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大约14亿年前的地球,自转一圈只要18小时41分钟,而不是熟悉的24小时。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发布的最新计算,地球每年平均增加0.0000135秒,这一趋势将持续数百万年。

资料来源: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8/06/average-earth-day-used-be-less-19-hours-long
编译:台北天文馆吴典谚

1529137545560790.jp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美国太空总署(NASA)在6月7日的记者会上宣布,火星探测车好奇号(Curiosity)发现了有关甲烷(CH4)存在于火星的新证据以及埋藏在古老泥岩中的有机化合物;虽然并非直接发现外星生命,但是这些生命的间接证据仍然非常振奋人心。

  好奇号于2012年登陆火星,其上搭载了一套叫做「SAM」的仪器,是Sample Analysis at Mars的缩写(意为火星样本分析),它的主要目标是找到那些在非生物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是形成生命不可或缺的存在。

1528641149437740.jpg

  这项最新的发现与《科学》(Science)期刊上的两篇论文有关,第一篇针对盖尔陨石坑上的30亿年前泥岩进行研究,好奇号利用它的机械手臂钻入岩石内部采集颗粒样本,再将颗粒送进SAM里用它的小烤箱加热,以分析颗粒所释放出的气体,研究显示这些释出的有机分子与地球上富含有机物的岩石非常相似。另一篇的研究小组分析了来自好奇号三个火星年(55个地球月)的大气资料,他们它现火星上的甲烷含量随着季节的不同有戏剧性的变化,夏季时甲烷含量是平常的好几倍。基于这个原因,科学家们怀疑这些甲烷是被加热后,从永冻土层的地下水库中释放出来的,但是其确切的来源仍是个谜。

  要真正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季节性的差异,我们需要送出新的探测器,幸运地是,针对这个目的所设计的仪器已经处于制作阶段,NASA所主持的火星2020探测车计划,以及欧洲太空总署(ESA)的ExoMars专案,都会在近几年发射前往火星,届时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资料。

资料来源:NASAAstronom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科学家一直对木星大气中是否有闪电存疑,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侦测到类似地球闪电时所释放的高频电波辐射。携带精密微波辐射计的NASA木星探测器朱诺号(Juno)终于侦测到木星大气闪电所发射的MHz与GHz高频电波,总计达377次,证实了木星也有闪电现象!

1528639845519520.jpg

  不过所侦测到的木星闪电似乎都发生在较高纬度处,科学家推测这是因为木星离太阳比地球远,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仅地球的1/25,而在赤道处,高层受热的大气阻止了下层暖空气抬升,因此难以产生剧烈对流。但接近极区的高层大气受热较少,温度较低,与下层暖空气容易发生对流,进而驱使闪电与风暴发生。不过还是有令科学家不解之处:虽然在木星两极均有发现闪电,但不知为何北极发生闪电的频率较高?答案尚待进一步的研究。(上图闪电为艺术家图绘示意)

资料来源:Nature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中国长征四号火箭于2018年5月21日5时28分,成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鹊桥」号中继卫星发射升空。「鹊桥」号是世界首颗运行于455,000公里外,地月L2拉格朗日点的通信卫星,为预计在2018年底登陆月球背面南极附近艾特肯盆地(Aitken Basin)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提供地月间的中继通讯,而这也是世界首枚登陆于月球背面的探测器。

中国长征四号火箭于2018年5月21日5时28分,成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鹊桥」号中继卫星发射升空。

资料来源:spaceweather


延伸阅读:中国嫦娥四号,12月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22679038830688.jpg

  天宫一号太空站于4月2日8时坠落大气层,坠落区约在南太平洋中部,绝大部分残骸在大气层中烧蚀销毁。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座太空站,重达8.5吨。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后,曾经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太空船进行对接。2016年,天宫一号无法联络并进入轨道衰减期。

