8冲,可一併欣赏。

  司箫星乃英国天文学家欣德(John Russell Hind)利用位于伦敦的乔治‧毕夏普天文台(George Bishop Observatory)在1853年11月8日发现的。这颗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内侧区域,且直径接近100公里,是以它为首的400多颗司箫星小行星家族中最大的,所以这颗小行星是全天最亮的小行星之一,最亮时可达+8.3等左右。其名「Euterpe」来自希腊神话中的音乐缪思(Muse);缪思是希腊神话中主司艺术科学的9位女神的总称。

1536159021450010.png

2018/9/6凌晨0:48司箫星冲时,所在位置示意图。
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根据掩星专家Steve Preston的预测:2018/8/7晚上21:28,137号小行星存女星((137) Meliboea)将从11.8等的恒星UCAC4-444-089090前方通过而造成小行星掩星现象。掩食带通过台湾西部的澎湖、嘉义、云林、彰化台中、南投、苗栗新竹、桃园、新北、台北、基隆、宜兰等地,部分台南和花莲地区也可能有机会看见本次掩星事件。由于被掩恒星仅11.8等,需利用口径15-2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1532968240263028.jpg

2018/8/7晚上21:28,存女星掩星可见区域示意图。

  由于掩星时间非常短,建议最好使用校过时的录影设备,加在望远镜后方进行观测,录影设备的时间误差勿超过1秒钟。观测结果,连同观测者姓名、观测地点(经纬度与海拔高度)、仪器等,可寄至tam001@tam.gov.tw,将协助转寄给Steve Preston博士以提供科学分析。

  UCAC4-444-089090位在赤道座标(J2000.0)RA: 18h59m20.6406s DEC: -01°18'51.294",这颗恒星属于天鹰座,掩星发生当时,恒星在南方仰角约63度的地方。小行星本身亮度+11.8等,与UCAC4-444-089090相当,所以望远镜中能看到小行星和恒星互相接近,掩星,然后又互相分离的画面,两者合成的亮度约为+11.0等左右。恒星被小行星掩住的时间长达21.4秒,恒星亮度估计会减少+0.7个星等。其他详细预报资料与星图请参见Steve Preston掩星预报网

  这颗小行星直径约144公里,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外侧,属于以它为名的小行星家族,换言之,存女星是该家族中最大的主要小行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长达5.52年。按化学组成性质,这颗小行星以及它的家族成员都属于C型小行星,主要组成成分为碳酸盐类物质,而从光谱来看,这些小行星尚可能有含水物质。1990-1991年经过亮度曲线分析结果,这颗小行星的自转一周约需15.28小时,但在2009年的新研究却发现自转周期应该是25.676天左右。表面反照率约0.0503,虽不及(1436)萨隆塔小行星,但也是偏暗的了。

  存女星小行星由奥地利天文学家J. Palisa于1874/4/21在奥地利海军天文台(Austrian Naval Observatory)观测时发现。其名Meliboea来自于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女子名,有人认为是大洋河河神欧开诺斯(Oceanus)的女儿之一。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根据掩星专家Steve Preston的预测:2018/8/5凌晨1:53,1436号小行星萨隆塔((1436) Salonta)将从11.7等的恒星UCAC4-469-130550前方通过而造成小行星掩星现象。掩食带通过金门、台湾北部的苗栗、新竹、桃园、新北市、台北市、宜兰等地(蓝线之间的区域),而基隆、台中、南投与花莲的北部也可能有机会看见本次掩星事件(红线之间的区域)。 由于被掩恒星仅11.7等,需利用口径15-2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1532967115595635.jpg

2018/8/5凌晨1:53,1436号小行星萨隆塔掩星可见区域示意图。

  由于掩星时间非常短,建议最好使用校过时的录影设备,加在望远镜后方进行观测,录影设备的时间误差勿超过1秒钟。观测结果,连同观测者姓名、观测地点(经纬度与海拔高度)、仪器等,可寄至tam001@tam.gov.tw,将协助转寄给Steve Preston博士以提供科学分析。