  其实,太空探测器坠回大气层不罕见。史上最大的失控太空船坠落事件,是NASA重达76吨的太空实验室(SkyLab)于1979年7月11日坠落,碎片落在西澳的珀斯郊外,部分碎片被拾获。而受控制最大事件,是重达120吨的俄国和平号太空站(Mir),2001年3月23日坠入大气层,碎片落入南太平洋海域中。此外,哥伦比亚号太空梭(STS-107)2003年2月1日返回大气层时解体,当时重量106吨。

资料来源:CNN,BBC,WIKI

1522679326122314.jpg

1522679458915921.jp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22676735297458.jpg  数十年来,天文学家们怀疑在火星上可能充满了有机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甚至核酸等与生命有关的分子。但直到2015年,才由好奇号提出第一个证据,显示火星上不仅有有机物,而且还可能遍布整个火星。当时天文学家认为这些有机物是搭着微小的行星际尘埃粒子来到火星(在地球很常见),但新的研究显示并非如此。科学家以荷兰超级电脑Peregrine 建立了一个包含数十万颗小行星与彗星的太阳系数值模型,经过数周的模拟实验后,研究人员发现,每年大约有192吨的碳落至火星,其中大约有129吨(67%)来自行星际尘埃,50吨(26%)来自小行星,13吨(7%)来自彗星,与最近探测67P彗星的组成比例吻合(2014年罗塞塔号成功登陆67P彗星,为首次软降落于彗核的任务)。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有机物集中分布在距离撞击坑150公里的范围内,这将影响未来火星探测器采样与著陆的预定位置。这些新发现不仅关系着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也影响了系外行星的研究:如果在同样有小行星与彗星的系统中,具有水的行星孕育生命的可能性也更高。

  此外,科学家还打算了解一下有多少水曾经落在水星上。

  资料来源:Astronomy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今年年初1月2日, NASA火星漫游车好奇号发现奇特现象,它的机械手臂上的成像仪(Mars Hand Lens Imager)拍摄到如同生痕化石的迹象,这些管状结构很小,仅1到2公厘宽,长约5公厘,有些人声称这是远古穴居生物的遗迹。但进一步研究后NASA带来坏消息,这些形状可能是晶体结晶。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任务科学家认为,若以近距离观察,这些痕迹的形状截面呈现出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而非可能是生痕的筒状,并且若多个结构在一起时彼此会有角度,类似于晶体生长。因此,可能是湖泊干燥时期所产生结晶现象。 JIMLEE

资料来源:
https://www.space.com/39294-mars-rover-curiosity-weird-tube-structures.html  
https://www.space.com/39894-mars-rock-features-not-animal-tracks.html

1522492188822018.jp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1521031233135461.jpg

  英国天文物理学家,剑桥大学理论宇宙学中心研究主任史蒂芬·霍金,于2018年3月14日逝世于剑桥家中。

  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年仅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xford)就读,后在剑桥大学(Trinity Hall, Cambridge)研究院读宇宙学,指导老师是丹尼斯·夏玛(Dennis William Sciama)。

  霍金在理论物理做出很多重要贡献:如与潘洛斯共同发表论文证明,假若宇宙遵守广义相对论并且有足够物质,必定起始于大霹雳奇点。1971年,他发表了3项与黑洞有关论文:第1篇是宇宙可能存在一种原生黑洞,是大霹雳暴涨时,由超高密度质能所形成。第2篇为黑洞无毛定理:不管黑洞来源如何,它只具有三种性质,质量、角动量、电荷。 第3篇是黑洞热力学第二定律,黑洞的事件视界表面面积永不会减少,两个黑洞合并后的表面面积不会小于原先两个表面面积之和。

  1974年他提出著名黑洞蒸发理论,认为在事件视界外的邻近区域会出现很多虚粒子对,假若在湮灭前,负能量粒子穿越过事件视界,则正能量粒子可以逃逸,因此能量会被辐射出去,黑洞质量会逐渐减小,这就是黑洞辐射机制。

  在21岁霍金还在牛津大学攻读时发生渐冻症,之后身体逐渐瘫痪甚至不能说话,只能依赖语音合成器来与其他人对谈,在身体禁锢下仍能发表重要研究,在科普推广也有所贡献,如1988年发表《时间简史》以大众容易了解的方式解释黑洞宇宙复杂理论,被翻译超过40种语言,发行量高达2500多万册而流传世界各地,成为当时重要的畅销书。

  霍金的家人14日上午证实霍金在剑桥自家过世,子女在声明中表示:「我们挚爱的父亲今日过世,我们深感哀伤。他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杰出的人,他的成就将流传多年。 」

资料来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phen_Hawking
http://www.bbc.com/news/uk-43396008

发布单位:星明天文台

  2018年3月9日上午,徐建林、张宓、张小卫、赵经远、刘伟根利用PSP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当天凌晨拍摄的图片,在位于猎犬座的PGC48989星系附近发现一可疑目标,发现时亮度约16.8星等,经阮建高查验,由张宓上报TNS。内部编号PSP18B,候选体编号AT 2018acj。

  发现者:徐建林、张宓、张小卫、赵经远、刘伟根、阮建高、高兴。

  TNS链接:https://wis-tns.weizmann.ac.il/object/2018acj

  下图为发现时的图片:

SN 2018acj Discovery Image.jpg

  2018年3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拍摄光谱验证,由林含、李文雄、王晓峰、芮黎明、向丹凤(清华大学)、张天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张居甲(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先生发布在ATel #11393公报上确认为IIP型超新星,该目标因此获得超新星编号SN 2018acj。

1520737803557858.png

ATel #11393公报

  我们报告两个暂现源SN 2018aca(=ASASSN-18ew)(ATel#11391)和SN 2018acj的光谱分类,它们分别由全天自动化超新星巡天(ASAS-SN)和星明天文台巡天计划(XOSS)发现。它们的光谱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2.16米望远镜(+BFOSC)分别于2018年3月9.7日和2018年3月9.8日拍摄获得。在用光谱比对工具SNID(Blondin & Tonry, 2007, ApJ, 666, 1024)进行光谱拟合的基础上,我们的分类细节如下:

  (1)SN 2018aca(=ASASSN-18ew)与标准的Ia型超新星SN 1998aq达到最大亮度5天时的光谱相拟合。考虑到其宿主星系的红移值为0.0435,可以从Si II 635.5吸收谱线的最小值推断出约11700公里/秒的膨胀速度。这个光谱分类也发布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TNS网站上:https://wis-tns.weizmann.ac.il/object/2018aca

  (2)SN 2018acj(=PSP18B)与IIP型超新星SN 1999em达到最大亮度前1天的光谱相拟合。由于其宿主星系UGC 8733的红移值为0.0078,可以从Ha吸收谱线的最小值推断出约6000公里/秒的膨胀速度,这就暗示了SN 2018acj属于IIP型超新星中的慢速亚类。这个光谱分类也发布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TNS网站上:https://wis-tns.weizmann.ac.il/object/2018acj

1520738766898025.png

SN 2018acj TNS网页

  星明天文台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Popular Supernova Project,PSP),是由星明天文台和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合作开展的面向普通大众的宇宙新天体搜寻项目之一,是首次基于国内业余天文观测数据策划实施的全民科学(Citizen Science)项目,是专业天文队伍和业余天文队伍深度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

  该项目的初衷是让任何对新天体搜索感兴趣的普通民众都有机会参与到专业的天文发现中来,即使您没有任何天文基础,哪怕您只是一名小学生。

  至此,PSP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已累计发现22颗超新星及新星候选体,其中16颗获得光谱认证。

  让我们祝贺各位发现者!

  欢迎加入公众超新星搜寻,开始您的超新星搜寻之旅:http://psp.china-vo.org/