  UCAC4-469-130550位在赤道座标(J2000.0)RA: 21h24m16.4450s DEC: -03°46'20.200",这颗恒星属于小马座,但是掩星发生当时,恒星在西南方仰角仅61度的地方。而萨隆塔小行星本身亮度+14.7等,比与UCAC4-469-130550暗很多,所以一般望远镜中只能看到恒星本身突然变暗又变亮的景象,但若是使用口径3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许能看到小行星和恒星互相接近,掩星,然后又互相分离的画面,两者合成的亮度约为+11.6等左右。恒星被小行星掩住的时间约5.4秒,恒星亮度估计会减少3.1个星等。其他详细预报资料与星图请参见Steve Preston掩星预报网

  这颗小行星直径约63公里,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的外侧,不属于任何已知的小行星家族,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长达5.58年。按化学组成性质,这颗小行星属于P型小行星,含有丰富的矽酸盐、碳和无水矽酸盐,内部可能有水冰,反照率很低,只有0.028左右,这表示它反射太阳光的比例很低,表面显得很暗,或许是太阳系内最暗的天体之一。天文学家由其亮度变化曲线,测定其自转依周所需时间约8.861小时和8.8716小时,之所以有两组自转周期,是因为经由电脑模拟后,发现它有两组自转轴,所以整体看来像是乱滚一样。

  萨隆塔小行星发现于1936/12/11,故发现当时的暂时编号为1936 YA,是由匈牙利天文学家György Kulin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康科利天文台(Konkoly Observatory)观测发现。Salonta之名来自Kulin出生的罗马城市Salonta。不过其实在3天后的1936/12/14当晚,法国天文学家André Patry在尼斯天文台(Nice Observatory)也曾独立发现过这颗小行星,只是国际小行星组织( Minor Planet Center)只认证首位发现者,Patry因而错失发现权。而后天文学家根据其轨道回溯,发现在1933年、1934年都曾有人观测并纪录过,分别被列为1933 FX1、1934 NU,只是当时没有发现是同一颗,导致这两次编号的发现者也错失了这颗小行星的命名权。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根据掩星专家Steve Preston的预测:2018/8/1凌晨2:44,198号小行星葡神星((198) Ampella)将从10.8等的恒星UCAC4-370-142593前方通过而造成小行星掩星现象。掩食带台湾南端的高雄、屏东、台东一带,台南地区也可能有机会看见本次掩星事件。由于被掩恒星仅10.8等,需利用口径10-15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1532614603882927.jpg

2018/8/1凌晨2:44,葡神星掩星可见区域示意图。

  由于掩星时间非常短,建议最好使用校过时的录影设备,加在望远镜后方进行观测,录影设备的时间误差勿超过1秒钟。观测结果,连同观测者姓名、观测地点(经纬度与海拔高度)、仪器等,可寄至tam001@tam.gov.tw,将协助转寄给Steve Preston博士以提供科学分析。

  UCAC4-370-142593位在赤道座标(J2000.0)RA: 18h38m44.9365s  DEC: -16°07'05.263",这颗恒星属于人马座,但是掩星发生当时,恒星在西南方仰角仅9度的地方,所以观测地点必须挑选西方地平无遮蔽之处。而葡神星本身亮度+11.1等,与UCAC4-370-142593相当,所以望远镜中应该可看到小行星和恒星互相接近,掩星,然后又互相分离的画面,两者合成的亮度约为+10.8等左右。恒星被小行星掩住的时间约9.0秒,恒星亮度估计会减少0.3个星等。其他详细预报资料与星图请参见Steve Preston掩星预报网

  葡神星位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中,平均直径约57公里,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3.86年,属于S型小行星,意即它主要是硅酸岩类的岩质小行星。1991/11/8澳洲新南威尔斯一带曾成功观测到一次葡神星掩星事件。1993年借由亮度变化观测结果,天文学家推测其自转一周约需10.379小时。

  这颗小行星1897/6/13由法国天文学家包瑞利(Alphonse Louis Nicolas Borrelly)于法国马赛天文台发现。Ampella名称来源不确定,一说是希腊神话故事中,酒神戴欧尼修斯(Dionysos)的好友萨堤尔(Satyr)女性型态时的名称Ampelos,化做葡萄藤的形象出现的模样,是以中文才会称为「葡神星」。另一种名称来源的说法是来自Ampelose(Ampelos的复数形),为hamadryads的变化型;Hamadryads是指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都有提到的宁芙(Nymph),这是树林女仙其中一支,为森林之神Oxylos和树木女神Hamadryas所生的8个女儿,负责保护和管理树木,而这八位树林女仙合称Hamadryads,是「Hamadryas的女儿们」的意思。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十八世纪末,一位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波德,认为自己一定会因为发现一颗新的行星而名留青史,因为他身处行星科学在欧洲蔚为风潮的时代,科学家开始能推算出行星环绕太阳运转的轨迹,并计算出各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当时已经发现的行星,以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单位,也就是所谓的天文单位(AU)。

水星0.39
金星0.72
地球1.0
火星1.5
木星5.2
土星9.5

  有找到其中的规律吗?来看看下方图表,除了火星和木星之间好像少了什么,行星看起来几乎是均匀分布于图中。

1531056436605580.png  这个现象对波德来说意义甚巨,他是虔诚的教徒,认为神一定有特别安排行星的分布,而这些数据上的规律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时科学界一致认为,火星和木星之间一定还有其他行星,只是还有没被找到而已。 

  波德以这样的规律为基础,预言比土星更远处还有一颗行星,他更算出了这颗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1781年,一位天文学家发现天王星,应验了波德的预言,令人为之震惊。

发现谷神星 

  1800年9月,匈牙利天文学家弗朗兹.冯.扎克男爵率领另外二十三位天文学家组成「天警队」,也展开了相同的探索行动。

  有一位没有收到邀请的天文学家朱塞普.皮亚齐,他在1801年元旦那天,像平常一样观察星星,隔天,他发现有颗星星稍稍移动了一丁点,再隔一天,这颗星星又移动了,因此他有了新的发现。

  皮亚齐似乎确信自己发现了波德一直以来在寻找的那颗行星。尽管皮亚齐忍不住向他人透露他的发现,但他深怕这个消息有任何闪失,提早走漏风声,他语带保留:

「我目前的发现是颗彗星,但由于它没有星云、移动缓慢,相较于一般彗星,这颗星的运行更加规律,所以我推测可能更为惊人。不过我绝不会提前公开我的推测,待我累积更多观察数据后,我便会开始计算它的轨道。」

  我们现在都知道皮亚齐看到的并非是天文学家引颈期盼的新星球。但这个发现的确比找到彗星来得更惊人,因为皮亚齐发现的是人类史上的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

消失的新星

  顿时天文界掀起一股热潮,每个人都想要一份皮亚齐的观察报告,以便自己加入观察谷神星的行列。一晚又一晚过去,这颗星观察起来倒也容易,每天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运行,移动的幅度也不大。 但在几周之间,谷神星与地球虽然绕行太阳,却也愈靠愈近,天空太亮使得黯淡的谷神星难以观察。

  谷神星没入夕阳好几个月都没有再出现,而当时现有的策略,都不足以预测谷神星的走向。一位数学天才对这个谜团很有兴趣,当时二十四岁的卡尔. 弗里德里希. 高斯即着手预测谷神星下次出现的位置。

  高斯想出了一个很复杂的方程式,并以多种估算法试图找出答案,以这些新的数学公式以及皮亚齐的观察数据为基础,高斯预测出谷神星的位置。

小行星的贡献

  就如同其他的小行星一样,透过望远镜,谷神星看起来和一般的恒星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这颗新发现的「行星」似乎有些不对劲,它的亮度不如从前,看起来比其他行星小得许多。找到谷神星的三个月后,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又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发现了另一颗「行星」,名为智神星。

  威廉.赫雪尔(天王星的发现者)开始怀疑谷神星和智神星并非行星或彗星,而是某种新的星体,他提议将这类星体称asteroid(小行星),这个名字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像恒星的」,因为小行星除了运行的方式与恒星不同之外,从望远镜上看来其他特征都极为相像。 随着发现愈多的小行星,愈是让人觉得这些星体自成一个范畴,更加确立了赫雪尔的理论。

  而后也证明谷神星其实非常特别,它是内太阳系中最大的小行星(编注:谷神星升级为矮行星后,灶神星成为最大的小行星),直经约达900公里。

  将谷神星称为小行星而非行星,会让许多天文学家认为它好像不太重要,但谷神星无庸置疑是个大发现,它是人类史上第一颗小行星,也是第一个迹象显示太阳系不仅有行星、卫星及彗星的存在。

资料来源:小行星猎人(TED Books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